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雉
——《韓詩外傳》
梁王召見戴晉生,戴晉生不好再推辭,穿著一套破舊衣帽去見梁王。梁王說:“前幾天,我用上大夫的薪俸來挽留你,你不愿意留下來,現在為什么又來拜訪我呢?”戴晉生微笑了一下,仰頭長嘆了一聲:“唉!我其實并不想來見您,您沒有看到那大沼澤中的野雞嗎?它走好幾步才能啄到一粒食,一整天才能吃飽。但是它的羽毛潤澤好看,光亮映照日月;振翅爭鳴,聲音響徹山陵,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它能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它的生活是自由快樂的。如果將它捉來,放在倉庫里,經常吃高粱粟米,不到一個早上便能吃得飽飽的,但它的羽毛反而不如往昔在大沼澤時的艷麗,它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糟糕,整日精神萎靡。這難道是因為食物不好嗎?不是的,這是因為它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啊。”
掩耳盜鈴
——《淮南子》
有一小偷看上了一戶人家門上的大鈴,但擔心偷鈴的時候會發出響聲,遲遲不敢動手。怎么辦呢?他終于想出一個好辦法——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
但他很不走運,剛開始偷,鈴聲一響,他就被那戶人家逮了個正著。
塞翁失馬
——《淮南子》
邊塞有一位老翁,他養的一匹駿馬走失了,怎么找也找不著。親友們都來安慰他。老翁說:“這件壞事說不定會帶來好處呢!”
過了幾個月,這匹走失的駿馬回來了,還帶回了另一匹駿馬。親友們都來向塞翁恭賀。
老翁卻說:“這件好事說不定會帶來壞處呢!”
不久,果然不出他所料,有一天他的兒子縱馬邊塞,一不留神,從馬上摔下來,把腿給摔斷了。
螳臂擋車
——《淮南子》
齊莊公乘車出外去狩獵,有一只螳螂舉起臂,想憑它的臂力擋住車輪。
齊莊公問:“這是什么蟲子?”車夫回答道:“這是一只螳螂。這種蟲子只知道前進,不知道退卻,它不自量力,經常吃虧。”齊莊公說:“它如果是人的話,一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
于是,齊莊公叫車夫倒轉車輪,繞開螳螂。但那只螳螂不知好歹,蹦到齊莊公所乘的車輪下繼續擋道。最后,它死在車輪下。
邯鄲學步
——《漢書》
古時候,有一個人到邯鄲去學習邯鄲人走路。他在邯鄲學了三個月,什么都沒有學會,最后,他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記了,只好像狗那樣爬著回去。
失火
——《漢書》
有一位客人去拜訪舊友,發現他朋友家爐灶上的煙囪砌得太直,灶旁又堆了許多柴草,慌忙勸他朋友說:“你應該把煙囪改砌成彎曲形狀,把柴草搬開,離灶遠一點兒,不然的話,將會引起火災的。”
他朋友沒有把他的話聽進去。沒過多久,他的朋友家果真失火了。幸虧鄰居們及時趕來奮力搶救,才把火撲滅了。于是,主人宰牛擺酒,酬謝救火的人們。請那些救火時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他救火的人也都被請來依次入座,偏偏沒有請早先那位勸告他改灶搬柴的客人。
有人對主人說:“假如你當初聽從了那位客人的忠告,改砌了煙囪,挪開了柴草,就不會有這場火災了。今天論功請客,為什么倒把他忘了呢?”那人恍然大悟,立刻去請那位客人來。
打比方
——《說宛》
有一個門客對梁王說:“惠子這個人有一個毛病,他說什么都愛打比方。大王如果不許他打比方,他就沒法子說話了。”
梁王聽了,說:“我就按你的意思辦。”第二天,惠子來見梁王。梁王說:“希望你今后說話直截了當的,不要打比方。”惠子說:“現在有人不知道‘彈’是什么東西。他問你彈的形狀像什么,如果你回答說彈的形狀就像彈,他能明白嗎?”梁王說:“不明白。”惠子接著說:“那么你就應該告訴他:‘彈的形狀像弓,是用竹做它的背’。如果他腦子不是很笨的話,他一定會明白的。”梁王說:“你說得沒錯。”惠子說:“所以,說話的人就應該用人們已經知道的東西來說明人們所不知道的東西,從而使人真正弄懂。現在你叫我說話不打比方,這怎么行呢?”
梁王聽了點頭稱是。
熊渠子射石
——《說宛》
楚國有一個以勇武聞名的熊渠子。他有一次夜里趕路,隱隱約約看見前方地上臥著一只老虎,嚇了一大跳!
熊渠子忙拿出弓箭,使盡全身力氣,拉開弓,向老虎射去一箭。
射中以后,走到跟前一瞧,原來不是什么老虎,而是一塊大石頭,那支箭已經射進石頭里去了。
熊渠子覺得奇怪,便返回原地,用力再向石頭射出一箭。誰知箭射到石頭上便折斷了,石頭上沒有留下被箭射中的痕跡。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說宛》
有一只蟬無憂無慮地藏身在枝繁葉茂的大樹之中放聲歌唱。一只螳螂躲在蟬的身后,慢慢地向蟬靠攏,它想吃掉蟬,但沒有發現自己已經遇上了麻煩。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只黃雀在它的旁邊,隨時準備吃掉它!
晏子辭退高繚
——《說宛》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高繚是晏子的手下。一天,晏子把高繚辭退了。
晏子左右的人勸他說:“高繚在您手下做官已經三年了,并沒有犯什么錯誤,您也沒有給他升官。現在您卻要辭退他,這是不是沒有道理呢?”
晏子是這樣回答的,他說:“我晏嬰是一個胸襟狹窄、學識淺薄的人,需要周圍的人隨時批評和幫助我,才能不犯錯誤、行事正直。而高繚跟我共事三年,卻從來沒有批評過我一句,糾正過一次我的過失。這樣做官是很不盡職的,我不辭退他才沒有道理呢。”
秉燭而學
——《說宛》
晉平公問師曠:“我七十歲了,很想學點東西,恐怕時間太晚了吧。”師曠說:“您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呢?”晉平公聽了師曠這句話很不高興,慍道:“哪里有做臣子的隨便戲弄國君的呢?”師曠說:“我這個雙眼失明的臣子,怎么敢戲弄國君啊!我聽說,一個人在少年的時候好學,就像初升的太陽那樣,光輝燦爛;壯年的時候好學,還像正午的太陽,亮度很大;老年的時候好學,也還類似蠟燭的明亮。蠟燭的光亮雖然是有限的,但總比在黑暗中瞎摸索強吧?”晉平公很佩服師曠有這樣的見解。
國有三不祥
——《說宛》
有一次,齊景公外出狩獵,登上高山遇見猛虎,路過沼澤碰到毒蛇。他急忙返回皇宮召見晏子,問晏子:“今天我外出狩獵,登上高山就遇見猛虎,路過沼澤就遇見毒蛇,這大概是不吉利的預兆吧?”
晏子說:“國家有三種情況不吉利,但您說的這些情況不在其中。有賢人沒有發現,這是第一種;發現了賢人但不任用他們,這是第二種;任用賢人但不相信他們,這是第三種。平時所說的不吉利就是講的這三種情形啊。今天您登上高山遇見猛虎,因為高山是猛虎藏身的地方;路過沼澤碰到毒蛇,因為沼澤是毒蛇的洞穴。到猛虎和毒蛇的洞穴里遇見它們這很正常,不在它們的洞穴碰到它們,難道在大街上碰到它們倒是好事嗎?”
貓頭鷹搬家
——《說宛》
貓頭鷹想搬家,正收拾東西,飛來了一只斑鳩。斑鳩問:“你要到哪兒去?”貓頭鷹回答說:“我要搬到東方去。”斑鳩又問:“為什么要搬家?”貓頭鷹說:“因為這里的人們都厭惡我的叫聲,所以我想搬到東方去。”
斑鳩說:“假如你還不改變你那令人討厭的叫聲,即使搬到東方去,那里的人也照樣會厭惡你的叫聲的。”
魷魚上鉤
——《孔叢子》
衛國有一個人名叫子思。一天,他看見一個衛國人在黃河釣到一條大魷魚。魷魚大得連車都裝不下。
子思問那個釣魚人:“魷魚是很難釣到的,你是怎么釣上它的?”
那人回答說:“我開始下鉤的時候,是用一條小魴魚作釣餌,魷魚游過時,連看都不看一眼,大大咧咧地搖頭擺尾地游過去。后來,我換上一大塊豬肉作釣餌,魷魚游過來,立即吞下了鉤,就這樣被我釣上來了。”
子思聽了,感嘆地說:“魷魚難釣,卻禁不住大塊豬肉的引誘。有些人很有才學,但因為貪圖榮華富貴而使自己身敗名裂。”
吝嗇老人
——《說宛》
漢代有一個老人,沒有親戚朋友,也沒有子女,但他很有錢。他很吝嗇,粗茶淡飯,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地經營家業,多方積累錢財,不知滿足。他自己從不花費一文。有時,別人向他借點錢,他不得已才走進房中取上十個錢,從堂室中慢慢出來,走幾步就減掉一個錢。等走到門外只剩下了一半。他心疼得緊閉雙眼,把錢交給別人。過了一會兒,不停叮囑說:“我把全部家業拿來幫助你了,切莫告訴別人,不過來了我也沒有錢借出去了。”
老人沒過多久就死了,最后他辛苦積蓄了一輩子的財產全部被朝廷沒收了。
鋸竿進城
——《笑林》
從前,有一個傻瓜拿著一根竹竿進城去辦事情。竹竿太長了,豎著拿,城門不夠高,進不去;橫著拿,城門不夠寬,還是進不去。
他想來想去,想不出辦法,坐在城外發呆。這時候,一位老人走過來,問他坐在城外發什么呆,他把他的苦惱說了出來,老人說道:“我雖然不是什么圣人,但年紀比你大,事情見過多了。我告訴你一個好辦法吧,你去拿一把鋸子來,把竹竿鋸斷,不是就可以拿進城去了嗎?”
那個傻瓜覺得老人說得很有道理,認為老人的辦法很妙,把竹竿鋸斷了,還連聲向那個比他見多識廣的老人道謝。
煮竹席
——《笑林》
北方有個人到南方來。
南方人煮竹筍請他吃,他不認識竹筍,問道:“這是什么東西?味道很不錯嘛!”
南方人說:“這是竹子。”北方人回去后,就把床上的竹席拿去煮,卻怎么也煮不爛,用力去咬反把嘴咬破了。他對妻子說:“我上了南方人的當,他拿我尋開心!”
神魚
——《異苑》
古時候,會稽石亭村有一棵大楓樹,樹身已經空朽。每逢下雨,樹洞里就積滿了水。
有一個商人運活魚到外地去賣,路過這里,看見樹洞里有積水,便捉了一條鯉魚放進洞中,然后走了。
村人發現樹洞中有魚,感到十分奇怪,認為這是神魚,便對它燒香祭拜起來。
一傳十,十傳百,這棵大楓樹香火不斷,每天來求神魚消災祛病、降福賜財的人絡繹不絕。過了半年,那個賣魚的商人又路過這里,看見這種情景,不禁莞爾:“什么神魚!這魚是我半年前放進這樹洞中的!”從此,沒有人再來楓樹下燒香求神了。
望梅止渴
——《世說新語》
曹操率軍北征敵軍,長途跋涉,找不到水源。全軍將士都口渴得喉嚨快要冒煙了,軍心渙散。
曹操揮鞭北指說:“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樹上結滿了梅子,梅子又酸又甜,可以用來解渴。”
將士們聽了,口水都流出來了,個個精神抖擻。
曹操趁機帶領部隊,加快前進步伐,在前方意外地找到了水源。
華歆和王朗
——《世說新語》
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逃難。有一個人要求跟隨他們走,華歆感到很為難。王朗說:“幸好船還有空余的地方,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后來賊人追來了,王朗想拋棄他們攜帶的人。華歆說:“當時我之所以遲疑不決,正是為了怕遇上這種情況啊。既然已經接受了他的請求,怎么能夠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呢!”那個人看看華歆又看看王朗,感慨萬分。
王藍田吃雞蛋
——《世說新語》
有一個人叫王藍田,性格急躁。有一次吃雞蛋,他用筷子去夾,沒有夾起來,就大發脾氣,把蛋拿起來扔到地上。雞蛋在地上滾個不停,他就趕上前去,用木屐去踩它,又沒有踩到。這下,他憤怒了起來,又把它從地上撿起來,塞到口里,嚼碎之后就把它吐掉了。
路旁李必苦
——《世說新語》
王戎小時候和鄰居的小伙伴們一起到外面玩耍。他們看到路旁一棵李樹結滿了李子,幾乎把樹枝都壓斷了。
孩子們見了,爭先恐后,蜂擁而上去搶摘李子,只有王戎沒有去。
有人問王戎:“他們都去采李子,你為什么不去?”王戎說:“這棵樹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不好吃。”孩子們都摘了一些,嘗了一個,果然是苦的。就問王戎:“你沒有嘗過,怎么就知道這李子必定是苦的呢?”王戎說:“這李樹結滿了李子,長在路旁,天天有人從這里經過,如果是甜的,路人早把它們吃光了,就這么簡單!”
孔群好飲
——《世說新語》
鴻臚卿孔群嗜酒如命。丞相王導勸告他說:“你怎么老是喝酒呢?你看,酒店里那些覆蓋酒罐的布,一天天地霉爛了!”孔群回答說:“不,你沒看見浸在酒糟里的肉,不是能夠保存更長的時間么?”
指鹿為馬
——《史記》
趙高想篡奪帝位,但又擔心群臣不服,決定先試探一下。一天,趙高牽了一只鹿獻給秦二世,對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著說:“丞相,你弄錯了吧?把鹿說成了馬。”趙高就問左右的官員們到底是鹿還是馬。有的不敢吭聲;有的竟說是馬,為的是討好趙高;也有照實說是鹿的,趙高記住了那些說實話的人,然后派人秘密地將他們殺死。
羊蒙虎皮
——《法言》
有一只膽子很小的羊意外地得到了一張老虎皮,便將老虎皮披在身上。它看見草便高興,看到豺狼便害怕得要命,忘記了自己還披著一張虎皮呢。
貪小失大
——《劉子》
蜀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其他強國都垂涎蜀國,想消滅它。蜀主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秦國想去攻打蜀國,但是蜀地山高水險,進軍無路可走。秦惠王得知蜀主貪得無厭,心中大喜,便叫人雕琢一條石牛,把很多金銀綢緞放在牛的屁股后面,說這是石牛屙的。于是派人告訴蜀主,要把這舉世罕見的寶牛送給他,只是運輸困難,沒有大路可行。
蜀主不知是計,只想得到那頭寶牛,立刻便派人挖山填谷,修了一條大路,來迎接石牛。
他哪里知道秦國的軍隊早已暗暗跟在石牛后面,因為交通順暢,秦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消滅了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