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有一個夢想……”(2)
- 財富之上:劉漢元和他的商業哲學
- 周唱
- 4969字
- 2016-12-21 10:44:27
不過很明確的是,經濟的復蘇使人們購買力明顯回升,生產力低下又進一步使商品短缺,于是什么都顯得供不應求,什么都缺。當時四川是中國水產品最少的省份之一,全國大概只有400多萬噸的水產品總產量,而四川每年人均魚的消費量不到一斤。劉漢元清楚地記得,1983年春節期間,成都市場上豬肉0.99元一斤,鯉魚卻賣到了12~13塊一斤,可見人們對魚的消費緊俏到何種地步。那時,一年之中什么時候吃過一條魚、吃過一次魚,人們都像過節一樣記得清清楚楚,還把宰下的魚尾貼在廚房墻上。
所有機關事業單位搞后勤的人,如果能夠弄回些魚來,每人分上一條,更是一件令單位上下無比高興的大事。
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劉漢元第一次受到了某種刺激,他開始按捺不住了……在這之前,具體來說在兩河口水庫期間,工資之事后又發生了幾件事,讓年僅十七八歲的劉漢元一次次見證了人心之復雜險惡,不過他都平靜地接受、平息了這些事。他還年輕,他需要的是不斷進步,而不是在種種險惡的人事斗爭中糾纏。更重要的是,劉漢元對當時農村漁業養殖現狀和艱苦程度,有了非常深刻的體會。他深感人的渺小無助,但做大事又得從小事做起,他在自己的斗室里貼了一段那個年代有所追求的年輕人都喜歡的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那個年代平靜生活之下好青年的標準,就是嚴于律己,追求進步,獲得領導和同事們的贊譽。
后來,他被抽調去樂山,做水資源的調查。
來到樂山之后,他住在水產學校的同學王尚文處,王尚文當時在樂山市水利電力局水產科當技術員、宣講員。劉漢元與他同住便節省了0.8元一天的差旅補助。就這樣,兩個小年輕天天睡在一張大大的雙人床上,聊著天南海北,聊著未來、人生。這時的中國,改革開放,百廢待舉,一切都從頭開始,社會變化的種種新趨勢和社會對知識、技術的渴求,慢慢催生了兩個年輕人心中的夢想……1982年春,劉漢元因工作出色又被借調到樂山水電局搞馬邊河漁業資源調查。他和另一人組成兩人調查小組,任務是把川西重要河流馬邊河里的一切漁業資源調查清楚,形成科學數據和檔案資料,以備將來發展之用。
“我們就沿著這條河一段一段地搞調查,常常吃住在野外河邊。當時,馬邊河里有很多娃娃魚,就是大鯢,我們研究娃娃魚怎樣繁殖、怎樣孵化。從馬邊縣、沐川縣到犍為縣,用了8個月時間,我們完成了整個馬邊河漁業資源及其繁殖的生物學調查,收集了馬邊河到清水溪這一帶的野生魚種,一屋子的魚類標本,分門別類,標示拉丁文和中文名稱,放到福爾馬林里防腐保存。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在那條河里面搞這樣的漁業資源調查?!?
現在回憶起來,劉漢元還十分感慨,沒想到對現在來說都意義重大的事,或者說現在要做下來都很難的事,當年竟然由他們兩個小年輕做成了。不過現在那條河里還有多少魚類沒有消失,他早已無從知曉。
1983年年初,調查漁業資源的事忙完了,劉漢元又從樂山調回了眉山水電局,還是水產技術員,工作是常年走鄉串戶宣講農業漁業技術。兩河口水庫就不用再回去了。
當時,社會變革的潮流已然形成,隨著鄧小平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講話,四川也出臺了政策,鼓勵人們“爭當萬元戶”。當年樂山就出現了5個養魚的“萬元戶”,政府準備表彰。表彰之前,相關部門安排劉漢元和王尚文去實地審查一下,看一看是否真像上報材料中說的養了那么多魚。
將信將疑地去了,一看,劉漢元和王尚文兩人完全被震驚了,真正的萬元戶就在自己的眼前——不是別人弄虛作假,而是別人太成功!兩個人吃驚極了?!瓣P鍵是,那些萬元戶們,養魚的技術遠遠不如我們,見了我們無一不虛心討教學習。我們用技術幫助他們,一年下來他們純利潤超過萬元。我們這些當老師的手把手教會了他們,一個月收入才38.5元,干一年才幾百塊錢!差距太大了。想到這些,心里能平衡嗎?”
而此時,一些先進國家1立方米水體養出上百公斤魚的事實,也大大激發了劉漢元搞養魚科研的好奇心和積極性。當時報紙上已經有登載,在德國和日本,有兩種養魚裝置,自動化的程度非常高,有的可以達到1立方米水體每年500公斤到1噸的產量!日本在幾個湖泊搞網箱養魚,年產量也達到了每立方米二三百公斤。
劉漢元常常會郁悶地憧憬著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那就是自己這么多年學習水產的理想境界和終極目標啊,自己有沒有可能也做到?一種按捺不住的沖動刺激著他。加上萬元戶們的事例狠狠撩撥著劉漢元年輕躁動的神經。他的心里,一種模糊的動機、一個小小的夢想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
“為什么我們自己不養魚?”他問王尚文。
初次創業的艱難
當時,整個社會仍然對生意人嗤之以鼻。前人稱“士農工商”,當時人稱“工農兵學商”,不管古代現代,商人都位列三教九流最不入流的底層。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認為做生意是那些沒公職、沒單位、生活無依無靠的“體制外”被人瞧不起的人才干的“投機倒把”的違法之事。于是劉漢元決定靠鄉下的父母來做這個事情,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挖口池塘來養魚——自留地,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那可沒人管得了。這樣可以改善家里的經濟狀況,自己也可以以科研的名義,名正言順地參與而不受非議。
劉漢元說服了父母,一邊準備和落實,一邊繼續干本職工作——向農民宣講漁業技術。
1983年五一勞動節放假,王尚文騎著自行車去了劉漢元永壽鎮的老家。劉漢元帶著他去看了看自留地,此時劉漢元已經決定放棄挖池塘的想法,因為面積太小,養不了多少魚,更重要的是沒有流水,一潭死水含氧量低并可能很快大量繁殖藻類,魚的生存生長會大受約束,氣溫高了甚至會死掉。
王尚文一看,確實不行?!斑€有沒有水?”
劉漢元說:“門前不遠處還有一條很大的水流,去看看吧。我想放網箱試試?!?
時值黃昏,晚霞瑰麗,天色尚好??諝庵袕浡环N燒稻草做飯和稻田泥土味混合的鄉村氣息,那是四川鄉下特有的一種美妙寧靜的氣息。兩人急忙趕去一看,眼前出現了一條十四五米寬奔流不息的小河,這就是日后聞名遐邇的蟆頤堰,岷江的支流,永壽鎮永光電站的尾水渠。兩個專業與水打交道的人憑目測,就知水深不到1.5米,這倒是不錯。但是水流速度太快,每秒1~1.5米之間,一看就知道魚待不住。放網箱進去呢?兩人一討論,還是覺得不行,網孔進出水流速度太快,對箱體和里面的魚沖擊太大。
兩人的心涼了一大截??磥磉€是不行。
正在兩人心情郁悶、一籌莫展之時,只見水渠對岸草叢里,有一塊一兩米長、四五十厘米高的白晃晃的條石。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起筑壩攔水的技術來,商量說:“要不把石頭推到水里把水擋一下,看看能不能形成緩流區?”兩人忙繞過一座小橋到了對岸,來到石頭邊,心急的劉漢元挽了袖子卷起褲腳就跳下去搬石頭。兩人合力把石頭豎起來,正對著河面轟一聲推倒下去,一瞬間,兩人立即歡呼跳躍起來!
在石頭后面,形成了一條一兩米長的緩流區!
劉漢元激動不已:“只要弄他幾大竹簍石頭并排著立到水里,擋一下,后面形成大型緩流區,不就可以放網箱養魚了嗎?!”
“而且流水含氧量高?!蓖跎形囊布硬灰?。
含氧量高是除餌料充足之外,對魚的快速生長和形成高產最為重要的條件。
——仿佛上天有意在這兒留了一塊石頭。就是這靈機一動,一個微乎其微的搬石頭的動作,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從此改寫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進程,行業歷史在這兒機緣巧合地拐了一個小而巨大的彎,進入了另一個時代。
但是依然有一個問題,當時網箱養魚用的都是尼龍纖維網,這種網很容易被老鼠、螃蟹、水蛇之類的動物咬壞,養殖效果會大打折扣。這怎么辦?
說來也巧,有一天,劉漢元來到眉山崇禮鎮給農民們講漁業養殖技術,突然看到區公所一道用鋼板做材料的大門上,有許多菱形的孔。他頓時若有所悟,問守門的老大爺:“這門做了多少年了?”老人回答:“七八年了,日曬雨淋,沒有壞過。”哈!劉漢元想,這個東西不正好可以拿來做網箱嗎?安裝在河里,可進水出水,老鼠、螃蟹也咬不壞。這樣魚跑不出去,只要餌料夠,不就能高產了嗎?
網箱的問題終于解決,劉漢元打算開始干了。
想法確定,準備動工。但還得有資金,錢從何而來?買鋼材、水泥等算下來,大概要花500元錢。
20世紀80年代初,500元是許多城里人整整一年的收入,尚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農村人家,更是難以籌到這筆巨款。家里沒錢,劉漢元就想通過村里簽字、鎮上蓋章,然后找信用社貸款。然而當時在池塘里每立方米養出0.5公斤魚來已屬不易,你一個毛頭小子,要貸款500元去那條水流速度超快的尾水渠里養魚?鎮上領導看完報告將紙一扔,一盆涼水潑來:“河溝里養魚?妄想吃湯圓!”劉漢元備受打擊。
但是他的創業激情并沒有被澆滅,正如西方人說:“直接的行動即使不能奏效,也富有健康的朝氣?!鼻八己笙耄业矫忌娇h水電局自己單位的領導,提交了利用流水養魚的科研方案。領導對這種大膽試驗表示支持。于是劉漢元提出申請500元的科研經費,后來這筆款項申請被報到了樂山地區水電局,地區水電局簽字后撥錢要通過財政局,劉漢元往樂山財政局跑了好幾趟,各個部門反復研究,也沒人敢簽字。當時,500元真不是個小數目啊,在財政局眼里,什么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
亂七八糟的,天方夜譚,高風險,高投入,錢一投下去,完全是打水漂。
劉漢元的努力最后還是落了空。
數月上下奔走未果,年輕的劉漢元備受煎熬。
作為一個科研項目,當時有相當一部分專家不看好劉漢元的試驗方案,說別瞎折騰了,別把自己套進去。備受打擊的劉漢元心里非常復雜,做還是不做?他夜夜輾轉反側,幾乎動搖放棄。
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年底枯水期快到了,永光電站一年一度的關水檢修期也快到了,錢還沒著落。劉漢元越發著急了,整天憂心忡忡。
他必須在這之前把錢湊齊,然后趁冬天上游關閘停水之際,抓緊時間把網箱建起來。就在幾乎走投無路之時,把一切看在眼里的老父親向兒子出了個主意:“要不,把家里還沒有長肥的架子豬賣了吧,先把網箱建起來再說。”賣豬?那可是家里唯一值錢的財產啊。為了將這兩頭豬養肥,大姐從永壽一路割豬草割到彭山縣,把豬當寶貝一樣供著,還沒長肥怎么能輕易就賣了呢?劉漢元心里十分矛盾,最初沒同意,但幾經奔波仍然未果,兩手空空的劉漢元只好回家一臉難過地對父親說:“賣吧。”
一對架子豬加一些菜秧賣了,湊夠500元錢。父親一分不留全部交到劉漢元手上,顫抖著聲音語重心長地說:“娃兒哪,再要錢,家里可就沒得啥子東西可以賣了。”“知子莫如父”,父親相信兒子,他愿意把全家的希望都押在兒子身上。劉漢元默默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錢好歹是湊夠了。1983年11月,劉漢元從鄰近一個生產變壓器的電站花200多元買來一些廢棄的鋼管,一節一節焊接起來。他白天在水電局上班,晚上回家做網箱,半個多月后,一只長15.4米,底部寬3.8米,頂部寬5.6米,頂部面積近64平方米的金屬網箱制作成功,覆上網,用水泥固定在了蟆頤堰中。
1984年3月,春暖花開,魚兒生長的季節到了。第一批185公斤約3800尾鯉魚苗投放到了網箱中,試驗正式開始。
最平凡的努力也能成為傳奇
進入1984年,逐漸鮮亮的大變革色彩在這個國家的氣息里涌動,越來越多的人心被揚到了空中,劉漢元年輕的身體里也躁動著主宰自己命運的激情。
這一年,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剛大學畢業,21歲,在南京鼓樓區區屬國企豪威公司謀得一份文員工作,月薪55.7元。這一年,柳傳志創辦了聯想(現聯想控股有限公司),張瑞敏進了那家瀕臨倒閉的工廠,王石在深圳當“倒爺”倒玉米剛賺了300萬元。這一年年初,鄧小平第一次視察1983年,劉漢元創業之初的養魚網箱南方,先去了深圳,然后又去了珠海。有一天王石騎自行車經過深圳國貿大廈,看見樓下大量的警車、警察,和激動躁動的人群,一打聽,原來是鄧小平正在大廈頂層俯瞰整個深圳。王石后來回憶說:“我好像感到干大事的時候到了。”
這一年,中國經濟開始加快增長,投資和消費需求也隨之增長。而1984年政府推出的兩項改革措施在經濟的旺火上又添了一勺油——擴大銀行的貸款自主權和企業發工資、獎金的自主權。信貸需求的擴張使得1984年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達到了15.2%。
這一年,中國糧食產量空前地達到4073.1億公斤,在人口比1977年增長近1億的情況下,人均糧食產量仍比1977年增加92公斤,達到390公斤。加上這一年各行各業漲工資,人人笑逐顏開,不再饑餓的人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對魚和肉的需求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