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應對突發事件的保障體系(1)
- 各級領導者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培訓手冊
- 應對突發事件課題研究組編寫
- 4512字
- 2016-10-08 09:05:03
應對突發事件必須有一定的條件作保障,必須建立一整套科學完善的保障體系,這個保障體系是一個平戰結合的系統,是人、財、物、智、時、空、信息等諸因素的集成。主要包括人財物保障、基本生活和醫療保障、公共設施和服務保障、人員防護和治安保障等。
一、人力保障
應對突發事件必須完善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應急隊伍,整合應急人力資源,建立健全綜合與分工相結合、專業與非專業相結合、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并加強對應急隊伍的培訓和演練。
應急救援隊伍主要由政府牽頭組建,具體人員可以由成年志愿者組成。
其他各單位也都應該建立具有適應本單位特點的應急隊伍,如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可以建立由本單位職工組成的專職或者兼職應急救援隊伍。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和督促應急救援隊伍的培訓和演練。專業救援隊伍與非專業救援隊伍各有所用,各有所長,相得益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兩者聯合培訓、聯合演練,提高合成應急、協同應急和統一應急的合作能力。
通常我們所說的應急準備,最主要的準備就是“人”的因素,就是應急救援隊伍的建設問題,這是在突發事件發生后負責執行營救、搶修等應急措施的能動性保障。應急救援隊伍可以分為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兩者各有所需,各有所用。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一般是由各級人民政府通過整合本地區各部門、各領域的應急資源,建立或者確定的涵蓋多個領域的應急救援隊伍,它不僅解決了各部門、各領域協調配合的問題,而且由當地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統一部署、統一指揮。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是為應對某一領域突發事件而臨時組建的具有一定專業能力和專業分工的應急救援隊伍,如在礦山、消防、核工業、水上搜救、鐵路、民航、森林病蟲害等行業和領域,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專業性應急救援指揮機構和救援隊伍。這類救援隊伍一般由政府各部門在自己所管轄領域分別建立,其優勢在于反應迅速、專業能力較強、人員需求相對固定。
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都屬于政府依法建立、專門從事本行政區域內應急救援工作的隊伍。但為了防止出現突發事件發生后救援人手不足的問題,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還可以根據本地實際,通過招募形式建立成人志愿者應急救援隊伍。除此之外,各單位還要根據本單位的實際建立本單位內部的應急救援隊伍,用于應對本單位內部突發事件。單位內部應急救援隊伍可以由本單位職工專職擔任或者兼職擔任。
志愿者應急救援隊伍和單位內部的應急救援隊伍都屬于相對業余的應急救援隊伍,一般遠不如政府組建的綜合性應急救援隊伍或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更具有實戰能力,后者專門從事應急救援,大都經過專業訓練,在技術素養、設施配備、應急能力上都具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應急技能。因此,政府應當加強和組織專業性應急救援隊伍和業余應急救援隊伍之間的合作,通過聯合培訓、聯合演練的方式,提高各類應急救援隊伍協調配合的能力,提高應急救援工作的整體水平。
二、財力保障
應對突發事件必須有足夠的財力保障,這是針對突發事件應急準備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應對突發事件的資金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即財政資金、社會捐助資金和商業及政策保險賠付資金。財政經費是應對突發事件的主要資金來源,少量來自社會捐助資金和商業及政策保險賠付資金是一種重要的補充。
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是政府的責任。公共財政在保證突發事件應對的資金需求上是責無旁貸的。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保證突發事件應對的經費需求的職責。
突發事件發生時,各級財政部門要秉著“生命第一,分類分級,戰時聯動,適時監督”的原則,做到財政撥款及時到位,力爭將損失最小化。中央及其以下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突發事件的影響范圍并結合各自的管轄范圍,確立一個應急指揮中心,統一部署、分工協作,協調各方資源保證應急所需資金。要簡化應急撥款流程。及時性是突發事件處理的重要原則,而目前我國財政資金的劃撥流程則顯得有些緩慢,層層協商可能會延誤災難處理的時機,“特事特辦”制度雖能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終不是長久之計,必須簡化突發狀態下的財政資金劃撥流程。同時要推行公助、共助、自助、尋求國際援助的防災、抗災財政分擔政策。
(1)公助
公助是指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或政府對企業、個人實施轉移支付。主要有直接撥款、低息或無息貸款、減免稅收等。當某種災害造成外部不經濟時,政府應當實行資源重新配置。比如抗擊“非典”中,中央和地方及時制定、實施了公助的相關政策。公開宣布所有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的費用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承擔,從根本上杜絕患者、醫院和地方政府由于經濟上的顧慮和困難而產生的延誤,切斷了傳染源;根據疫情的嚴重程度和地方經濟情況,中央安排了專項補貼;對一些行業適當減免了稅收。公助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保障公民的生命財產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共助
政府在實施公共財政供給的同時,一般也提倡公民發揚互助精神,呼吁民間團體相互支持,樹立助人為樂的先進典型,營造互相關心、支持和幫助的社會氣氛。在抗擊“非典”中,眾多企業捐款、捐物,做到群防群治、防微杜漸,才使得疫情得到了快速有效控制。從經濟學來看,社會群對共助的供給和需求,都是不可預測的,這種不確定性會導致社會經濟效益低下。因此,在發達國家,一般是國家通過保險制度(法律強制社會廣泛認同、接受而實施的)來達到共助效果。政府介入對風險的規制,盡管不能將風險消弭于無形,但能通過制度化的社會共助安全防護機制的實施,將風險在共助網內分擔出去,可以有效減輕公助的財政壓力。
(3)自助
民眾個人不能太過依賴于政府、社會團體的救助,也要增強自我約束、自我解決的能力。加強風險意識,對自己的風險管理系統進行自檢,判斷自身的風險保障規劃是否完善,有無自助能力。購買保險也是尋求共助的自助表現,通過保險給自己增加保障的選擇行為。
(4)尋求國際援助
一般可根據災情的嚴重程度和經濟損失尋求國際援助。國際援助分緊急援助、災害預防、研究開發三種。尋求國際援助,在緩解國內財政壓力的同時,也促進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國際交流。目前我國應對突發事件的財力保障是有法可依的。如我國《預算法》規定:“各級政府預算應當按照本級預算支出額的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設置預備費,用于當年以上執行中自然災害救災開支及其他難以預見的特殊開支。”財政預備費作為包括可以用于應對突發事件在內的意外開支,目前我國各級政府財政都將其列入當年預算,一般占本級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此項資金主要用于政府的意外開支,其中當然也包括應對處置突發事件的資金支持。《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規定,政府應當保障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經費,按照規定落實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專業技術機構的處置補助政策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經費,應根據需要對邊遠貧困地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給予經費支持。《防震減災法》規定:“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需要和可能,在本級財政預算和物質儲備中安排適當的抗震救災資金和物資。”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積極通過國際國內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籌集和募捐資金,用于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除此之外,《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破壞性地震應急條例》、《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也都規定了用于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等方面的應急管理費用,并根據預算法的有關規定,列入財政預算。
我國部門預算是按照基本支出和項目支出進行編報的,應對突發事件的日常經費列入基本支出,通過基本支出解決。對一些重大災害的應急救援工作可以通過申報項目支出解決,類似專款專用。在設立充足的財政預備費的基礎上,應對突發事件的財政經費支持還可以通過發行短期國債、向中央銀行或者國際金融機構借款、動用外匯儲備等其他方式解決。
三、物資保障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表明應對突發事件的物資保障的重要性。
突發事件的緊迫性和多變性,以及巨大的損害性特征使得應急管理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物資保障壓力。在2003年抗擊“非典”、近年的禽流感、2008年初南方大面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2010年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發事件防治和處置中,暴露出我國在物資保障方面的不足,成為影響我國應急管理有序進行的重要障礙。
在應對突發事件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物資用于預警防備、危機應對、抗災救災、恢復秩序、重建家園等,因此物資儲備是應對突發事件工作的重要環節。
應急物資可以由負責突發公共事件應對的政府職能部門提供和管理,也可以由社會甚至公民個人提供。從這一意義上說,應急物資是一個很綜合的概念,它的來源、內容、形態、使用以及管理等內涵是復雜不定的。應急物資是一個綜合性集合體,具體可劃分為幾類:一是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資,主要指糧食、食油和水等;二是工作物資,主要指處理危機過程中專業人員所使用的專業性物資,工作物資一般對某一專業隊伍具有通用性;三是特殊物資,主要指針對一些特殊事故處置所需特定的物資,這類物資儲備儲量較少,但針對性強,如一些特殊藥品、特殊救援設備。
應對突發事件的物資管理是指對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資保障性儲備和管理,包括預測、采購、存儲、調用、配送、更新、監督以及評估等一系列基本過程的管理。各級政府對應急物資的儲備和管理必須根據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的性質、發生的概率、影響的范圍、可能造成損失的大小、應急工作的復雜程度等提前做好準備。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以“備”應變。
應對突發事件的物資儲備是各級人民政府為了解決突發事件物資資源供應問題而建立的一項制度安排。目前在我國范圍內建立了許多救災物資儲備中心,專門儲存用于緊急搶救、轉移、安置受災群眾和安排受災群眾生活的各類物資。這些物資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簡單救生類物資,包括救生舟、救生船、救生艇、救生圈、救生衣、探生儀器、擔架、急救箱、破拆工具、頂升工具、小型起重設備等;第二類是生活類物資,包括衣被、帳篷、方便食品、凈水器械、凈水劑、蠟燭等;第三類是應急設備和設施類,包括無線和有線通訊設備、交通工具、照明裝備、防護裝備(如防毒面具、防護服)、醫療急救器械和急救藥品、消防設備、危險物質泄漏控制設備、個人防護設備、通訊聯絡設備、急救電力設備(如備用發電機)、重型設備等。
應對突發事件的物資儲備原則是“統一規劃、分級儲備、確保急需、突出重點、品種齊全、動態儲備”。應確保應急所需物資和生活用品的及時供應、補充、更新,加強物資儲備的監督、管理。
為實現應急資源的綜合利用、整合和共享的管理目標,需要構建一套科學的物資保障系統。具體工作主要包括:
1.資源配置與儲備管理
按照指揮調度系統提供的資源評估與優化配置方案,根據突發事件的特點,科學地配置資源,并保障系統在平時的正常運行。
2.資源維護與更新管理
建立完備的資源維護與更新制度,在突發事件未發生之前,即對現有資源和儲備資源進行定期維護,排除隱患,確保資源安全可靠。當資源的保有量出現短缺或需要更新時,根據資源評估結果應及時進行補充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