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用心體會,快樂就在身邊(3)
- 趁一切還來得及,做一個快樂的自己
- 李昊軒
- 3442字
- 2016-03-01 16:52:08
快樂就是簡簡單單
快樂是一種態度,而不是狀態。這種態度在于你解決問題時總是選擇最簡單,但同時又是最有效的方法。快樂源自心靈,當你的心靈越簡單時,你獲得的快樂就有可能比別人多得多。
快樂由心而生,心由事而定,事由人來做。全然的快樂是一種單純,它來自于簡單的心靈,心如果負荷得太多,事事想得太復雜,煩惱和憂愁就會隨之而來。
一個心理學家把一個小孩,一個數學家,一個物理學家同時請到一個密閉的房間里。
黑暗中,心理學家吩咐他們:“請你們用最廉價又最能使自己快樂的方法,盡快把這個房間裝滿東西。”
物理學家馬上伏在桌上開始畫這個房間的結構圖,然后埋頭分析這個季節哪是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墻哪個位置開扇窗最合適。草圖畫了一大堆,絞盡腦汁的物理學家還是不能確定在哪堵墻上開窗。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中。
而數學家在聽到吩咐后,立即找來卷尺丈量墻的長度和高度。之后伏案計算這間房的面積,又在苦苦思索能用什么最廉價的東西恰到好處地把房間迅速填滿。
只有那個小孩不慌不忙,他找來一根蠟燭,從口袋里掏出火柴點亮它——昏暗的房間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還皺著眉頭設計種種方案時,小孩已經在屋里圍著搖曳的燭光幸福地跳舞和歌唱了。
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看著盛滿燭光的小屋,看著那個不費吹灰之力就簡簡單單獲勝的小男孩不禁面面相覷。
心理學家問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你們難道沒聽說過用燭光盛屋這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嗎?”
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回答:“我們知道,可我們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啊,怎么會用這么簡單的方法。”
心理學家嘆了口氣:“簡單的心一旦復雜起來,歡樂和幸福就離你們越來越遠了。”
也許,有時越復雜的東西卻價值越昂貴;越復雜的故事越能吸引聽眾;結構越復雜的小說越暢銷……但是,對于人類的心靈而言,卻是越簡單越快樂,越單純越輕松。
20世紀初期,美國有一個叫阿瑟的小伙子,是個公務員。他很能干,22歲時,一星期就能賺125美元。這在當時可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追求他的女孩也很多,后來阿瑟娶了其中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
有一天,他對父親說道:“我們決定搬出去住。”父親心里清楚,兒子是覺得現在的這個家太寒酸了,不適合他這個“大人物”居住,于是意味深長地對他說:“你已經長大成人了,而且現在也成了家,可以另立門戶。不過我要囑咐你一句:為人一定要誠懇,千萬不能與人盲目攀比,或是炫耀自己。”阿瑟帶著妻子來到了紐約市外的長島,住進了一套十分豪華的房子里。在這里住的人都很富裕,至少看起來是相當有錢。阿瑟本來就很愛攀比,看到這些人當然不甘示弱,此時的他早已經把父親的囑咐忘得一干二凈。當他得知鄰居們都是一個高級俱樂部的成員時,自己也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和他們一樣買馬、雇傭人、常常在家里舉辦宴會……最后,阿瑟幾乎花光了自己多年來所有的積蓄,還欠了一身債。他不得不停止與人攀比,和妻子一起搬到了一套便宜的公寓居住。直到這時,阿瑟才對妻子說:“我現在才真正明白當初父親對我說的話,想想之前我的做法真是太愚蠢了!”
阿瑟意味到了自己的錯誤,但世上沒有賣后悔藥的,錯誤已經鑄下,錢已經花光,他只能從頭再來。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歷史的車輪可以承載的偉大人物畢竟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像愛因斯坦、牛頓那樣的人。如果我們注定平凡,那就好好享受這份平凡,一樣可以從中找到人生最重要的幸福與快樂,也可以得到平凡中的成功。
將快樂傳播給他人
一個快樂的人,能給別人帶來快樂,一個悲傷的人,能給別人帶來煩惱。快樂和悲傷都是一種情緒,情緒的好壞總會影響著周圍的人。因此,我們要做一個快樂的人,用神奇的快樂定律去感染身邊的人,讓他們也變得快樂。
一位年輕人決定外出游學。臨行前,他去向一位智者請教,希望他能為自己指點一二,這樣在人生之旅就不會或少跌跟頭。
見到智者施禮后,年輕人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愿望,已經是很難得了。有些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而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么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向智者叩首告別。
后來,少年變成了壯年人,又變成了老年人。再后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后,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少年人獲得的四句話,就是人生的快樂定律。生命中快樂的事情不是很多,但是快樂是可以創造的,就看你以怎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正如智者給年輕人的四句忠告,當你記住并能悟出其中的真諦時,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快樂并且能為別人帶來快樂的人。
在人生的旅途中,學會把快樂定律運用到生活中去,你的旅途將會減少挫折,你的生活也將會充滿快樂,并把快樂傳給別人。
微笑給生活帶來陽光
笑對一切、樂觀向上是成功的良好習慣之一,是一種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是對人對己的寬容大度,是不計較得失的坦然心胸。笑的修養,也是人品的修養。
印度大文豪泰戈爾曾經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沖洗。”很多人把“笑對人生,快樂生活”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們這種積極快樂、熱愛生活的態度,無不使他們的生活充滿生機與陽光。和任何一個快樂生活的人談話,他都會給你一種力量。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老先生,得了病,頭痛、背痛、茶飯無味、萎靡不振。他吃了很多藥,也不管用。這天聽說來了一位著名的中醫,他就去看病。名醫望聞問切一番后,給他開了一張方子,讓老先生去按方抓藥。老先生來到藥鋪,給賣藥的師傅遞上方子。師傅接過一看,哈哈大笑,說這方子是治婦科病的,名醫犯糊涂了吧?老先生趕忙去找醫生,醫生卻出門了,說要一個多月才能回來。老先生只好揣起方子回家。回家路上,他想糊涂醫生開糊涂方,自己竟得了“月經失調”的婦女病,禁不住哈哈樂起來。這以后,每當想起這件事,老先生就忍不住要笑。他把這事說給家人和朋友,大家也都忍不住樂。一個月后,老先生去找醫生,笑呵呵地告訴醫生方子開錯了。醫生此時笑著說,這是他故意開錯的。
老先生是肝氣郁結,引起精神抑郁及其他病癥。而笑,則是他給老先生開的“特效方”。老先生這才恍然大悟——這一個月,老先生光顧笑了,什么藥也沒吃,身體卻好了。
我們忙忙碌碌地生活在這個世上,每一天都承受著巨大的生存壓力。我們要維持自身和家庭的生活水準不至于太低,我們要時時提防天災人禍的發生,我們面對著生老病死的困擾,我們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如果我們不懂得調節自己,苦惱、憂愁、煩躁、憤怒、痛苦……這些不良的情緒就會嚴重地損害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就像人們常說的“愁一愁,白了頭。”而最好的自我調適方法,就是笑,就是樂觀地生活,就是養成樂觀生活的好習慣。一旦你學會了陽光燦爛的微笑,你就會發現,你的生活從此就會變得更加輕松,而人們也喜歡享受你那陽光燦爛般的微笑。
百貨店里,有個窮苦的婦人,帶著一個四歲左右的小女孩在轉圈子。走到一架快照攝像機旁,孩子拉著媽媽的手說:“媽媽,讓我照一張相吧。”媽媽彎下腰,把孩子額前的頭發攏在一旁,很慈祥地說:
“不要照了,你的衣服太舊了。”孩子沉默了片刻,抬起頭來說:“可是,媽媽,我仍會面帶微笑的。”
每想起這則故事,我都會被那個小女孩的話所感動。“笑,實在是仁愛的表現,快樂的源泉,親近別人的橋梁。有了笑,人類的感情就溝通了。”這是英國詩人雪萊說的。“善說笑話的人,往往有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