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充分認識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

2.經濟快速發展,為就業創造更多的崗位。2008年西部12省區市就業人口達到2億人,比2000年增加了2229萬人,增長12.2%。由于西部老國有企業比較多,包袱較重,國家加大了對西部地區再就業的支持力度。2003~2009年,中央財政支持西部就業補助資金388億元。截至2008年底,西部99.9%的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

3.城鄉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隨著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農村經濟迅速發展,西部地區人民的住房條件得到很大改善。西部地區普遍推行了廉租房制度,從2007年開始,僅僅兩年的時間,中央補助西部地區住房保障資金達259億元;西部通過廉租房建設改善了103萬戶家庭的住房條件,占全國的36%。在農村,西部各級政府引導農民有序建房,推進農村危房、危窯、舊房改造,改善了農民的居住條件和安全水平,很多游牧民過上了定居生活。

4.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逐步擴大,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有3689萬人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農村基本養老保險面也不斷擴大。

第二節 西部大開發10年寧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寧夏地處西部內陸,由于歷史和自然的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各族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愿望非常迫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推進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全區經濟社會步入持續快速的發展階段。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城鄉面貌變化巨大,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實現突破性跨越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為寧夏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經濟發展呈現出速度加快、規模擴大、效益提高、實力增強的良好局面。

1.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截至2009年年底,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53.31億元,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前1999年264.5億元的5.12倍,翻了兩番多。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96倍,年均增長11.5%,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成為近30年增長最快的時期。宏觀經濟總體增長速度連續9年運行在兩倍數以上。2009年,寧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475元,是2000年4839元的4.44倍。糧食總產量連續六年實現穩產增產,2009年達到340.7萬噸,比1999年增長48萬噸,人均占有糧食達到548公斤,是全國5個人均占有糧食超過500公斤的省區之一;原煤產量達到5509萬噸,比1999年增長2.6倍,人均產煤量居全國第三;發電量479億千瓦時,比1999年增長3.3倍,人均發電量位居全國第一。

2.財政收入大幅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09年,寧夏財政總收入213.6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1.54億元,比1999年的18.8億元增長了4.9倍。財政由“保吃飯型”向“促發展型”轉變。寧夏財力的增加,大大增強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為寧夏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和解決民生問題提供配套資金創造了條件。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025元,是2000年4912.4元的2.86倍,位居西部地區十二省、市(自治區)第6位,比1999年的第12位提高了6個位次;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48.3元,是1999年1790.7元的2.26倍,位居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區)第4位。

3.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加大,經濟發展后勁顯著增強。2000年至2009年,全區全社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46.39億元,年均增長24.1%。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達到1119.1億元,比1999年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160.8億元增長了6倍。經過10年的投入,一批分布在煤炭、電力、化工、機械、冶金、建材等領域的重點骨干企業相繼建成;一大批鐵路、公路、橋梁、通信、水利等基礎工程和商業、教育、科研、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大增強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支撐條件。由于重大項目的建成投產和使用,對增強寧夏發展的后勁,擴大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改善物質文化需要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為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交通建設成就空前。寧夏在加快國道主干線、西部大通道建設的同時,不斷完善、提高區內干線公路網和縣、鄉、村公路建設。2009年,全區公路通車里程超過2.18萬公里,比1999年增加了1.1萬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2.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從1999年的54公里增加到1020公里,實現了每萬人擁有1.62公里,是全國唯一每萬人超過一公里的省(區)。基本建成了“三縱九橫”公路網絡和“X”型公路主骨架,實現了所有的市(縣)在1小時內上高速,所有的鄉鎮通油路,所有的行政村通公路的三大目標。長期制約寧夏發展的公路交通“瓶頸”狀況得到極大改善,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寧夏的公路橋梁建設成就也十分顯著。10年來,高等級的黃河大橋就建成了4座,使寧夏境內397公里的黃河航道上,公路大橋就達到了10座,橋梁密度居黃河、長江流經省份之冠。

鐵路建設從無到有,特別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在原有包蘭鐵路的基礎上,寶中鐵路和大古鐵路相繼建成,并逐步實現電氣化。2009年,全區鐵路運營里程達到783公里(延展里程),另外還有地方鐵路104公里。在完成太中銀鐵路寧夏段鋪軌任務后,積極做好銀川—慶陽—西安鐵路建設的前期工作。總投資24億元,車站設計10臺18線的新銀川火車站即將建成。新建成的銀川火車站將成為歐亞大陸橋上的又一顆明珠。

1997年銀川河東機場建成通航。西部大開發10年來,先后完成了銀川河東機場的擴建、中衛香山支線機場和固原支線機場的建成通航,徹底改變了寧夏航線單一、進出不便的情況。目前已開通民用航空線達29條,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南京、杭州、長沙、鄭州、濟南、青島、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沈陽、大連、石家莊、合肥、武漢、昆明、天津、海口、敦煌、煙臺、重慶、貴陽、香港、鄂爾多斯、榆林等大中城市和重點城市。2009年末,區內通航里程達到62968公里。基本形成了以鐵路、公路、民航為主的立體交通運輸體系。

2.通信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10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進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對通信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長和提高。為了加快全區公用通信網絡的建設和技術改造,使自治區綜合通訊能力不斷提高。郵電通信企業積極利用外資,遵循高起點、高技術、嚴要求的發展戰略,加大現代化通信網的建設力度,相繼建成分組交換網、數字數據網、會議電視網、智能網、多媒體通訊網。使郵電通信網實現了有小容量向大容量、由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由單一業務向多樣化業務轉變,目前已全部實現交換程控化和傳輸數字化。2009年,完成業務總量達118.94億元,移動電話普及率63.2部/百人,居西部第一位。全區行政村都建立了互聯網,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村村通互聯網的省區。2009年,互聯網用戶數達41.82萬戶。

3.能源建設碩果累累。能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2002年12月,自治區將寧夏4家煤炭公司重組為寧夏煤業集團公司;2006年1月,神華寧煤集團成立;2006年7月,世界超大型能源化工公司殼牌公司和電力開發有限公司與神華寧夏煤業公司簽署了聯合研究協議,共同在寧夏開發煤炭間接液化項目;2007年1月,神華寧煤集團與西門子集團簽署了83萬噸煤基二甲醚項目GSP氣化技術專有設備采購合同,開始了世界上最大的煤基烯烴項目建設。目前在建的電力裝機總容量720萬千瓦,其中火電700萬千瓦,風電20萬千瓦,外送電400萬千瓦的國家西電東送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產品產能達到470萬噸/年,其中煤制烯烴60萬噸/年、煤制二甲醚120萬噸/年、煤制化肥90萬噸/年、甲醇90萬噸/年、焦炭300萬噸/年的國家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鎂及鎂合金生產能力達7萬噸/年~10萬噸/年,鎂渣水泥150萬噸/年的新材料等三大基地已初具規模。

4.水利事業蓬勃發展。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加強寧夏的水利建設作為一項大事來抓。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建成了扶貧揚黃灌溉一期、沙坡頭水利樞紐、寧東供水、長城塬飲水、東山坡飲水、桃山飲水等一大批事關發展全局的重點工程。新增灌溉面積70萬畝,解決了上百萬人口的飲水困難,增加和恢復水庫庫容1.8億立方米。啟動建設了以“三山工程”(賀蘭山、太陽山、六盤山)為重點的水資源保障體系;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水保工程建設,使寧夏水資源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基本形成了北部節水、中部調水、南部蓄水的水資源調控體系。實現了農業節水支持工業發展、工業投資反哺農業以及洪水資源化管理、湖泊濕地資源化利用,水安全、水經濟、水環境、水景觀、水文化“五位一體”的大水利格局。

(三)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優勢特色產業初步形成

10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緊緊抓住中央政策的歷史機遇,結合資源稟賦優勢,從本地實際出發,積極加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農業產業化等一系列舉措,產業結構全面改善,逐步形成了比較合理的經濟結構體系。

1.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產業比例趨向合理。10年來,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工業經濟在調整、改革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長期落后的第三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面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改善。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關系由1999年的18.2:39.2:42.6調整為2009年的9.52:50.97:39.51。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全區勞動力資源在各產業的分布也發生了積極變化,與1999年相比,第一產業就業比重明顯降低,第二產業穩步上升,第三產業逐步成為新增勞動力就業的主渠道。

2.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產業化水平明顯提高。寧夏始終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通過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科技推廣,逐步形成了布局區域化、特色規模化、經營集約化、流通網絡化的具有寧夏特色的農業產業體系。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努力發展蔬菜、瓜果等現代設施農業,形成了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協調發展的格局,實現了主要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的集中。枸杞、清真牛羊肉、奶業、馬鈴薯、羊絨加工、葡萄釀酒、玉米深加工等優勢特色農牧業得到進一步發展,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力增強,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基本形成,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持續提高。

3.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10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從寧夏區情和資源的特點出發,充分考慮工業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產業成長現狀,不斷引導工業產業發展,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積極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體系,努力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全區工業體系日益完備,工業經濟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到2009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達到523.2億元,比1999年的80.07億元增長5.53倍。在工業經濟整體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通過大力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我區已形成了以煤炭、電力、冶金、精細化工、新能源、生物科技、光伏材料等產業為支柱的,具有現代化水平和區域特色的工業體系。

4.大力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第三產業發展明顯提高。到2009年底,全區城市化水平已達到46.1%,位居西部前列。短短10年間,寧夏城市化率提高了13.5個百分點。在城市化戰略的推動下,全區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投資環境和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物質產品日益豐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第三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2009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527.23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9.5%,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4.4%;產業內部結構發生積極變化,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得到快速發展,增幅保持在兩位數以上。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不僅帶動了國民經濟整體又好又快的發展,而且對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方便城鄉人民生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生態建設力度加大,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

寧夏地處我國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和草地的過渡地帶,對氣候波動反應敏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一項最大的基礎工程來抓。

1.環境污染治理和節能減排初見成效。寧夏嚴格按照國家的總體部署和統一要求,采取各項有效措施,狠抓了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工作,在工業“三廢”治理、飲用水源環境保護與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和主要工業產品能耗下降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2009年全區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87.17%,比2001年提高了45.47個百分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0.6%,比2001年提高31.79個百分點;“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達6.67億元,比2006年增加4.32億元。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2.5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到71.2%,在西北地區率先實現了縣縣有污水處理廠的目標;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3020噸/日。2009年,寧夏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除固原市彭堡水源地個別項目為較好水質外,其他各水源地均為良好水質,達標率為100%;城市環境空氣綜合污染指數達到1.79,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其中,銀川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80天,在西北省會城市中名列第一;石嘴山市達到270天,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三大城市空氣質量均超過三級。

2.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不斷加強。10年來,林業生態建設穩步發展。截至2009年,全區完成造林面積8.95萬公頃。其中,完成防護林6.29萬公頃,經濟林2.55萬公頃,用材林0.11萬公頃。義務植樹495.5萬株。新增特色經濟林基地1.87萬公頃,林地面積達220.2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2009年底的11.4%,提高了3個百分點,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成為全國第一個實現“人進沙退”的省區。由于植被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寧夏的生物類型和生物種類明顯增加,生態環境質量指數(EI)由2000年的19.96提高到2007年的42.57,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二位。

封山禁牧成就巨大。2003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實行全區范圍內的封山禁牧工作,近400萬只羊實現了由依賴天然草場放牧向舍飼圈養方式的轉變。7年過去了,草場植被覆蓋度已由“九五”期間的30%提高到60%,生態惡化的局面得到了扭轉,生態改善程度位居全國前列,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封山禁牧讓生態有了一次休養生息的機會,現如今在寧夏的草原上,很多以前看不見的草又重新長出來,土壤里草籽的儲存量在逐年增加,草原環境處于恢復生長的良好狀態。

湖泊濕地資源保護成效顯著。2002年至2009年,國家投資1億多元,拉動我區投資過10億元,實施了退耕退塘、還湖還林等一系列的搶救性保護,相繼在重要濕地實施了8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國家級、地方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分別為1處和3處,濕地保護與恢復示范區5處,濕地公園6處、濕地保護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小區19處。僅2009年,全區各市縣就恢復治理濕地6.5萬畝。目前,全區擁有濕地25.6萬公頃,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5%以上,高出全國平均水平,位居我國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之首。

自然保護區數量不斷增多。經過各級政府和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的共同努力,全區自然保護區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截止2009年,共建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13個,總面積達54.75萬公頃,占全區國土總面積的8.4%。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個,比2001年增加了2個;區級自然保護區7個,比2001年增加了3個。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個天然林區被國務院確定為黃土高原重要的水源涵養林區。

3.城鄉面貌發生歷史性轉變。在區域中心城市帶動戰略、沿黃城市帶戰略帶動下,以“塞上湖城”銀川為中心,“山水園林之城”石嘴山、“濱河水韻之城”吳忠、山城固原、“浪漫沙都”中衛為主干,以縣(市)城和若干特色小城鎮為基礎的現代城市集群初具規模,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2009年,全區城鎮人口達288.22萬人,比2000年180.38萬人增加了107.84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23平方公里,而在2000年時,除銀川市外,其他市、縣的城市建成區都不足10平方公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以上。在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居環境等諸多方面也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600公里,解決了26.2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區35%的村通自來水,30萬農戶用上了清潔能源。“塞上農民新居”和“危窯危房改造”工程使12.83萬戶農民改善了居住條件。2008年寧夏平原與成都平原、蘇北平原等10個地區被評為“十大新天府”。

(五)外貿經濟日趨興旺,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

10年來,在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壯大區域經濟實力的同時,寧夏全面實行對外開放的戰略,對外開放向深層次、多領域拓展,地區經濟和對外開放協調統一,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2009年年末,進出口總額由1999年的3.9億美元增加到12.02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從1999年的2.48億美元增加到7.43億美元,目前,寧夏已與123個國家(地區)建立貿易往來關系,2009年簽約國家(地區)達到15個,是1999年的三倍。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成為寧夏對外貿易的主要地。今年來,在鞏固歐盟、美國、韓國、日本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對阿聯酋、巴基斯坦、巴西、印尼、墨西哥等新興市場進一步拓展,市場結構日益趨向多元化。在國內,與上海、福建、江蘇等10多個省市區建立了比較穩定的合作關系。通過引進外資,有效緩解了寧夏建設資金困難,促進了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引進了一批先進和實用的設備、技術及生產工藝,推動了寧夏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2009年底,全區累計注冊登記外商投資企業達到304家,實際利用外資達到1.42億美元。隨著寧夏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和宏觀環境的改善,對外旅游業也獲得迅速發展。2009年,寧夏接待國內外游客達910.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3.41億元,分別比西部大開發初期的1999年增長3.2倍和7.2倍,旅游業進入了寧夏歷史上的黃金發展時期。

(六)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科技、文化、教育、衛生快速發展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是我區科技、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速度最快、亮點最多、工作成績最為顯著的10年。

1.科技創新能力對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明顯增強。截止2009年年底,全社會科技投入達到28.61億元。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活動人員達到1.56萬人,其中縣以上國有獨立R&D(科研與開發)科技活動人員就有5253人,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達到1024人,已初步建立起一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科技人才隊伍。建成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企業(集團)技術中心8個,自治區級工程研究中心19個,自治區級企業(集團)技術中心37個。科技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明顯增強,一大批科技成果和生產技術應用到生產領域,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日益提高。2009年登記的區級科技成果達到206項,比上年增長15.7%。其中,基礎理論成果44項,應用技術成果144項,軟科學成果18項。2009年申請專利量1277件,是2002年申請專利503件的2.54倍;2009年專利授權量達到910件,是2002年專利授權量15件的60倍。

2.公共文化機構服務功能不斷提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寧夏先后建成了自治區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和銀川市文化藝術中心等大型公共文化機構,寧夏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截止2009年,全區有公共圖書館21個,文化館25個,各類博物館47個,其中行業專題博物館達到42個,鄉鎮文化站66個,村級文化活動室105個,群眾性的文化生活場所明顯增多。隨著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的全面推進。2009年,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2.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7.3%;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到655142戶。農村電影放映、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送書下鄉等文化工程,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民族民間文化整理和保護中,寧夏回族服飾、寧夏回族民俗器樂、寧夏回族“山花兒”藝術、固原市隆德縣楊氏泥塑傳統技藝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近20件作品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

3.教育事業在西部大開發中得到優先發展。首先,“兩基”攻堅目標率先在西部省(區)以縣為單位實現。10年來,全區新增教育經費投入重點用于農村義務教育,教育重點工程資金70%以上用于“兩基”攻堅地區農村中小學建設,使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其次,優質教育體系不斷拉動城市化進程。2009年底,全區擁有普通高中355所,其中新建、改(擴)建優質示范高中34所,評估認定自治區一級示范高中9所,自治區二級示范高中18所,自治區三級示范高中7所,初步形成了全區普通高中教育骨干辦學體系。目前,城鎮學生數量已占到全區學生總量的55%,高出全區城市化率10個百分點。學校建設拉動了城市建設,學生進城帶動了農民進城,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區城市化進程。

第三、職業教育成為教育最強音。2009年擁有職業教育學校(院)39所,其中通過轉制、合并、共建、組建集團等多種形式,升格組建了8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全區中職招生連續6年呈兩位數增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3年保持90%以上。普通高中招生與中職招生比例達到了5.6:4.4,高中階段教育結構趨于合理。2009年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達到57869人,比2000年增加了37989人。

第四、高等教育不斷創新發展機制。2009年,全區已擁有普通高校15所,其中寧夏大學進入“211工程”第三期建設計劃。寧夏大學民族預科部擴建為寧夏大學民族預科教育學院,成為3個教育部直屬民族預科培養基地之一。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更名為北方民族大學,寧夏醫學院更名為寧夏醫科大學,固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寧夏師范學院。與此同時,民辦高等教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銀川科技職業學院、寧夏大學新華學院、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建成招生;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進入國家百所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項目。目前全區高校擁有博士學位授予點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87個,與1999年相比,在質和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2009年在校研究生達到2836人。

第五、民族教育結奇葩。自治區黨委、政府不斷創新民族教育發展思路,先后在銀川創辦了面向南部山區及移民吊莊地區擇優招收初中畢業生的寧夏六盤山高級中學和寧夏育才學校,辦學規模分別達到6000人和10000人。建成標準化回民中小學100所。目前全區有獨立設置的民族中小學217所,民族職業學校2所。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達到38%,達到了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的自然比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民族教育辦學體系。

4.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迅速建立,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到2009年全區擁有衛生機構1602個,比2000年增加了241個;衛生機構床位總數達22852張,比2000年增加了9027張,每千人口醫院床位數從2000年的2.35張增加到2009年的3.66張;衛生機構人員數達28318人,比2000年增加9147人,每千人口擁有的醫生也從2000年的1.61人增加到2009年的1.92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和婦幼保健機構全面建立。到2009年底,建成疾病防控中心25個,婦幼保健機構22個,鄉鎮衛生院236個,新建、改(擴)建農村衛生室155個。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計劃生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區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全區22個市縣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參加農民人數364.58萬人,參合率達到94.5%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形成。

(七)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

西部大開發10年來,全區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1.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發生明顯變化。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在食品消費方面更加注重綠色健康、優質多樣。2009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用以食品消費支出達到了3432.23元,比2000年的1509.31元增加了1922.92元。人們在飲食方面更加青睞健康時鮮、綠色環保的食品,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農村居民人均用以食品消費支出達到1395.42元,比1999年的675.86元,增加了719.56元。富裕后的農民在溫飽解決之后,其膳食結構也發生明顯變化。一是主食減少、副食增加,二是注重蛋白質的攝入量。由于食品結構的優化,農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在穿戴上追求舒適、時尚。隨著呢絨、毛料、裘皮和羊絨衫等高檔服裝陸續進入普通百姓家庭以后,人們著裝的觀念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穿著舒適、追求時尚、注重品牌已成為穿著消費的主流。2009年,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穿著消費支出達1261元,農村居民人均全年穿著消費支出達256.3元。在居住環境上,追求寬敞舒適。如今,購買住房、新建住房和住房裝修成為城鄉居民消費的熱點。城鄉居民對住房的需求已經開始從“有住房”向“住大房”“住好房”轉變。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達到28.6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3.86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1999年的18.18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24.5平方米,增加了6.32平方米。

2.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0年6月,全區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99萬人,與2000年相比,參保人數凈增42萬人,增長73.7%。全區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4.1萬人,是2000年參保5.4萬人的30倍,城鎮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7.96萬人。2000年至2010年11年間,先后8次調整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從556元提高到1515元,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支付率和社會化發放率連續11年保持100%。

3.就業崗位不斷增多。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寧夏創造了更多的就業崗位。2009年全區就業人口達328.5萬人,比2000年275.5萬人增加了53萬人,增長19.4%。2009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數4.7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4%,比1999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

4.絕對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自治區政府通過實施一系列消除貧困的政策與措施,全區貧困人口明顯減少。2009年寧夏城鄉低收入人口減少到51.46萬人。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1999年的30.5萬人減少到2010年的5萬人以下。到2007年年底,全區農村人口貧困面已降至5%,千百年來以“苦甲天下”聞名的西海固地區,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

一組組數據,一天天的變化,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對國家貢獻最突出的10年。今后的1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黨中央于2010年7月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并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意見》確定了未來10年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和政策措施,這必將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我們要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開拓創新、奮力拼搏、扎實苦干,努力創造寧夏更加輝煌的明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比如县| 汽车| 蓬安县| 宜兰市| 桓台县| 宕昌县| 乌海市| 咸宁市| 南川市| 娱乐| 法库县| 遵义市| 鄯善县| 景洪市| 芷江| 乡宁县| 吴江市| 铁力市| 固镇县| 南阳市| 南康市| 阜阳市| 伊春市| 保山市| 墨竹工卡县| 乌苏市| 永胜县| 洛宁县| 灵川县| 宁德市| 嘉荫县| 合江县| 天镇县| 疏勒县| 内黄县| 湖口县| 西乡县| 永城市| 兴化市| 息烽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