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充分認識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

第一節 西部大開發10年西部地區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西部地區國土面積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71.4%;總人口約3.56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28.6%。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5%,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50個民族集中分布在這里。10年前,西部地區的生產總值僅占全國的17.1%,人均GDP僅相當于東部沿海地區的30%?;A設施落后,交通閉塞,生態環境脆弱,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薄弱、貧困面廣量大。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總攬全局,在世紀之交做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拉開了建設新西部的宏偉篇章。并根據西部地區實際情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確定西部大開發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主要任務和方針政策。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1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東中部地區的廣泛參與和積極支持下,在西部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奮力拼搏、開拓創新、扎實苦干下,西部地區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極目西部,從蒼山洱海,到玉門昆侖,廣袤的大地上,一片生機盎然。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西部地區加快推進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農業產業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極大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效顯著,重大比例關系日益協調,城鄉面貌變化巨大,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逐漸增強。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持續、穩定、快速的新時期。

(一)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自我發展能力逐漸增強

10年來,西部地區十二省、市、區的各級黨委、政府,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大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使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增長速度、財政收入等方面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自我發展能力逐漸增強。

1.經濟快速增長。2000~2009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從1.67萬億元增加到6.69萬億元,年均增長12%,分別比東北和中部地區平均水平高0.3和0.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個百分點,是全國四大區域中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由4624元增加到18257元,年均增長11.4%。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00年的17.1%提高到2009年的18.5%。雖然只提高了1.4個百分點,但這是在東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取得的成績。其中,內蒙古自治區2002年至2009年連續八年經濟增速居全國首位,2009年增速高達16.9%,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2008年,四川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0億元,2009年達到1.4萬億元。2009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2.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區地方財政本級收入由2000年的1127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6055億元,年均增長近20%。與此同時,國家增加了對西部的轉移支付,地方財政本級支出由2601億元增加到17549億元,年均增長23.3%。西部財力的增加,保證了基層政權的運行,增強了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同時,又為重大項目提供配套資金創造了條件。

3.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2000年的6111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49662億元,年均增長22.9%,占各地區加總比重由19.2%提高到22.1%。這些投資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國家在西部實施的重大項目,對增強西部發展后勁,擴大當地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西部抓住了擴大內需的機遇,增加投資規模,調整投資結構,在乘數效應的作用下,有力地拉動了當地消費的增長,彌補了出口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證了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4.自我發展能力逐漸增強。10年來,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從各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出發,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了一批有市場前景的特色優勢產業,相繼建設了內蒙古、陜西、寧夏、貴州等億噸級煤炭基地,長江上游、黃河上游百萬千瓦級水電基地等重大能源建設項目。建成了青海、新疆等百萬噸級鉀肥,改擴建新疆獨山子千萬噸級煉油和百萬噸級乙烯,新建寧夏百萬噸級煤制油等優勢資源深加工項目。西安、成都、重慶等地利用自身的資源和技術優勢,發展了航空航天、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特色農牧業的發展步伐也明顯加快,如內蒙古、四川等地的商品糧,新疆的優質棉花,廣西、云南、新疆的糖料,云南的煙草、花卉,四川、貴州的名酒,陜西、新疆的瓜果,內蒙古的畜牧產品,甘肅、青海的馬鈴薯等一批重要產業已經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西部地區也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人文景觀發展特色旅游業,比如云南、陜西、四川、貴州和西藏等地的旅游和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2008年全國各地加總經濟增長率為11.7%,但西部地區達到了12.4%,為我國應對危機、擴大內需、挖掘潛力、拓展發展空間提供了重要支撐。雖然西部地區一些經濟指標還不能與東部地區相媲美,從絕對水平來看,與東部地區還有較大差距,但總體而言,東西部差距擴大的趨勢已經得到了初步遏制。

(二)基礎設施極大改善,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按照先行建設、適當超前的原則,西部地區加強了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2000~2009年,西部地區累計新開工120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超過2萬億元,基礎設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交通建設成就空前。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了西部閉塞的狀況,使物流更為通暢,人員出行更為便捷。與大開發之前相比,西部地區的公路路網密度和通達深度明顯提高,貧困地區、旅游景區、資源開發區與干線路網的連接能力得到很大增強,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支點的路網骨架。“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西部路段1.6萬公里已經全線貫通,八條總長1.8萬公里的省際干線公路大部分建成。1999年底,西部地區公路通車總里程只有53.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29公里,到2009年底,已分別達到了147.7萬公里和1.86萬公里。2007年1月,穿越秦嶺的終南山公路隧道建成通車,穿過秦嶺僅需要15分鐘。

鐵路不僅在數量上有了較大增加,而且在質量上有了很大提高。路網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相繼建成了一批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鐵路項目,加強了西部省區之間,西部與中部、東部的聯系。1999年,西部地區的鐵路營業里程是2.13萬公里,到2009年底,西部地區鐵路總營業里程達到3.27萬公里。2008年復線率和電氣化率分別達到23.2%和38.8%。全長1100多公里的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通車,填補了我國唯一不通鐵路省區的空白?,F在,西部地區運力緊張的狀況得到很大緩解,在抗擊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西部地區民用航空事業有了很大突破。新建機場23個,改(擴)建民航機場40個,航線網絡覆蓋率大大提高。到2009年底,西部地區民用運輸機場數量達到81個,占全國機場總數的49%。航空事業的快速發展,縮短了西部與全國乃至世界的距離。

2.水利基礎設施明顯加強。西部大開發這10年中,西部地區水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用水條件的改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支撐。2000年至2009年,國家累計安排西部地區中央水利投資計劃總額1206.5億元,年均投資120.7億元,年均增速達15.7%,遠高于同期全國中央水利投資6.9%的增長速度。西部地區開工建設了廣西右江百色、嫩江尼爾基、寧夏黃河沙坡頭等一批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部分工程已完工并開始發揮效益。開展了黑河、塔里木河、石羊河等流域的綜合治理,加強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實施甘肅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解決了定西人民常年喝水困難的問題。通過一系列水資源工程的建設,10年來解決西部地區農村9437萬人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大量病險水庫也得到除險加固。這些水利工程對加強水資源調度、減少水患、防止旱澇災害、節約有限水資源和保證部分地區群眾飲水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3.能源建設成績令人矚目。10年來,西部地區不僅滿足了本地能源的需要,也為東部、中部地區提供了有力支撐。西氣東輸工程實現全線商業供氣,西電東送,北、中、南三大通道全面建成。開工建設各類電站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已投產5100萬千瓦。作為重要電源點和西部大開發的標志性工程,溪洛渡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廣西龍灘水電站等一批大型和特大型水電項目相繼開工。能源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風能、太陽能利用步伐加快,2008年底,西部地區風電裝機容量超過550萬千瓦,接近全國總裝機的50%。太陽能到2011年將實現2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西部地區已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有力地維護了國家能源安全。

4.通信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10年來,通訊網絡覆蓋了整個西部地區,其中新增長途光纜線路23萬公里、長途光纜纖芯723萬公里。昆明—拉薩、太原—銀川—蘭州電信光纜傳輸系統工程相繼建成使用,進一步擴大了通信量,提高了通信質量和服務水平,密切了西部地區與東中部乃至世界的聯系。現在即使在偏遠地區,也可以隨時打電話與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聯系。

(三)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成效顯著,促進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

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切入點。國家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先易后難,先行試點、穩步推進的原則。10年來,累計安排西部12省區市退耕還林資金補助1183億元;累計安排西部地區生態保護建設中央投資2172.2億元,占同期全國投資的57.1%。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三北”、長江、珠江防護林建設等重大生態工程,大力恢復和增加林草植被,減少水土流失,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等重點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2008年西部地區林業總產值達2940多億元。森林覆蓋率從10.32%上升到17.05%,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加強了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2.天然林保護與草原保護效果顯著。截至2008年底,國家累計投資945億元,完成了天然林保護工程木材減少砍伐目標。天然林保護工程范圍涉及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17個省市區的734個縣和167個森工局(場),實際管護森林面積達到15.3億畝,累計完成生態公益林1586萬公頃,67.5萬富余人員得到妥善分流安置。

截至2009年底,我國累計造林5516.9萬公頃,其中西部地區造林占同期全國造林總面積的57%。

3.草原保護與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2009年底,退牧還草工程累計安排草原圍欄建設任務6.76億畝,其中禁牧3.32億畝,休牧3.30億畝,輪牧0.13億畝、巖溶地區草地治理120萬畝,安排重度退化草原補播改良任務1.46億畝。通過這些措施,天然草原得到休養生息,工程區植被群落得到明顯恢復。2008年,工程區內草原植被覆蓋度平均增長14個百分點,牧草高度平均高出60%。

(四)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發展活力大大增強

西部地區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開發,大力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使西部地區的改革開放事業充滿生機和活力。

1.投資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在西部大開發中,政府角色也在發生著轉變,從過去對微觀經濟的過多參與,轉到主要考慮宏觀調控,研究戰略,提出思路上來,從過多的行政審批轉到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上來。政府通過改善軟硬環境,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投入西部大開發。

2.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西部經濟有沒有活力主要看企業。西部的許多國有企業在大開發前虧損嚴重,甚至資不抵債。通過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企業的科技開發能力、市場經營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提高,公司治理結構日臻完善,上市公司不斷增多。2009年1月~11月,西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717億元,比2000年的394億元增長8.4倍,企業利潤的大幅度增加提高了企業的競爭力,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微觀基礎。企業適應市場能力的大幅增強,表明了西部經濟自我發展能力逐漸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從少到多,迅速發展。西部出現了許多大家熟知的著名品牌,如東方電氣、特變電工、柳工機械、鄂爾多斯、希望飼料、長安汽車、玉溪香煙、鹽湖鉀肥等。西部企業的經營理念、生產和管理方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3.生態環境建設與深化農村改革相結合。一是在退耕還林中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涉及西部13億畝集體林地、917個縣、1.5萬個村,2億農民。改革中,通過“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大大激發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生產積極性。而林業的發展,又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改善了生態環境。二是推動落實草原承包責任制,把草場生產經營、保護與建設的責任落實到戶。由于草原治理成果與農牧民切身利益掛起鉤來,使草原保護成為廣大農牧民的自覺行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改革起步。國家設立了重慶、成都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嘗試。四川西部化工城、青海柴達木、重慶三峽庫區等循環經濟試驗區,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同時,開展了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安全試驗區試點。

4.東中西互動取得新進展。對口支援機制作用加強,東部地區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隨著西部地區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東部地區積極發揮資金、技術、市場優勢,鼓勵和引導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創業,探索出了一條“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區域合作新路子。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底,有20萬家東部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創業,投資總額1.5萬多億元。東部地區企業到西部投資開發,促進了西部地區的發展,而西部地區的發展也為東中部地區拓展了增長空間,實現了互利共贏。

5.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高。西部地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加強,外商投資領域不斷擴大,進出口貿易明顯增加。2008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068億美元,比2000年的172億美元增長5.2倍。盡管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仍達到915.1億美元。西部地區貿易順差持續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7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40億美元,2009年西部地區的貿易順差達到123.1億美元。利用外資也大幅增長,2008年西部地區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0%。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西部地區利用外資達到71.1億美元,比2008年增長13.6%。世界500強企業紛紛落戶西部,重慶市已引入102家。依托邊境口岸城鎮,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邊境貿易持續發展。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西部地區境外投資項目分布在俄羅斯、緬甸、澳大利亞、南非等20個國家,涉及礦產、水電、農林、化工和機械等多個領域。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西部合作與貿易洽談會等已成為吸引外商投資和促進東西互動合作的重要平臺。西部地區對外經濟關系的發展不僅表現在縱向比較上,從橫向上看,由于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其增長速度有超過東部的趨勢。1999年至2009年,西部地區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9%,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高于東部地區1.1個百分點。

(五)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居環境與生活質量顯著改善

10年來,西部各省區市從城市規劃布局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從城市建筑到鄉村民居,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城市面貌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西部的大中城市大都進行了舊城道路改造,完善了公共交通系統,有的還建有快速交通通道。很多城市都建有路邊、河邊、湖邊、海邊、山坡綠化帶以及城市廣場、城市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和兒童公園等各類公共設施。國家在西部城市陸續建設了一大批城市供排水、污水回收及處理、垃圾處理、供熱、供氣等項目。昔日一度受水污染、大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實現了“返老還童”。在黨的“區別對待,服務監管,同步推進”的政策指導下,西部城市對沿江制糖、制漿和造紙等重點污染行業進行整頓,加快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和煙塵治理工作。如今一些沿江城市,河水清澈見底,兩岸綠樹環繞。像廣西的南寧市還獲得了世界人居領域最高榮譽“聯合國人居獎”,成為全國聞名的綠色濱水生態城市?;A設施的建設,完善了城市功能,有力地改善了西部地區的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提高了城市品位。

截至2009年,西部地區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244億元,通過廉租房制度改善了170萬戶家庭住房條件。2009年西部地區城市用水普及率達到91.8%,較2000年提高了45個百分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503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為67.4%,較1999年提高了約44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6%,高于全國66.7%的平均水平,較1998年提高了15.3個百分點。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82.6%。2008年人均道路面積10.5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7.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7.45平方米。

2.農村地區村容村貌日新月異。在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國家財政資金支持建設了一大批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安排建設了農村中小水利設施、人畜飲水、通縣油路、農網改造、沼氣到戶、生態移民等工程。在廣袤的西部大地上崛起了一座座嶄新的村鎮。這些村鎮房屋各具特色,道路整潔寬敞,村容村貌規劃有序,成為中國大地上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建成貧困縣通達外部的道路1.6萬公里,通縣油路2.6萬公里,戶用沼氣池590萬口。送電到鄉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無電鄉鎮的通電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5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問題。通過危房、危窯、舊房改造工程,國家還啟動了一批小城鎮公益設施建設項目,西部地區農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改觀,廣大農村地區的村容村貌特別是住房和衛生狀況有了明顯變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六)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碩果累累

西部大開發以來,各級財政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人才開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動了西部地區社會事業的發展。

1.科技對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明顯增強。圍繞現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和公共服務等領域,10年來,國家科技計劃對西部的投入由2000年的4.17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6.15億元,增長了5.3倍。在加大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發能力中,啟動了一批國家科技支撐重大項目,建成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集團)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集團)技術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共享平臺。到2008年,西部地區擁有科技活動人員79.3萬人,從事研究、開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達到53.4萬人,分別占全國的16%和15.5%,人數比2000年分別增長16.14%和44.09%。專利技術明顯增加,2008年專利申請數為6.42萬件、專利授權量達到3.34萬件,比1999年增加2.24萬件,比2000年分別增長291.6%和195.2%,其中發明專利的申請和授權量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429.85%和278.66%。2008年,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304億元,比2000年增長262.37%。技術交易額達到214.5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大大高于全國平均19.7%的增速。

2.教育事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碩果累累。2007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達到1856.2億元,與2000年的580.7億元相比,增加了2.2倍。最明顯的是“兩基”攻堅計劃的實施,實現了西部地區“普九”的目標,西部地區410個縣基本通過了驗收,截至2007年,人口覆蓋率達到99.5%,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87%。1999年至2008年,西部地區累計掃除文盲1400多萬人,青壯年文盲率降到了5%以下。實施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以及農村特崗教師計劃,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為了加強各類職業教育,國家支持西部地區建成了一批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培訓基地、實驗訓練基地。2009年普通高中在校生達到677.2萬人,比1998年增加457.4萬人。加強西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校園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西藏大學投入5.3億元改善教學條件,四川大學建設了嶄新的校區。大量現代化教學設施投入西部高校使用。普通高校數量幾乎翻了一番,招生數增加2.9倍,2009年高等教育在校學生達到630.6萬人,其中普通本??圃谛Is474萬人,成人本??圃谛I?27.2萬人,研究生在校生29.4萬人。民族地區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新疆、西藏地區全面開展了雙語教學。

3.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區新增博物館179個、文化館151個、綜合文化站1421個,基本實現了每個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每個鄉鎮都有綜合文化站,群眾的文化生活場所明顯增多。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中央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全面推進,廣播綜合覆蓋率達到96%,電視覆蓋率達到97%。農村電影放映、公共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送書下鄉等文化工程,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加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大量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處著名景觀、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名錄。

4.文物保護工作成效顯著。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古建筑,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加之古建筑自身的缺陷,出現了局部坍塌、結構不穩,安全隱患頗多。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投資3.8億元,重點對布達拉宮地壟(基礎)灌漿加固,對紅宮、白宮兩大主體建筑結構進行加固維修,對羅布林卡幾個大的宮殿和薩迦寺主殿進行保護維修。2009年,維修工程順利竣工,三大建筑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秦始皇陵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對皇陵外城以內的土地實施征地保護,將皇陵的綠化美化納入退耕還林工程,杜絕了陵區內的盜挖現象。截至2009年,公園遺址建設已經完成投資4億多元,其中國家投入1.5億元,建立了秦俑博物館。可以說,這是西部大開發中文化保護和生態保護相結合的一個亮點。

5.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08年,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共投入衛生專項經費242.3億元,占全國的47%,比2000年的1.5億元增加240.8億元,增長161倍。國家大量資金的投入和政策的傾斜,使西部地區城鄉醫療服務體系迅速建立,服務水平和質量有了明顯提升。2008年西部地區衛生機構床位總數達108萬張,衛生機構人員數達150萬人,分別比1999年增長32.1%、6.4%。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全面建成。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建成鄉鎮衛生院16440個,村衛生室近18萬個。計劃生育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9月,西部地區有1052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全國總數的38.7%;實際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業人口2.6億,參合率達到93%以上。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建立,累計救助困難群眾5696萬人次。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從西部的廣袤草原、偏遠山區到邊疆地區,數千輛衛生、醫療和計劃生育流動服務車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健康和溫暖。

6.人才開發深入推進。國家有計劃、有重點地加強了對西部地區領導干部和各類管理人才的培訓,人才開發力度持續加強,干部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設立了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中國西部開發遠程學習網,在西部地區主要省會城市創建了“全球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創業融資平臺”,為培養各類人才、鼓勵留學歸國人員到西部地區創業創造了條件。截至2008年年底,西部地區共設立了29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7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全國設站總數的16.3%。通過實施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鄉鎮醫師培訓、西部引智工程等項目,為西部地區特別是基層培訓了數以百萬計的實用型人才。到2008年年底,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業技術人才就有2166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60名。同時,加強了東西部地區干部交流,到2008年年底,共選派3528名西部地區干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東部地區掛職鍛煉,從中央國家機關、群眾團體、國有重要骨干企業選派573名黨政干部到西部地區掛職鍛煉。共選派9批博士服務團1151人赴西部地區掛職鍛煉。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共選派9.8萬人赴西部地區提供智力支持。

(七)民生建設得到加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是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的重要標志。2009年西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213元,比1999年增長168%,年均增長10.4%,內蒙古、寧夏、陜西、重慶、廣西、甘肅、青海和貴州等省區市的增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居民收入也出現快速增長勢頭。2009年西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817元,比1999年增長133%,年均增長8.9%,西藏、重慶、內蒙古、四川、云南和陜西等省區市的年均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消費情況看,2009年西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039億元,比2000年的5997億元增長2.84倍。

1.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貧困發生率不斷降低。通過實施一系列消除貧困的政策與措施,西部地區貧困人口逐年減少,貧困發生率不斷降低。農村貧困人口由1998年底的5731萬人減少到2008年底的2649萬人,減少3082萬人。低收入人口規模逐年穩定下降,2000年至2006年,西部農村地區低收入人口從3490萬減少到2196萬,減少幅度達到了37.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乡县| 菏泽市| 太仓市| 故城县| 清徐县| 达拉特旗| 章丘市| 邹城市| 金塔县| 娱乐| 香港| 岱山县| 鄄城县| 敖汉旗| 道真| 息烽县| 凤阳县| 田林县| 苏尼特右旗| 定南县| 余姚市| 曲松县| 长子县| 德阳市| 栾城县| 高雄县| 阿拉尔市| 当阳市| 秦皇岛市| 太白县| 兴文县| 洛浦县| 新丰县| 长葛市| 大埔县| 镇坪县| 吴忠市| 井研县| 略阳县| 宁国市| 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