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準確把握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2)

(二)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統籌兼顧,協調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所指出的,“西部大開發,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整體戰略中具有優先地位,在促進社會和諧中具有基礎地位,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西部地區要緊緊抓住國內外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形成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要始終站在科學發展的制高點上,統籌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既要注重發展速度、提升總量,也要注重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改善結構、提高質量;既要注重能源開發、資源轉換,也要注重環境保護、節能減排;既要注重經濟發展、物質文明,也要注重改善民生、社會和諧;既要注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也要注重依靠科技創新、發揮優勢、擴大開放,下大力氣解決影響和制約長遠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循環發展、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增強發展的競爭力。在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和世界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新形勢下,在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的情況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也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基礎和必然選擇,西部地區要從自身資源條件、區域特點、產業狀況出發,切實把西部的發展建立在打破傳統發展方式、構建新的發展方式的基礎上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統一起來,加強規劃引導,突出戰略重點,兼顧當前長遠,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推動經濟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必須以科技進步為強大的動力,依靠科技創新來改造傳統產業,以科技創新調整經濟結構,以科技創新提高管理者和勞動者素質,以科技的跨越推進經濟和社會事業的跨越。

2.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也是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西部地區生態建設搞好了,不僅可以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改善西部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而且有利于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西部大開發10年來,西部生態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僅新增荒山荒地造林和退耕還林面積就多達4億畝,相當于全國林地面積的8%。但是,生態環境脆弱仍然是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西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此,中央提出,要以重點生態區為依托,以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抓手,加強部門協作和監測評估,促進生態環境整體趨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三)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

以人為本,和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與基本要求。我們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努力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健康發展,最重要的目的是縮小地區差距,改變西部地區的落后面貌,讓西部各族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讓各族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目標。

1.始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推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必須把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大力改善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而要真正達到這個目的,必須以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以更大的力度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統籌城鄉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增收,盡快建立科學的收入增長機制,讓低收入群體更多地受益。同時還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安居問題、安全問題,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不斷在使人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取得新成效,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維護社會穩定,使各族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西部有不少地區集邊疆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于一身,加之宗教問題復雜,是反分裂、反滲透、反顛覆斗爭的前沿陣地。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民族因素、經濟因素、地域因素等客觀條件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具有其獨特的運行規律和鮮明特點。就是把國家發展同民族地區的發展有機統一起來,把民族地區發展作為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方位地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真心實意地幫助民族地區增強發展和提高發展的能力,使少數民族的生存權、發展權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只有做好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工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貧困問題,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深入實施穩疆興疆、富民固邊戰略,進一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加快邊疆地區發展,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安全。所以,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過程中,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大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有利于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共同致力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抵御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戰略,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更好維護祖國統一、邊疆穩定、國家長治久安,不斷增強發展的凝聚力,為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四)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西部地區各地發展進程和條件差別很大,開發的難易程度、經濟效益和帶動作用也不一樣,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堅持因地制宜,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

1.加強重點經濟區開發建設,提高西部開發的綜合效益。在西部大開發中,主要是堅持以線串點、以點帶面、著力培育經濟基礎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重點經濟區,形成西部大開發戰略新高地,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要扎實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等經濟區發展,努力建成具有全國影響的經濟增長極;支持呼包銀(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西格(蘭州、西寧、格爾木)、陜甘寧等經濟區發展,形成北部新的經濟增長帶;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形成省域經濟增長點;引導資源富集地區可持續發展,形成國家戰略資源接續地和產業集聚區。西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他中心城市和重要對外開放口岸,都可以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重點生態區和城鎮布局。

2.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中央提出,必須在促進西部地區重點經濟區加快發展的同時,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實現發展的跨越。今后10年,西部大開發要下大氣力消除西部地區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和邊疆地區群眾的貧困問題,一是大力扶持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全力實施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攻堅工程,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二是積極支持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支持西藏、新疆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動內蒙古、廣西、寧夏等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不斷加大中央支持和對口支援、對口幫扶力度,推動民族地區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為此,中央將加大對西部地區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用于教育、醫療、社會保障、扶貧開發等方面已有的專項轉移支付,也將重點向西部地區傾斜;中央投資項目將重點投向西部地區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等領域;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西部地區縣以下(含縣)以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市地級配套資金。西部地區各級黨委、政府一定要把進一步解決好貧困地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和脫貧致富問題納入重要日程,牢牢抓在手上,讓那里的群眾盡快告別貧困,走上小康之路。

(五)堅持改革創新,擴大開放

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既是推動西部大開發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西部大發展、大跨越的強大動力。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推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全面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消除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各方面積極性發揮的體制機制障礙,積極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必須統籌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1.深化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突破。為此,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創新。一是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健全科學決策機制,提高行政效能。二是要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新格局。三是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建設面向企業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溫家寶總理指出,“中央鼓勵和支持西部地區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文化體制等各領域改革中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形成有利于西部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的體制機制”。

2.全面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建設國際陸路大通道,構筑內陸開放和沿邊開放新格局。西部大開發10年來,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總體上看仍然處于對外開放的初級階段。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充分利用許多地區向西開放的區位優勢,以沿邊重點城鎮為開放前沿,以內陸重點經濟區為腹地,以國際大通道、沿邊公路為軸線,形成多層次、高水平的西部地區沿邊開發開放新格局。為此,我們一是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邊境貿易。二是要繼續引導外資投向西部優勢產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把利用外資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結合起來。三是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建設一批對外開放經濟區,使之成為西部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四是要繼續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積極利用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大湄公河區域等經濟合作平臺,深化同周邊國家發展合作,推動對外貿易、利用外資再上新臺階,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六)堅持自力更生,國家支持

國家加大扶持力度是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保證。西部地區繼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則是實現大發展的重要基礎。西部面貌的改變,歸根到底要靠西部地區干部群眾積極性、創造性、主動性的發揮,要靠西部地區干部群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西部地區廣大干部群眾唯有抓住機遇、振奮精神、奮發努力,積極投身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偉大實踐中,才能使大發展、大跨越式成為現實。

1.國家支持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根本保證。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西部地區發展,根據西部地區實際情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要求,確定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主要任務、方針政策,加大政策支持、資金投入、產業調整、人才開發力度。深入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在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大扶貧開發、全面推進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進一步明確了方向目標,完善了相關政策措施。國家將進一步增加資金投入,加大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性投資力度、信貸資金投入力度。進一步體現項目傾斜,實行有差別的產業、土地等政策,在項目布局上給予傾斜支持。西部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進一步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把中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要把中央要求與本地實際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中央各部門和單位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推動各項任務和政策落實。東中部地區要加強對口支援,支持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創業,努力形成區域間良性互動、互利共贏的新局面。按照中央決策部署,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將會逐步消除或基本緩解制約生產力發展的“瓶頸”,將會對西部加快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國家將加快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將會有力地促進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

2.激活西部地區內部活力,解放思想,負重拼搏,自力更生。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還要把國家和各方面的支持同西部廣大人民群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結合起來。因為,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西部大開發固然有中央和東部的支持幫助,但這些支持和幫助最終要通過西部的努力體現出來,同時僅有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最大限度地激發西部的內部活力,調動西部地區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政策措施的威力也難以全部釋放和發揮出來。激發西部地區內部活力,首先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西部地區同東部地區最大的差距在于思想不夠解放,觀念比較落后,封閉保守,傳統觀念比較頑固。如果不能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就難以取得新成效。目前,西部地區的各族干部群眾精神振奮,團結奮斗,只要引導好、保護好、調動好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必將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力量。其次,激發西部地區內部活力,要切實把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深層次的原因是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人才匱乏。必須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下大功夫解決。要營造良好的西部人才資源開發的政策環境,在研究制定一整套有利于西部地區培養人才、用好人才、引進人才的完整政策體系上下功夫。加快培育西部地區各類人才市場的機構和場所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市場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推動西部地區人才市場聯網,支持西部地區面向東部地區進行專項人才招聘,推動跨區域人才交流和省際人才市場的協調發展。三是激發西部地區內部活力,還要立足于西部廣大人民群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西部大開發,歸根到底要靠西部地區干部群眾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機遇只能屬于奮斗者,只有創造條件,營造良好的環境,調動西部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使開發、發展成為現實,才能使國家和各方面支持的力度“放大”,才能事半功倍。所以,西部地區要充分利用這個機遇,更要充分發揮西部地區的潛能,依靠西部人自身的力量把這件大事辦實、辦好。

第三節 清晰認識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主要目標

目標定才能方向明,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前提和基礎。《意見》指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目標是:到2015年,西部地區特色優勢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經濟總量比2008年翻一番;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不斷增強;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19%左右,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明顯降低;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快增長,與經濟發展速度的差距逐步縮小。到2020年,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型產業基地,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縮小;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基本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目標。

(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使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我國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風能、太陽能等能源資源。長期以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和信息閉塞,西部地區的人民抱著“金飯碗”過著窮日子。西部大開發10年來,隨著西部投資軟環境和硬環境的改善,發揮西部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結構調整,是增強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2010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從西部地區自身資源條件、區域特點、產業狀況出發,抓住國內外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1.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增強西部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必由之路。第一,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拓寬農牧民增收和就業渠道。特色農業是西部地區的優勢產業,西部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良好、物種資源豐富,發展特色農牧業潛力很大。農業要著力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保護農民合法權益,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有償流轉,發展各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節水農業,調整種植結構,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分區、因地制宜的農業生產格局;畜牧業要大力推進養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一批畜牧業現代化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

第二,加快能源和礦產資源產業發展,建設國家能源基地。要按照合理有序、規模開發、綜合利用、高效環保的原則,高標準、高水平的建設一批石油、天然氣、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能源基地,形成國家能源接續地。西部地區能源資源開發,必須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結合起來,要讓廣大西部地區的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得到實惠、共享開發成果。

第三,加快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形成西部產業競爭新優勢。《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重慶、成都、西安、蘭州等西部城市科教資源和人才資源雄厚的優勢,加快發展清潔高效發電裝備、輸變電、石化、環保成套裝備、軌道交通、鉆井設備、大型機械、數控機床、汽車、摩托車、重大醫療儀器設備等裝備制造業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盡快形成西部地區產業競爭的新優勢。

第四,以金融、物流和旅游業為突破口,加快發展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要把金融、物流和旅游業作為西部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三個重點。完善西部地區金融組織體系,加快全國性、區域性和沿邊口岸物流中心建設,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構建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大力推進縣城超市和配送中心以及鄉鎮、村連鎖農家點等物流網絡建設。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旅游資源,開發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服務水平,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生態旅游、鄉村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和紅色旅游,著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形成一批國內著名和國際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2.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是推動寧夏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不竭動力。

第一,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加工業。我區要充分發揮土地、光熱、水源等有利條件,加快建設北部引黃灌區現代農業示范區、中部干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南部黃土丘陵區生態農業示范區。北部灌區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重點抓好枸杞、牛羊肉、奶牛、設施蔬菜、釀酒葡萄等優勢特色農業;中部干旱帶重點發展灘羊和硒砂瓜等抗旱性強的特色農產品;南部山區重點發展食草畜牧業和馬鈴薯產業。實施品牌戰略,加快形成特色農業優勢產業帶。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鼓勵支持國內外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嫁接和改造區內企業,重點培育一批技術裝備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形成若干具有當地特色和資源優勢的產業集群。鞏固提升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農產品流通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產業化經營,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系。

第二,促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發展煤電和煤化工產業。我們要適應市場需求,高起點、高水平地把寧東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產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促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鼓勵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提升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輕紡、機械等傳統產業,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產品競爭力。提升電解鋁、醫藥、石油煉制等優勢產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做優做強數控機床、自動化儀表、煤礦開采設備、大型鑄件、精密軸承等先進裝備制造業。支持鉭鈮鈹稀有金屬、碳基材料、鎂及鎂合金、光伏材料等新材料生產企業開發新產品、延長產業鏈,將寧夏建成世界重要的鉭鈮鈹、碳基材料制品生產研發基地和國內重要的鎂硅及其深加工產品基地。

第三,加快發展我區現代服務業,為第一、第二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完善現代物流體系,支持銀川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陸港物流中心和寧夏空港物流項目建設,形成立體式現代化綜合物流體系。繼續實施“雙百市場”工程建設,支持枸杞、馬鈴薯、牛羊肉、蔬菜水果、羊絨等自治區級批發市場和優勢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旅游業,依托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資源,加強與周邊地區的旅游合作,大力發展沙漠旅游、生態旅游、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重點支持沙坡頭、沙湖、六盤山、賀蘭山等重點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西部獨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金融業發展要積極引導國內外金融機構,特別是政策性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在寧夏設立分支機構。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和上市融資。

(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西部大開發的發展保障能力

基礎設施建設是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也是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重點之一。西部大開發前10年,西部地區按照現行建設、適當超前的原則,加強了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極大改善了西部地區的投資環境。但由于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太多,今后5~10年,我們應繼續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是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后十年要繼續擺在優先地位,加快構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第一,加強綜合交通網絡建設。中央西部開發工作會議強調要完善“五橫四縱四出境”交通網絡,強化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和周邊國家的交通聯系,形成橫貫東西、縱貫南北、覆蓋城鄉、連通內外的運輸大通道。鐵路要重點建設西部地區連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的出海通道,西南地區連接西北地區的南北通道,以及連接周邊國家的國際通道;公路要以打通省際間“斷頭路”為重點,強化路網銜接,基本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民航要加強大中型樞紐機場建設和改造,新建一批對改善邊遠地區交通條件、促進旅游等資源開發利用以及應急保障具有重要作用的支線機場。

第二,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利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我國西部地區嚴重缺水,西南地區的工程型缺水和西北地區的資源型缺水,都嚴重制約著西部地區的發展。要加強西部地區水利規劃和科學論證,把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節約保護放在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首要位置。合理建設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點水利樞紐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庫及城市水源工程建設。推進新建水庫配套灌區建設、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淘汰高耗水的落后產能,全面解決西部地區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問題。

第三,加強信息基礎社會建設。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縮小東西部地區“數字鴻溝”,是西部地區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條件。加強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發展,率先縮小信息服務領域區域差距。提升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地理信息、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服務能力,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

2.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是寧夏構建優良發展環境的前提條件。

第一,加強寧夏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擴大對外運輸通道能力,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強化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寧夏高速公路網絡建設和太中銀鐵路、包蘭鐵路復線工程建設。抓緊做好銀川至西安客運專線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快實施銀川火車站的改擴建工程。適時增開銀川河東機場的國際國內航線。

第二,全面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和節水型社會建設。寧夏中南部是我國嚴重缺水的地區,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寧夏特別是中南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要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抓緊興建一批事關寧夏發展全局的重點水利工程。盡快批復實施青銅峽灌區、沙坡頭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做好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前期工作,爭取早日開工建設;要深化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覆蓋自治區、市、縣三級的水權分配體系和配水、用水定額管理制度;要統籌優化水資源配置,北部引黃灌區要切實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中部干旱區要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為重點,加強地下水勘察,改造揚黃工程,確保飲水安全。南部黃土丘陵區要以流域為單元,開源與節流并重,加強生態保護與水源涵養。

(三)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構筑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西部大開發的基本前提。溫家寶總理在中央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西部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生存之源、不僅孕育了長江、黃河、瀾滄江、珠江等我國主要的大江大河,而且分布著全國一半以上的森林、近90%的草地、約70%的沼澤地和63%的湖泊,生態地位極其重要。”王正偉主席在全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動員大會結束時的講話中也指出:“要圍繞構建生態文明先行區,精心實施好一批防沙治沙、退耕還林、封山禁牧、水利工程和節能減排項目,……切實保護好、開發好我們安身立命的山川大地。”在西部大開發前10年中,我們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三北”防護林、長江、珠江防護林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大力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強了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然而,生態恢復工程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綜合工程,未來5~10年,加強生態建設仍然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中之重。

1.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構筑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舉措。第一,進一步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建設。

三江源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水塔”,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近年來,通過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該地區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草地持續退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未來5~10年,要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加大綜合治理力度,以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為重點,綜合開展退化草地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設,從根本上扭轉該地區“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生態格局。

第二,進一步加大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加大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力度,重點在西北地區開展以草原恢復、防風固沙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加大西南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在西南地區開展以恢復林草植被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治理,加大封山育林育草及人工造林力度,加強基本糧田和農村能源建設。

第三,進一步加大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成果,在重點生態脆弱區和重要生態區,結合扶貧開發和庫區移民,適當增加退耕還林任務。完善退牧還草政策措施,在加快一期工程建設的同時,及時啟動二期工程建設。總結石漠化治理試點經驗,逐步擴大實施范圍,全面推進工程建設。加快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進度,適時啟動二期工程建設。繼續加強三北防護林、長江流域防護林、珠江流域防護林和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穩步推進生態移民,加強安置地生產生活條件建設,適當提高中央補助標準。

2.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實現寧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第一,進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近年來,寧夏在防沙治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探索了許多可以在全國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西部大開發未來5~10年,我們要進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不斷改善寧夏生態環境。爭取將寧夏建設成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構筑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重點推廣中衛沙坡頭、靈武白笈灘成功的治沙模式和經驗,加快毛烏素沙地、騰格里沙漠東南緣沙化土地綜合治理。

第二,進一步加大生態建設力度。加快推進大六盤生態經濟圈建設,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加快實施涇河、葫蘆河、祖厲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和清水河流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程。改革傳統耕作方法,發展保護性耕作。繼續實施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等重點工程,加大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投入和管理能力建設,落實退耕還林后續配套政策。

第三,進一步加大環境綜合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強城市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城市垃圾處理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加強燃煤電廠脫硫、熱電聯產、城市集中供熱、造紙企業堿回收、淀粉企業廢水治理等重點減排工程和重點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建設。

(四)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讓西部地區的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新形勢下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工作方針。推進西部大開發,既要加快經濟建設,使城鄉面貌有大的改善;也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使教育、科技、文化、衛生、扶貧、醫療、社會保障等事業有明顯進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毅在全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也明確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未來5~10年,要通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力發展社會事業,逐步實現西部地區和東中部地區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確保西部地區能夠和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讓西部地區的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1.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是保證西部地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前提。

第一,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智力支撐。科技進步、人力資本投資和知識積累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鞏固“普九”成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推進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西部大開發要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國家要繼續加大對西部的科技投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西部地區的發展離不開精神文化力量的支撐,西部大開發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民族文化交流。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

第二,逐步提高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加快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建立健全城鄉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優撫群體的社會保障機制,逐步完善面向老年人、孤兒、殘疾人、流浪未成年人的福利機構基礎設施。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實施力度。提高征地補償安置水平,確保被征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得到保障。

第三,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加快改善西部各族群眾基本民生。推進西部大開發,最重要的目的是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改變西部地區落后面貌,讓西部各族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未來5~10年,要更加注重改善西部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把民生工程作為投資重點,盡快使西部地區民生狀況有明顯改善。要加強扶貧工作力度,全力實施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攻堅工程,爭取到2020年基本消除西部農村絕對貧困現象。

2.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是確保寧夏能夠和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重大舉措。

第一,優先發展教育和人才事業。鞏固“兩基”成果,提高農村中小學辦學水平。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能力建設,改善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建成一批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職業學校,繼續開展東西聯合辦學。認真貫徹落實《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大力實施人才引進工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智力強區水平。

第二,進一步完善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加大城鄉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力度,支持并規范發展就業中介服務,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完善就業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制度,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補助標準,加快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進一步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支持解決關閉、破產國有企業歷史遺留的社會保障問題。在全區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第三,切實解決我區中南部地區的貧困問題。中南部地區干旱少雨,自然條件惡劣,貧困程度深,是我區最困難的地區。改善這一地區的基本生存條件,既是我區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又是一項極為緊迫的民生工程。要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把解決中南部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作為促進寧夏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快解決中南部地區城鄉飲水安全問題;積極穩妥地組織生態移民搬遷,爭取在未來5~10年基本解決同心縣、海原縣、鹽池縣、原州區、西吉縣、中衛城區等六縣(區)的生態移民搬遷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鲁甸县| 绥宁县| 庆云县| 上林县| 湟源县| 西青区| 遂平县| 固始县| 长治市| 含山县| 皮山县| 彭泽县| 资源县| 扎赉特旗| 萨迦县| 上蔡县| 彭泽县| 九江县| 鱼台县| 临沂市| 松原市| 黄浦区| 都兰县| 平泉县| 垣曲县| 炎陵县| 汉源县| 巩留县| 南陵县| 江陵县| 隆安县| 宁安市| 本溪| 海宁市| 清涧县| 壶关县| 柘城县| 永善县| 赤峰市|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