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如何用語言打動別人(6)
- 語言的突破
- 李元秀主編
- 3735字
- 2016-07-21 13:34:23
引申荒謬,智慧出擊
人在說話時,一不小心會說出一些不合情理的荒謬論點,一旦對方說出荒謬的話,你的機會就來了!
洞察對方的荒謬,要看對方的論點是否真實,論據(jù)是否有力,推理過程是否合乎邏輯。如果結論是否定的,那么就要把對方的荒謬觀點引申開來,使其表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暴露得更為明顯。這種“放大”對方謬誤的方法,就是“引申荒謬”的辯術,也叫“歸謬法”。在辯論中,如果恰當運用此法,就會使自己的觀點更加鮮明、對方的觀點更加荒謬。
有一次,文學家歐陽修向蘇東坡說起一件事情。有一個病人前去求醫(yī),醫(yī)生問他得病的原因,病人說:“我乘船時遇上狂風大作,結果受到驚嚇。”因此,醫(yī)生便根據(jù)他得病的原因,從被汗水浸透的舵把上刮下木屑入藥,病人服藥后,果然恢復健康。
蘇東坡說:“如果這樣用藥能治病的話,那就會推出一系列荒唐結論!用筆墨燒灰給讀書人喝下去,不就可以治昏惰病了嗎?那么,推而廣之,喝一口伯夷(孤竹君之子,與其弟互相推讓王位)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療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商紂王淫亂,比干進諫而死)的殘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馬屁的毛病了;舔一舔勇將樊噲的盾牌,就可以治療膽怯病了;聞一聞古代美女兩施的耳環(huán),就可以除掉嚴重的皮膚病了。”
蘇東坡的引申荒謬,使歐陽修無言以對,只好一笑了之。
優(yōu)孟也是使用歸謬法的高手。有一次,楚莊王有一匹心愛的碼死了,他非常心疼,就要大臣們?yōu)閻垴R辦喪事,并用大夫的厚禮葬馬。大臣們覺得此事荒唐至極,紛紛進諫。然而,楚王不僅不聽,反而下令:“兒再敢為葬馬一事進諫勸阻者,一律處死。”此令一出,眾大臣無不驚懼,不敢再發(fā)一言。
優(yōu)孟聽說后,就號啕大哭著走進王宮。楚王感到奇怪,便問他為什么哭。優(yōu)孟說:“那死去的馬,是大王最心愛的馬。而像楚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卻只以大夫的禮節(jié)埋葬這匹馬,未免太寒酸了!請用君王之禮埋葬它吧!”
楚王問道:“照你看,該怎么辦才好呢?”
優(yōu)孟答道:“拿白玉做棺,調(diào)集大批士兵挖墳,發(fā)動全城男女挑土。出喪時,要齊、趙兩國的使臣在前面陪送,讓韓、魏使節(jié)在后面護衛(wèi),還要建一個祠廟,放上牌位,追封它為萬戶侯。這樣就能讓天下人知道,大王您是重馬輕人的君主了!”
楚王聽了,幡然悔悟:“我竟然犯了這么大的過錯,那么應該怎么辦呢?”
優(yōu)孟見楚王收回命令,就建議:“鐵鍋為棺,放上花椒、桂皮、生姜、大蒜,把馬肉煮得香噴噴的,讓人們飽食一頓。”楚王見優(yōu)孟說得有理,就照辦了。
在論辯中,按照對方的論理和手法對付對方,讓其飽嘗自己釀造的苦酒,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荒謬而服輸,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古今譚概》中記載這樣一則故事。齊國大夫邾石父謀叛,齊宣王不僅誅殺了他,還準備殺盡他的家族。邾石父的家族聽說后,就有人請求艾子設法救助。
艾子說:“這事好辦。”
族人問:“怎么辦?”
艾子笑了一笑:“只要拿根繩子,就可以免去你們的罪了。”
家族中的人都以為艾子在說笑,可是又不敢多問,只得回去找了一根三尺長的繩子交給艾子,并由艾子帶著繩子去見齊宣王。
艾子問齊宣王:“要反叛的人只有邾石父一個,他的同族有什么罪,為什么要殺他們呢?”
齊宣王說:“先王之法,不敢廢也。《政典》上寫得清清楚楚:與叛同宗者,殺無赦。”
艾子跪下來說:“臣也知道您是不得已才這樣做的。小過我有一句話要說,過去,您的舅舅不也歸降過秦國么?那么您也是叛臣的同族,按理應該定罪,希望您立即服罪,千萬不要因為愛惜您個人的生命,而毀了先王的法典啊!”艾子說完,就恭恭敬敬獻上三尺繩子。
齊宣王沉吟片刻,站起來說:“算了吧,我赦免他們。”
艾子在此即是抓住齊宣王的短處,由于他的舅舅也是一個叛臣,如照先王法典,作為外甥的齊宣王也屬九族之列,理應被誅。而艾子將此荒謬的先王之法,反套在齊宣王身上,最終使齊宣王不得已放棄先王之法,赦免了邾石父的族人。
中國古代有一則寓言,一個商人自夸自己的矛無堅不摧,又吹說自己的盾無銳不擋。有人問他:“用你的矛,攻你的盾,會怎樣呢?”商人頓時啞口無言。在論辯中,如果我們能及時抓住對方在概念、判斷、推理中的某些悖論,并借用其原話,指出其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其論點自然就不攻自破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yōu)點,同時也都有自己的短處和弱點。在與人論辯時,要想取得勝利,首要的一點便是找出對方的弱點所在,直接攻之,對手必定難以招架。
取喻明理,喻證駁敵
長篇大論的嚴正論點,固然能令人心服口服。但是,如果在言論中添加一些巧妙的諷刺比喻,更能使對方被你的比喻所震懾,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此外,諷喻要有力,問題要尖銳,使對手措手不及。這種辯術妙在寓諷刺于比喻之中,可謂珠聯(lián)璧合。
齊國的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得知此事后,對左右侍臣說:“晏子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如今他要來,我想侮辱他,用什么辦法好呢?”于是左右侍臣爭相獻上各種計策。
晏子來到楚國后,楚王便安排酒宴招待晏子。正當他們喝得高興時,兩個武士押著一個囚犯從堂下走過去。楚王看見,就問他們:“那個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武士答道:“他犯了盜竊罪,是齊國人。”
晏子立刻回答道:“我聽說,橘子樹如果生在淮河以南,它結的果實就是橘子;如果生在淮河以北,它結的果實就是枳子。橘子和枳子的形狀相似,但它們的味道卻不同,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的原因。現(xiàn)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來到楚國就偷盜,可能是楚國的風俗人情,使得百姓慣于偷盜吧?”
楚王聽了非常慚愧,只好顧左右而言他。
在此,晏子針對楚國的發(fā)難,不動聲色地作了一個比喻,同時在比喻中暗藏諷刺,結果讓楚王感到尷尬。
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有一天,莊子家中一點糧食也沒有,他萬般無奈,只好放下手中的書,拎著袋子到朋友監(jiān)河侯家借糧食。
當時,監(jiān)河侯正收拾行裝外出。莊子見了他,講了借糧的事。監(jiān)河侯滿¨答應:“好說,好說。不過,我正要進城,等我回來,一定借給你。好嗎?”
莊子心想,你進城一趟,來回得半個月,等你回來,我一家人不就餓死了嗎?于是莊子便說:“老兄啊,剛才我看見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聽聽嗎?”
監(jiān)河侯問:“什么事,你快說來聽聽。”
莊子說:“剛才我來你這兒的時候,在路上聽見求救的聲音。我到處找,卻沒看見人。后來才在路旁的河溝中,看見有一條小魚,嘴巴一開一閉地在叫。它說:‘我從東海來,現(xiàn)在快缺水而死了,先生你能不能給我一瓢水,好救我一命啊?’我說:‘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趙國和吳國的大王,請他們堵住西江的水,然后開溝挖渠,把西江水引到這兒來,你就可以順水游回東海了,你看這樣好嗎?’誰知,那條魚聽了,很生氣地說:‘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計劃雖好。但是,等到西江水來的時候,恐怕我早已變成小魚干了,那時先生你只好到魚攤子上找我了。’”
監(jiān)河侯聽到這里,滿臉通紅,連聲向莊子道歉,并為莊子裝了滿滿一袋糧食。
諷刺對方時,借用一個比喻,不但能增加自己言論的說服力,也能讓對手無話反駁。這是因為,對手除必須反駁你的論題外,還要設法反駁你的比喻。
明里嬉笑,實則怒罵
對人說話,照理說應該使用正言。然而,正言卻難入耳,尤其是對成見很深的人。當你規(guī)規(guī)矩矩地陳述某些問題的意見,并希望他采納時,卻不容易成功。如果你與他爭辯,又很容易弄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假如這個問題必須解決,而你與他關系較深,或者為了你的地位關系、職務立場,又不容不管時,你不妨試試嬉笑怒罵的方法。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嬉笑怒罵不是說服人的最佳方法,同時使用這種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條件。第一,彼此之間的私交很好,沒有絲毫芥蒂;第二,你的為人對方很明白,而且尊重你;第三,你的職位較高,有向對方說話的資格。只有具備以上條件,你才可以使用嬉笑怒罵的手段。
所謂嬉笑怒罵,當然要借題發(fā)揮,指桑罵槐,而且寓莊于諧,不著痕跡,又要旁敲側擊,不從正而,多說反語,才能做到“正言若反”。所以你的口才和智慧是運用嬉笑怒罵法的要件,如果不能“觸景生情”,則不能使用。同時,嬉笑怒罵的程度,也要適可而止,千萬不要刺激過分,否則就易使對方產(chǎn)生反感,甚至引起對方的憤恨。但是,如果你能適當運用此法,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有一家公司待遇苛刻,下級職員苦不堪言。老板自己心知肚明,但為了自身的利益,他當然不愿主動調(diào)整。有一位熱心的部門經(jīng)理想要改變現(xiàn)狀,卻也對部屬們愛莫能助。
一天,他靈機一動,想出一個計策。他對老板說:“公司的職員都表示待遇太少,生活太艱苦,別的花費暫且不說,每月上下班的交通費也不勝負擔,如何解決呢?”
老板說:“要他們安步當車,如此一文不費,還能鍛煉身體,這豈不是好辦法嗎?”
經(jīng)理搖頭表示不行:“走破了鞋襪,還是無力購買啊!我倒有一個辦法,我希望老板貼出一張公告,提倡赤足運動。只要讓大家赤足到公司上班,這不就解決了嗎?誰叫他們命運太壞,生在這個時候!誰叫他們不去想發(fā)財?shù)拈T路,來做這樣苦的職業(yè)!他們坐不起公共汽車、出租車,也不能鞋襪整齊地到公司,都是活該!”
經(jīng)理雖然一面說一而笑,卻也說得老板不好意思,只好決定調(diào)整大家的待遇。
事實上,這位經(jīng)理用責備部屬的語氣,盡情地表露他們的苦痛,語氣雖是嬉笑。實際則是怒罵。當然,這種辦法只能偶爾使用,如果經(jīng)常如此,也會失去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