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注重外在形象,贏得別人的尊重(2)
- 女人要懂一點交際心理學
- 夏沫
- 3554字
- 2016-02-25 15:00:15
坐定時,上半身挺直,兩肩放松,下巴向內收,脖子挺直,胸部挺起,雙膝并攏,雙手自然地放于雙膝或椅子扶手上。假如談話時采取側坐時,上體與腿應同時轉向一側,把雙膝靠攏,腳跟靠緊。假如不是十分嚴肅的場合,也可以將一條腿蹺起來,交叉疊放在另一條腿上,俗稱“蹺二郎腿”。“蹺二郎腿”的方法是:將左腳微向右傾,右大腿放在左大腿上,腳尖朝向地面。
切記,坐著的時候要安靜,不可把椅子弄得乒乓亂響。不要心神不定,如坐針氈,一會兒向東看,一會兒向西瞄,或是在椅子上前俯后仰,把腿架在椅子上或沙發扶手上,這些都是極不雅觀的動作。另外,蹺二郎腿的時候,切忌腳尖朝天。
在社交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體態,做到站姿、坐姿自然優美,不但能展示出你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個人風范,還能使你的談吐充滿自信和動人的魅力。
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被家長和老師教導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鐘”,這說明,一個良好的體態對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在社交中,不管你的身材怎樣,保持良好的體態,會使你看上去更自信,更有氣質和風度,會給人留下儀表不凡、落落大方的印象,從而使他人更加愿意和你交往。
交際箴言
今天,女性雖不至于像舊時女子那樣小心翼翼地生活,但要想在任何場合都能姿態美妙、風雅大方,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行為細節,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女性要注意的手勢禮儀
手姿,是人體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們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女人在社交場合中,一定要注意恰當地運用手勢,盡情發揮它的功能,這樣才能避免給人留下裝腔作勢、缺乏涵養的感覺,也才能讓手勢為你的女性魅力錦上添花。
古羅馬政治家西塞馬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有指手畫腳等動作。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野蠻人都能理解。”法國大畫家德拉克洛瓦則指出:
“手應當像臉一樣富有表情。”他們的話從不同側面指出了手姿的重要性。
的確,手姿是人體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們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因此,女人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注意恰當地運用手勢。
1.要正確運用最基本的手勢
學習手姿,最重要的是要正確掌握和運用下述基本手勢。
垂放:一是雙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內,疊放或相握于腹前;二是雙手伸直下垂,掌心向內,分別貼放于大腿兩側。多用于站立之時。
背手:多用于站立、行走時,既可顯示權威,又可鎮定自己。其做法是雙臂伸到身后,雙手相握,同時昂首挺胸。
持物:即用手拿東西。其做法多樣,既可用一只手,又可用雙手。關鍵的是,拿東西時應動作自然,五指并攏,用力均勻。不要翹起無名指與小指,顯得扭捏作態。
鼓掌:是用以表示歡迎、祝賀、支持的一種手姿。
其做法是以右手掌心向下,有節奏地拍擊掌心向上的左掌。但是,不應以此表示反對、拒絕、諷刺驅趕之意,即不允許“鼓倒掌”。
夸獎:主要用以表揚他人,其做法是伸出右手,翹起大姆指,指尖向上,指腹向著被稱道者。但不應將右手姆指豎起,反向指其他人,因為這意味著自大或藐視。
指示:這是用以引導來賓,指示方向的手姿。其做法是以右手或左手抬至一定高度,五指并攏,掌心向上,以其肘部為軸,朝一定方向伸出手臂。而不能直接伸出食指、用一個指頭進行指示,這樣會顯得不禮貌,甚至會引起對方的反感。此外,一些人習慣性地用手中正在使用的筆指點對方或做示意,也不符合禮儀規范。
2.要注意手勢的區域性差異
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由于文化習俗的不同,手勢的含義也有很多差別,甚至同一手勢表達的含義也不相同。所以,在運用手勢時要注意區域性差異,才不至于無事生非。
翹大拇指:這是中國人最常用的手勢,表示夸獎和贊許;在日本,這一手勢表示“男人”、“您的父親”;在墨西哥、荷蘭、斯里蘭卡等國家,這一手勢表示祈禱幸運;在美國、印度、法國,是攔路要求搭車的意思;在希臘,表示讓對方“滾蛋”,是對人極大的不敬。
“V”形手勢:這種手勢是二戰時的英國首相丘吉爾首先使用的,是表示“勝利”的意思。不過,做這一手勢時務必記住把手心朝外、手背朝內,在英國尤其要注意這點,因為在歐洲大多數國家,做手背朝外、手心朝內的“V”形手勢是表示讓人“走開”,在英國則指傷風敗俗的事;在希臘一般“V”形手勢代表了視對方為惡魔、邪惡之人;在中國,“V”形手勢表示數目“2”、“第二”或“剪刀”;在非洲國家,“V”形手勢一般表示兩件事或兩個東西。
OK手勢:這種手勢源于美國,表示“同意”、“順利”、“很好”的意思;在法國表示“零”或“毫無價值”;在日本是表示“線”;在泰國表示“沒問題”;在巴西表示粗俗下流;在中東以及非洲地區,這種手勢則象征了孔或洞,有明顯同性戀的含意,如果在酒吧等公共場所,有人向你示此手勢,大概就是同志之間尋找伴侶的手勢了,千萬不要回以豎大姆指的手勢,也不要以為他向你比OK,你也應禮貌性地回以OK。
向上伸小指:在中國,這一手勢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最末名”、“倒數第一”,并且引申而來表示“輕蔑”;在日本,表示“女人”、“女孩”、“戀人”;在韓國,表示“妻”、“女朋友”;在菲律賓,表示“小個子”、“年少者”、“無足輕重之人”;在美國,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賭”;尼日利亞人伸出小手指,含“打賭”之意;但在泰國和沙特阿拉伯,向對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表示愿意“交朋友”;在緬甸和印度,這一手勢表示“想去廁所。”
搓手:在歐美國家,摩搓雙掌,表示“完成了所做的事”;在非洲,人們常用“搓手”這一手勢來表明自己與某件事毫不相干、沒有關聯。其具體搓法是:先用左手手心搓右手手背,從手腕一直搓到手指尖。
招手:掌心向下的招手動作,中國表示招呼別人過來,而在英美等國則是用來招呼動物的。
3.要避免使用不良手勢
在社交場合中,要避免使用以下幾種不良的手勢。
不衛生的手勢:在他人面前搔頭皮、掏耳朵、剜眼屎、摳鼻孔、剔牙齒、抓癢癢、摸腳丫等手勢,均極不衛生,令人惡心,自然是不當之舉。
不穩重的手姿:在大庭廣眾之前,雙手亂動、亂摸、亂舉、亂扶、亂放,或是咬指尖、折衣角、抬胳膊、抱大腿、攏腦袋等手姿,亦是應當禁止的不穩重的手姿。
失敬于人的手姿:掌心向下揮動手臂,勾動食指或除拇指外的其他四指招呼別人,用手指點他人,都是失敬于人的手姿。其中,指點他人,即伸出一只手臂,食指指向他人,其余四指握攏這一手勢,因有指斥、教訓之意,尤為失禮。
動作過多過大的手勢:在社交場合,手勢動作幅度不宜過大,次數不宜過多,不宜重復,否則會給人留下裝腔作勢,缺乏涵養的感覺。一般情況下,手勢的上界不應超過對方的視線,下界不低于自己的胸區,左右擺的范圍不要太寬,應在人的胸前或右方進行。
總之,手是人身體上活動幅度最大、運用操作最自如的部分。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忘不了它,事事處處離不開它,即使在社交場合也要盡情發揮它的功能,于是五彩繽紛的手勢語也就應運而生。由失聰殘疾人表演的“千手觀音”美侖美奐,無疑是“手勢語”的上乘之作。
交際箴言
手姿是人體語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人們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因此,女人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注意恰當地運用手勢。
女人不可輕視的握手禮
握手,雖然看似簡單,但握手時力度的大小、時間的長短以及身體的姿勢等,都直接表現出握手雙方的關系遠近、情感厚薄、個人文化修養乃至于待人接物的基本態度與方式等。既然握手具有如此大的作用,女人就應當靈活地掌握與運用握手的禮儀,恰當得體地展示自己禮貌待人的良好修養。
著名的盲聾女作家海倫·凱勒曾說:“我接觸過的手,雖然無言,卻極有表現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著冷冰冰的手指,就像和凜冽的北風握手一樣。而有些人的手卻充滿陽光,他們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溫暖……”
既然握手具有如此大的作用,我們就應當本著“禮貌待人,自然得體”的原則,靈活地掌握與運用握手的禮儀,恰當得體地顯示自己的修養與給予對方尊重。
1.握手的時機
一般情況下,在下述時機應該與交際對象握手:在你被介紹與人相識時;與友人久別重逢時;在公共場合突遇熟人時;自己作為東道主迎送客人時;感謝他人的支持、鼓勵或幫助時;向別人表示祝賀、肯定、鼓勵或支持時;勸慰親屬與朋友、同學時;向他人或他人向自己贈送禮品或頒發獎品時等,都是應該握手的時機,不應疏忽。
而在下述時機,則不宜同交際對象握手為禮:對方手部有傷時;對方手里拿著較重的東西時;對方忙著別的事,如打電話、用餐、主持會議、與他人交談時;對方與自己距離較遠時;所處環境不適合握手時等。
2.握手的次序
握手時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應當由誰先伸出手來,也就是說要了解伸手的先后次序。
長輩與晚輩握手,應由長輩先伸出手來,晚輩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級之間握手,上級伸手后,下級才能接握;已婚者與未婚者握手,應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來;男女之間握手,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若男方為長輩,則應該先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