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深刻理解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第一節 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性

2010年7月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胡錦濤同志在會上強調,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任務,事關各族群眾福祉,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今后10年,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在6月29日下達的《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將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的地位定位為“三大地位”,即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具有優先地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基礎地位;在可持續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從這“三大地位”足以看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面臨許多新機遇和有利條件:我國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經濟總量已經達到相當規模,有條件、有能力加大對西部地區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力度;西部地區能源資源富集,市場潛力巨大,生產要素成本低,后發優勢明顯,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投資環境和發展條件不斷改善;我國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有利于西部地區加快對外開放、提升沿邊開放水平;10年來,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古老神奇的西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處處蓬勃發展,一片生機盎然,西部的發展崛起,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也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等等。但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發展水平的差距仍然較大,基礎設施落后、生態環境脆弱的瓶頸制約仍然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貧困面廣量大、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薄弱的問題仍然突出,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仍然繁重,等等。西部地區仍然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繼續把西部大開發推向前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任務

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的時間是1999年,正好是世紀之末,我國已經提前實現了第二步走的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中央清醒地認識到,這時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主要瓶頸就在西部地區。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時間更長、任務更艱巨,為了實現全國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防止社會成員之間發生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大開發的這10年,是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社會進步最顯著的10年,是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治理的10年,是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1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到2020要付出更大更艱苦的努力。沒有西部地區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沒有西部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沒有西部地區的現代化就不能說實現了全國的現代化的奮斗目標。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要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實現全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們既要保持東部地區強勁發展勢頭,也要促進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同時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通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讓西部地區各族群眾共同參與發展進程、共享發展成果,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

目前,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四大經濟板塊逐漸成型。西部地區不僅擁有豐富的戰略資源,而且具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就資源來說,西部地區煤炭探明儲量占全國的67%,天然氣可開采儲量占全國的66%,水能可開發裝機容量占全國的82%。另外,風能、太陽能、特色產業、旅游、沿邊開發開放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就市場空間和發展潛力來說,西部地區的人口占全國27.5%,但消費份額僅占全國消費市場份額的18.4%,開發內需的前景非常廣闊。擴大內需和破解資源與環境的硬約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兩大問題,而這兩個方面都凸顯了西部地區戰略資源豐富和市場潛力巨大的優勢。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利于開拓國內市場、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有利于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全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指出的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也是適應世界范圍經濟結構調整、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呈加快態勢,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工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速度加快。從國內來說,東部地區經過20世紀末的快速發展,開始承接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產業升級壓力加大,許多領域產品過剩,必須尋找更廣闊的市場。經過10年的持續開發,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有所調整,但產業層次總體水平不高,國有經濟困難較大,非國有經濟發展較之東部地區明顯滯后,仍然存在大量富裕勞動力。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以使東西部地區通過多種形式進一步開展技術合作,對西部的石油、天然氣、水力、礦產等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提高產品附加值。東部地區可以抓住充分利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和資金優勢,向西部地區轉移部分產業、輸出產品,如許多高載能、資源加工型項目,在東部地區生產成本較高,在西部地區成本就較低;有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西部地區生產后效益會明顯提高;有些產品在東部地區沒有銷路,在中西部地區卻有廣闊市場。通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不僅有利于進一步解決西部地區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為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好的產業基礎,也可以促進全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產業和國家貿易中的競爭力。

(三)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拓展我國發展空間的客觀需要

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對內對外的開放和合作。

1.西部地區橫貫歐亞大陸腹地,新疆毗鄰中亞和俄羅斯,西藏毗鄰南亞,內蒙古毗鄰蒙古和俄羅斯,廣西、云南毗鄰東南亞,周邊國家具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和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隨著我國與東盟建立起10+1自由貿易區,使中國西南和東南亞的交通大通道建設得以催生;隨著我國與中亞五國建立起上海合作組織,使中國西北與中亞國家的鐵路大路橋的建設得以推動;隨著我國西南、西北地區持續快速發展的交通建設和鐵路大提速工程的實施,使西部地區與亞歐腹地的聯系更為緊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有效實施,必定會促進我國在東南亞、中亞等與鄰國接壤的區域發揮更加重要的影響作用,進一步拓展了我國的發展空間。

2.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利于充分利用西部地區資源優勢,進一步實現東西部合理分工、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我國西部十省市區地域遼闊,土地面積占全國57%,草原面積占全國55.9%,森林面積占全國36%,而人口只占全國1/4。西部地區未開發土地接近8億畝,開發潛力極大。在礦物資源方面,全國已發現的160種礦產中,西部均有發現。其中鈦、銅、汞、鉛、鋅等30多種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第一,煤的探明儲量占全國的67%,石油儲量占全國的41%,鐵的儲量占全國的46.8%,鉀的儲量占全國的96.7%,水能資源儲量占全國的82.3%,人均占有量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旅游資源也十分豐富。但由于西部地區資金嚴重不足,開發十分緩慢,豐富的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潛在優勢未能轉化為現實優勢,這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也降低了全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以加快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流動,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推動力量。因此,為了發揮西部地區的優勢,增強國家經濟發展的后勁,西部地區的持續開發顯得尤為迫切。

(四)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任務

《意見》指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是西部大開發的基本前提。”黨中央、國務院把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臺階作為今后10年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目標之一,這充分說明生態環境保護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西部地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主要發源地,是森林、草原、濕地、湖泊等生態資源的集中分布區,是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西部大開發之前,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明顯。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約占80%。全國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積2400多平方公里,大都在西部地區。西部地區草地沙化、退化、堿化面積逐年增加,很多城市污染嚴重。西部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通過大氣環流和江河水系循環,影響到中下游地區,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10年,是西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最顯著的10年。10年來,西部的生態治理重點規劃了六大工程,除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外,還包括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長江、珠江等防護林體系建設,小流域治理。這六大工程涵蓋了從黃河上中游、長江上游、珠江上游到“三北”地區、以及西部天然草原區。10年來,西部地區退耕還林面積2.4億畝,退牧還草面積6.8億畝,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從10年前的10.32%,提高到現在的17.05%。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在西部大開發中也得到了高度重視,國家投入巨資,花大力氣來抓。注重從源頭抓起,推行清潔生產,防治工業污染,重點治理城市污染源。加快建設沿江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城鎮垃圾處理場,保護三峽水庫水質。推進沿黃河各省、自治區水污染的防治。大力推廣使用天然氣和低硫煤,治理西部地區重點城市大氣污染。禁止東部、中部地區淘汰的生產設備、落后工藝技術和污染嚴重的項目向西部地區轉移。經過10年的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歷史欠帳較多,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仍然脆弱,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須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保護好、建設好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是著力建設美好家園和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從而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

(五)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加快民族地區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支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中共中央的基本方針,也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任務。西部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區,有不少是邊疆地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全國80%的少數民族居住在西部地區,現在全國年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66%在西部地區。2009年底,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還有2300多萬,占全國的2/3。這些地區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滯后,脫貧難度極大,既是全國扶貧攻堅的“硬骨頭”,也是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難點。西部地區民族文化多元,宗教問題比較復雜,國土面積占全國的71.5%,陸地邊境線長達1.8萬公里,是反滲透、反分裂、反顛覆斗爭的前沿陣地,維護社會穩定任務相當繁重。歷史經驗表明,貧困往往成為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政治動蕩和社會不穩定的重要根源。我國貧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很多分布在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如果西部地區經濟文化長期落后,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局面長期不能得到改變,就會積累不穩定因素。同時還要考慮,我國有的少數民族是跨境民族。這就有一個比較,如果我們這邊經濟發展得好,生活水平高,群眾就會產生很強的向心力、凝聚力,民族團結就有保障,邊疆就可以更加穩定。中國與俄羅斯、蒙古和中亞、南亞、東南亞國家在安全、能源、經貿、文化上的聯系十分密切,很多國家希望中國在維護地區穩定和安全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并期待通過加強同中國的經貿合作來促進本國發展,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利于發展我國同相鄰國家的經貿合作,平衡地緣政治力量,鞏固西部邊防,確保我國的發展與安全獲得戰略縱深和廣闊的回旋余地。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利于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共同致力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抵御敵對勢力的西化、分化戰略,更好地維護國家發展利益、邊疆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六)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的必然要求

啟動西部大開發的時間,正好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又造成外需明顯萎縮,這種雙重影響的疊加效應,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嚴峻挑戰。增強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保持持續健康增長,成為當時我國的重要調控目標。西部地區地域遼闊,但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西部地區的教育、衛生等社會發展指標也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方面說明西部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說明,西部地區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特別是國家實施擴大內需的積極財政政策,可以通過安排建設項目,用更多的財力支持西部地區發展,把擴大內需與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結合起來。此時加快西部地區發展,不僅有利于縮小地區差距,而且能夠有效擴大國內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并利用西部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為東部地區發展提供新的市場空間和資源接續。實施西部大開發10年來,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增長速度、財政收入等幾個主要經濟指標都有了很大提高,呈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2008年全國各地加總經濟增長率為11.7%,但西部地區達到12.4%。我區經濟增速每年保持在10%以上,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均增長了4倍多,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建成了一批打基礎、管長遠、增后勁的重大項目,城鄉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是10年前的3.1倍和2.3倍;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各族干部群眾團結一心、昂揚向上,形成了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10年的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也在逐漸增強。為我國應對危機、擴大內需、挖掘潛力、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重要支撐??傮w而言,東西部差距擴大的趨勢已經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取得成就的同時,東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2009年,東部地區年人均收入為38587元,西部地區為18090元,差距達20497元。另外,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也較大。目前,西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僅為東部地區的73.5%;城市擁有約70%的衛生資源,而廣大農村只擁有約30%的衛生資源,農村居民人均衛生費用不足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西部地區優質教育資源短缺,醫療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等等。因此,要繼續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縮小地區差距,徹底改變西部地區的落后面貌,讓西部各族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寧夏是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之一,承擔著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為我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歷史重任。認真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加快我區跨越式發展步伐,縮小與發達地區差距,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決策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主線,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科技進步和人才開發為支撐,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加快優勢資源開發和提升發展保障能力,著力深化改革和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著力改善民生和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著力加強民族團結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第二節 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緊迫性

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已實施了10年,在內外部經濟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的今天,在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兩難問題越發嚴重的今天,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當今的中國,其意義已超出了一般的地域問題。我們不但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性,也要深刻理解其緊迫性,這攸關中國的命運,也是扭轉中國經濟內外部失衡、化解一系列兩難矛盾的思想基礎。

中國的西部地區曾經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中國經濟的中心,只是在唐代以后才走向沒落。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正是在大開發的浪潮中完成了自己的現代化進程。這樣的分析不無道理。但是如果僅止于此,僅止于表面的記載,不去探討影響歷史興衰的原因,尤其對當前的問題,不能號準其脈絡,那么,只做簡單的比附是無濟于事的。

我們站在歷史的坐標點上環顧眺望,決定興衰的關鍵在哪里呢?當前的問題其癥結又在哪里?哪些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和當前的矛盾與問題又和西部大開發有什么關系?要弄清楚這些問題,不妨化繁為簡,先來看一看幾個既與歷史有關又和現實有關的因素:人口、資源、環境,以及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據此探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從近30年來改革開放的歷程看,由于采取了非均衡發展的策略,中國經濟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四大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就是內外部供求失衡、人口布局畸形、資源與環境壓力增大、城鄉二元矛盾突出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如果還是要走非均衡發展的老路,依靠過度依賴外需的發展模式,不僅不可能有好結果,而且很有可能會使問題更惡化。

現在,只有改變發展方式,走均衡發展的新路,從主要依靠外需逐步轉向內需,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四大結構性矛盾,走出當前的發展困局。而所幸的是,中國經濟與其他小經濟體不同,中國幅員遼闊,有很大的經濟縱深,因此有調節的空間,有自我完善的可能,有條件避免因發展瓶頸而導致的衰退。尤其是廣大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更是醫治四大頑癥的一副良藥。

(一)從人口分布的角度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建設人口均衡型社會有重大影響

歷史上,西部的衰落與人口流失有很大關系。在“一五”“二五”和“三線”建設時期,大批知識分子和干部奔赴西部地區,有的是從沿海地區內遷的,有的是從大專院校畢業分配的。他們為西部的建設奉獻了自己的才華和青春,成為各條戰線的骨干力量。應當說,西部地區積累了不少人才。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后,西部建設中人才缺乏的問題卻變得十分突出,出現了人才老化和閑置的現象,人才流失異常嚴重,甚至出現了“孔雀東南飛”的大面積人才流失的現象,西部的剩余勞動力也大面積的東移。針對這一現象,西部大開發初期,江澤民同志在一次會議上說過:我相信,有黨的政策的正確引導,有西部地區建設前景的吸引,孔雀西北飛的日子會重新到來的。在隨后的10年西部大開發中,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引進人才、激勵人才、用好人才的政策。期間,國務院成立了西部人才開發的協調機構并相繼出臺了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和西部地區附加津貼制度、特殊崗位津貼制度,提高醫療保健津貼標準。支援西部工作的各類人才可以不遷戶口,來去自由,保留原單位關系。出臺一系列優惠措施,改善西部地區高層次人才工作和生活條件。通過10年的努力,西部地區的科技人才開發和智力支持取得了顯著進展。同事,隨著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西部人才流失情況得到有效的緩解。西部人才隊伍的擴大、人才素質的提高,撐起了西部大開發的藍天,為西部大開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和血液。但是,由于人才人口流失的巨大慣性,加上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吸引力,人才人口的不均衡發展現象仍然很突出。當前,經濟領域的兩難矛盾日益突出,就和人口的異常流動與畸形分布有關。未來中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還將增加,大量高校畢業生也加入到這個大軍當中,這些人口如果繼續向北京、上海這樣的超負荷城市轉移,無疑是一場災難。西部地區的進一步大開發,正好為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空間。

(二)從資源與環境的角度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優化資源配置、緩解環境壓力有重大影響

當前,中國社會之所以面臨嚴重的資源與環境壓力,一方面與人口的畸形分布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人均資源的消耗和供求關系的畸形有關。尤其是東部部分地區的自然承載力已超過極限,矛盾日益突出,而西部地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在10年西部大開發中,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等重大項目的實施使西部能源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減輕了環境和運輸壓力,對于合理配置資源、優化能源結構、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會帶來持續的良性分流效應,將會大大緩解資源與環境的局部壓力。

(三)從二元經濟的角度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于化解日趨嚴重的城鄉二元經濟矛盾有重大影響

10年的西部大開發,西部的城鄉面貌發展有目共睹,從城市規劃布局到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從城市建筑到鄉村民居,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期間,西部的大中城市大都進行了舊城道路改造,完善了公共交通系統,有的還建有快速交通通道。幾乎每個城市都建有路邊、河邊、湖邊、海邊、山坡綠化帶,以及城市廣場、城市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和兒童公園等各類公共設施。國家在西部城市陸續建設了一大批城市供排水、污水回收及處理、垃圾處理、供熱、供氣等建設項目。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了城市功能,提高了城市品位,有力地改善了這些地方的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這期間,廣大農村地區的村容村貌特別是住房和衛生狀況也有了明顯改變。國家財政資金支持建設了一大批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安排建設了農村中小水利設施、人畜飲水、通縣油路、電網改造、沼氣到戶、生態移民等工程,建成貧困縣通達挖補道路1.6萬公里,通縣油路2.6萬公里,戶用沼氣池590萬口。送電到鄉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無電鄉鎮的通電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5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問題。過去西部一些貧困地區農戶的房子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晝不避風,夜不避雨。通過危房、舊房改造工程,他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改觀。同時,國家啟動了一批小城鎮公益設施建設項目,取得了積極的成效。西部大開發,有效地改變了西部地區的落后面貌,西部城市鄉村面貌煥然一新,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另一個事實是,統計顯示,近30年來,由于曾經實行的非均衡發展策略的巨大慣性,中國的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差距越來越大,二元結構的矛盾越來越突出?,F在,中國的人口結構出現了“劉易斯拐點”,此時加速發展西部經濟,促使西部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構造新的城市群和產業帶,對于化解二元經濟的矛盾無疑是必要而又緊迫的選擇。

(四)從供求關系的角度看,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對調整內外部供求關系,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有重大影響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有很大一部分是外向型經濟,對外依存度持續偏高,服務于外需的產業構成也很復雜。現在由于外部經濟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通過內需來消化和向西部轉移一部分產能越來越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使西部廣大地區迅速崛起,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產業轉移不但可能而且部分已經成為現實。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東中西互動取得新進展。對口支援機制作用加強,東部地區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隨著西部地區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東部地區積極發揮資金、技術、市場優勢,鼓勵和引導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創業,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區域合作新路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年底,有20萬家東部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創業,投資總額1.5萬多億元。東部地區企業到西部投資開發,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發展,而西部地區的發展也為東中部地區拓展了增長空間,實現了互利共贏。第二,西部地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外商投資領域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明顯增加。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的進出口總額有所下降,但仍然達到915.1億美元,比2000年的172億美元增長了5倍多。在此期間,世界500強企業紛紛落戶西部,重慶市已引入102家。依托邊境口岸鄉鎮,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邊境貿易持續發展。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西部地區境外投資項目分布在俄羅斯、緬甸、澳大利亞、南非等20個國家,涉及礦產、水電、農林、化工和機械等多個領域。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西部合作與貿易洽談會等已經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促進東西互動合作的重要平臺。西部地區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縱向比較上,從橫向上看,由于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其增長速度有超過東部的趨勢。1999年至2009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9%,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高于東部地區1.1個百分點。應該說西部大開發的10年使西部的投資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消費能力持續增強,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不但是擴大內需的需要,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在經濟形勢越來越復雜、兩難矛盾越來越突出的時候,在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在作出重大調整的時刻,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就有了全局性的、更深一層的經濟含義。西部地區的真正崛起,不僅能夠治療中國經濟的長痛,而且能夠保證中國經濟社會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在此意義上講,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州市| 五莲县| 桦甸市| 剑河县| 竹溪县| 松江区| 贵港市| 广平县| 文登市| 沅江市| 唐山市| 运城市| 乡宁县| 周宁县| 衡南县| 怀仁县| 松溪县| 盐亭县| 南华县| 肇东市| 招远市| 泸溪县| 徐闻县| 富川| 兴和县| 石嘴山市| 台湾省| 杭锦后旗| 肥乡县| 孟村| 景宁| 南丹县| 襄城县| 锡林郭勒盟| 沭阳县| 屏东市| 洞口县| 门源| 葵青区| 海门市|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