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野菜
- 蘇黎
- 1576字
- 2019-06-03 16:56:57
編者序 善待自然的賜予
曾幾何時,還興致勃勃地與小伙伴們成群結隊徘徊在深山荒野,在野菜的召喚聲中流連忘返,采擷大自然的恩賜,享受著那份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所獨有的況味與滿足。至今仍清楚地記著,小時候在老家房子后面的空地上長著一排榆樹,每到初春時節,沉甸甸的榆錢搖曳枝頭,青翠欲滴,煞是誘人,三五成群的孩子總會想盡辦法摘到,然后美美地享受一頓榆錢飯,童年的美好記憶總少不了野菜。
時過境遷,春天依舊會在每年的一開始如約而至,野菜卻像隱者般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餐桌上銷聲匿跡了,對于野菜的那份神往與期待也一并被遺忘在了角落。
如今要想重溫當年的野菜,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沒想到這些平日里隱居在山林草芥間毫不起眼的野菜,一旦登上大雅之堂卻也變得昂貴起來,“物以稀為貴”,盡管野菜的蹤跡遍布全國,卻很少有人前去探訪,而喜歡懷舊的人又忍不住追憶起當年吃野菜的那份情懷與記憶,于是懂得把握商機的餐館老板便以每斤18元的高價大賺了一筆。
追憶起野菜的歷史,你會忍不住感慨這世界的變化之快,估計那些曾靠著野菜度日的老前輩,怎么也不會想到,當年隨處可見的普通野菜如今會賣到每斤18元的高價,日益受到人們的追捧。自古以來,野菜一直扮演著救荒的角色,因此在史冊中現身的野菜也多與人的生死有關。這是因為我國自古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每到饑荒的時候,人們便隨手采摘一些野菜、野果充饑,由于當時人們對于野菜不甚了解,為了活命,完全是在賭博,運氣好的時候可能會采到美味可口的野菜,不僅可以充饑,有時還能順便治好疾病;相反,運氣差的時候,遇到有毒的野菜也可能斷送性命。盡管我國古代有關醫藥的著作很多,卻沒有一本告訴人們該如何辨別野菜的書,直到明代這一切才有了改觀。
據《中國救荒史》記載:“明代共歷276年,災害之多,竟達1011次,這是前所未有的紀錄。”饑荒中的災民為了活命紛紛以稗子、草根、樹皮充饑,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一些關注民生的讀書人及當政者,為了使災民順利度荒,開始根據自己的見聞經歷及實地考證,將能夠充饑食用的野菜記述成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于是在明代集中出現了記述野菜的專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初由周定王朱橚撰寫的《救荒本草》,繼而又出現了王磐的《野菜譜》、周履靖的《茹草編》、鮑山的《野菜博錄》等等。這些著作內容翔實,不但收錄了各種野生植物的形態、功效,還配有相關的圖畫,有助于人們順利識別、采集野菜。
本書為紫圖“博雅中國圖鑒”系列中的一本,將自然界不起眼的野菜以精美的圖鑒形式全面呈現,既是現代人認識、探尋野菜的綠色指南,又是科學嚴謹、普及植物學知識的科普讀物,極具鑒別、欣賞價值。內容上本書精心篩選291種野菜,詳細介紹了每種野菜的別名、分布、形態特征、食用方法及藥用功效等,并在其中融入了現代烹飪手法、養生知識。形式上本書介紹的每一種野菜都配有一張高清晰的原野圖和一幅精致的彩色手繪圖,以圖鑒形式將野菜清晰呈現在讀者眼前,讀者可以按圖索驥,按照書中的指引去田間尋覓野菜,也可以在遇到某種不認識的植物時,根據書中文字及圖片進行查詢。
本書采用全新的分類方法——根據葉形進行分類,只需三個步驟便可輕松定位一種植物。讀者在遇到不認識的植物時,根據該植物的葉形、單復葉情況及葉序在書中相應的部分查找即可,然后再參考相應的文字及圖片便可大致確定這種植物。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充分利用色塊,大大增強了本書的檢索功能。在了解了本書的使用方法后,在打開書之前,只要通過該書切口處的色塊設置,便能快速找到具有相應特征的植物所在的頁碼范圍,對照相應的文字與圖片,便能迅速找到相應的植物。
野菜,是大自然的恩賜,蔬菜中的隱者,它采集天地之靈氣,吸取日月之精華,不管是作為古代人的救荒使者還是現代人的健康衛士,始終在用綠色(希望、健康)點綴著人們的生活,它純凈、本真的鮮香是大自然的禮物,見證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