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以出色的口才贏得人脈(2)
- 解讀人生智慧密碼之人脈歷練智慧(下)
- 仲侯主編 王霞編著
- 5299字
- 2016-07-21 13:53:30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正處于風雨飄搖之際,民心渙散,經濟蕭條。這時,有一個人的話激起了英國全民抵抗納粹的決心,結果他們以無比的勇氣挺過了最艱苦的時期,打破了希特勒軍隊所向無敵的神話。那個人就是已故英國政治家、前首相丘吉爾。
許多人都知道人類的歷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話所寫成的,然而卻鮮有人知道那些偉人所擁有的語言力量卻也能夠在我們的身上找到,它能改變我們的情緒,振奮意志,乃至于有膽量面對一切的挑戰,使人生過得豐豐富富。
生活中時時選擇使用積極性的字眼,最能振奮我們的情緒;反之,若是選擇使用了消極的字眼,就必然很快使我們自暴自棄。遺憾的是我們經常不留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錯失唾手可得的大好機會。因此我們務必重視使用字眼的重要性,這做起來并不難,只要能聰明而用心地選擇便行了。
我們在跟別人說話時常常用字十分謹慎,然而卻不留意自己習慣用的字眼,殊不知我們所用的字眼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因此,如果我們不能好好掌握怎樣用字,如果我們隨著以往的習慣繼續不加選擇地用字,很可能就會扭曲所歷經的事實。譬如說當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時,用的字眼是“不錯的成就”,那對自己的情緒就很難造成興奮的感覺。這全是因為用了具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個人若是只擁有有限的詞匯,那么他就只能體驗有限的情緒,反之若是他擁有豐富的詞匯,那就有如手中握著一個可以調出多種顏色的調色盤,可以盡情揮灑自己的人生經驗,不僅為別人,更為自己。
6.簡潔精練,用最少的語句表達意思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講話要精練,字字珠璣,簡潔有力,使人不減興味。冗詞贅語,嘮叨啰嗦,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
在社交中,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社交的語言要簡潔、精練,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取較多有用的信息。反之,空話連篇,言之無物,必然誤人時光。語言還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顧聽者的接受能力,用文縐縐、艱澀難懂的語言,往往既不親切,又使對方難以接受,結果事與愿違。
當然,人民群眾對某些領導部門開長會的不良作風很有看法,還送其一個雅號為“馬拉松會議”。開會前議題不明確,開會時中心不突出,議論問題不著邊際,仿佛不長篇大論就顯示不了水平似的。這樣的會議效果極差!
不少演講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留下珍貴的篇章,成為“善辯者寡言”的典型。
最短的總統就職演說,首推1793年華盛頓的演說,僅135個字。
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只有十個句子,他的演講重點突出,一氣呵成。林肯的演講辭僅600字,從上臺到下臺還不到3分鐘,卻贏得了15000名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并轟動了全國。當時報紙評論說:“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是無價之寶,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辭精練,字字句句都很樸實、優雅,行文完美無疵,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
1984年7月17日,37歲的法國新總理洛朗·法比尤斯發表的演說,更是短得出奇,演講詞只有兩句:“新政府的任務是國家現代化,團結法國人民。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靜和表現出決心,謝謝大家。”措辭委婉,內容精辟。
上述這些演講大師駕馭語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
語言除應簡潔、精練外,還應通俗易懂,否則很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鬧成笑話。
一天晚上,某書生被蝎子咬了。他搖頭晃腦地喊道:“賢妻,迅燃銀燈,爾夫為毒蟲所襲!”
連說幾遍,他妻子怎么也聽不明白。疼痛難忍的書生氣急之下只好叫道:“老婆子,快點燈,蝎子咬著我啦!”
這一則笑話是諷喻那些專會咬文嚼字、不注意口語化的人。
下面一則則是諷刺那些談話文縐縐、酸溜溜的人。
一天,某村中學一教師去家訪,正碰上這學生家賓客盈門。他見自己來得不是時候,便連連向家長道歉:“請恕冒昧!請恕冒昧!”學生、家長頓時怔住了。次日,家長專程到學校找校長評理:“昨天是我妹妹大喜的日子,你校某老師不知羞恥地對我說:‘請許胞妹。’要我把妹妹許配給他。我看他是‘花瘋’。”校長知道這位老師作風正派,工作負責,覺得奇怪,便立即找他核實并向家長做了解釋。家長自責文化水平低,真糊涂。這位老師既羞且惱,哭笑不得。
這場風波就是因為他語言不通俗釀成的。
口頭語言通過耳朵傳入大腦。因語詞有同音異義,一音多義,如用詞晦澀難懂的話,勢必影響聽的效果,而且聽眾文化素養有很大差別,應該“就低不就高”。所以對廣大群眾講話,更應該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在講話中過多地使用書面語,而不是口語,也使人聽了很不舒服。這樣的講話自然是失敗的。其失敗原因在于,不講究語言的實際效果,而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華美。
社會語言需要用講話者和聽者雙方都習慣、共同感興趣的“大白話”來表達,這樣才容易溝通感情,交流思想。若追求華麗新奇,過分雕琢,聽者就會認為這是在炫耀文采,從而對講話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這樣,話說得再漂亮也不會有什么力量。所以,使用語言要像魯迅說的:“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語言的使用有頗為精妙的見解:“凡文字,少小時須應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及造平潰;其實不是平潰,乃絢麗之極也。”我們應當把追求語言的簡潔精練、通俗易懂作為學會講話的基本功,不斷地加強訓練和學習。
二、富有激情,以情感人獲得共鳴
1.情之所至,金石為開
世界上不管哪一個民族的語言,只要飽含真誠的情感,就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就能喚起群眾的熱誠,就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國小說家說得好:“激情是每個藝術家的秘訣。這如同英雄有本領一樣,是不能拿假武器去冒充的。”任何語言,情不深,則無以動人。
一個演說者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過成百上千聽眾的眼睛的。
美國著名政治家林肯非常注意利用自己真誠的熱情來打動聽眾。
1858年他在一次競選辯論中說:“你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時候欺瞞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時候欺瞞所有的人。”這句著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演說者的座右銘。
無嘩眾取寵之心,有實事求是之意,才能取信于宣傳對象,使他們接受演說者的思想、觀點。一個演說者如果講話華而不實,只追求外表漂亮,開出的只能是無果之花。若缺乏真摯而熱烈的情感,只是用“人工合成”的感情,雖然能欺騙聽眾的耳朵,卻永遠騙取不到聽眾的心。
一位著名演說家曾這樣總結道:“在演說和一切藝術活動中,惟真情,才能夠使人怒;惟真情,才能使人憐;惟真情,才能使人笑;惟真情,才能使聽眾信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對秘書口授反擊法西斯戰爭動員的講稿時,“像小孩一樣,哭得涕淚橫流”。他的這次演說動人心魄,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的斗志。
演說者具有真情實感必須能夠平等待人,虛懷若谷,他的話語方能如滋潤萬物的甘露,點點滴入聽眾的心田。而盛氣凌人、眼睛向上把自己打扮成上帝,以教育者姿態自居的人,是無法和聽眾交心,贏得聽眾的愛戴的。
演說者不是鼓擊銅鈴,而是鼓擊人們的“心鈴”。“心鈴”是最悅耳、最動人的樂器。因此,演說家應該用真摯的情感、竭誠的態度擊響人們的“心鈴”,刺激之,振奮之,感化之,慰藉之,激勵之;對真善美,熱情謳歌;對假惡丑,無情鞭撻。讓喜怒哀樂,溢于言表;使黑白貶褒,涇渭分明。用自己的心去彈撥他人之心,用自己的靈魂去感染他人之靈魂,使聽者聞其言,知其聲,見其心。
魯迅說得很深刻:“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人和世界人;必須有真的聲音,才能同世界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這個真就是真實和篤誠。
真情實感是演說成功的第一樂章。曾經打敗過拿破侖的庫圖佐夫,曾在給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說:“您問我靠什么魅力凝聚著社交界如云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實、真情和真誠。”
真誠的態度是成功交際者的妙訣,也是演說者和聽眾融為一體,在情感上達到高度一致,在情緒上產生強烈共鳴的妙訣。
那種把自己看做是凌駕他人之上的布道者,或自視為高人一等的儒士、學者,開口就是“我要求你們”、“大家必須”、“我們應該”這類的命令式詞句,或用滿口堂而皇之的言辭掩飾自己的真情,聽眾是絕對反感的。所以,當你說話時,不要忘記真情實感。
2.入情入理,以情說服
在說服對手時,用入情入理的說服技巧,容易招人喜歡,被人接納。
松下電器公司還是一家鄉下小工廠時,作為公司老板的松下幸之助總是親自出馬推銷產品。松下幸之助在碰到殺價高手時,他就說:“我的工廠是家小廠,炎炎夏天,工人在熾熱的鐵板上加工制作產品。大家汗流浹背,卻努力工作,好不容易制出了產品,依照正常利潤的計算方法,應當是每件××元承購。”
對手一直盯著他的臉,聽他敘述,聽完之后,展顏一笑說:“哎呀,我可服你了,賣方在討價還價的時候,總會說出種種不同的話,但是你說的很不一樣,句句都在情理之上。好吧,我就照你說的買下來好啦。”
松下幸之助的成功,首先在于他真誠的態度。他強調自己是依照正常的利潤計算方法確定價格的,自己并無貪圖非分之財之意,他也同時暗示對方無討價還價的余地。這就使對方調整角度,與其達成共識。
松下幸之助的語言充滿情感,他描繪了工人勞作的艱辛,創業的艱難,勞動的不易,語言樸素、形象、生動,語氣真摯、自然,喚起了對方的切膚之感和深切同情。
正如對方所說的,松下幸之助的話“句句都在情理之上”,對方接受自在情理之中。
有一家大型公司的總經理要租用一家旅館大禮堂開一個經銷商會議。剛要開會,對方通知他要付比原來高三倍的租金。沒辦法,總經理去找旅館主管交涉,他說了下面這番話:
“我接到您的通知時,有點震驚。不過這不怪您,假如我處在您的地位,也許也會寫出同樣的通知。您是這家旅館的經理,您的責任是讓旅館盡可能多贏利。您不這么做的話,您的經理職位難以保住。假如您堅持增加租金,那么讓我們來合計一下,這樣對您有利還是不利。先講有利的一面,大禮堂不出租給開會者而出租給舉辦舞會、晚會的,那您可以獲大利了。因為舉行這一類活動的時間不很長,他們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的租金當然要多得多。租給我,顯然您是吃大虧了。現在,再考慮一下‘不利’的一面。首先,您增加我的租金,反而降低了收入。因為實際上等于您把我攆跑了。由于我付不起您所要的租金,我勢必再找別的地方舉辦會議。還有一件對您不利的事:這個會議的參加者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社會地位、文化教養、受過的教育都在中等以上。這些人到旅館來開會,對您來說,這難道不是起了不花錢的活廣告的作用嗎?事實上,假如您花5千元錢在報刊上登廣告,您也不可能邀請這些人親自到您的旅館參觀。可我的會議為您邀請來了,這難道不合算?請仔細考慮后再答復我。”
如此入情入理的懇談,任何人都無法拒絕。最后,旅館經理向那位總經理讓步了。這位具有出色口才的公司總經理為人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口才課。
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為對方著想,并全面分析雙方的利弊得失,說話真誠,語氣親切隨和,不卑不亢,入情入理,這是成功地說服對方的真諦之所在。
3.駕馭語氣,引人入勝
在所有使用有聲語言的場合,都離不開語氣。在一句話中,不但有遣詞造句的問題,而且有用怎樣的語氣表達才準確、鮮明、生動的問題。
抗日戰爭時期,文學大師郭沫若在臺下觀看自己創作的五幕歷史劇《屈原》的演出,他聽到嬋娟痛斥宋玉:
“宋玉,我特別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郭老聽后,感到“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句話,罵得還不夠分量,就走到后臺去找“嬋娟”商量。“你看,在‘沒有骨氣的’后面加上‘無恥的’三個字,是不是分量會重些?”
這時,正在一旁化妝垂釣者的演員張逸生,靈機一動,插了話:
“不如把‘你是’改為‘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多夠味,多么有力!”
郭老拍手叫絕,連稱:“好!好!”
這一字之改,不僅使原來的陳述句變為堅決的判斷句,而且使語言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語氣也更加有力,嬋娟的憤怒之情溢于言表。
一個人只要駕馭了語氣,就能夠出口成章。這是當今社會最值得推崇的能力,從中能夠顯現出講話人駕馭語氣的功力。駕馭語氣是十分復雜的技巧,要注意以下幾點:
(1)掌握語氣的特點
語氣包含思想感情、聲音形式兩方面內容,而思想感情、聲音形式又都是以語句為基本單位的。因此,語氣的概念又表述為具體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語句的聲音形式。語音作為語言的物質外殼,是語氣表達所必須依據的支持物。語言有表意、表情、表志的作用,語氣相應也分為這三種:
A.表意語氣
表意語氣指的是向對方傳遞某種信息。如陳述、疑問、祈求、命令、感嘆、催促、建議、商量、呼應等。這種語氣詞或獨立成小句,或用于小句末,或用于整個句子末尾。指明事實,提請對方注意,用“啊、呢、咯、嗯”等;催促、請求用“啊、吧”;質問、責備用“嗎”,如與副詞“難道”搭配,語氣更為強烈;說理一般用“嘛”和“唄”;招呼、應呼用“喂”;揣測用“吧”。
B.表情語氣
表情語氣是談話中表現的感情。如贊嘆、驚訝、不滿、興奮、輕松、諷刺、呵斥、警告等。贊嘆用“呵、嘖”,句中常有“多”字搭配;驚訝用嘆詞“啊、哎、喲、咦”;嘆息用“唉”;制止、警告用“噓、啊”;醒悟用“哦”;鄙視用“呸”,等等。
C.表志語氣
表志語氣,就是對自己的說話內容表示某種態度。如肯定、不肯定、否定、強調、委婉、和緩等。肯定用“得了(是)……的”;緩和用“啊、吧”,語氣顯得平淡,不生硬;夸張用“呢、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