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后”利用一種秘密武器,使工蜂們俯首帖耳,一心一意地服待它一輩子,也使雄蜂個個“怕老婆”,誰也不敢造反。
在動物王國,很少有類似于蜜蜂和螞蟻那樣的昆蟲,它們的“蜂后”和“蟻后”在整個家族中占有絕對統治地位,絲毫不可動搖。拿蜂后來說,雖然它從不勞動,完全是個好逸惡勞、養尊處優的“太后”。可是,群蜂們從來不會起來“造反”,或者棄它而去,而是心甘情愿地俯首稱臣。“蜂后”休息時,工蜂們便一口一口地輪流喂給它最有營養的食物。“蜂后”在巢內活動時,其他蜂無一例外地自動閃在一旁,趕快給它讓路。“蜂后”產卵時,無論走到哪里,總有不少工蜂在一旁“護駕”和服侍,工蜂會把“蜂后”將要產卵的蜂房打掃得干干凈凈。只要它在蜂巢里,群蜂們的生活和工作總是井井有序,主動自覺。而一旦它不在蜂巢,群蜂們就會不知所措,亂成一團,甚至互相打斗。動物學家因此稱蜜蜂是“怕老婆”的動物。
那么,“蜂后”到底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魅力”呢?
一直以來,許多科學家認為,蜜蜂的分工是由工蜂喂養撫育的方式來決定的,“蜂后”也不例外。也就是說,當蜜蜂在嬰兒(呆在蜂房里的幼蟲)期時,就由負責哺育的工蜂逐一挑選,把受精的和未受精的、強壯的和弱小的區分開來,分別采取不同撫育方式。等到幼蟲稍大一點兒后,再分配跟隨著不同的工蜂學習各自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本領。這樣一來,蜜蜂就如同園丁栽培的小樹一樣,它們的形狀、類型和行為全部由撫育方式決定。
可是,隨著進一步觀察和研究,科學家們越來越發現,蜜蜂的許多行為并非撫育的結果,而是“遺傳的作用”。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指出,“蜂后”、雄蜂以及擔負蜂群守衛、安排死蜂殯儀、采集花粉和花蜜、偵察遷移地點、照料哺育幼蜂、振動翅膀給“蜂后”降溫等不同工種的工蜂,在它們身上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的遺傳基因。
后來,有的科學家研究指出,蜜蜂的所有類型、行為以及分工,其實都是“蜂后”使用“化學武器”的結果。
20世紀80年代,著名的法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的一次中國展出終于向人們揭示了“蜂后”的“秘密”:“蜂后”上下顎的唾液腺能分泌出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信息素。這種信息素能起到“化學武器”的作用:首先,它可以把工蜂引向“蜂后”,使它們為“蜂后”喂食及做一切服待工作;其次,它可以抑制工蜂的卵巢發育,使其喪失生育能力;第三,這種信息素和王漿共同作用可以告誡所有工蜂,只要本“蜂后”存在,就不許再扶植另一只“蜂后”;第四,在繁殖季節,“蜂后”外出婚配時,這種信息素能吸引雄蜂拼命追逐“蜂后”,飛入高空與其交配。
此后,科學家進一步研究發現,“蜂后”特有的這種信息素,其化學成分十分復雜,目前已經從中分離出來的共有30多種成分。其中,有兩種被科學家稱為“蜂后物質”的不飽和肪酸,是“蜂后”用來統治蜂群的“化學武器”。
研究證明,“蜂后”一旦失去自己的“化學武器”,就會喪失一切權力,工蜂們會毫不客氣地背叛它,紛紛離開它,活活地把它餓死。相反,只要“蜂后”唾液腺中仍保留這種物質,即使它死了,也照樣能夠統管蜂群。
科學家曾觀察過這一個例子:一窩蜜蜂,在分群時,“蜂后”因事先被養蜂人剪了翅膀,不幸墮落在地上被車子軋死了。然而,工蜂們沒有離開“蜂后”的尸體,而是聚集在尸體旁。天快黑的時候,養蜂人取走了“蜂后”的尸體,并驅散了蜂群。可是,第二天,養蜂人發現大群工蜂仍聚集在昨天“蜂后”遇難的地方。他再次驅散蜂群,并把那里的泥土鏟起來移走。想不到沒過多久,大群工蜂又聚集到移走的泥土上。“蜂后”的“魅力”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至于這種“化學武器”是如何控制蜂群行為的,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這里用如此詳盡的描述來說明蜂后的權威,并不是強調一手遮天的領導作風,而在強調如何擁有一種領導魅力。
或者,我們可以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是否有一種成功的個性組合,它幾乎可順利地導致領導者在工作上取得卓越成就。
對事業心重的領導者來說,這個問題值一百萬美元呢。
大家都存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即擁有專業知識和工作才能就會在其工作中出類拔萃。
既然如此,那么,正確的成功的秘訣就隱藏在每個人的個性中。
毫無疑問,蜂后擁有這樣一種“個性”,但是,一個人能否培養出這些個性呢?
暫且不論人的個性是否來自于先天遺傳,讓我們先找到那些優秀的領導者身上具備的一些共同的特性。比如:
淵博的知識;
本職工作的專業知識;
自立;
智能;
圓滿完成任務的能力;
領導統御的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創作與發明的能力;
自信;
口頭表達的能力;
關心他人;
機遇。
毫無疑問,當我們將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之后,就不難找到成功須具的個性。
著名的成功學大師卡耐基認為,領導者若要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取得事業成功的因素總會受到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而內在因素則主要是個人的能力素質。其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個性——領導魅力。
這主要包括4個方面,即德、才、識、學。
德
德實際上就是平常所說的思想素質和倫理道德。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先取決于他在什么程度和什么意義上從自我中解放出來……卓越的道德品質,對于年輕一代和歷史的整個進程來說,可能比單純智力上的成就具有更大的意義。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的常識。
愛因斯坦所說的個性解放,關鍵在于其目的。如果只是為個人的名利,或私欲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并且成功機會的洪流中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實現自身價值就是實現你對于社會存在的意義。這是一個領導者首先應明確的。
只有將大眾公益作為目標,才會有持久而強大的動力,也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持與認同。當我們品嘗著香甜的蜂蜜時,難道不是對蜜蜂更加喜愛,而對蜂后更加欽佩嗎?
一個人如果把成功僅僅認為是賺錢、得勢、獲得名譽,那么從根本上就已經成為錯誤。
為這些事而奮斗是得不償失的,甚至簡直可以說是枉費心血。
因為一旦獲得了這一切之后,就會發現,這些都不過是一種虛空的假象,而不能滿足你最高層次的需要。但是,若你從事的是一種,為大眾公益服務的事業,那么,在物質方面得到一定的滿足后,你自身將充實和快樂,這樣的勞苦也是值得了。
除了要有一個正確的個性超越目的之外,必須注意到倫理道德對于超越的影響。在超越的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而正當的方法,憑借自己的實力和真本事。
如果只是為達到個人的私利而不擇手段,采取各種卑鄙、不正當的手段,踩在別人身上往上爬;或是利用別人的成果作為自己謀取名利的資本,那么就絕不可能得到大眾的認同。也就不可能擁有迷人的領導魅力。
在蜂后身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她為了繁殖后代和維護整個蜂群的穩定而做出的努力,而絕不是單純的養尊處優。
才
才即才能,是一個人的才智和能力的總稱,一般包括智力和技能兩大系統。
智力系統體現為運算、寫作、分析或決策等能力;技能系統則包括具體的雕塑、射擊、表演、駕駛等各個方面。
高爾基曾經指出:思維認識是一種技巧,通過觀察、比較和研究則形成科學文學形象。同樣,煉鐵、造家具、制大炮也是一種技巧。
只是,文學家的加工對象是人和自然;而工人的加工對象則是礦石、木材、鋼材等等。
如果沒有必備才能。那么,也就無從談完美的個性。
比如一個人要做一張桌子,但他本人并不是木匠,他買來了木料和工具,而且在做之前他看了好幾本關于制作桌子方面的書。可以說理論知識有了,但是由于他缺乏做木器的才能,技術不熟練,盡管耗盡精力,累得滿頭大汗,到頭來做的桌子卻不成個樣子。
在科學研究方面,如果一個人缺乏實驗才能、計算、分析、判斷能力,那么他想要超越別人也是不可能的。
沒有才能的人,就如同沒有“化學武器”的蜂后,又怎能去領導別人呢?
因此,擁有才干就等于是擁有了踏入成功之門的鑰匙,同時也為我們超越別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識
識就是指見識,即一個人把握時代前進的方向、駕馭各種環境,以及對自己所從事行業或領域內那些最能出成果、最難超越他人課題的把握能力。
見識,對于領導魅力的塑造也是非常有影響的。
一個企業家,如果他沒有見識,他就不可能洞悉市場發展的規律,不能真正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以及利潤和風險的大小,因而就不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就會在困難和挫折面前退縮,就會被各種市場風浪所淹沒。
有見識,才能看準自己超越的目標,選擇好超越的最佳突破點。從而少走彎路和錯路,從而帶領自己的團隊走向成功。
一位名人說過:熱愛實際而又不講求科學的人,就好像一個水手走進一只沒有舵和羅盤的船,他從來不能肯定他要往哪里去。熱愛自己的事業卻沒有見識的人,猶如劃無舵之船的人,最終是不能實現超越目標的。
“跛足但不迷路的人能趕上健步如飛卻誤入歧途的人。”培根的這句名言也許能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而蜂后,那位優秀的領導者,她從來不會將自己的蜂群帶到沒有花粉的礦石堆里去。
學
學,是指各種知識,包括社會科學知識、專業技術知識、文學藝術知識以及書本以外的知識等等,所有這些知識構成了領導者的知識前提,在超越中處于基礎地位。
非學無以廣識,一個人沒有學問,就根本不存在塑造卓越的領導魅力的可能。
知識就是力量,因此,我們要把掌握知識當做我們最重要的任務來形成自己的最佳知識結構,為超越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知識呈爆炸態勢的今天,知識更新將越來越快。而領導者要想在自己的領域內脫穎而出,就必須具備淵博的知識。當你知道比爾·蓋茨是憑借知識力量成為世界首富,領導微軟帝國時,你就不會再口口聲聲說沒有知識也能成爆發戶了。
總之,要想成為一個像蜂后那樣既讓下屬尊重和愛戴,又有將整個團隊領向成功的領導者,就必須從德、才、學、識四方面提高自己,塑造自己的領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