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古城再現的崢嶸與奇跡(6)

耶利哥遺址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址占據了第9至17層,第9層出土有陶器,第10至17層不見陶器,俗稱“前陶新石器文化層”。在凱尼揚博士命名的“前陶新石器A層”中,長眠著迄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耶利哥,在這一層中,發現有直徑5米左右的圓形豎穴居室,系由半圓錐體形狀的土坯壘砌而成。城市廢墟面積約4公頃(相當于60市畝),城周圍有厚2米、高4米的石砌城墻,城墻最高處超過6米,用雕鑿規整的石塊壘成。城墻外還發現了一條寬6.44米、深2.43米的大溝,類似于中國的護城壕。城中建有直徑10米、高8.5米以上的巨大塔樓,塔樓內設有階梯直通頂端,類似于歐洲中世紀的城堡主壘。考古學家們推測,當時耶利哥城常住居民人口有2000人,他們從事農業生產,飼養牛、綿羊和豬,掌握了燧石制作工具的技術。這些居民還從事大規模土木工程建設,其組織嚴密的程度令人稱奇。

然而,繁盛一時的耶利哥城在公元前7300年左右突然衰落,此后與此文化系統不同的人從敘利亞一帶遷來定居,形成“前陶新石器B層”遺址。新居民用曬干的扁平狀土坯建筑較為規整的方形住宅,地面與墻壁抹上一層灰泥,屋內設神龕,城內新建了用于祭祀的建筑物。最有趣的是,在這一層中發現了一具用灰泥按死者生前面貌復原的頭骨,眼睛用貝殼鑲嵌,耳鼻酷肖,無疑與時人的祖先崇拜有關。至公元前6000年左右,耶利哥再度廢棄,淪為荒丘。

公元前4500年左右,耶利哥重現人類活動的蹤影。居民們已會制作陶器,他們居住在豎穴房屋里,具有強烈的游牧民色彩,這些生活在“有陶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大約逗留了500年左右,接著便遠徙他鄉,另覓新居。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銅時代早期,耶利哥再度興盛起來。居民們穿巖鑿墓,埋葬死者,他們死后盛行多人多次合葬。此外,還筑起城墻。凱尼揚博士稱之為“原始都市期”。英國劍橋大學的著名考古學家格林·丹尼爾在其代表作《考古學150年》中稱耶利哥在這一時期才形成一座城市,與凱尼揚博士的觀點略有出入。但不管怎樣,居民們用干土坯壘砌的城墻在地震和外敵的攻擊下,屢廢屢興,最終被阿摩利人的一把大火焚毀殆盡。

在這場浩劫后,耶利哥淪為尚未開化的阿摩利人的宿營地。公元前1900年左右,又一支來自敘利亞的民族占據了這座城市,重建耶利哥城,耶利哥進入中期青銅時代,這是耶利哥最繁榮的時期,很快,城市高度發展,成為重要的貿易中心。耶利哥城居民南與埃及人,北與赫梯人,東與美索不達米亞城邦,西與邁錫尼人進行交往,其富饒狀況集中反映在這一時期巖穴墓中隨葬品的種類和數量上。地下出土遺物表明,隨葬品種類多,數量大,有食物、家具、裝飾品、陶器、雪花石膏制的容器、小木箱以及放置食物的桌子等。

可是,好景不長。公元前1560年前后,從埃及遠道而來的喜克索斯人攻入耶利哥,混亂中,城市毀于大火,化為焦土。

前述《圣經》里記載的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攻占并摧毀耶利哥城,如果這是史實的話,在年代上應當屬于這一時期,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考古調查和發掘并未能提供任何證據。如果按歷史學家的看法,以色列人攻入耶利哥城是在公元前1400—前1250年之間的話,那么,早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前150年,也就是公元前1560年左右,耶利哥城已是殘垣頹壁,滿目荒涼了,根本不可能存在以色列人攻陷和血洗耶利哥城的悲壯場面。因此,史學家們普遍認為,《圣經》的這一段記載純屬虛構,其目的是為了抬高以色列人的地位和聲譽。

耶利哥城的重見天日揭開了人類城市發展史的新篇章,它將人類城市的起源從公元前5000年提早到公元前8000年,整整提前了3000年!隨著考古調查的進展,我們相信,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不管是海底還是陸上,不管是低谷還是山丘,都有可能埋葬著比耶利哥更早的城市,而這些未來的發現正有待于后繼者去發掘。

2.被人遺忘的赫梯帝都

(1)一座巨大的設防城市

1861年,歐洲藝術史專家喬治·佩羅被派遣到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調查當年的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公元前63—公元14)在中東的活動遺跡。他在安卡拉以東約145公里的哈里斯河(今克澤爾河)轉彎處的土耳其人村莊博哈茲柯伊,發現了一座巨大的設防城市,這就是后來證實為長期以來被人們所遺忘的赫梯帝國的都城哈圖沙(又譯哈圖薩斯)。

赫梯人與波斯人一樣,是印歐人的一支,屬印歐語系,在古代東方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他們來自南俄羅斯平原,后遷徙至黑海沿岸地帶,公元前3000年末到達土耳其境內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定居,征服、融合了這里的土著民族和先其而至的其他民族。大約在公元前17世紀,赫梯王國的創立者塔巴爾那以庫薩爾為中心建立起統一的奴隸制國家,統治著小亞細亞的廣大地區。公元前1650年至公元前1620年,國王哈托亞里斯一世在位時,遷都哈圖沙。

哈圖沙位于土耳其村莊博哈茲柯伊東南海拔1000米的丘陵上,都城遺址南北長2500米,城周長6000米。

1908年至1912年,德國學者雨果·溫克勒在當地土著庫爾德人的協助下,主持發掘了喬治·佩羅所發現的這座古城遺址;1933年,德國考古學家克魯特·皮特爾再度發掘了這座遺址,一共清理出土了大約兩萬件左右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文書,并揭示出博哈茲柯伊正是赫梯人的都城哈圖沙。

哈圖沙與許許多多古代都城一樣,有高大的城墻,城中央設有衛城,城內還有神廟和居民區。

在哈圖沙城南側堅固的弧形城墻正中,辟有“斯芬克司門”,其右側有“王之門”,左側有“獅子門”;城墻墻壁由兩重大理石石塊壘砌而成,外部凹凸不平;城南建有4座神廟。

都城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南部略高,北部略低。北部是統治中心所在,衛城就位于城北偏東的地方;衛城西北側有祭祀天神的大神廟,俗稱“第一神廟”。

衛城的城墻呈梯形,較長的一邊長度為200米,公用建筑林立。其中之一是兩層樓的“王室文書庫”,出土了3000多件泥版文書,靠墻壁處還發現了書架遺跡,甚至還出土了標簽。

衛城內最大的建筑物是謁見國王用的大廳,系由縱橫各5列的四棱柱支撐的,不用圓形柱子而用四棱柱建筑房屋,這是赫梯式建筑的一大特征。

此外,還有王室建筑、墓葬以及小神廟。在小神廟中還發現了刻有象形文字的石板。

大神廟位于衛城西北約600米處,由神廟和倉庫兩部分構成。神廟本身是由圍繞著長方形院落的眾多小屋和圣殿組成,規模、神態與其他幾座神廟相同。人們之所以稱之為大神廟,是因為有許多用作倉庫的狹長小屋圍繞在其周圍。在長達160米的巨大建筑物院落中,還有一個帶有院落的建筑,有的房間顯然是用來存放文書的。

神廟外側開有多扇大窗子,這是赫梯式建筑的又一大特征,在鄰近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斷難看見的。赫梯王率領祭司、權貴拜謁神廟,在院落中舉行凈身儀式后,赫梯王進入圣殿,奉上貢品,舉行獻灑儀式,接著祭司、權貴加入祭祀行列,活動達到高潮。

赫梯人死后舉行火葬,是世界上最早實行火葬的民族。在離城西北2公里余的山巖上,有一座神廟,雕刻著以天氣神為首的千姿百態的眾神像,火葬墓便處在都城哈圖沙與這座神廟之間的半道上。

(2)是誰埋葬了赫梯帝國?

據說,赫梯人早在公元前14世紀就已使用鐵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他們以哈圖沙為根據地,依靠鐵兵器、馬和戰車,攻掠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等周邊地區,稱王稱霸。公元前1594年左右,哈托西里斯一世之子牟爾西里斯遠征巴比倫,滅亡古巴比倫王國,大掠而歸,兩河流域文明為之黯然失色。后來,牟爾西里斯死于內部紛爭。泰里比努斯(公元前1525—前1500年在位)繼承王位后,實行政治改革,頒布抑制宮廷內訌的王位繼承法,赫梯王國一時四海晏平,國泰民安。

公元前15世紀末至公元前13世紀初,是赫梯帝國最強盛的時期。

公元前1460年左右,托德哈里亞二世在哈圖沙即位,建立新王國,赫梯帝國繁盛空前,他極力推行對外擴張政策,與埃及、亞述諸列強奪雄稱霸。公元前1286年,赫梯軍隊與埃及軍隊在敘利亞的卡迭石激戰,重創埃及軍隊,取得對敘利亞的統治權,公元前1284年左右,雙方締結和約。然而戰爭的勝利并未給赫梯帝國帶來更多的實惠,相反卻耗盡了它的國力,公元前1200年左右,來自地中海的侵略者攻占哈圖沙,赫梯帝國土崩瓦解,殘存的赫梯小朝廷四處流遷,在公元前8世紀為亞述所滅亡。赫梯帝國的埋葬者究竟是誰至今仍是一個謎。

赫梯帝國的滅亡是歷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歷史影響的事件。隨著赫梯的滅亡,被他們秘而不宣的制鐵方法也被公之于世,制鐵方法不再是一個秘密,制鐵術很快便在中東地區普及開來,人類文明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鐵器時代。

在哈圖沙廢墟中出土的大批楔形文字的泥版和象形文字的石板,是解開赫梯人秘密的一把鑰匙。經捷克學者弗里德里希·羅茲尼的不懈努力,這一古老帝國的文字終于在20世紀初被成功釋讀,其內容涉及到年代紀、法典和外交文書等方面,現已成為研究古代赫梯帝國歷史和東方早期歷史的珍貴資料。

從赫梯帝都哈圖沙發掘出土的著名文物獅身人面像和帕加馬祭壇,現收藏在德國的柏林。

3.走進“荷馬史詩”的黃金城

(1)三角形的邁錫尼

1876年,德國商人、考古學家謝里曼繼在土耳其西北部的希沙立克山丘上發現特洛伊古城之后,為了進一步證實荷馬史詩的真實性,他來到了征伐特洛伊的希臘聯軍的統帥、邁錫尼國君阿伽門農的故鄉——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一個山谷中進行發掘,對荷馬史詩的篤信,以及對公元2世紀希臘歷史學家鮑沙利阿斯游記中有關邁錫尼的生動描述的深刻理解,使他很快便使荷馬史詩中的另一名字——邁錫尼成為舉世矚目的中心。

邁錫尼文明淵源于公元前2000千年左右的早期青銅器時代,大約公元前17世紀,希臘人的一支阿卡亞人在邁錫尼興建了第一座城堡和王宮。據荷馬史詩描述,興盛時期的邁錫尼是一個“富于黃金”的都市,以金銀制品名揚天下。

現存的邁錫尼城堡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間的山頂上,平面形狀大致呈三角形。城墻由巨大的石塊環山修建,高8米,厚達5米。西北面開有一座宏偉的大門,門楣上立有三角形石刻,雕刻著兩只躍立的雄獅,雖然沒有頭,但仍威武雄健。這兩只獅子雕塑是歐洲最古代的雕塑藝術,這種左右對稱的雕刻形式顯然是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邁錫尼城堡的正門因而被稱為“獅子門”。

“獅子門”內左邊有一間小屋,估計是古代看門人的住所。在“獅子門”內側、獨眼巨人墻以東發現有6座長方形豎穴墓,這些墓葬被包圍在豎立的石板圍成的圓圈中,直徑約26.5米,稱為圓形墓圈A。在石圓圈中,謝里曼夫婦發現了5座墳墓,希臘考古學會派來監視他們的斯塔馬太基后來又發現了第6座墳墓。這6座長方形的豎穴墓大小深度不同,長2.7米至6.1米,深0.9米至4.5米,墓頂用圓木、石板鋪蓋,大部分已經坍塌。6座墓葬中共葬有19人,有男有女,還有兩個小孩,同一墓中的尸骨彼此靠得很近,這些尸骨大多被黃金嚴密地覆蓋著,男人的臉上罩著金面具,胸部覆著金片,身邊放著刀劍、金杯、銀杯等;婦女頭上戴著金冠或金制額飾,身旁放著裝飾用的金匣,各種名貴材料做的別針,衣服上裝飾著雕刻有蜜蜂、烏賊、玫瑰、螺紋等圖案的金箔飾件;兩個小孩也包裹在金片之中。

謝里曼發現這批古墓和墓中大量的金銀制品后,他結合荷馬史詩中有關阿伽門農從戰場凱旋歸來后,其妻子和情夫在宴會上(一說沐浴時)趁其不備將這位邁錫尼國君謀殺的傳說,認定墓中戴著金面具的死者就是從特洛伊戰爭中歸來的阿伽門羅及其隨從的遺骸。1951年,即謝里曼發掘邁錫尼之后75年,希臘考古學家帕巴底米特里博士發現了第二個墓區,稱為圓形墓圈B,這個墓區在“獅子門”以西僅百米之遙,發掘出來的珍寶完全可與謝里曼發現的相媲美,而且時代與前者基本相當。古希臘人認為這里是阿伽門農的妻子克里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和同謀者的墓地,因為古希臘神話傳說謀殺阿伽門農的兇手是不配葬在城堡以內的。事實上,這些長方形豎穴墓的年代約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早于特洛伊戰爭的年代約三四百年。假使果真有阿伽門農其人的話,他應該是生活在特洛伊戰爭時期,即公元前1180年左右,而不是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顯然這些墓穴既不是阿伽門農及其隨從的墓地,更不會是阿伽門農妻子與情夫等的葬身之所,而是邁錫尼王族成員的墓穴,墓坑中的死者也是陸續安葬進去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里县| 镶黄旗| 德江县| 永城市| 克什克腾旗| 射洪县| 资源县| 青田县| 哈尔滨市| 漾濞| 郴州市| 中阳县| 南汇区| 合阳县| 绥中县| 内乡县| 定安县| 舒兰市| 安徽省| 礼泉县| 河池市| 万宁市| 彭山县| 筠连县| 察隅县| 赞皇县| 隆林| 枣庄市| 郎溪县| 黔南| 鱼台县| 九台市| 华容县| 徐州市| 白玉县| 喀喇沁旗| 梧州市| 漠河县| 鄂州市| 玛纳斯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