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有一個夢想……”(1)
- 財富之上:劉漢元和他的商業哲學
- 周唱
- 4766字
- 2016-12-21 10:44:27
如果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成功是偶然的,那么從長期來看,其失敗是必然的。
——劉漢元這一科研項目的成功,開啟了一扇人們從未注意到的“將科學研究與生產力轉化合二為一”的成功之門。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些事的確是注定要發生的,不是此時,就是彼時,不是此人,就是他人。
“那種吃苦也像享樂的歲月,便叫青春。”(詩人木心)人會因為窮對許多事恐懼、害怕,人窮志短;也會因為窮對一切無所畏懼,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鋌而走險。兩種情況都很危險,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就更危險;但是做了惡,再小也總是要還的,所以要做一個好人。
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都成了徹底的務實主義者。這種將試驗與推廣結成一體的做法,無形中打破了傳統的科研試驗與推廣應用彼此脫節的狀況,打破了二者的界限。
不管是金融危機、宏觀調控還是其他原因導致的經濟動蕩,受影響最小的一定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最底層也最廣泛的行業——衣食住行。
“凡是人能想象到的事物,必定有人將它實現。”科幻小說之父、偉大的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100多年前靈光閃現提出的這一觀點,非常精辟地對20世紀后期四川少年劉漢元的創業作了準確的注解。這位宇宙神秘主義者將神秘與科學用文學的方式融為一體,在作品中預言了人類創造力的神奇。
是的,必定有某些神奇會等待某些人去將它們完成。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些事的確是注定要發生的,不是此時,就是彼時,不是此人,就是他人。
按劉漢元的說法,今天的一切似乎對他自己而言也充滿了意外——這些“意外”將不知不覺地在他身上逐一發生——他讀書時非常不喜歡水產專業,但偏偏進了四川省水產學校的大門;他曾對無線電技術如癡如醉,可創業時最終選擇的卻是飼料行業,仿佛冥冥之中有一只巨手在扭轉牽引著這一切。
正是這一系列的意外最終將他帶上了現在這條正確的道路。
劉漢元說,他的事業起源于一條小河。
在成都高新區通威集團總部,一條小河的照片掛在陳列室里一個很顯眼的位置,小河兩岸綠樹蔥蘢,向每一位經過的人昭示了通威的起源。這條叫蟆頤堰的小河流經劉漢元家門前不遠處,是人們從岷江引出一條支流建成眉山市永壽鎮永光電站之后的尾水渠。這條普普通通的十四五米寬的小河至今日夜奔流不息。劉漢元的事業,就是從這條小河開始,它平凡而原始的自然律動賦予了通威綿延30年的生命與呼吸……劉漢元已經不太愿意講過去的事,不過對那段刻骨銘心的創業史,他仍然心懷感念。如果有人實在要問,他會概括說:“當年在那條小河里的努力,開創性地解決了中國人吃魚的難題。我們由此催生了一個全新的行業并參與推動了這個行業的形成、發展,最終使每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為之改變,生活為之受益。”
——那時他19歲,他發明的渠道金屬網箱式流水養魚技術,讓他在那條小河里掘到了令事業延續至今的第一桶金,也牢牢地奠定了他以技術創新引領生產經營的管理思想,以及一種全身心匍匐在中國農村大地上的企業姿態。
這里面有太多的歲月滄桑。歲月是什么?是人們一點點老去,而許多點滴經歷卻漸漸清晰起來。
少年身世與關于吃的記憶
古人言“少不入川”。入此溫柔鄉,何來事業心?天府之國,沃野千里,特別是川西平原成都眉山及樂山一帶更是得天獨厚,物產豐饒,河流密布,冬暖夏涼。曾經2008年初春那場罕見的冰雪災害危及全國各地,1月底2月初,四周的貴陽、長沙、西安、康定處處冰天雪地,交通癱瘓,人們連生活出行都因寒冷而變得十分艱難之時,唯獨四川盆地特別是盆地內川西平原一帶,卻未受絲毫影響,依然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大片大片的黃色油菜花在暖意融融的川西平原上肆意盛開蕩漾。
原來四川盆地竟然離奇地屬于海洋性氣候,冬夏氣溫變化不大,晝夜溫差也小,近20年來的氣象記錄顯示,寒潮、凍害、霜降極少波及此地,總是從旁邊繞著彎劃了過去,氣候十分宜人。20世紀整個80年代,眉山全年平均氣溫17.2℃,年日照時間1193.8小時,4月至11月平均水溫21.7℃~22.7℃,非常適合魚類的生長。此是后話。
古往今來,這塊富庶之地上的人們只要伺候好土地就可吃穿不愁、安居樂業,所以劉漢元祖祖輩輩皆務農出身。到了六七十年代父親劉定全這一代,國家自上而下的計劃經濟、政治運動波及社會各個角落,資本主義尾巴要割掉,人們談錢色變。就算那一畝三分地種得再好,以養兩頭豬幾只雞種點小菜為經濟來源的普通農家,還是過得很清貧,更何況劉家三個女兒兩個兒子,讓這個家庭再怎么起早貪黑勤勞苦做,日子也好過不到哪兒去。
劉漢元排行老三,是家里的長子。這個誕生了蘇東坡的地方似乎的確人杰地靈,他自幼聰慧過人,4年讀完小學,2年讀完初中,讀初中時曾經一次拿了多項單科第一、總分第一及“三好學生”等7張獎狀。回到家找不到足夠的圖釘,就把7張獎狀疊在一起用兩顆圖釘釘在墻上——客人來了要看,就一張一張地翻著看。顯然劉漢元是塊上大學的料,但劉家有更現實的想法:“上高中就要考大學,大學難考,花費又大,如果初中畢業去讀中專,讀完就可以參加工作,為家里減輕負擔。”
劉漢元初中畢業時體重僅33公斤,身高1.41米。體檢的時候,醫生說:“讀中專可惜了,還是考高中吧。”劉漢元轉身跑出去問老師,老師說,不,考中專,重要的是早點工作。中國水產行業陰差陽錯地沒有在這里走彎路。
另一個鬼使神差的偶然錯誤,卻像是注定要把改變水產行業命運的機會交給他。
這時他已對電子和無線電產生了無窮的興趣,所填志愿全是電子類,壓根兒就沒有水產學校。但為什么莫名其妙地上了他根本不喜歡的水產學校?劉漢元從來沒有解釋過。總之1978年秋天,很偶然地,13歲的小毛孩劉漢元一腳邁進了有300多名學生的四川水產學校的大門,學的專業是淡水養殖——與后來他從事的行業完全一致。顯然,在河流資源豐富、氣候利于魚類生長的川西學習和研究水產,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當時的計劃經濟,使整個社會底層仍然靜如秋水,毫無生氣。全國人民一窮二白,沒有貧富差距的日子大家都過得心安理得。子女眾多的劉家吃力地維持著劉漢元上學,好在他每個月有12元的助學金,差不多一個月才能吃一次肉,隔一天吃玉米,隔一天吃紅薯。那時,他對錢唯一的概念就是:
“我現在一個月吃一次肉,能不能在我想吃肉的時候,半個月吃一次?”
直到今天,劉漢元對那個年代記憶最深刻的故事,都是關于吃的。
1981年,劉漢元17歲,從水產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眉山縣水電局兩河口水庫漁場當技術員,月薪33元,終于能自立了!這時,還是一個小劉漢元在四川省水產學校的畢業合影年輕的劉漢元,卻必須先學會如何面對與吃有關的艱苦生活。
一個小年輕,和另外四五個毛頭小伙子工作生活在一起,完全是自己照顧自己。在這個前不挨村后不著店的荒山野嶺上,買一次蔬菜要跑一二十里地,男人們又做不來飯,吃的困難難以想象。沒有水井,到了夏天,只得喝稻田里的水,而當時當地正流行血吸蟲病,沒辦法,只好在田里掏一個水坑,弄一塊明礬扔進去,水清亮之后舀起來做飯。結果吃了飯不久五六個人跑馬燈似的跑廁所——肚子拉得昏天黑地——幾十年后的今天,再說到此事,劉漢元仍哈哈大笑:“明礬放得太多。”
談到當年的艱苦生活,劉漢元總是感慨連連。常年吃不飽的人,最多能吃多少?答案是幾個人曾經一頓飯每人吃下1.5斤大米蒸的白飯還沒覺得撐著!今天來看完全不可思議。
還有一個故事更是讓劉漢元印象深刻。有一次調來了一個轉業軍人,一看這幾個人餓得夠嗆,說“咱們做饅頭吃吧”,幾個人一聲歡呼,跑了二十里地買來面粉。此人負責發饅頭切饅頭蒸饅頭。劉漢元很激動,自告奮勇在下面負責燒柴火。
幾個人圍著灶等著,嗅著空氣中彌漫的饅頭香氣覺得幸福極了。“可以吃了!”當兵的一聲喊,一揭鍋蓋熱氣騰騰,幾個人立即伸手一搶而光,吹吹拍拍狼吞虎咽,吃完立即嚷“還要吃!”又蒸。
劉漢元也搶了個饅頭,一邊吃一邊使勁兒燒火。第二鍋吃了,幾個人還沒飽,再蒸!一鍋接一鍋不停蒸下來,最后第四鍋,嗯?怎么聞著氣味不對,水燒干了!一揭鍋蓋,鍋里噌地躥出了火苗!
日子太難了,除了工作,大家天天想的就是怎樣改善生活。有一次跑附近農民家買來20多個鴨蛋,放白水里煮熟了,當時在家的三個人打算每個人吃7個。關鍵是沒有油——沒有豬油,也沒有糖,怎么吃?
三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二話不說,各自埋頭剝了殼吃了,吃完之后大家立即感到惡心,想吐——鴨蛋太腥了!實在受不了,三個人就跑路邊去蹲著吐,吐了半天又吐不出來……這些,就是劉漢元在兩河口水庫工作期間發生的經典故事,年輕的日子無知又有趣。當年苦中作樂,現在想來無一不是人生的財富,讓人懷念,就像詩人木心所說:“那種吃苦也像享樂的歲月,便叫青春。”
但是,年輕的人生也會遭遇險惡。
好在劉漢元在最年輕的時候就用最小的代價認識到了人性中潛藏著的險惡和人生道理,把最該經歷的人性經歷了,他迅速知道將來該如何做人做事。原來,他第三個月的工資被別人蓄意黑掉了!
當時領工資,發工資的人說:“先把字簽了吧。”劉漢元把名字簽了,簽完之后那人在口袋里一陣亂摸,卻說:“哎喲,錢發完了,過幾天給你吧。”過幾天,劉漢元找他要錢,對方卻一口咬定劉漢元已經領走了工資。
劉漢元急了:“那天我簽字沒領錢啊!”
“沒領錢你簽什么字?!”
旁邊有人跟著起哄:“哪有簽了字不拿錢的事兒?我們都是拿了錢才簽字的……”
劉漢元和對方彼此都心知肚明,工資就是被此人蓄意暗算到了自己的腰包里。劉漢元氣不打一處來,他知道一個月的工資對自己有多重要,對此人鄙視到了極點,但自己就是束手無策,百口莫辯,最后只好忍氣吞聲,暫且作罷。
沒多久,此人忽然聽說劉漢元要離開兩河口水庫,借調到樂山市水利電力局。樂山水電局?這可是上級部門,是上司啊!也許是怕劉漢元把事兒抖摟了出去,此人立即決定請大家到家里“打牙祭”。“那是用柏樹熏的豬肉,招待我和同事們好好吃了一頓。”劉漢元清楚地記得,吃了那頓肉,5天以后出的汗都有柏樹的氣味,“倒是很好聞”。
當時,酒足飯飽了,柏樹椏熏的肉也吃舒服了,此人湊過來,心照不宣地對劉漢元說了半句話:“古人言,‘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那次那事兒……”后半句不說。他是在投石問路,向劉漢元暗示,委婉地為自己找個臺階下。
劉漢元笑笑,若無其事地回答:“哦,我知道了。”暗示他明白他的心思了,也算接招了。只是當時心想,33塊錢也富不了啊!而且為了洗脫黑別人這33元錢的惡名,請大家吃飯花掉的錢,離這數也不遠了。
據說此人多年后一直在通威四川分公司食堂做飯,已經功成名就的劉漢元一次回四川分公司時在食堂認出了他,兩人高興地拉著家常。但看得出此人依然表情尷尬。劉漢元暗想,以他的德性,會不會克扣員工伙食啊。很想辭退,但又想,當年已經承諾別人不計較了,還是算了吧。
至今劉漢元見到此人,兩人還笑笑,說說話,為當年的同事情誼,卻從不把事說破。“后來我發現,人會因為窮對許多事恐懼、害怕,人窮志短;也會因為窮對一切無所畏懼,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鋌而走險。
兩種情況都很危險,兩種情況交織在一起就更危險。因此那事之后,我就一直告誡自己,做了惡,再小也總是要還的,要做一個好人。”
“為什么我們自己不養魚?”
到1983年,這個國家因“極左思潮”引發的社會數十年動蕩的余波,已漸漸趨于平息。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第四年,計劃經濟的閘門稍顯松動,整個社會出現了某種寬松和自由的空氣,年輕人開始喜歡時尚,大波浪的頭發、喇叭褲、收錄機,當年所謂的“靡靡之音”都在陸續出現……早在這一年的1月12日,整個社會都還將醒未醒之時,那個小個子的早行人鄧小平提出了一句著名的口號“要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終于明白過來的人們心思開始活絡,小攤小販也多了。半混沌狀態的中國社會里,社會底層致富的努力、時代的草根商業力量,開始像小草在石頭縫隙中悄然而頑強地生長起來……社會在一種啟蒙狀態下前進,一切都百廢待興,國人都“摸著石頭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