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4)

奧斯曼帝國的“亞贊”

17至18世紀,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采邑領主、軍官及蘇丹親信者中分化出了“亞贊”階層。蘇丹分封給他們大片土地,雖然在形式上這些封地算作蘇丹的土地,但實際上“亞贊”們已把其變為了私有財產。此外,“亞贊”階層還在首都伊斯坦布爾和各省城周圍奪取了許多采邑。“亞贊”階層的出現和不斷增多,破壞了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封建采邑制度,使大多數領主對蘇丹政府不再負有義務,而對各省更為依賴,促使靠軍事征戰形成的奧斯曼帝國變得更加松散。

大洋洲的發現

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赤道南北的廣大海域中,介于亞洲和南極洲之間,西鄰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并與南北美洲遙遙相對。其狹義的范圍是指東部的波利尼西亞、中部的密克羅尼西亞和西部的美拉尼西亞三大島群;廣義的范圍是指除上述三大島群外,還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等。

大洋洲的發現

17世紀,歐洲人發現了大洋洲,因其處于世界各大洋的包圍之中、游離于其他大洲之外而得名。被發現時,人們誤認為這里是地球最南端的大陸,故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稱其為“澳大利亞”(即南端大陸之意)。大洋洲的名稱最早出現于1812年前后,由丹麥地理學家馬爾特·布龍命名,當時僅指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三大群島,即狹義的大洋洲。

澳大利亞的概況

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的第六大國,是唯一占據一個大陸的國家,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界處,海岸線長達3.67萬千米。相對于其他各洲而言,由于沒有特別高的山脈阻隔,加之大洋環繞帶來的調節作用,因此澳大利亞沒有極冷或極熱的氣候。這里最早的居民為土著人。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達澳大利亞東海岸,宣布英國占有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國首批移民抵澳,開始建立殖民地。這一日后來被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1900年1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1986年,英議會通過《與澳大利亞關系法》,澳大利亞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

工業革命前的新西蘭

14世紀,毛利人從波利尼西亞來到新西蘭定居,成為新西蘭最早的居民。1642年,荷蘭航海家阿貝爾·塔斯曼在此登陸,把它命名為“新西蘭”。1769至1777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船長先后5次到新西蘭并測量和繪制地圖。此后英國開始向這里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領新西蘭。1840年,英國迫使毛利人酋長簽訂《威坦哲條約》,把這片土地劃入了英帝國的版圖。1907年,英國被迫同意新西蘭獨立,新西蘭成為英聯邦的自治領,政治、經濟、外交仍受英控制。1947年,根據《威斯敏斯特法案》,新西蘭獲得完全自主,仍為英聯邦成員。

北美獨立戰爭

北美獨立戰爭,也稱“美國獨立戰爭”、“美國革命”,是繼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的又一偉大歷史事件。從性質上來說,這場戰爭不但是北美殖民地反抗宗主國英國、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戰爭,而且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一次深刻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它完成了廣泛的政治和社會經濟改革,確立了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為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因此列寧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北美獨立戰爭還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它有力推動了之后的法國大革命,對拉美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也有深遠影響。

背景

從17世紀起至18世紀中期,英國陸續在北美大陸上建立了13個殖民地。這13個殖民地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統一的北美市場。七年戰爭結束以后,英國加強了對北美殖民地的統治和掠奪,限制殖民地工商業的發展,使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殖民地人民對英國的殘酷剝削和壓榨極度不滿,開始進行反英斗爭,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逐漸在北美大陸燃燒起來。

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隨著北美農業、手工業及貿易的發展,原來處于隔絕狀態的各個殖民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大大加強了。到18世紀中葉,基本形成統一的北美市場。統一市場的出現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以英語為共同媒介的語言文化。北美居民在開拓新世界的艱苦斗爭中,還逐漸養成了一種特有的勇于創新、富于進取和個人奮斗的美利堅精神,民族意識逐漸增強,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

殖民地的啟蒙思想

獨立戰爭前的一百多年里,歐洲的啟蒙思想在北美殖民地廣泛傳播。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思想、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在北美社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北美殖民地內部也出現了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托馬斯·杰弗遜。他們相信理性,熱愛知識;強烈反對奴隸制,崇尚不同膚色人們的平等和自由;主張在政治上實行普選制,由人民投票表決重大問題。

復雜的經濟成分

殖民地的經濟成分復雜,既有資本主義制度,也有前資本主義的半封建的租佃制和奴隸制。資本主義經濟主要集中在北部各殖民地,盡管尚處資本主義手工工場階段,但代表了經濟發展的方向。半封建的租佃制從英國移植而來,盛行于中部殖民地的某些地區,與大土地所有制聯系在一起,并沒有普遍地發展起來。而白人契約奴隸制和黑人奴隸制廣泛分布在北美13個殖民地,尤其是黑人奴隸制遍及各地,但分布并不均衡。北部和中部的黑人奴隸一股是家庭奴隸,數量少;而絕大多數的黑人奴隸集中在南部殖民地的種植園里,過著非人的生活。

《印花稅條例》

1765年,為轉嫁沉重的軍費負擔,英國議會通過了向英屬北美殖民地直接征稅的條例——《印花稅條例》。該條例規定:凡殖民地的商業契約、廣告、歷書、新聞紙以及一切證明文件,都必須貼上印花,稅額自2便士到幾英鎊不等,違者罰款或監禁。殖民地人民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他們到處開會,舉行示威,抗議英國的橫征暴斂。在反印花稅的斗爭中,形成了主要由勞動人民參與的群眾組織,如“自由之子”、“自由之女”等。1765年10月,北美9個殖民地在紐約召開反對印花稅法大會,通過了拒絕向英國交納印花稅等14項決議。除此之外,全殖民地還展開抵制英貨運動,導致英國對殖民地的出口額大幅度下降。1766年3月18日,英國議會被迫通過廢除《印花稅條例》的決議。

“波士頓慘案”

1765年,《駐兵條例》頒布后,英國政府派遣軍隊進駐北美。駐扎在波士頓的第十四團和第二十九團胡作非為,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反抗,軍隊和當地人民的沖起草《獨立宣言》突不斷發生。1770年3月5日,憤怒的波士頓居民聚集到英軍的駐地英王街上,向士兵示威,英軍前來鎮壓,共打死5人、傷6人。這次流血事件史稱“波士頓慘案”。慘案發生后,其他城市也紛紛反對英軍駐扎,反英運動迅速席卷各地。英國軍隊被迫撤出波士頓。

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3年初,英國政府準許東印度公司在北美殖民地廉價傾銷積壓茶葉,壟斷茶葉運銷,并且禁止殖民地販賣“私茶”。北美茶商因此深受打擊,殖民地人民極其憤怒,紐約、費城、查爾斯頓的民眾拒絕卸運英國茶葉。在波士頓,一批青年以韓柯克和薩姆爾·亞當斯為首,組成了“波士頓茶黨”。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8000群眾集會,要求停泊在港口的東印度公司茶船開出港口,但遭到拒絕。當晚,反英群眾在波士頓茶黨組織領導下,化裝成印第安人闖入東印度公司的茶船,將茶葉全部倒入大海。這次波士頓人民反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壟斷茶葉貿易的事件,稱“波士頓傾茶事件”。這一事件最終導致北美獨立戰爭爆發。

第一屆大陸會議的召開

1774年春,英國議會通過《強制法令》,激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強烈不滿。1774年9月5日至10月26日,由12個殖民地的55名代表參加的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舉行。民主派與保守派圍繞著民族獨立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會議最終通過了《權利宣言》以及與英國斷絕貿易關系的決議案。這次會議是各殖民地進行有組織抗英斗爭的第一次重大聯合行動,表明北美人民已經開始團結起來共同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為獨立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

戰爭歷程

獨立戰爭開始時,力量對比懸殊。英國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軍隊,而北美殖民地的工商業遠遠落后于英國。戰爭初期,北美軍隊處于劣勢。但由于北美人民的團結一致和大陸會議領導人的遠見卓識,戰爭的不利局面被扭轉,英國軍隊連連受挫,北美軍隊轉敗為勝。

萊克星頓槍聲

第一屆大陸會議召開后,北美人民開始為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積極作準備。1775年4月18日,駐北美英軍總司令蓋治派700名士兵從波士頓出發到附近的康科德搜查反英組織的秘密軍火庫。4月19日,英軍和北美民兵在萊克星頓附近發生遭遇戰,英軍措手不及,死傷眾多。萊克星頓槍聲是北美人民的武裝力量第一次與英國正規軍交鋒,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志,揭開了北美獨立戰爭的序幕。

第二屆大陸會議

萊克星頓槍聲傳到北美各地后,人民紛紛響應,斗爭的浪潮席卷整個殖民地。為了順應這一形勢,第二屆大陸會議于1775年5月10日在費城召開。會議任命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負責指揮圍攻波士頓的人民武裝,不過與會代表仍對與英國和解抱有幻想。隨著斗爭的發展,在各方的壓力之下,大陸會議最終宣布北美各殖民地獨立,并于1776年7月4日通過了杰弗遜等人起草的《獨立宣言》,美利堅合眾國宣告誕生。第二屆大陸會議在北美獨立戰爭期間起到臨時政府的作用,直到1781年聯邦政府成立才解散。

《獨立宣言》

《獨立宣言》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陳述了資產階級的自然權利和人民主權的思想,并且從理論上闡明美國人民舉行革命及宣布獨立的正當性;第二部分列舉英王喬治三世對北美殖民地人民施行的種種暴政,說明這種壓迫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權利;第三部分得出結論:北美人民應該推翻英國國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名正言順地”獨立。《獨立宣言》被馬克思稱為人類“第一個人權宣言”,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以國家的名義宣布人民的權利神圣不可侵犯。它的發表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

薩拉托加大捷

北美獨立戰爭初期,實力雄厚的英軍處于上風,美軍接連失利。1777年10月,華盛頓領導大陸軍在北部各地民兵的配合下,南北夾擊,在哈德遜河谷的薩拉托加擊敗英軍,史稱“薩拉托加大捷”。英軍的這次失敗意味著奪取哈德遜流域的計劃破產。而英軍如果不能控制這個流域,將無法征服美國。薩拉托加大捷扭轉了整個戰局,是獨立戰爭的重要轉折點,也促成法國以美國盟友的身份參戰。

美英戰爭的擴大

美國意識到僅憑一己之力,很難戰勝當時世界的頭號強國英國,因此在戰爭之初就積極尋求國際援助。薩拉托加大捷堅定了法國對美國獲勝的信心,遂改變“兩面派”的外交政策,在經濟和軍事上開始援助美國。1778年6月,法國終于參戰,西班牙也在法國的慫恿下于次年參戰。1780年,英國的另一個宿敵荷蘭也參加了對英戰爭,普魯士與俄國成立武裝中立同盟,以抵制英國對中立國的侵犯。不久,丹麥、瑞典及奧地利也加入中立同盟。至此,美英戰爭擴大為國際性的戰爭,北美獨立戰爭的戰火擴大到東印度、西印度及歐洲。英國四面受敵,喪失了軍事優勢。

歐洲的援助之手

獨立戰爭爆發后,同情美國人民爭取獨立斗爭的歐洲進步人士紛紛組織志愿軍奔赴北美戰場。法國的拉法葉特侯爵、洛艾利侯爵、未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以及波蘭的普拉斯基伯爵和克修斯古是其中的代表。拉法葉特侯爵自己出錢購買了一艘船,帶領十幾個軍官,不顧政府的反對,滿載軍需品,遠渡重洋來到北美。他屢立戰功卻拒絕領取薪金報酬,博得了美國人民的敬佩和感激。洛艾利侯爵放棄了貴族頭銜,慷慨變賣自己的財產來裝備騎兵。普拉斯基伯爵在戰斗中獻出了生命,克修斯古在薩拉托加戰役中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還有一些歐洲的職業軍官也在美軍中服務。如普魯士軍官斯徒本男爵就曾幫助華盛頓訓練軍隊,1779年還為美軍草擬了《紀律章程》。

獨立戰爭的勝利

國際援助使獨立戰爭的局勢越來越有利于美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參戰,迫使英國把大部分艦隊從北美海岸調往地中海、非洲、印度及加勒比海。1777年以后,英軍雖然在美國南部接連取得一些勝利,并且占領了不少地方,但最終在約克鎮決戰中參敗,北美英軍主力投降,獨立戰爭結束。1783年9月3日,英、美兩國在巴黎簽訂了和約,美國的獨立得到正式承認,并且劃定了國家疆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东兰县| 祁阳县| 县级市| 宜丰县| 银川市| 北海市| 垦利县| 治县。| 泰宁县| 东光县| 疏附县| 富裕县| 邛崃市| 芦山县| 北碚区| 南岸区| 讷河市| 卓尼县| 乌拉特中旗| 邯郸市| 车险| 米林县| 河东区| 交口县| 孟村| 苗栗市| 丹江口市| 深泽县| 怀集县| 东乌| 马鞍山市| 商都县| 托克托县| 梅河口市| 泽普县| 长宁区| 耒阳市| 荆门市| 教育| 宁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