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緒論

1.1 社會關系的概述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為了生存、安全和幸福、健康都需要與他人進行交往,建立一定的社會關系。從出生開始,我們接觸到的重要他人有母親、父親、提供照顧的人、祖父母、兄弟姐妹等;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還會與其他的人(如同伴、朋友、同事、戀人、配偶、孩子)進行交往。個人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與這些重要他人建立了不同的社會關系,這些人在個人的生活中也起著不同的作用。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母親、父親、同伴、朋友、情侶等這些重要他人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最初,對于社會關系的探討起源于依戀關系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強調母親的重要作用,以及個體早期與母親的依戀關系對個體后來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一些研究者則提出每個人在一生中同時與多個重要他人建立了親密的社會關系,這些重要他人在個體發(fā)展中承擔著不同的心理功能,構成了這個人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

1.1.1 依戀關系的界定

英國的兒童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戀”這個術語,并且提出了依戀理論的基本框架,為以后的依戀研究奠定了基礎。簡單地說,依戀關系指的是一個人對他最親近的那個人(依戀人物的那種強烈而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而依戀行為是促進一個人與依戀人物親近的行為,是當個體尋求安慰和肯定時,指向依戀對象的行為,包括接近、哭泣、跟隨、依偎、擁抱等,依戀行為系統(tǒng)則是個人的這些依戀行為的一個組合。

鮑爾比根據(jù)生態(tài)原則的觀點提出,依戀可以預測嬰兒是增加還是減少與母親的接觸,而依戀的生物功能是保護兒童免受危險的傷害。當嬰兒遇到危險或者壓力時,就會尋求依戀人物的親近和保護。鮑爾比還根據(jù)控制理論的觀點提出,嬰兒的探索活動和依戀行為之間要保持一種平衡狀態(tài),維持他們與撫養(yǎng)者之間的適當距離。鮑爾比還提出了依戀理論的重要概念——安全基地行為,即當嬰兒感到安全時,會把依戀人物(主要是母親)作為安全基地,進行探索活動,與陌生人進行社會交往;但是當他們感到恐懼時,他們就會退回到依戀人物身邊,表現(xiàn)出更多的依戀行為,減少探索以及與陌生人的交往。鮑爾比又利用認知信息理論指出,依戀行為系統(tǒng)包括認知成分——這種認知成分主要是對依戀人物、自我、環(huán)境、自我與他人關系的一種心理表征,也就是對依戀人物、自我、環(huán)境以及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在心理上的一種認識。鮑爾比把這些表征稱為“表征模型”和“內部工作模式”。鮑爾比提出,隨著年齡和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兒童構建了日益復雜的對世界和重要他人的內化的認識。環(huán)境是否安全、依戀人物是否能得到、依戀人物的反應是否敏感等,不能每次都重新進行評價,因此一種有組織的、內化的表征模式(包括情感和認知成分)就會利用過去與依戀有關的經歷和感覺,指導個體在新情境中的行為。比如,當嬰兒感覺餓或冷的時候,母親能迅速地來到他們身邊,敏感地滿足他們的需要,給予他們適當?shù)恼疹櫍划斔麄兛奁臅r候,母親會給他們溫暖的愛撫,這樣嬰兒會覺得所處的環(huán)境是安全的,依戀人物是可以得到的,可以敏感、迅速地滿足他們的需要,依戀人物是值得信任的,嬰兒對依戀人物的這種認識逐漸內化,從而產生了對他人的內部心理表征或內部工作模式。同時,嬰兒能得到依戀人物及時、敏感的照顧、愛撫,他們也會覺得自己是值得別人關心和愛護的,這種對自我的認識也會逐漸內化形成關于自我的內部工作模式。相反,當孩子感到害怕或冷了、餓了的時候,父母總不在孩子身邊,或者總是忽視或拒絕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認為父母是不值得信任和依賴的,自己也是不值得被父母愛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父母的認識也會逐漸內化為對他人的內部心理表征,對自我的認識也同樣會內化為自我的內部工作模式。

依戀理論的另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發(fā)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她把依戀描述為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之間的情感紐帶,“這種紐帶把他們聯(lián)結在一起,并且永不分開”(Ainsworth & Bell, 1970)。鮑爾比和安斯沃斯都強調依戀關系是一種情感關系,為了明確依戀關系的定義,安斯沃斯(1989)描述了情感關系的標準,然后又提出了依戀關系的特定標準。第一,情感關系是持久穩(wěn)固的,而不是暫時的。第二,情感關系包含了一個特定的人,這個人不能被其他人所替代。例如,失去親人的悲痛不會因有另一個親密朋友而減輕。鮑爾比也曾指出,“抱怨一個孩子不歡迎一個好心但是陌生的婦女的安撫,就像不理解一個熱戀中的年輕人不會對另一個漂亮姑娘感興趣一樣愚蠢。”(1956)第三,這種關系在情緒上對人有重要意義,因為人都有情感需要,都有愛和被愛的需要,當人的這種情感需要得到滿足時,情緒就會穩(wěn)定,心里就會覺得踏實。第四,個體希望保持與重要他人的親近或接觸。親近/接觸的性質和程度隨著許多因素而變化(例如個體的年齡和狀態(tài)、環(huán)境條件等)。例如,年幼的兒童希望與父母等重要他人有更多的身體接觸,如希望父母抱著自己,或者自己依偎著父母。而青少年與父母的身體接觸會減少,但他們希望得到父母對自己行為的肯定和理解。在自己心里痛苦或遇到挫折時,希望得到父母情感的支持和鼓勵。第五,個體在不得已離開重要他人時會感到悲傷。安斯沃斯提出,依戀關系除了符合以上五個標準之外,還具有依戀關系特有的標準,即個體在與依戀人物的依戀關系中尋求安全感和安慰。如果一個人獲得了安全感,那么依戀就是安全的,如果沒有得到安全感,那么依戀就是不安全的。在依戀理論中,“安全感”這個術語描述了無論嬰兒、兒童或者成人,相信一個保護性的、支持性的人物是可以接近和可以得到的一種信念。

1.依戀關系與依戀行為

依戀關系的存在與否不依賴于依戀行為是否存在。例如,在與母親分離時,悲傷的嬰兒可能會從陌生人那里尋求安慰,這種情景中的這種接近行為被認為是一種依戀行為。然而,嬰兒卻不可能與這個陌生人形成持久的依戀關系。也就是說,嬰兒可能對與他們形成依戀關系或沒有形成依戀關系的人都表現(xiàn)出這種依戀行為。而且,悲傷的嬰兒也會因陌生人的安慰而停止哭泣,但是母親的安慰則會讓嬰兒感到更滿足(Ainsworth et al., 1978)。同樣地,即使兒童沒有對父母表現(xiàn)出依戀行為時,他/她仍然對父母存在依戀關系。例如,當一個滿足的兒童在母親在場、身處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時,依戀系統(tǒng)可能不會被激活而產生依戀行為,然而兒童對母親的依戀關系依然存在。

2.多種依戀關系

以鮑爾比為代表的依戀理論家雖然強調兒童與母親依戀的重要性,但是他們也承認個體不只與母親形成依戀關系,而且也與其他重要他人形成依戀關系。鮑爾比提出了關于嬰兒期形成多種依戀的三個主要觀點。首先,許多嬰兒會與不止一個重要他人形成依戀關系。研究觀察也表明許多兒童在第一年中會依戀多個熟悉的他人(Ainsworth, 1967)。在許多文化中,這意味著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叔叔阿姨等都有可能成為兒童的依戀對象。其次,雖然依戀人物不止一個,但是依戀人物的數(shù)量并不是無限的。第三,雖然大多數(shù)嬰兒有多個依戀人物,但是重要的是嬰兒可能并不是平等地對待所有的依戀人物,或者這些依戀人物并不是可以相互交換和替代的,而是存在著一個依戀等級(attachment hierarchy)。鮑爾比把嬰兒向一個主要的依戀人物尋求安慰和安全感的傾向稱為“單變性”(monotropy)。他指出在兒童機構中的兒童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會傾向于選擇一個特定的照顧者,這也表明了這種“單變性”。安斯沃斯(1982)描述了兒童與依戀人物的分離以及喪失依戀人物的反應來支持這種依戀等級的存在:“兒童與不太重要的依戀人物分開沒有離開主要的依戀人物那么難過。幾個依戀人物加在一起也無法彌補失去一個主要依戀人物的痛苦。”

3.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

依戀理論強調依戀關系在個體從出生到死亡過程中,對個體的心理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從嬰兒期開始到以后的生命過程中,個體的心理健康都與提供情緒支持和保護的依戀人物密切相連。鮑爾比曾經這樣描述依戀關系的重要性:“不僅對于年幼的兒童,而且對于各種年齡的人來說,當他們相信如果有困難,他們的身邊就會有一個或多個值得信任的人來幫助他們時,他們是最幸福的,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才能”(Bowlby, 1973)。為了解釋個體早期的依戀關系是如何影響其后來的發(fā)展,鮑爾比提出了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概念。內部工作模式是以自我和依戀人物共同的關系歷史為基礎的,它調節(jié)、解釋、預測依戀人物和自我的與依戀有關的行為、思想和感受。嬰兒期以后,依戀關系逐漸受到個體與主要的依戀對象所體驗到的交往模式中建構的內部工作模式的影響。

根據(jù)內部工作模式的觀點,如果父母在情感上可以給予兒童支持,也支持兒童進行探索性的活動,那么兒童就會建構自我是有價值和有能力的自我內部工作模式;同時也會建構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和可以得到的他人內部工作模式。相反,如果父母拒絕或者忽視兒童的依戀行為,干擾兒童的探索活動,那么兒童可能就會建構自我是沒有價值和沒有能力的自我內部工作模式;同時也會建構他人是不可靠的和不值得信任的他人內部工作模式。

1.1.2 社會網(wǎng)絡的界定

根據(jù)依戀理論的觀點,個體的社會關系系統(tǒng)中母親是最重要的人物,失去母親就會導致重大的災難,個體很難從這種災難中恢復過來。根據(jù)鮑爾比的觀點,失去母親是威脅生命的事件。與依戀理論不同,社會網(wǎng)絡理論主張,個體從出生到衰老,再到死亡,與許多重要他人建立了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組成了一個復雜的社會網(wǎng)絡,這些社會關系不僅包括了與家庭成員的關系,也包括了與非家庭成員的關系,而母子關系只是這多種社會關系中的一種。不同的社會關系系統(tǒng),由于各自的基本功能和演變歷史的差異,既相互影響,也相互獨立。

1.社會網(wǎng)絡矩陣的觀點(Social Network Matrix)

美國心理學家米切爾·萊威斯(Michael Lewis)采用社會矩陣來表示個體的社會網(wǎng)絡,這個社會網(wǎng)絡矩陣是由履行多種社會功能的多個重要他人組成的。在社會網(wǎng)絡矩陣中,縱軸代表社會網(wǎng)絡中的人物,包括母親、父親、兄弟姐妹、祖父母、同伴、朋友等。橫軸代表社會功能,包括保護、照顧、撫養(yǎng)、游戲和學習等。每種社會功能下還包括一系列可以測量的具體行為。例如,對于游戲的社會功能,具體行為包括編故事、玩游戲、追逐等。社會網(wǎng)絡矩陣提供了一個框架來考察和描述兒童社會網(wǎng)絡的人和社會功能的組合關系。通過考察社會網(wǎng)絡矩陣,可以確定個體的社會網(wǎng)絡中有哪些社會人物,哪些功能被滿足了,哪些功能最重要,哪些功能是由哪些人物完成的。

2.護衛(wèi)模型理論觀點(The Convoy Model Perspective)

凱恩(Kahn)和安特紐茲(Antonucci)提出了護衛(wèi)模型理論。他們采用護衛(wèi)(convoy)這個概念,想象社會支持網(wǎng)絡結構就像護衛(wèi)艦一直圍繞著個體,這個帶有比喻意義的標簽意味著每個人在終生發(fā)展過程中,身邊都會有一些給予他們幫助或者接受他們幫助的的人。因此,個體在任何時間點的護衛(wèi)艦是由他或她尋求支持的人以及依賴他或她給予支持的人組成的。護衛(wèi)模型理論是以依戀理論為基礎的,但是它的范圍更廣闊,隨著兒童加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環(huán)境中而擴展,從而包括了其他的重要關系。護衛(wèi)網(wǎng)絡結構可以用圍繞個體的三個同心圓的層次結構來界定。最內層是那些讓個體感覺最親密的人,沒有這些人生活是無法想象的。這些最親密最重要的人被認為在功能上與依戀人物是相同的,這個內層中的人物為個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如傾聽個人的傾訴,讓個人得到肯定、尊重,當人生病時得到這個內層中的人的照顧,個體心里感到不安時與這些最親密、最重要的人進行交流等。最內層可能包括父母、配偶、孩子等家庭成員以及很親密的朋友。這個內層中的人不管工作或住處的變化,可能多年都保持相當穩(wěn)定的親密關系。中間層是那些不太親密,但仍然是重要的人,他們給予個體尊重,個體生病時進行照顧等。這層中的人可能包括家庭成員、朋友或者同事。最外層的人不像前兩層中的人與個體那么親密,但也是比較重要的人,這些人可能包括領導、同事、鄰居等,他們只起到提供尊重這種作用。這層中的人通常本身不穩(wěn)定,極易受角色變化的影響。

3.情感關系模型(The Affective Relationships Model)

日本的心理學家高橋惠子(Keiko Takahashi)采用情感關系模型來描述構成個體社會網(wǎng)絡結構的重要他人和他們所履行的心理功能。情感關系模型理論認為,個體同時與多個重要他人建立了社會關系,并且這些重要他人承擔著不同的心理功能。個體的社會網(wǎng)絡結構是由這些重要他人組成的具有層次結構的社會關系框架。其中,有一個焦點人物(focal figure)滿足幾乎所有的心理功能。此外,還有有限的但是數(shù)量足夠多的重要他人為了個體穩(wěn)定和自主的生活來滿足一系列心理功能。該理論也假設個體當遇到新的適當?shù)娜宋铩⒁驗榉蛛x或者死亡而失去重要他人、衰老或者發(fā)展時,這個框架也會發(fā)生轉變。因此,有理由假設每個人終生都在不斷構建或者重新構建他或她自己的情感關系框架。此外,該理論認為,個體為自己選擇適當?shù)娜宋铮@個框架一定存在個體差異,也就是說每個人的情感關系框架都會有自己的特點。

由此可見,社會網(wǎng)絡理論強調個體與多個重要他人建立多種社會關系,這些重要他人承擔著不同的心理功能,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環(huán)境的變化,重要他人和所承擔的心理功能之間的關系也發(fā)生著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清市| 宁强县| 桂平市| 松阳县| 浪卡子县| 长治市| 汉源县| 厦门市| 邳州市| 盱眙县| 福贡县| 西乌珠穆沁旗| 永清县| 鹿邑县| 沂源县| 新郑市| 朝阳市| 石首市| 武夷山市| 凤凰县| 长治市| 玉环县| 齐河县| 桂阳县| 喀什市| 达日县| 泸溪县| 乌拉特中旗| 饶阳县| 河津市| 叶城县| 平湖市| 湘阴县| 枞阳县| 女性| 札达县| 静安区| 广元市| 博爱县| 和政县| 弥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