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以出色的口才贏得人脈(1)
- 解讀人生智慧密碼之人脈歷練智慧(下)
- 仲侯主編 王霞編著
- 4910字
- 2016-07-21 13:53:30
一、把握說話藝術的精髓
1.講真心話,以真誠贏得信任
真話與假話是相對立的,它會導致交友的兩個不同結果,可以說獲得眾人的信任,鑄就自己的信譽,必須靠講真話來贏得。而假話縱然能蒙蔽一時,但最終必將真相大白,那時說假話者只能處于一種窘迫的境地。
(1)說“真”話
說“真”話即用真摯誠懇的語言去打動對方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這里的“真”不僅僅只是包括“真實”的意思,更重要的還在于要有“真情”。
真實、篤誠和真情是說“真”話時猶須注意的要素,以真實為鋪墊、為基礎,以真情動人、以真情感人,才能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
人是有情感的高級動物,情感是人的心理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對他人和外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產生的內心體驗。這種內心體驗具有情境性和直接性,情感的產生需要外界的刺激。在人際交往之中,飽含真情實感的言語是喚起情感的一種最具神力的武器。運用真情激導的言語策略,可以順利促使雙方產生情感共鳴,關系融洽,形成良好的交際氛圍;可以較快地促使雙方強化相應的感性認識,形成并鞏固某種態度傾向和觀念信仰;可以有力地推動人們將某種行為動機付諸實施,并為成功積極奮斗。
(2)講假話無益
有些人不管什么情況都以說謊來解決,這種人可說是心態上已經有了病癥。但是,不論任何,一旦開始了騙人的想法,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地繼續下去,因為“謊言就像是滾雪球一樣,愈滾愈大”。
一般人會以謊話連篇企圖取得別人的信任,而且大多數人也都以為說謊沒什么大不了的。雖然幾乎沒有人是真正的絕對誠實,但朋友之間切記不可欺騙對方。
說謊其實是最沒效率而且最費事的行為。然而,要做到完全不說謊卻又非常困難,這就是不容易的地方。
我們常聽人家說“出家人不打誑語”,由此可以知道說謊是清修得道的障礙。
雖然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說過謊話,而且要自許做到絕不說謊,也的確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然而,不管怎么說,朋友交往的時候還是要努力由內心做到不說謊,因為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前提,還是要抓住對方的心。因此,朋友之間絕對不容許有背信的行為。
當你對某一個人說謊的時候,第三者正在冷眼旁觀地看這件事,或許就因此產生了絕望的心情。因此,你雖然只是欺騙了一個人,但感到你不誠實的人卻可能包括其他人。你只要有欺騙的行為,人格就會遭到質疑,而且會迅速地散布到你周圍的其他朋友。朋友是你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得到的資產,卻因為說謊而輕易地毀棄掉自己難能可貴的資產,這豈不是太愚不可及了。
有些人非常喜歡說大話,也常對別人大吹大擂地宣稱某位社會名流是他的好朋友。當別人前來拜托他幫忙拉關系的時候,他又要制造出其他的謊言來自圓其說,結果卻是一點忙也幫不上。這種人縱然是費盡心思要拓展自己的人際關系,但所能得到的成效卻十分有限。
有時,你說假話即使并沒有直接傷害到他人,卻已經破壞了自己的信用。即使有時不得不以無傷大雅的謊話,來達到某一種目的,但對朋友的交往只能產生負面影響。
2.觀點鮮明,說話要有的放矢
說話首先要觀點鮮明。當然,揭示自己的觀點,可以采用各種藝術手段,點石成金,達到既一針見血,又使對方悅服之效。
用什么樣的語言說服別人,不外乎兩種方式:促膝長談,娓娓道來,動之以情;巧妙點化,一針見血,曉之以理。而后一種方法使人豁然開朗,頓時領悟,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葉劍英同志曾以高超的語言藝術,用很短的幾句話,就說服了一批血氣方剛的年輕人。
1934年,中央警衛團剛劃歸中央軍委領導,由葉劍英分管。警衛團的同志大多是由戰斗部隊抽調來的,從炮火紛飛的火線調下來,普遍都不甘心,總覺得重返前線,直接和敵人廝殺才夠勁兒。
葉劍英了解到情況,便召開了全團大會。會上,他提高嗓門大聲說:
“中央警衛團應該改名,不叫警衛團,叫鋼盔團。”
這話把大家弄懵了。接著,葉劍英緩緩解釋道:“鋼盔是干什么的?鋼盔是保護腦袋的,中央警衛團是保護黨的腦袋——黨中央的,所以應該叫它鋼盔團,你們說對不對?”
大家恍然大悟,齊聲說:“對!”
“人沒腦袋行不行?”葉劍英追問。
“不行!”
“你們都是英雄好漢,到前方去可以殺千百個鬼子,但沒有黨中央領導能不能把鬼子打出去呢?”
“不能!”
只幾句話,說得警衛戰士心里亮堂堂的。
孫子兵法指出,和敵人作戰,除了正面出擊之外,還可以動用使敵人意想不到的、從側面突然出現的奇兵,以奇取勝。
葉劍英劈頭一句“中央警衛團應該改名……”,發語奇特,非同一般。他不是正面解釋警衛團有何重要意義,而是以一個精巧的比喻,使對方一愣,緊接著連發幾個問題,步步緊逼,把戰士們心中的疙瘩一下子鏟除了。
盧溝橋事變后,舉國上下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在此期間,陳毅同志在江西大余與當地國民黨代表談判。他舌戰群頑,要求國民黨軍給北上抗日的南方游擊隊讓開通道,可對方卻話中帶刺地說他們“兵太多”。
陳毅同志相譏道:“你們兵多不愿北上抗日,還要游擊隊陪著嗎?”
這話說得巧妙,一針見血,使對方無以作答。
1936年11月,國民黨反動派為了鎮壓民主運動,逮捕了“七君子”。沈鈞儒先生在法院受“審判”時,其中有段舌戰是這樣的:
法官問:“‘抗日救國’不是共產黨的口號嗎?”
“共產黨吃飯,我們也吃飯。難道共產黨抗日,我們就不能抗日嗎?”沈先生答。
這段話,以“吃飯”作類比,反駁了對方認為凡是共產黨做過的事別人就不能做的荒謬主張,駁得法官啞口無言。
要想說得巧妙,必須先了解對方的意愿,抓住關鍵,以巧妙的語言,或者說服別人,或者反駁對方。這種高超的語言藝術,不是出于主觀臆斷,而是對客觀規律的巧妙適應,在此基礎上方能進一步發揮。
3.抓住重點,說話不拖泥帶水
說話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簡明扼要,突出重點。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應當講究章法,思路嚴密。這是提高說話水平的基本要求。
我們平時與人寒暄或作簡短的交談,一般都是比較隨便的,談不上條理清晰。但在正式場合,比如報告會、講座、演講等比較重要的講話,情況就不一樣了,這要求說話者對所說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并對整個說話過程作出周密的安排。一般來說,有這樣幾點要求:
(1)把握中心
說話不是照本宣科,難免帶有水分,有時會插一些題外話,有時會發現已講過的某個問題有點遺漏需要臨時補充,這樣就容易雜亂。作為一個高明的說話者,應時刻把主題牢記在心,不管怎樣加插,不管轉了多少個話題,都不偏離說話的中心。
(2)言之有序
說話不能靠材料堆積吸引人,而要靠內在的邏輯力量吸引人,這樣才有深度。與寫作相比,說話是口耳相傳的語言活動,沒有過多的時間讓聽眾思考,所以邏輯關系要更為清晰、嚴密。話語的結構要求明了,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觀點和材料的排列,要便于理解、記憶和思考,所以要較多地采用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順序安排。當然,時間順序最好按過去、現在、未來進行安排,這樣容易被聽者記住。
(3)連貫一致
開場白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到所講內容的展開,不能一開口就“噌”地冒出一句讓人摸不著邊際的話;多層意思之間過渡要靈活自然;結尾要進行歸納,簡明扼要地突出主題,加深聽話者的印象。
(4)要言不煩
那種與主題無關的廢話,言之無物的空話,裝腔作勢的假話,聽眾都極為厭煩。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有一次他去聽一位牧師傳教,開始很有好感,準備捐獻身上所有的錢。過了一小時,他聽得厭煩,決定留下整錢,只捐些零錢。又過了半小時,他決定分文不給。等到牧師說完了,他不僅不給,還從捐款的盤子中拿出兩元錢作為時間的補償。
這是對說話冗長者的絕妙諷刺。所以說話中應當注意在句式變化的同時,多用短句,少用長句。長句能夠表達縝密的思想,委婉的感情,能夠造成一定的說話氣勢,但是其結構比較復雜,如果停頓等處理不好,不但說話者覺得吃力,就是聽話者聽起來也不易理解。而短句的表達效果簡潔、明快、活潑、有力。由于活潑明快,就可以干脆地敘述事情;由于簡潔有力,就可以表達緊張、激動的情緒,堅定的意志和肯定的語氣。因此在運用上,易說易聽的短句更適合在交談、辯論、演講等重要場合的說話中使用。
抓住重點,理清思路,這是說話的基本要求,也是說好話的前提。
4.條理清晰,把話語滲進聽者心房
講話吸引人的人都不是嘮叨或虛張聲勢之輩,他們在講話中很注意循循善誘,絲絲入扣,像春雨潤物滲透進聽者的心房。
人類的心理是很微妙的,有時聽眾并不因為你講的內容很有道理就完全信服你,他們還要顧及講話人的表達方式。即使是正式場合的談論,聲音過于激烈也會讓人產生“此人強詞奪理,所說之言不足為信”的想法,隨之,心理上會產生反感或者抵觸情緒。
有條不紊的談話,可給人以穩重之感。一般來說,優秀的推銷員幾乎都不是快嘴快舌之才。這倒不是因為他們反應遲鈍,不善辭令,而正好相反,他們機警過人,能說善道。但他們清楚地知道,推銷商品并不光是能言善辯就可勝任的。比如,一味地吹噓“這種商品不錯”,顧客只會對這種大肆鼓吹報之以疑惑和戒備;相反,當你慢條斯理、一板一眼地陳述商品的性能并動手操作,顧客就會因你所表現出的誠實而對你報以信任。
人際交往也是如此。特別是在語言溝通中,如果只顧快嘴快舌,就無法產生好的效果。有人認為,口齒伶俐,可以在短時間傳播大量的信息,但卻沒有想到信息的價值是由講話者能否給對方以信賴感所決定的。一味地搶速度,只能使對方感到你的輕浮,進而對你提供的信息產生懷疑。這樣,即便你提供的信息再多,也不能為人們所接受,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因此,與人交談時,應注意糾正語調生硬、語速太快的習慣。
要做到說話有條不紊,不妨試試以下幾個辦法:
(1)要有充分的準備
如果你在講話時對所要講的內容沒有認真考慮過,你肯定會感到無話可說,即使說起來也不會流暢自如。因此,必須在講話之前有充分的準備,或者寫成提綱,或者默誦、試講。你對講話的內容愈熟悉,你就愈能講得好,愈不會信口開河,無的放矢。
(2)學會對話方法
從心理學角度看,口頭語言有對話言語(聊天、座談、辯論、質疑等)與獨白言語(報告、演講、講課等)之分。一般來說,后者的要求更高,并且是以前者為基礎的。我們首先必須學會對話言語的方法,與別人很好地交流思想,才能在聽眾較多時有較好的效果。在與別人談話時,要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不可隨便插話或打斷別人的話頭,要“察言觀色”,注意對方的姿勢、表情和態度,要分析對方講話的得失,吸收其優點,舍棄其缺點。同時,自己的講話要含義明確,態度誠懇,并且當對方顯出厭倦或注意力渙散時,就要停止講話。
(3)勇于勤講多練
善于言辭的才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個人的實際鍛煉逐步發展的。因此,我們要克服害羞膽怯的心理,在生人面前或人多的場合,要爭取講話的機會,勇敢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雖然開始時不一定會成功,甚至會遭到別人笑話,但不要介意,要認真分析自己講話失敗的原因,勤講多練,不斷改進,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說話的水平。
5.精心遣詞,善于使用精妙語匯
同樣一句話,良言妙語能叫人笑,能治人心病,能帶給人希望;然而若是污言穢語則會使人哭,會刺傷人的心,會帶給人失望。其中差別在于話中的字眼用得對還是錯。同樣的,每句話中所用的“字眼”可以讓別人了解講話人的心跡和愿望。
歷史上許多偉大人物就是因為善于運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勵了人們,并喚起民眾全心跟隨,從而塑造出今天的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振臂一呼,應者集”的效果。的確,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更能帶動行動,而行動的結果便展現出另一種人生。
美國獨立戰爭時,當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說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這句極具感召力的話,激發了幾代美國人的決心,使他們誓要推翻長久以來壓在他們頭上的苛政,結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堅合眾國由此誕生。
美國一位偉人演講道:“當我們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時,不要忘了《獨立宣言》,雖然那沒有幾句話,卻是二百多年來所給予我們每個人的保障。同樣的,當我們這些年致力于種族平等時,不要忘了那也是因為某些字眼的組合而激發出來的行動所致,請問誰能忘記美國金博士打動人心的那一次演講,他說道:‘我有一個夢,期望有一天這個國家能真正站立起來,信守它立國的原則和精神……’。”
當然,遣詞準確的話語其影響力并不只限于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