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歐洲文明的誕生(2)

共和主義者哈林頓

英國學者詹姆斯·哈林頓(1611~1677年)出身于一個鄉紳家庭,青年時期受過良好的教育,并曾多次到國外旅行。他本人深受當時社會發展的影響,希望能通過歷史研究找到適用于現實的政治理論。他認為從歷史來看,英國內戰的變革趨勢不可逆轉。他還采用培根的實證法研究問題,即對事實先進行收集、觀察,然后進行分析、綜合,最后應用到實踐中去,由實踐來檢驗這種理論是否正確。哈林頓的思想在一生中經過幾次轉變,最終成為共和主義者,并寫有《大洋共和國》(1656年)一書。書中關于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相平衡的理論,對后來美國的托馬斯·杰弗遜等人產生了重大影響。

貴族思想家霍布士

托馬斯·霍布士(1588~1679年),代表英國貴族利益的政治思想家,極力反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共和制度。他在其名著《利維坦》中闡明了自己的政治觀點,認為君主專制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形式,主張在保存君主專制的條件下實行某些改革。霍布士也是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認為唯有客觀存在的物質才是真實的,而觀念及概念只是它們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不過,他只是一位機械唯物論者,把物質運動的多種形式都歸結為機械的運動,并且認為運動只不過是偶然的現象,而非物體存在的普遍形式和本質屬性。

大思想家洛克

洛克(1632~1704年),第一位全面系統地闡述憲政民主基本思想的思想家,其思想對美國的開國元勛及法國啟蒙運動中的許多哲學家都有深遠的影響。洛克最重要的著作是《論政府》,在該書中他提出了自由憲政民主的基本思想。他主張立法權、行政權及聯邦權(管理對外事務)分立,認為立法機關應高于行政機關,全體人民有權利用公開起義的方式推翻國王及其政府。洛克還第一次系統地提出“天賦人權”學說。他把在英國革命中提出的各種基本要求概括為自由權、生命權和財產權,并把它們說成是天賦人權。

工業革命前的世界

工業革命前的東西方世界,除了取得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英國之外,基本上都還在封建主義的道路上徘徊,但封建制度的沒落已是大勢所趨。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太陽王”路易十四曾經締造了法國的歐洲大陸霸主地位,但卻無法逆轉封建制度衰落的命運。啟蒙運動興起,為法國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奧地利實行帶有資產階級改良色彩的“開明專制”。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也在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雖然兩者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并未能挽救腐朽的封建制度。而海外殖民為西歐各國轉移國內矛盾提供了極好的突破口。這個時期,東方世界的主要國家在經歷了短暫的輝煌之后,普遍走向沒落,并且在渾然不覺中逐漸落后、從屬于西方。

罪惡的奴隸貿易

在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上,公開的奴隸貿易延續了400年之久。1807年,英國議會通過一項法令,規定英國船只不得參與奴隸貿易,并禁止各國向英國殖民地運送奴隸。與此同時,各殖民地地區都爆發了廢除奴隸制運動——海地、美國和巴西分別于1803年、1863年、1888年廢除了奴隸制,古巴也在1888年廢除了奴隸制。

奴隸貿易的起源

1441年,由安陶·貢薩爾維斯和努諾·特里斯陶率領的一支葡萄牙探險隊,在非洲布朗角附近沿海劫掠了10名黑人,帶回里斯本出售,是為黑奴貿易的開始。

15世紀后半葉,葡萄牙人開始從西非沿海販運黑奴去本國充當家務和農業勞動力,或販運至馬德拉群島、加納利群島和佛得角群島等大西洋島嶼上新辟的甘蔗種植園中工作,每年販奴500至1000名。1501年,即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不到10年,美洲伊斯帕尼奧拉島就從葡萄牙運進了第一批黑奴。這是向美洲販賣奴隸的起點,也是美洲實行黑人奴隸制的開端。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

奴隸貿易的發展

黑奴貿易的發展過程大體可以分成三個時期:15世紀中葉至17世紀中葉為第一時期;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為第二時期,由于美洲種植園的發展,黑奴貿易在這一時期走向高潮;1807至1808年,英、美兩國通過禁止奴隸貿易的法案以后,黑奴貿易進入第三時期。這時奴隸貿易在法律上已被禁止,但黑奴走私貿易卻興盛起來。直至1890年7月布魯塞爾會議作出禁止奴隸貿易的決議,黑奴貿易才算正式終止。如果按照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貿易性質來劃分,那么整個黑奴貿易史也可分成三個階段:15至17世紀,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王室及隨后荷蘭、英國、法國等以特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黑奴貿易是壟斷貿易;18世紀,工業資本沖破了商業資本的壟斷,黑奴貿易進入自由貿易階段;工業革命以后,由于近代大工業的出現而在法律上廢除了奴隸貿易,但黑奴走私貿易依然盛行。

奴隸貿易的影響

在長達400年的奴隸貿易中,從非洲運到美洲的奴隸為1200萬至3000萬,整個非洲大陸因奴隸貿易損失的人口至少有1億,相當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總數。大批的黑人奴隸為美洲的開發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奴隸貿易使非洲大部分地方一片荒涼,而歐洲奴隸販子卻從中賺了大量錢財,這客觀上加快了歐洲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促進了歐洲的經濟繁榮。

君主立憲法確定

“光榮革命”后,經過半個世紀動蕩的英國政局終于穩定下來。此后,在相對安定的政治環境中,歷經近一個世紀的嬗變,到18世紀末,英國終于確立了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度。輝格黨和托利黨兩大政黨控制了英國的最高權力機關——議會下院,表明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已經在英國牢固建立。

君主立憲法規定制的確立

下議院召開會議以輝格派和托利派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在“光榮革命”之后掌握了實際的權力。他們利用自己所控制的議會,通過一系列限制王權的法案把實際權力逐漸轉移到議會手中,形成了議會權力超過王權、國王“統而不治”的局面。除《權利法案》外,英國議會又先后制定了《叛亂法案》、《三年法案》、《王位繼承法》等,嚴格限制國王的權力。英國最終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輝格黨與托利黨“輝格”一詞源于蘇格蘭的蓋爾語,意為“盜馬賊”;“托利”一詞源于愛爾蘭語,意為“不法之徒”。在1679年議會討論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士公爵是否有權繼承王位時,反對的人被政敵稱為“輝格”,贊成的人則被政敵稱為“托利”。在威廉三世統治時期,輝格黨成為強有力的政治集團,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1714年以后的半個世紀里,輝格黨一直在政治上占優勢,而托利黨一直處于在野地位。18世紀中葉,托利黨成為以土地貴族和上層國教教徒為核心的政治派別,1760年后逐漸成為執政黨。1830年,輝格黨重新掌權。后來,輝格黨和托利黨分別演變為自由黨和保守黨。

英國首任內閣首相

羅伯特·沃爾波是英國內閣制的開創者,英國歷史上第一任正式首相。他是18世紀英國最著名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輝格黨的領袖,其政治生涯長達四十余年,從1721年起出任英國首相,執掌政權長達二十多年。在執政時期,他加強了下議院的作用,形成了內閣向議會負責的制度。1742年,政府提出的抗議行賄的《選舉請愿書》被下議院否決,沃爾波被迫辭職。沃爾波為近代英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制度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封建專制國家——法國

15世紀末以來,法國國王借助武力逐步消滅了地方上的封建割據勢力,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路易十四當政時期,法國專制君主制達到頂峰。他在經濟上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卻因勞動力來源不足、國內市場狹小、專制政府課稅太重而收效甚微。路易十四的窮兵黷武更導致法國財政危機和社會危機。路易十五繼位時,法國國內經濟更加衰落,還失去了海外殖民強國的地位。

亨利四世的統治

亨利四世也被稱為“亨利大帝”,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創建者,法國歷史上著名的賢君。政治上,亨利四世采取措施鞏固國家政權,加強國王的權力,使法國的專制制度基本定型。經濟上,鼓勵生產,發展農業,獎勵工商業,鼓勵開辦各種工場,筑橋修路,發展貿易,建立海外貿易公司,使法國在17世紀初重新成為經濟強國。宗教上,他結束了困擾法國多年的宗教戰爭,實行宗教寬容政策。為加強專制統治和增加收入,亨利四世還實行賣官制。

“太陽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是法國波旁王朝國王,在位時間長達72年,自詡為“太陽王”。路易十四當政期間是法國專制制度的全盛時期,國王的權力發展到頂點,立法、行政及司法大權都操縱在他一人之手,他甚至宣稱“朕即國家”。他完善了軍事官僚國家機器,天主教會也成為其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為了維持政府及宮廷生活的龐大開支,他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采取一系列鼓勵商品貿易的措施。路易十四還連年發動侵略戰爭,夢想稱霸歐洲,對法國政治地位造成了惡劣影響。

“卡米札爾”起義

“卡米札爾”的意思是“穿襯衫的人”。卡米札爾起義是路易十四在位期間爆發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人數達兩千多人。1702年,起義在法國格多克省的塞汶山區爆發。起義軍利用山區、丘陵、森林等特殊地理條件,與政府軍展開游擊戰,屢次擊敗政府軍。后來,政府軍采取卑劣的策略,一方面放火燒掉村莊,實行野蠻的焦土政策,另一方面對起義者進行分化瓦解。1705年,起義最終被政府軍鎮壓下去。

啟蒙運動的興起

路易十五統治時期,法國國內一片黑暗,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性暴露無遺。一批杰出思想家,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人,高舉理性主義旗幟,猛烈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強調人的尊嚴,宣傳唯物主義思想,甚至提倡起義和革命。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后歐洲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卓越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一生著述頗豐,其思想對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18世紀甚至被譽為“伏爾泰的世紀”。伏爾泰對天主教會進行大膽地揭露和攻擊,提倡“自然權利”學說;反對君主專制制度,贊成“開明專制”;主張改革刑法。不過,伏爾泰對于人民群眾抱有極大偏見。但他的功績是偉大的,其思想在當時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論法的精神》

《論法的精神》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代表作,被稱為“是亞里士多德之后第一本綜合性的政治學著作,是到他的時代為止的最進步的政治理論書”。這部書論述了法以及法與政體之間的關系、法與政治權力的關系、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三權分立”的主張,即立法、司法、行政三項權力應分屬于三個不同的機構,而且三者之間要互相牽制,以權力制約權力,防止權力濫用。此著作奠定了憲政理論的基本框架,對近代資本主義的政治實踐和政治思想影響深遠。

《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該書主要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權威,這里所說的政治權威在自然狀態中并不存在,所以需要一個社會契約。在社會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天然自由,從而獲取契約自由;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只有每個人同等地放棄全部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人類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約自由。該書亦指出政府應分成三個部分:主權者代表公共意志,這個意志必須有益于全社會;由主權者授權的行政官員來實現這一意志;最后,必須有形成這一意志的公民群體。同時,公共意志應由人民根據個人意志投票產生。如果主權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人民有權決定和變更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力,包括推翻違反契約的統治者。

百科全書派

“百科全書派”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霍爾巴赫、受爾維修等人在編纂《百科全書》內過程中形成的派別。該派成員哲學觀點不同,宗教信仰不一,以狄德羅為首的唯物論者是該派核心。百科全書派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會,向往合理的社會,認為迷信、成見、愚昧無知是人類的大敵。他們的政治主張一般比較溫和。不過,百科全書派的唯物論是機械唯物論,而且用唯心觀點解釋社會歷史現象。但是總體來說,百科全書派在啟迪思想和破除愚昧方面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德意志的普、奧爭雄

近代的德意志一直處于政治分裂狀態。三十年戰爭的浩劫使德國直到18世紀末仍遠遠落后于英國和法國。政治上的分裂和農奴制的恢復嚴重阻礙了德意志經濟的發展。在德意志諸國中,奧地利和普魯士兩個國家最為強大。它們之間互爭長短,構成了近代德意志政治生活的主要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济市| 南昌县| 克什克腾旗| 平定县| 夏河县| 平陆县| 湖南省| 高平市| 开封县| 宁远县| 怀宁县| 阿尔山市| 农安县| 留坝县| 南丰县| 大英县| 无棣县| 十堰市| 沙雅县| 界首市| 图木舒克市| 大城县| 天气| 顺昌县| 阳新县| 修水县| 柞水县| 岚皋县| 神木县| 青神县| 乳山市| 广宁县| 临沭县| 水城县| 通渭县| 革吉县| 肇州县| 长垣县| 抚松县| 澄城县| 定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