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成大事者能忍會讓,把吃虧當成受福(1)
- 改變: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 伊小帆
- 4356字
- 2016-02-25 14:04:48
人們常說,忍字頭上一把刀。這把刀,讓人痛,但也會讓人痛定思痛。但人生很多時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誤解,忍耐欺辱。人生的很多災禍,都是因為不懂得忍讓的結果。遇事放棄直面以對,多一份隱忍的話,人生就會更加和諧。
懂得忍耐是一筆寶貴財富
當受到他人侮辱時不要急于怒形于色,一個人有寧可吃虧、忍辱,息事寧人的胸襟,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會覺得妙處無窮,對自己的前程也必將是受用不盡。
孔子說過:“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話到今天也是經典箴言。人生的成敗從一個方面來講,也就在“忍”與“不忍”的選擇之間。
劉邦死后,太子劉盈當了皇帝,呂后成了呂太后。呂太后最恨戚夫人和趙王如意。劉邦死了,她就找機會毒死了如意,又讓人把戚夫人砍掉手腳,挖去雙眼,熏聾兩耳,再給她灌下毒藥,使她變成啞巴,然后扔在廁所里,稱為“人彘”,叫漢惠帝劉盈去看。漢惠帝看了大哭,回去就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從此他天天喝酒玩樂,不問政事,朝廷大權實際上落到呂太后手里。
劉盈當皇帝的第二年,齊王劉肥從自己的封地來長安朝見太后和漢惠帝。劉肥本是惠帝的哥哥,只不過他不是呂太后生的,所以沒能當上皇帝。惠帝見哥哥來看他,非常高興,就吩咐擺酒招待,并且讓哥哥坐在上頭,自己在下面作陪。呂太后看了很生氣,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怎么能讓別人坐上座呢?她就讓人斟了兩杯毒酒遞給劉肥,讓他給惠帝祝酒,哪知惠帝見齊王起身,也跟著站起來,拿過另一杯毒酒,打算弟兄倆一起干杯。呂太后一看傻了眼,趕緊站起身來,裝作不小心,把惠帝手中的酒撞掉了。劉肥也不傻,見這情景知道其中有鬼,不敢再喝,就推說已經喝醉,告辭回去了。
劉肥回到住處,派人一打聽,知道剛才那酒果然有毒。他估計呂太后不會放過自己,心中又害怕,又發愁。這時,一個手下人給他出主意說:
“太后只有當今皇上和魯元公主這一兒一女,自然對他們特別寵愛。如今大王您的封地有70多座城,公主卻只有幾個城。您要是向太后獻上一個郡,把它作為公主的湯沐邑,太后定會高興,您也就不會有危險了。”
劉肥想想也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把自己封地中的城陽郡獻給公主,太后果然高興,劉肥這才平安地離開長安,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中國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話,不失去一絲小利益,就保不住自己的性命,沒有了生命,也就無所謂眼前的或長遠的利益。劉肥忍失小利,保全自己,這不僅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換來的還是一筆無比寶貴的財富——性命。
有時候生活中的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換來的是融洽,忍耐豈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忍耐是人生的必修課。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我們都會遭遇它。“忍”字頭上一把刀,忍耐的過程是漫長的,忍耐的感受是痛苦的,所以忍耐本身也是一件艱難的事情,但是如果經不住忍耐的考驗,我們的人生將會是一片蒼白和不堪一擊。學會忍耐,會為我們的人生增添一筆難以估量的財富!
變對抗為忍讓,人生吉祥
生活處處都有交鋒,做人沒有必要總是爭強好勝。一味地對抗雖然爭足了面子,占盡了風頭,但最后只會讓自己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在生活中,一個人如果喪失了忍讓的能力,將失去很多已經擁有的東西,這話一點都不為過。因為就算我們在人生旅途中春風得意,已擁有了快樂的生活,也會因為不夠忍讓而失去,婚姻如此,事業也是如此,友情更是如此。我們不難發現,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當各種較量出現在我們的周圍時,忍讓也正悄悄地從我們的視線中隱退。
一個得道的法師在將要圓寂時,弟子們來到法師床前,求教道:“師傅最后還有什么要交待弟子的嗎?”
法師點頭,然后張開嘴巴讓弟子看,隨后問:“我的舌頭還在嗎?”
弟子們圍過去,看了看師傅的嘴巴回答:“舌頭還在,好著呢!”
法師又問:“我的牙還在嗎?”
因為法師已經一百多歲了,牙齒早已經掉光了,弟子們只看到光禿禿的牙床。
“牙齒不在了。”弟子回答。
法師又問:“明白我要說的話了嗎?”
有幾個弟子略有所悟,其中一個回答道:“舌頭因為柔軟,所以存在;牙齒因為剛強,所以全掉光,是這個道理嗎?”
法師說:“是啊,只要你們記住這個道理,我就能安心地走了。”
是的,“舌頭因為柔軟,所以存在;牙齒因為剛強,所以全掉光”。
這就是不可爭強好勝的道理,人生快樂的秘訣也在于此。懂得忍讓的人,不僅能避開對自己的無謂傷害,更能避免傷害他人,生活就會有更多的平安和祥和。正如阿薩吉奧利曾說過的:“如果你心中沒有忍讓,那你的心中只會有仇恨和報復。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了忍讓而只有仇恨和報復的話,那這個世界上就永遠不會有快樂的日子了。”
有一對年輕人,自從結婚以后,在生活中總是爭強好勝,哪怕是為一件小事他們都要爭個輸贏。沒幾年,他們的婚姻到了破裂的邊緣。為了重新找到昔日的愛,他們計劃進行一次浪漫旅行。他們約定,如果能找回戀愛時的幸福就繼續生活,如果不能就分手。
不久,他們去了一條風景優美的山谷,可讓他們奇怪的是,山谷南坡長滿松、柏,而北坡只有雪松。
天上下起了大雪,于是他們支起帳篷,準備在山谷里宿營。在帳篷里望著紛紛揚揚的大雪,他們突然發現,北坡的雪總比南坡的雪要大得多。
不一會兒,北坡的雪松上就積了厚厚的一層雪,不過,當雪積到一定厚度的時候,那富有彈性的雪松枝丫就會向下彎曲,直到讓雪從枝上滑下。雪不停地下,雪就這樣反復地積,而雪松反復地彎,雪反復地落,這樣,雪松因為不會積雪太厚而完好無損。可其他的樹因不富有彈性,不會彎曲,樹枝全被壓斷了。南坡雪小,還保留了其他一些樹木,所以南坡除了雪松外,還有柏樹等其他樹木。
發現這一景觀,妻子對丈夫說:“北坡一定也長過其他樹木,只是因為不會彎曲,才讓大雪給壓毀了。”
丈夫點點頭,霎時,兩個人像是明白了什么似的,相互擁抱在一起。
丈夫興奮地說:“我們發現了一個秘密——世界萬物都不能太好強,樹能彎曲一下,這樣就不會被壓垮;人要是學會忍讓,可能就會避免很多傷害。”
從此以后,兩個人試著相互忍讓,結果,他們不再為小事吵鬧,而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如果北坡的雪松不會彎曲,一味地和風雪對抗的話,那么最終被壓毀的命運是毋庸置疑的了,所幸它學會了忍讓,學會了低頭,這樣才保全了生命,獲得了生存的快樂。
大自然中的樹如此,生活中的人也是如此。生活中,忍讓就是彎曲的藝術,我們都需要忍,都要學會忍。那么,怎樣去忍呢?答案就是學會像雪松那樣彎曲,懂得彎曲并敢于彎曲,是一種本領,是一種境界。
所以我們應該學會變通,像雪松那樣學會彎曲,變對抗為忍讓。記住,一味對抗的結果,只能是像“牙齒”那樣最先受到損害。忍讓別人,不僅能讓別人在自己的寬大胸懷和雍容大度中折服,也能將矛盾化解為和睦,更能讓自己的人生充滿吉祥。
忍得怨氣,換來人生和氣
在生活中,或許人們彼此之間原本沒有那么多的矛盾糾葛,往往只是因為有人逞一時之快,說話不加考慮,只言片語傷害了別人的自尊,讓人下不來臺,才產生了彼此爭斗的局面。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羅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書中寫道:“當我嘗試去了解別人的時候,我發現這真是太有價值了。我這樣說,你或許會覺得奇怪。我們真的有必要這樣做嗎?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在我們聽別人說話的時候,大部分的反應是評估或判斷,而不是試著了解這些話,在別人述說某種感覺、態度和信念的時候,我們幾乎立刻傾向于判定‘說得不錯’、‘真是好笑’、‘這不正常嗎’、‘這不合情理’、‘這不正確’或‘這不太好’。我們很少讓自己確實地去了解這些話對其他人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這就是善于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類過分地相信自我的標準。因而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遭遇太多的爭論,造成太多心與心的嫌隙。在那些自以為是的爭論中,我們竭盡全力地維護那些并不全面、并不成熟的觀點。
對那些無關緊要的問題不足稱道的異己意見,我們給予太隆重的對待。一場狂風暴雨般的唇槍舌箭過后,我們得到的僅是“心亂”,失去的卻是“親密無間”,或許我們還得到些什么?在過后的日子里,我們發現那是嫌隙與隔膜。感謝上帝,我們因此又多了一個“敵人”。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有更多的機會鍛煉我們那“銳不可擋”的口才。
卡耐基曾說:“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如果贏了,還是輸了。”在爭論中,并不產生勝者,所有不愿對敵的人在爭論中都只能充當失敗者,無論他(她)愿意與否。因為,十之八九,爭論的結果都只會使雙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絕對正確,或者,即使感到自己的錯誤,卻也決不會在對手眼前俯首認輸。在這里,心服與口服沒法達到應有的統一,人的固執性,將雙方越拉越遠,到爭論結束,雙方的立場已不再是開始時的并列,一場毫無必要的爭論造成了雙方可怕的對立。所以,天底下只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式,那就是避免爭論。
因此,我們在做人辦事時,應和和氣氣,有損人面子的事情一定不要做,有損別人面子的話一定不要說,這樣,當請別人給自己辦事時,別人才不致于拒絕。不給人面子帶來的后果有時是很嚴重的。
三國名將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匹馬斬顏良,偏師擒于禁,擂鼓三通斬蔡陽,“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耳”。然而,這位叱咤風云、威震三軍的一世之雄,下場卻很悲慘,居然被呂蒙一個奇襲,兵敗地失,被人割了腦袋。
關羽兵敗被斬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吳聯盟破裂,吳主興兵奇襲荊州。吳蜀聯盟的破裂,原因很復雜,但與關羽其人的驕傲有著密切的關系。
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曾反復叮囑關羽,要東聯孫吳,北拒曹操,但關羽對這一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瞧不起東吳,也瞧不起孫權,致使吳蜀關系緊張起來。關羽駐守荊州期間,孫權派諸葛瑾到他那里,替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求結兩家之好”、“并力破曹”,這本來是件好事。以婚姻關系維系補充政治聯盟,歷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認真考慮一番,利用這一良機,進一步鞏固蜀吳的聯盟,將是很有益處的。但是,關羽竟然狂傲地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如此出口傷人?試想這話傳到孫權那里,孫權的面子如何吃得消?又怎能不使雙方關系破裂?
關羽的驕傲,使自己吃了一個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結束了生命。
這就正如俗話所說:“蚊蟲遭扇打,只為嘴傷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只圖自己嘴巴一時痛快,殊不知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事實上,我們已深深領教了“死要面子”的苦果,所以,此時我們不再面臨任何障礙,我們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用來迅速而熱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比起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忍一時之氣,換來百日平安
在很多事情上,頭低一些,退讓一步,不但自己過得去,別人也過得去了,產生矛盾的基礎不復存在,矛盾自然就化解了。
面對矛盾,一般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用“強”去爭,但可能對方比我們還強,我們用強人亦用強,結果就不那么妙了。實際上,在聰明人看來,低頭不單是緩和矛盾,也能化解矛盾,而爭只有在極端的情況下才能解決矛盾,在多數情況下只能是激化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