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天和:奉天和以占天時(6)

  • 一生三和
  • 長辰子
  • 4773字
  • 2016-07-21 13:34:01

萬向集團已成為國務院試點企業集團和全國重點企業之一,也是我國上市公司中能連年穩步發展的少有的幾家公司之一。2001年,萬向集團還兼并了廣州萬向節廠,終使“萬向”商標落入萬向集團的囊中。總結魯冠球走過的成功之路有兩點可值得借鑒:一是有做大事的氣度;二是善于把握機會。

機遇永遠屬于善于發現并創造機遇的人,也惟有這樣的人,才不會輕易認輸,不為艱險所阻,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勝利的信心。

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非常危險的,但也是最先品嘗美味的人。機遇與挑戰是“雙胞胎”,同生并存,但事業要發展,就必須爭取成為第一個。惟有沖在前面,才能感到機遇的可貴和挑戰的激情,成就的大事業才有其輝煌的一面。

賣冰淇淋應該在冬天開業

“賣冰淇淋應該在冬天開業。”其含義就在于冬天賣冰淇淋,生意清淡,必定促使賣者努力改善經營管理;那么,夏天來臨時,就會比其他后來者擁有更多的、明顯的優勢。

商業行情有漲有跌,經濟狀況同樣有繁榮也有蕭條。這一些都不是任何人有能力改變,或者花點錢就能未卜先知的。在經濟景氣的時候,你跟上潮流大撈一筆。但是等到經濟蕭條的時候,你又閉緊門戶度過黑暗期。在這樣的時候,沒有人想要探索機遇,因為市場根本就不存在。但是,有一些人認為經濟蕭條期正是探索機會的理想時機。他們的理由是,正因為都沒有人這么做,所以當景氣再度復蘇的時候,他們將能獲取比以往更多的利潤。王永慶就是在經濟蕭條把握機遇的杰出代表。

1953年,臺灣將五大企業放開給民營,王永慶雄心勃勃,決心一搏。恰巧這時臺灣政府引導私人發展石化工業,王永慶審時度勢,覺得大有可為,便同上海商人趙廷箴聯手,投資塑料業,生產塑料原料,從此,王永慶走出了他宏偉事業的第一步。

首先,他以120萬美元的價格,從日本購買了生產聚乙烯化合的技術。1957年,他又以50萬美元開辦了臺灣塑料工業一公司。

這在臺灣雖屬首家,但生意并不好做,究其原委,乃是當時臺灣對聚乙烯化合物樹脂的需求量太少,臺塑首期年產100噸,而臺灣年需求量只有20噸,更何況臺灣還有幾個加工廠獲得了日本人供應的更廉價的聚乙烯化合物樹脂,這對臺塑打擊很大,幾乎倒閉。面對這一現實,王永慶經過反復分析研究,作出了令人吃驚的大膽決策:繼續擴大生產!他認為與其守株待兔,不如勇敢創造市場。只有大量生產,才能降低成本,壓低售價,從而使產品不受地區限制,吸引更多的顧客。

在將臺塑產量擴大6倍的同時,王永慶又創辦了一個加工臺塑產品的公司,即南亞塑膠工業公司,專為臺塑進行下游加工生產。

按王永慶的說法,“當時真是騎虎難下。”經過不斷地摸索和總結,臺塑和南亞的業務開始好轉。王永慶也領悟到了許多經營決竅,從而奠定了他在塑料工業的基礎。

當時,臺灣合板工業欣欣向榮,王永慶從木材起家,經營合板當然駕輕就熟。隨后,他又創立了“臺灣化纖公司”、“臺旭纖維工業公司”、“臺灣化學染織公司”等一系列塑料化膠工廠,最后逐漸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臺塑企業集團。

王永慶的經營謀略,曾震動美國商界,連日本化工界也對他的經營攻勢大為恐懼。日本神戶大學教授安定憲一稱王永慶為“經營之神”。

對于投資者來說,怎樣把握投資的時機、投資的地區和投資的方向,的確是一個大難題。王永慶在從一個徒工、小米商、木材商,最終成為世界塑料大王的奮斗生涯中,以其獨特敏銳而縝密的思考與推理,作出了一系列令人吃驚的投資決策。就是這些令人驚訝不已的決策,推動著王永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步走向成功之路。

王永慶曾說:“當經濟不景氣時,可能也是企業投資與展開擴展計劃的適當時機。”他認為,凡是在產品滯銷與市場蕭條的時刻,正是企業鍛煉拼搏的最好時機。經營者要沉著冷靜,咬緊牙關,提高整體素質,不斷改善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這樣才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如有余力的話,可以擬定一個完善的投資計劃,掌握適當的時機,做有效的前瞻性的投資,化危機為契機。王永慶曾說:“賣冰淇淋應該在冬天開業。”其含義就在于冬天賣冰淇淋,生意清淡,必定促使賣者努力改善經營管理;那么,夏天來臨時,就會比其他后來者擁有更多的、明顯的優勢。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投資,建廠成本較低,可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這是王永慶的又一觀點。同時,他還認為,經濟形勢的好壞,大都有一定的周期,在不景氣的時候建廠,在景氣的時候完成,豈不是剛好趕上好的時機!

對投資方向,王永慶以為既要順應世界工業發展的趨勢,又要配合政府發展策略性工業政策,還要創造更高的利潤。從這三方面考慮,王永慶認為投資高附加值的尖端的資訊產業屬于上策。另外,生產鍍鋅鋼板與烤漆鋼板也有利可圖。他的這些觀點都已在投資活動中付諸實施。

目前,臺灣塑膠關系企業已成為世界聞名的企業集團。1988年生產值達新臺幣1500億元,占臺灣國民生產總額的4%。王永慶不斷拼搏,終于如愿以償,成為世界超級富豪,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塑料王國。

足見在經濟蕭條時探索機遇有可取之處,同樣是具有超前思維的人送給世人的寶貴經驗,為更多的人打造成功開創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

能從冷門中發現商機,需要慧眼,需要逆向思維,更需要超凡脫俗的膽識。而王永慶只消一句話,就將它表述得十分經典:“賣冰淇淋應該在冬天開業!”

回頭不是風景

俗語說“白手也能打天下”,對比今天金庸的成就,初來香港的金庸真的是“身無分文”。金庸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轉折,則是源于這次重大的機遇,正是借助這次機遇,他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機遇像萬里長城上的一座座望敵樓,只要爬上長城一路前行,它們就會不斷地在前面迎候你。也許,第一座望敵樓是你略不經意、例行公事般闖入的,而接下來每一座望敵樓都必經以勇毅前行、堅韌不拔為前提,你必須堅信:回頭不是風景,風景永在前方。

40年代末,20歲出頭的金庸在上海《大公報》任兼職編輯,“主業”則是在東吳法學院學習國際法。1948年,《大公報》在香港設立了一套班子,金庸被調往香港,事后證明,正是這一機遇成就了金庸日后的盛名。但在當時,金庸并沒有把這次調派看成機遇:這不過是例行公事罷了。相反,他對遠赴香港倒是猶豫不決的。他把去留的利弊作了一個對比:

劣勢:放棄學業,并有可能斷送自己想成為一名職業外交官的夢想;在香港自己人生地不熟,完全是孤家寡人一個,前途未卜。

優勢:國共兩黨交戰正酣,局勢動蕩,自己向來不關心政治,遠赴香港正好可以置身局外;年輕人應該有遠大的抱負,《大公報》剛剛在香港創刊,正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大展身手的舞臺,“樹挪死人挪活”,換個環境也許能成就一番事業呢。

在經過比較之后,金庸服從調派,啟程去了香港。

有趣的是,在飛機上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飛機起飛后,金庸忽然發現自己身邊連1分港幣都沒有!這樣又怎能坐船、計程車去《大公報》報到呢?他急出一身汗,好在同行——香港《國民日報》社長潘公弼借給金庸10元港幣,金庸才擺脫了困境。

這件小事頗有傳奇性。俗語說“白手打天下”,對比今天金庸的成就,初來香港的金庸真的是“身無分文”。就這樣,金庸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轉折,“例行公事”般地利用了這次機遇,從而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金庸來港后,先后在《大公報》、《新晚報》任職,日子就這樣平平淡淡地過去了。在這樣平淡的生活里,金庸時刻留意著社會的變化。50年代初,接連發生了兩件引起香港市民極大興趣的事兒,金庸意識到機遇來臨了。

第一件事是1953年香港的兩位武師比武。1953年,香港太極拳和白鶴派掌門人互不服氣,約定在澳門以打擂的方式一分高下。

比武過程并不精彩,幾分鐘就分出了勝負,但這件事本身造成的沖擊波卻在香港市民中持續了好長一段日子,一時間街頭巷尾人人都在談論它。

第二件事是梁羽生的一炮走紅。梁羽生是金庸的好友,兩人幾乎同時抵港,又都在《新晚報》供職。在武師比武后為滿足市民的“武癮”,梁書生在《新晚報》連載其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斗京華》,不但使《新晚報》銷量激增,而且開創了新武俠小說的先河,梁羽生本人則一時間家喻戶曉,一炮走紅。

這兩件事引起了許多人的注意,但很少有人把它看做是一次機遇,香港的小說家更是反應遲鈍。而從未寫過小說的金庸卻從中悟到了許多:人們對于“武”的偏愛,證明武俠小說存在著潛力巨大的市場;梁羽生一炮走紅,但鮮有人跟上,武俠小說必然“供不應求”,自己能不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呢?更何況自己本身就是個武俠迷,論筆力,論才氣自己都不遜于梁羽生,為什么不試一試?

在金庸有了這樣的想法后,剛巧《新晚報》主編羅軍找上門來,盛邀金庸“加盟武林”,正所謂“萬事俱備,東風已到”,金庸爽快地答應了。很快,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也在《新晚報》上連載。值得指出的是,其故事的可讀性超過了梁羽生的作品。由此金庸不但也一炮走紅,而且后來居上,風之健壓過了梁羽生。

這之后,金庸寫武俠小說一發不可收拾,20年間寫出了10幾部作品,每部作品都被奉為經典,金庸作為新武俠小說“一派宗師”的地位迄今尚無人能撼動。曾有人作過統計,在古今中外的小說中,金庸的作品在其知名度方面僅次于《紅樓夢》而名列第二;“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更是成為公認的評語。由此可見金庸的成就之大。

除了寫小說金庸還自立門戶創辦了今天赫赫有名的《明報》。

最初的日子苦苦支撐,艱難地把報紙維持下去。為了擺脫困境,他時刻留意著新的機遇。

1962年,由于發生了3年自然災害,又由于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國大陸陷入了內外交困的處境。大批的廣東沿海居民涌到香港謀生。對此,香港當局采取了強硬政策:一律遣返,并加強阻攔。即使這樣,仍有大量的人員涌入,一時間彈丸之地的香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香港的各大傳媒如《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等均怕“引火上身”,而對“逃亡潮”不予報道。

一貫“不問政治”的金庸最初也采取了低調處理的方式,只在《明報》上發了幾篇輕描淡寫的消息。但隨著局勢日益嚴重,金庸作出決定:“真實地報告……至于后果如何,全由我負責!”

金庸作出這一決定,一方面是由于作為一個報人的良知和職業道德;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對于這樣一件大事,各大報均保持沉默,而《明報》正好利用這次機遇提高知名度和銷量。

不但大量地報道、充分利用這次機遇,金庸還為《明報》創造了一個絕好的機遇,那就是讓《明報》直接介入到此事中去,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幕一幕:

金庸親自帶人到偷渡者被阻的地點,親身體驗實情,然后趕寫評論,呼吁有關方面火速救援……

《明報》每天送一車食品到緊急地點……

《明報》刊登向市民募捐的倡議書,并把自身作為捐款、捐物的中轉站……

這次“創造”出來的機遇所產生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明報》不但以出色的報道而且以其親自的介入增強了消息的真實感,吸引了大量讀者,《明報》成為香港市民的首選報紙。在此之前,《明報》每天的發行量只有1萬多份,而這之后每天銷量達到4萬份。名聲大噪之下,慘淡經營的《明報》終于出現了轉機。

既然選擇了上前,就不要回頭。回頭時,大好時機又從眼前溜走,而回頭只會讓人沉緬往事,不思進取。回頭看不到風景,茫然之極,失落之極。惟有永不回頭,闊步向前,才有好風景等你分享。

偶然闖入機遇之門,僅僅是一個開始,向前走,路迢迢,陽光總是迎頭照。砥礪目光,錘煉意志,鍛打果決,這是從未寫過小說的金庸終成一代宗師所給予我們的啟發。

讓發現成為思維習慣

羅丹說:“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套用羅丹的這句話,世界上不是缺少商機,而是缺少發現。紛擾繁復的現實生活中,時時存在著商機,處處存在著商機。

人類的每一種行為,每一種進步,都與自己的思維能力息息相關,離開了思維,人也就不成其為人了。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歷史上的許多學者,都把“思維能力”理所當然地包括在“人”的定義里邊。

不需要磨礪你的牙齒,需要保持鋒利的是你的才智。要找出旁人已經想出的方法,然后試著想出比他們更好的主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汝城县| 海丰县| 河北省| 怀宁县| 金华市| 工布江达县| 手机| 宜昌市| 河间市| 岐山县| 阳东县| 文化| 都匀市| 马鞍山市| 仁寿县| 襄汾县| 土默特左旗| 新龙县| 获嘉县| 嵊泗县| 信丰县| 同德县| 饶阳县| 三明市| 巨野县| 许昌市| 泉州市| 嵊泗县| 滁州市| 米林县| 兰州市| 和硕县| 嫩江县| 金门县| 建始县| 太原市| 磐安县| 根河市| 石景山区| 涟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