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太可笑了,但行得通。當你以后拿起旅行包時,自然會想起刮臉刀。反過來,當你要回想一件事情時,就請回想與此事有關的聯想就行了。
為了想起你的照相機放在哪里,請盡力回想一下你最后一次使用相機時的情景:當時照什么景物,照誰?然后如何把相機收在包里,回家后做過什么事情……總之,不斷將當時的情景具體化、明晰化,就有可能想起來相機放在哪兒。
在讀某一本書的時候,為了記憶,我們也要進行想象,極力將當時的情景形象地想象一番。例如看《雙城記》某些章節,我們可以看完后閉目聯想,在腦子里“想象”,把人物的服飾、表情、動作、語言等方面結合起來想,便可以記得很牢了。
馬克·吐溫曾經為記不住講演稿而苦惱,但后來他采用一種形象的記憶之后,竟然不再需要帶講演稿了,他在敝鋤雜志中這樣說:
最難記憶的是數字,因為它既單調又沒有顯著的外形。如果你能在腦中把一幅圖畫和數字聯系起來,記憶就容易多了。如果這幅圖畫是你自己想象出來的,那你就更不會忘掉了。我曾經有過這種體驗:在30年前,每晚我都要演講一次,所以我每晚要寫一個簡單的演說稿,把每段的意思用一個句子寫出來,平均每篇約11句。有一天晚上,忽然把次序忘了,使我窘得滿頭大汗。由于這次教訓,于是我想了一個方法:在每個指甲上依次寫上一個號碼,共計10個。第二天晚上我再去演說,便常常留心指甲,并為了使不致忘掉剛才看的是哪個指甲起見,看完一個便把號碼揩去一個。但是這樣一來,聽眾都奇怪我為什么一直望自己的指甲,結果,這次的演講不消說又是失敗的。
忽然,我想到為什么不用圖畫來代表次序呢?這使我立刻解決了一切困難。兩分鐘內我用筆畫出了6幅圖畫,用來代表11個話題,然后我把圖畫拋開。但是那些圖畫已經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只要我閉上眼睛,圖畫就很明顯地出現在眼前。這還是遠在30年前的事,可是,至今我的演說稿還是得借助圖畫的力量才能記憶起來。
這樣,我們就不難了解某些對地名有超人記憶力的人。他們的方法是時時看地圖,所以一閉上眼睛,就能聯想起那幅圖畫。于是,地理位置就清楚地凸現出來了。
想象力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級心理功能。有了想象力,就使我們的認識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人擴大了認識范圍。要知道,新形象并不是各種舊形象的簡單相加,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以后,對舊形象經過加工創造而來的。所以,進行聯想應有豐富的知識基礎,要盡量使我們的知識面擴大。例如,牛頓為什么能把萬有引力與下落的蘋果聯想在一起呢?這是因為他有深奧的學問,他說過:“我不知世人對我是什么看法,不過我覺得自己只是好像在海濱玩耍的一個小孩子,有時很高興地拾起一顆光滑美麗的石子,但真理如大海,遠在我面前,未被發現。”這種謙遜的態度和求知的欲望是十分感人的。
總之,對聯系很少或只有孤立聯系的材料,必須要建立一個“人為”的聯系。即對本來無意義的材料附加一定的“人為”意義;或者在一個材料事例中設幾個起提示作用的中介(或稱啟示點、支撐點);或者在材料周圍尋找一些起提示作用的要點,以使機械識記變得容易、靈活而有趣味。這可以稱之為人為聯想式。
例如在教外語單詞時,凡遇到象聲詞,教師就應提醒學生其象聲的特點,以引起聲音的聯想,以幫助記憶。有時同時記憶同義詞或反義詞,也是為了相互引起聯想,由此及彼,增進識記。有時采用分類記憶,如把四季、12個月、星期等詞分類記憶,也可起到相互輔助,互為“依托”、形成人為聯系的作用。在外語單詞記憶中,人們可能對各個詞的記憶不平衡,有的記憶得牢些,有些差些,建立了人為聯系后(如同義、反義、同類、相關等),可以把記憶較強的一個作為“啟示點”或“支撐點”,引起其他詞的再現。在同時記憶這些詞時,等于在兩者或更多者之間建立了一定的聯系(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等),因而增進了記憶的能力。
一位小學教師在教學生“指南針”時,不是簡單地問:“指南針有什么用?”因為這只需一句話就答完了,而且問:“你們知道什么人、在哪兒用指南針?”這一問,打開了學生聯想的閘門。他們從大海想到天空;從高山想到森林;從飛行員想到潛水員;從勘探隊員想到旅行家。通過聯想擴展了思路,收到了良好的記憶效果。有時某些抽象的名詞,如世界、國家之類的詞,怎么對孩子們解釋并讓他們記牢呢?著名兒童教育家菲特爾教授是這樣講的:
“我從自己住的地方講起,左右鄰居一長排的房子叫街道,把許多街道合起來叫區,把許多區合起來叫縣或市,把許多縣或市合起來叫州,把許多州合起來叫國家,把現在各地的國家合起來叫世界。”
看!他利用想象力不僅幫助學生牢記,而且幫助學生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想象力為什么能起作用呢?在世界上,客觀事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表現為從屬關系,有的表現為因果關系。把反映事物間的那種聯系,把在空間或時間上接近的事物,及在性質上相似的事物和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是增強記憶的好方法。從記憶的生理機能看,聯想能有效地建立腦細胞之間的觸突聯系,有助于記憶網絡的形成,這樣不但可以長期保持,也容易再現。所以,請你記住:用想象力編織記憶之網。
想象力訓練
訓練1
從劇本或詩歌中讀一段或幾段,最好是富有想象的段落,例如:
茂丘西奧:她是精靈們的媒婆;
她的身體只有郡吏手指上的一顆瑪瑙那么大;
幾匹螞蟻大小的細馬替她拖著車子,越過酣睡的人們的鼻梁……
有時奔馳過廷臣的鼻子,他就會在夢里尋找好差事;有時她從捐送給教會的豬身上拔下它的尾巴來,撩撥著一個牧師的鼻孔,他就會夢見自己又領到一份俸祿;
有時她繞過一個士兵的頸項,他就會夢見殺敵人的頭,進攻、埋伏、銳利的劍鋒,淋漓的痛飲,忽然被耳邊的鼓聲驚醒,咒罵了幾句,又翻個身睡去了。
把書放到一邊,盡量想象出你所讀的內容。如果10行或12行太多了,就取三四行。你實際的任務是使之形象化,閉上你的眼睛你必須看到精靈們的媒婆,你必須想象出她的樣子只有一顆瑪瑙那么大,你必須看到廷臣在睡覺,精靈們在他的鼻子上奔馳,你必須想出士兵的樣子,并看到他殺敵人的頭,你要聽到他的禱詞,禱詞的內容由你設想。
讓我們回到白日夢上去。你已經讀過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以上幾行,或者是其他劇本或故事中的若干句子。現在把書放到一邊,想出你自己的下文來。當然做這個練習時你不能先知道故事的結尾。你要假設自己是作者,創造出自己的下文來,你要想象出他們做事時的形態樣子,直至你心目中的形象如實眼所見一樣清楚。
訓練2
拿一張紙,寫上一個自己感興趣、比較了解、積累了較多知識的題目。例如:物理、日本、紐約、華盛頓、英國等。然后,在想象時盡量把知道的、有關這個題目的知識都寫在紙上。例如,寫日本:可以寫日本的歷史、現狀、戰爭、地形、氣候、經濟、政治、風俗習慣等。寫英國:可以寫英國的興衰原因、文化成就、著名人物、農民起義等等。
訓練3
做自由想象力訓練。要求是從一個詞中聯想出10種事物,然后把這10種事物連貫起來。例如:由“兒童”一詞可想出:風箏、法國電影、山口百惠、鞋、商店、集郵、革命、老房東、核桃。把這10個事物連貫起來就是:兒童都喜歡玩風箏;由風箏想象到電影《風箏》;由電影想到日本電影演員山口百惠的演技真好,她的鞋總是很漂亮;由鞋想到自己的鞋帶斷了,需要到商店買一雙新的;由商店想到在商店工作的杰克喜歡集郵;由集郵想到杰克那兒現在存有許多“革命”期間的郵票;由“革命”想到自己在“革命”期間下鄉時的老房東來了,還帶來了許多土產,其中有自己最喜歡吃的核桃等……請繼續用物理、足球、火箭、馬等四個詞進行自由想象。
訓練4
請用兩分鐘時間,將下面10組詞用聯想的方法聯在一起進行記憶。
皮鞋-下雨 輪船-月亮
火車-梯子 牡丹-黃河
稿紙-白菜 雞毛-煙筒
鬧鐘-軟床 麻雀-玻璃
馬車-雞蛋 輪胎-香腸
訓練5
請把每組10個實物詞聯想在一起:
(1)雜志、鯨魚、老虎、大衣、手表饅頭、自行車、楊樹、提包、輪船。
(2)留聲機、蔗汁、啤酒、馬車、電線、輪船、鴿子、子彈、蘋果、牛仔。
訓練6
請把每組10個抽象詞聯想在一起:
(1)民主、蓬勃、太空、路線、片面
明亮、原則、哲學、衛生、制度
(2)回想、富裕、營養、作風、素質
情緒、滿意、習慣、方針、結構
3.記憶的基石:觀察力
仔細觀察一切,你就會發現,原來生活如此美好。
生活中有這種現象:當你用一個錐子在金屬片上打眼時,勁使得越大,眼就鉆得越深,記憶的道理何嘗不是如此?印象越深刻,記得越牢固。深刻的事件、深刻的教訓,這通常都帶有濃厚的客觀性,如你看到一架飛機墜毀,這當然是記憶深刻的:又如你因大意輕信了某人,被騙去了一大筆錢,這也容易記得深刻。但生活中許多事情并不是這樣,它本身沒有什么動人的場面、跌宕的變化,那么,我們從主觀上要獲得強烈的印象,就要觀察。我們腦海中所存的記憶,像銀行存款一樣,假如沒有錢存著,無論怎樣設法努力,也不可能有現金提取出來。這就等于我們所經歷過的事物,如不把它們儲存在記憶中,回想又從何談起呢?
因此,我們要把經歷過的事物,像去銀行存款似的儲存起來,以備用時提取,這種儲存叫“銘記”。銘記分兩種:一是自發地、主動地去記的,叫“自發銘記”;另一種是無意識的,但因印象強烈而自然“浮現”于腦海的,叫“被動銘記”。而精細的觀察可以使我們達到“自發銘記”的目的,只有這種銘記才能記得更多、更準、更有儲存可能,從而也就更有意義。
一切事物,只有經過深刻的觀察后,才可以使印象深刻化。反過來說,要使印象深刻化,非要經過深刻的觀察不可。
根據心理學家做的實驗結果證明,即使是訓練有素的觀察者,也難以把親眼見到的事物作出正確的報告來。因為一般人對他自己見過的事物,總是觀察得不夠仔細,報告時往往加進了自己的想象。所以,在不少犯罪案件中,幾個現場目擊者的證詞往往風馬牛不相及,給破案造成了困難。
這是由于他們對突發事件既沒有事先的記憶意圖,也不可能冷靜地觀察,這樣就極容易在主觀的偏見中不自覺地歪曲了事實的真相。
觀察對于記憶有第一等的意義。因為記憶的第一階段必須要有感性認識,而且只有強烈的印象才能加深這種感性認識。從眼睛接受信息時,就要把它印在腦海里。對于同一幅景物,在嬰孩的眼中和成人的眼中看來都是一樣的,在一個普通人和一個專家眼中也是一樣的,但它所引起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觀察時,一定要在腦海中打上一個烙印,這種烙印包含著對事物的理解和想象,而不是一個只有光與形的幾何體。
達爾文曾對自己作過這樣的評論:“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并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
大凡智商高的人,其觀察力往往也很高。科學家從平常的現象中可以悟出非同一般的規律,藝術家可以抓住剎那間的事物特征而構思出美好動人的藝術形象,這正是由他們超人的觀察力所帶來的。
如果說一切思維活動始于記憶力,而記憶力又始于觀察力。假如最初的印象是錯誤的,那就說不上正確的記憶。又假如最初的觀察與過去雷同,那就不可能產生新的記憶,更談不上運用兩次記憶的差異產生新的聯想,推動思維的進一步開展了。
那為什么有的人觀察問題往往會有錯誤呢?原因是:
1. 人們只是對剛剛能意識到的一些因素發生反應,而事物的組成是復雜的,有時恰恰是那些不易被人注意的弱成分起著主導作用。如果一個人太過拘泥于事物的某些顯著的外部因素,觀察就會被表象迷惑,深入不下去。
2. 只是對無關緊要的一些線索產生反應,結果把觀察、思維引入歧途。
3. 為自己喜愛或不喜愛之類的情感因素所支配。與自己的愛好、興趣相一致的,就努力去觀察,非要搞個水落石出不可;反之,則棄置一旁。這樣使人的觀察帶有很大的片面性。
4. 受某些權威的、現成的結論的影響,不敢超越雷池半步,人云亦云。這種觀察毫無作用。
5. 不能識別影響感知的全部因素。
在上述情況下,人們的觀察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那么正確的觀察應該怎么做呢?
1. 要有明確的目的。為什么觀察,觀察什么,都應預先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數。
2. 觀察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即預先制定觀察的計劃、步驟,并熟悉觀察對象的有關知識。
3. 觀察要系統全面、聚精會神、反復琢磨,有利于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特點。
4. 要盡可能讓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觀察、不僅用眼,也要用耳、用手、用腦記。
5. 觀察要勤于記錄。有記錄才可以據此作出必要的總結。這些總結可以作為下次觀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