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在做事態度上推動高效率——態度是高效率的“加速器”(2)
- 態度決定高度
- 張然
- 4948字
- 2016-02-24 14:36:54
脫掉不切實際、眼高手低的“外套”,應當對自身的能力和外部環境有個客觀細致的把握,從小事做起,爭取把小事做好、做漂亮,在此過程中不斷總結提高,才得以成就大事。
很多“聰明”的人對小事不屑一顧,經常以“做大事者”自居,實際上,這些人往往是眼高手低之輩,這就是為什么松下幸之助讓新來的員工從掃廁所開始職業生涯,他相信:一個人連掃廁所這樣的小事都做不好的話,其他的所謂大事也不會干好。
確實,管理公章大概是不難的事之一了吧?有的人就會出現違規蓋章的事;打掃衛生這樣的事算是最平凡的事情了吧?有的人仍然會掃不干凈!
海爾總裁張瑞敏為此說了兩句話:什么叫做不容易,就是把容易的事情反反復復地做到位,就是不容易!什么叫不簡單,就是把簡單的事情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地做到位,就是不簡單!
老子早已說過:“大必出于細”,也就是再偉大的事業都是一系列的小事構成的,沒有小事就沒有大事。劉翔的世界冠軍是日復一日的訓練出來的,是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摳出來的,成績是一秒一秒地提高上來的;李嘉誠的財富是一個生意一個生意地做出來的,當李嘉誠為了賣塑料花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吆喝的時候,不知道他心里的大事是什么?
小事是大事的根基,小事做不好,大事就不存在!因此,工作中無小事,小事就是大事,把小事做到位,大事自然就做好了。
靜下心來,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多看、多問、多做,把一部分熱情變成持久的耐心,把“眼高手低”改造成“眼高手高”!
第一,培養做小事的心態,把小事做漂亮、做精致的心態。
第二,進行小事的實操。世界上再難的事情,再宏大的工程,也都可以分解成細小的具體事情,要想做成大事情,就必須把分解后的每一件小事情做好,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開始做起,只有從一做起,才能做到二、做到三,才能最終成功,不做一的人,永遠做不成二,也永遠不會成功,不能做小事的人也不可能做成大事。
第三,在完成小事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重新界定原先的判斷標準,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能力,為做大事做好鋪墊。
哀嘆過去的錯誤就是自陷泥淖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是有一個人肩上扛個精美的陶罐在街上走,他為了躲閃別人對他的沖撞,側了一下身體,可陶罐反而掉下來摔碎了,可面對嘖嘖嘆惜的路人,他卻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連頭都沒回一下繼續走他的路,對此,一位路人問他:“你為什么不看看你的陶罐啊!”他回答說:“陶罐已經碎了,我看它,它也不能復原,那我又何必為它而耽誤時間呢?”這個人的舉動看起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可聽了他的回答,不禁為他“放得下”的態度叫好。
錯誤的結果已經無法挽回,與其哀嘆失敗,不如甩掉這個包袱,輕松前進。把消極變為積極,這樣的做事態度才是駛向成功目的地的“加速器”。
在紐約的一所中學任教的霍普金斯老師給他的學生上過一堂難忘的課。他所教的班級中的很多學生常常為自己的成績感到不安。他們總是在交完考試卷后充滿憂慮,擔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致影響了接下來的學習。一天,霍普金斯老師在實驗室里為孩子們講化學試驗。他把一瓶牛奶放在試驗臺的邊緣,很容易碰掉。所有的學生都沒有注意到這瓶牛奶。在試驗過程中,一位學生碰了牛奶瓶,瓶子落在地上,碎了。
正當學生為打碎瓶子而不知所措的時候,霍普金斯老師對著全體學生大聲說了一句:“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然后他把全體學生都叫到周圍,讓他們看著地上破碎的瓶子和淌了一地的牛奶,一字一句地說:
“你們仔細看一看,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個道理。牛奶已經淌光,瓶子已經碎了,不論你怎樣后悔和抱怨,都沒有辦法再讓瓶子復原。你們要是事先想一想,加以預防,把瓶子放到安全的地方,這瓶牛奶還可以保存下來,可是現在晚了,我們現在所能夠做的,就是把它忘記,然后注意接下來要做的事情。”霍普金斯老師的這番話,使學生們學到了課本上從未有過的知識。許多年后,這些學生還對這一課留有極為深刻的印象。
也許你認為“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是陳詞濫調。不錯,這句話的確很普通,說是老生常談也可以。但是你不能不承認,這句話所包含的智慧經過了無數人的驗證。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常常忘記這句話。
應當說,你可以設法改變三分鐘以前發生的事情所產生的后果,但你不可能改變三分鐘之前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你無法讓時間倒流回到過去,無法讓已經成為事實的錯誤消失,但是你可以讓錯誤成為你未來成功的基石。惟一能夠使過去產生價值的辦法是,以平靜的態度分析當時所犯的錯誤,從錯誤中得到教訓,把教訓銘刻在心,然后把錯誤忘掉。別忘了,你還要面對新的生活。
做到這一點,是需要勇氣和智慧的。
一位著名的足球運動員談起他輸球后的感受:“過去我常常這樣做,為輸球而煩惱不已。現在我已經不干這種傻事了。既然已經成為過去,我們為何不去爭取更多的時間去創造新的輝煌呢?”
不錯,流入河中的水是不能取回來的,打翻的牛奶也不能重新收集起來。但是,你可以在這瓶牛奶打翻后多留心,不讓另一瓶牛奶打翻。
一位前重量級拳王在談到失敗時說:“比賽的時候,我忽然感到自己似乎老了許多。打到第十回合時,我的臉腫了起來,渾身傷痕累累,兩只眼睛疼得幾乎睜不開,只是沒有倒下罷了。我模糊地看見裁判員高舉起對方的右手,宣布他獲得比賽的勝利。我不再是拳王了。我傷心地穿過人群走向更衣室,有人想和我握手,另一些人則含著眼淚,失望地看著我。一年之后我再次和對手比賽,我又失敗了。要我完完全全不想這件事,實在是太困難、太痛苦了。但我仍然對自己說,從今以后,我不要生活在過去,不必再自尋煩惱。我一定要勇敢地面對這一現實,承受住打擊,決不能讓失敗再打倒我。”
這位前重量級拳王實現了他的話。他承認了失敗的事實,跳出煩惱的深淵,努力忘掉一切,集中精神籌劃未來。他轉向做新拳手的經紀人,為新人經營比賽和策劃宣傳。他完全投入到自己新的工作之中,沒有時間為過去煩惱。這使他感到現在的生活比當拳王時的生活還要快樂。
莎士比亞有一句話:“聰明人永遠不會坐在那里為他們的損失而哀嘆,卻情愿去尋找辦法來彌補他們的損失。”正是這種做事態度,讓我們的世界走向更高的高度,變得越來越美好。
只有務實才能產生實效
磁懸浮列車是高科技產品,速度快,又平穩,當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沒有軌道,它同樣要翻倒。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不以端正、積極的做事態度為軌道,只務虛不務實,不腳踏實地,只圖虛名浮利,好高騖遠,當然就不會有實效和成功。
曾有這樣一個令人感慨的新聞:基辛格從美國國務卿職位上卸任后,很想回哈佛大學再重執教鞭擔任教授,但被哈佛大學婉言謝絕。原因是他提出不給學生上課,而不履行教授任課職責的教授,哈佛大學是不需要的。對此,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博克教授解釋道:“基辛格是個學識淵博的人,論私交,我和他的關系也不壞。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課的大人物。”
基辛格博士出任國務卿之前,是在哈佛大學執教多年的教授。他步入政壇之后,先后出任美國總統安全顧問、國務卿等高級職務,離開了教授崗位。按美國大學的規定,凡從政者不能兼職,必須辭去教授職務,他雖依然具有大學教授任職資格,但不再是哈佛大學的在職教授了。基辛格遭到哈佛大學的拒聘,在美國人看來無什么不妥,但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卻感受頗深。
哈佛大學評聘教授務實不務虛。眾所周知,基辛格博士作為資深政治家、外交家,曾擔任過多年政界高級職務,政績不凡,大名鼎鼎,學識和學術水平不同凡響,不管在美國國內,還是在國外,都聞名遐邇,有相當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中國,基辛格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正是此人20世紀70年代初對中國的一次秘密訪問,促成了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的正式訪問,使中美兩國斷絕20多年的外交關系得以恢復,他是溝通中美兩國關系的先驅者和有功之臣。但是,哈佛大學卻只看求職者的任職條件,不太拘泥于他的閱歷和資歷及社會背景,更不看他當年所擔任過的什么高級官銜。不管你是誰,資歷再老,名氣再大,只要你不給學生上課,不履行教授的義務,就不再聘任你。也就是說,哈佛大學不要虛設和掛名的教授和學者。對基辛格這樣的曾擔任政界要職的大牌人物,哈佛也照樣不給面子,也就是說,哈佛大學不需要用名人包裝和修飾自己。看來哈佛就是名不虛傳的哈佛。
西方人曾有過這樣的評論:中國人人人都是哲學家。這句話的意義很復雜,但其中一點則是很明確的,那就是中國人都很實際,雖然中國幾千年來不乏思想深邃的玄學家,但在普通的中國人那里,講求實際一直是人們秉持的為人處世的態度。
溫州經濟發展模式是浙江經濟的一個縮影。溫州的重商文化源于這里的地域環境和生存狀態,是由生活需要而漸變為一種心理和文化積淀。因此,務實又是溫州傳統文化的一大特點,溫州人自古就有一種?不棄“小土堆”的務實之風。“永嘉學派”所倡導的“事功之學”,實際上就是一種“經世致用”的生存哲學,它不作空洞的玄學討論,自始至終追求一種價值取向:“知之則必用,用之則必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實現效益的最大化。
“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葉適非常明確地說:“善為國者,務實而不務虛。”他認為,“道不可須臾離物”,物質是一切道德思想的載體。因此,明清時期的著名思想家黃宗羲,在概括“永嘉學派”的特點時說:
“永嘉之學,教人就事上理會,步步著實,言之必使可行,足以開物成務。”
這種強調直面現實、尊重規律、有所作為的文化傳統,直接影響了溫州人的心理狀態和思維方式。
溫州的經濟發展模式一直是在風風雨雨中走過的,對它的是非論爭有時甚至非常尖銳。但身處矛盾旋渦的溫州人,卻從來沒有放下手中的生意,鑒別一下哪筆合同“姓社”、哪筆合同“姓資”。無論遇到什么事情,總以商人的眼光進行價值判斷和取向,這是“溫州模式”不倒的奧秘所在。
然而,與葉適同時代的大理學家朱熹對這種文化不屑一顧,他譏諷“永嘉學派”說:“比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見個小土堆子便上去了,只是小。”朱熹說的固然尖刻,但反映的卻是溫州人一切從現實出發的務實精神。
溫州人從不因為“小”而不為。發端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溫州現代經濟,就是從經營一顆紐扣、一枚徽章、一只開關開始的。實際上,溫州人志在登泰山,但不棄“小土堆”,而是一步一個腳印,才成就了今日溫州經濟的泱泱大潮。
務實不務虛,就要摒棄“面子”心理。要面子,實際上要的是一種虛榮心。中國人有句話“死要面子活受罪”,那是對要面子人的一針見血地評價。面子如果本來有,也算順其自然,假如硬要,那其中的辛苦,需要忍受的磨難和內心折磨是相當大的。記得清朝年間,外國使臣要見中國皇帝,咱們認為,自己是中央帝國,統領四方,因此見咱們皇帝要行三跪九叩之禮,然而外國使臣認為,國與國是平等的,見中國皇帝行見本國元首的禮節就已經很尊重了,結果是一直等到外國人打進紫金城,燒了圓明園,才知道這面子要得代價太高了。生活中,我們經常發現,本來家里沒有幾個錢,偏偏要買高檔衣服、高檔物品,結果可想而知,得忍受一身債務,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打腫臉充胖子”。現在社會上的人比較勢利,這也迫使一些人不得不要面子。比如說,一位朋友,自己孩子上大學費用都成問題,為在老朋友面前擺闊,硬是到星級酒店請大家吃飯。席間,一位知底的朋友想替他買單,他卻認為朋友揭了他混得不行的老底,結果好事不成,反而罵得這位欲買單的朋友狗血噴頭。可見這要面子的事有時是擋也擋不住的。
務實不務虛,就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老老實實做人,扎扎實實做事,增強發展意識,不圖虛名,不使虛勁,不務虛功,真抓實干,重實績,鼓實勁,求實效,不搞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的峰頂。
只有專一才有突破
一個人要想學有所成,或在事業上有所突破和貢獻,盡管你有著較強的智力和體力,但這也沒有十足的保證,你還要有一種非干成這件事的態度才行。
一個石匠要敲開一塊大石頭,他所擁有的工具只不過是一個小鐵錘和一支小鑿子,盡管他使盡全力敲打鑿子,也不過在石頭上留下一個斑點,大石頭上依然沒出現任何裂痕。即使這樣,但只要不斷地敲打,一下再一下地敲,一百下、一千下、一萬下……最后的結果是,那不是只敲下一塊碎片,而是整塊大石頭裂成了兩半。難道說是他最后那一擊,使得這塊石頭裂開的嗎?當然不是,而是他一而再、再而三連續敲擊的結果。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有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專一態度,即使手里只有一把小鐵錘,它也能敲碎一切橫在人生路途上的巨大石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