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成大事者能忍會讓,把吃虧當成受福(2)
- 改變: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 伊小帆
- 4654字
- 2016-02-25 14:04:48
明朝年間,在江蘇常州地方,有一位姓尤的老翁開了個當鋪,有好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錯,某年年關將近,有一天尤翁忽然聽見鋪堂上人聲嘈雜,走出來一看,原來是站柜臺的伙計同一個鄰居吵了起來。伙計連忙上前對尤翁說:“這人前些時典當了些東西,今天空手來取典當之物,不給就破口大罵,一點道理都不講。”那人見了尤翁,仍然罵罵咧咧,不認情面。尤翁卻笑臉相迎,好言好語地對他說:“我曉得你的意思,不過是為了度過年關。街坊鄰居,區區小事,還用得著爭吵嗎?”于是叫伙計找出他典當的東西,共有四五件。尤翁指著棉襖說:“這是過冬不可少的衣服。”又指著長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東西現在不急用,不如暫放這里,棉襖、長袍先拿回去穿吧!”那人拿了兩件衣服,一聲不響地走了。當天夜里,他竟突然死在另一人家里。為此,死者的親屬同那人打了一年多官司,害得別人花了不少冤枉錢。
這個鄰人欠了人家很多債,無法償還,走投無路,事先已經服毒,知道尤家殷實,想用死來敲詐一筆錢財,結果只得了兩件衣服。他只好到另一家去扯皮,那家人不肯相讓,結果就死在那里了。
后來有人問尤翁說:“你怎么能有先見之明,向這種人低頭呢?”尤翁回答說:“凡是橫蠻無理來挑釁的人,他一定是有所恃而來的。如果在小事上爭強斗勝,那么災禍就可能接踵而至。”人們聽了這一席話,無不佩服尤翁的聰明。
中國有句格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少人將它抄下來貼在墻上,奉為座右銘。這句話與當今商品經濟下的競爭觀念似乎不大合拍,事實上,“爭”與“讓”并非總是不相容,反倒經常互補。在生意場上也好,在外交場合也好,在個人之間、集團之間,也不是一個勁“爭”到底,忍讓、妥協、犧牲有時也很必要。
為了明天的“伸”,不妨今天“屈”
在逆境中,困難和壓力逼迫身心,這時應懂得一個“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實力,以等待轉機的降臨。
古來成大事者必是能屈能伸的偉丈夫。何謂屈?何謂伸?何謂能屈能伸?善屈善伸,大屈大伸!屈,是一種難得的糊涂,一種“水往低處流”的謙遜;屈,是在困境中求存的“耐”,在負辱中抗爭的“忍”,在名利紛爭中的恕,在與世無爭中的“和”。伸,是以退為進的謀略,以柔克剛的內功,以弱勝強的氣概。伸,是無可無不可的兩便思維,是有也不多無也不少的自如心態。
春秋時,越王勾踐夫婦曾被抓做人質,去給夫差當奴役,從一國之君到為人仆役,這是多么大的羞辱啊。但勾踐忍了,屈了。是甘心為奴嗎?
當然不是,他是在伺機復國報仇。
到了吳國后,他們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外出時,他就親自為之牽馬。有人罵他,也不還口,始終表現得十分馴服。
一次,吳王夫差病了,勾踐在背地里讓范蠡預測一下,得知此病不久便可痊愈。于是勾踐去探望夫差,并親口嘗了嘗夫差的糞便,然后對夫差說:“大王的病不久就會好的。”夫差就問他為什么。勾踐就順口說道:
“我曾跟名醫學過醫道,只要嘗一嘗病人的糞便,就能知道病的輕重,剛才我嘗大王的糞便味酸而稍有點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會好,請大王放心!”果然,沒過幾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認為勾踐比自己的兒子還孝敬,十分感動,就把勾踐放回了越國。
勾踐回國后,依舊過著艱苦生活。一是為了籠絡大臣和百姓,一是因為國力太弱,為養精蓄銳,報仇雪恥。他睡覺時連褥子都不鋪,鋪的是柴草,還在房中吊了一個苦膽,每天嘗一口,為的是不忘所受的苦。
吳王夫差放松了對勾踐的戒心,勾踐正好有時間恢復國力,厲兵秣馬,終于可以一戰了。兩國在五湖決戰,吳軍大敗,勾踐率軍滅了吳國,活捉了夫差,兩年后成為霸王,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恥辱,歷史將賦予我們重大的任務,我們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準備,那不僅是命運對我們的考驗,也是自己對自己的驗證。面對恥辱,要冷靜地思考,不接受此時的恥辱會不會出現生命的劫難,會不會從此一蹶不振永難再起?如果真存在這種情況,那么就要三思而后行,而不是魯莽地憑自己的一時意氣用事。因為人在遭遇困厄和恥辱的時候,如果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與彼方抗衡,那么最重要的是保存實力,而不是拿自己的命運當賭注,做無所謂的爭取。一時意氣是莽夫的行為,絕不是成就大事業的人的作為。
在現今焦躁不安的社會中,我們更要學會一種心態,需要屈時就屈,需要伸時就伸,可以屈時就屈,可以伸時就伸,為人處世遇事有退讓一步的態度方為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于為日后進一步做準備,待人接物以抱寬厚態的心境為快樂,也消除了自己驕傲暴戾的情緒。
好漢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乃俊杰
人生仿佛一條射線,永遠向前而且散發著美麗的光芒,需要我們學會激流勇進;然而在走上人生的巔峰時,更要懂得順流而下,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人,才不失為一位智者。
無論在哪個領域,多種勢力在接觸與較量的時候,進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況下,退更為必要,也就是說,走為上,走得巧、走得妙,就能保全自己。
當姜維在祁山一帶同魏將鄧艾殊死戰斗時,后主劉禪在成都,聽信宦官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對國家前途不免憂心忡忡,一時之間,賢人逐漸離去,而小人卻乘虛而入。當時有個名叫閻宇的右將軍,什么功也沒立,只因善于巴結宦官黃皓,居然爬得很高。他聽說姜維在祁山戰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黃皓對后主劉禪說:“姜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后主自然聽從,便派出使臣,攜了詔書,召回姜維。姜維正在祁山進攻魏軍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他無可奈何,只好從命。
回到漢中以后,姜維安排好人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見后主。
可后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姜維心中十分疑惑。這一天來到了東華門,正好遇見秘書正。姜維問他:“天子要我班師,你知道是什么緣故嗎?”
正笑著回答:“大將軍怎么還不知道,這是黃皓為了讓閻宇立功,請求朝廷,發出詔書召回將軍。后來又聽說鄧艾善于用兵,估計閻宇不是他的對手,這事才又擱下不提了。”姜維一聽此言,不由大怒說:“我一定要殺掉這個奴才!”正制止他說:“大將軍繼承諸葛亮武侯的事業,責任大,職權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鬧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維很感激地說:“先生的話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與黃皓在皇宮后花園設宴飲酒,姜維領幾個人直接進來。早有人向黃皓通風報信,黃皓慌忙躲到花園的一角。姜維來到亭下,叩拜后主,流著淚說:“臣已將鄧艾圍困在祁山,陛下接連降下三道詔書,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語。姜維又說:“黃皓奸邪狡猾,專擅朝政,與東漢末年那些禍亂國家的宦官沒什么兩樣。只有早早殺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寧,中原才可以恢復。”后主笑著說:“黃皓不過是一個供使喚的小臣,就算他專權,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維叩頭說:“陛下今日不除黃皓,災禍很快便會降臨了!”后主說:“愛一個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個人便要他死,你怎么連一個宦官也容不下?”說著便命人到花園一側去找來黃皓,讓他向姜維叩頭請罪。黃皓哭鼻子抹眼淚地說:“我不過是伺候皇上罷了,并不曾干預國政。將軍千萬不要聽信外人的傳言,想要殺我。我這條小命就掌握在將軍的手里,還請將軍可憐可憐我。”說罷,又是叩頭,又是哭號。
姜維憤憤而出,見正,將這些情況詳詳細細地告訴了他。正說:“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國家也就完蛋了。”姜維說:
“請先生教我保國安身的辦法。”正說:“隴西有一個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將軍何不仿效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報天子,前往沓中屯田?這樣,一可以收獲糧食以供軍中之用,二可以奪取隴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國軍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后,將軍在外握有兵權,誰也不敢算計你,可以避禍。這就是保國安身的辦法,將軍應早早去實行。”姜維大喜,道謝說:“先生的話真是金玉良言。”
第二天,姜維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諸葛亮,后主答應了,他便回到漢中。
正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識時務者乃俊杰”,有時候還要學會順流而下,避免與敵手正面相撞,使自己得不償失。其實,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走”的藝術。“走”或“不走”有時的確要費一番思量。該走的時候不走,不該走的時候又走了,都會產生困擾。所以,“走”也是一門藝術,既要掌握時機,也要靠點運氣,才能走得正是時候,走得理直氣壯。當我們處于人生巔峰時,就要學會順流而下,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自存下去。
忍受得了委屈才能成得了大事
我們要善忍小節,培養自己成大事的良好習慣。能夠忍耐小的過失和缺點,才有機會成就大的事業。
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是人與生俱來表達情感的方法,一個人在這世上,難免會遇到令人高興或氣憤的事。興奮的事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精神奮發,并使生活充滿無限的希望。而令人氣憤的事往往會使人義憤填膺,怒火中燒,很可能使人喪失理智,做出不可收拾的不良舉動。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氣上心頭時,意氣用事是在所難免的,因此,不論所說的話或所做的事,總是超出想象的,在這個時候,即使平常說話非常謹慎的人,也會因喪失考慮而禍從口出。然而,盡管生氣是人之常情,但一個人生活在世上,若能高高興興地過一生,那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所以,我們應盡量以愉快的心情,來處理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即使一旦發怒,最好能盡量忍在心里,不要爆發,用理智來抑制激情,才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忍,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能力;能忍的人,才能夠經過千折百轉之后做出一番大事業。
1076年,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與教皇格里高利爭權奪利,發展到了勢不兩立的地步。亨利早想擺脫羅馬教廷的控制,獲得更多的獨立性;教皇則想加強控制,把亨利所有的自主權都剝奪殆盡。亨利召集德國境內各教區的主教們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里高利的教皇職位;而格里高利則在羅馬的拉特蘭諾宮召開了一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開除出教”是一種最令人害怕的懲罰,它等于宣布剝奪了一個人的一切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甚至生命。當時亨利在國內的基礎并不穩固,教皇的號召力非常大,一時間德國內外反亨利力量聲勢震天,特別是德國境內的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起了挑戰。
亨利面對危局,被迫妥協。1077年1月,亨利身穿破衣,只帶著兩個隨從,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請罪懺悔。格里高利故意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到了卡諾莎后,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入。當時大雪紛飛,天寒地凍,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一直在雪地上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行”。
表面上看,是教皇格里高利贏得了勝利,但實際上,恰恰是他自己救了搖搖欲墜的亨利。教皇使得眾多追隨者大為失望,而亨利恢復了教籍,保住帝位返回德國后,集中精力整治內部,然后派兵把封建主各個擊破,并剝奪了他們的爵位和封邑,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被逐一消滅。
在陣腳穩固之后,亨利立即發兵進攻羅馬,以報跪求之辱。格里高利再施“撒手锏”——開除教籍,但這回卻完全失策了。原來的支持者已被除滅,中間派在“卡諾莎之行”后已不敢信任教皇,紛紛投靠亨利。亨利強兵壓迫,所向披靡,格里高利棄城而逃,最后客死他鄉。
“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句話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至成為一些人用以告誡自己的座右銘。的確,這句話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更不應在小事上糾纏不清,而應有廣闊的胸襟,遠大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