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天工開物
- 宋應星
- 975字
- 2019-09-26 10:10:51
自序
上天覆蓋,大地承載,物品的數量,號稱有上萬種之多,世上的事情也是如此。從變通到完成,沒有遺漏下什么,這哪里是人力能夠做到的呢?既然事物的數量多到上萬種,如果一定要別人口頭傳授,自己親眼看到,然后才能夠認識的話,那又能認識多少種事物呢?在萬事萬物里頭,有益人類的與無益人類的,各自占據了一半的比例。世上有些絕頂聰明,博古通今的人,受到眾人的推崇——他甚至于連棗、梨的花都不認識,卻憑空臆測楚王的萍寶;連常見飯鍋的樣式都很少見過,卻在夸談楚國的方鼎。畫家們喜歡描畫鬼魅,卻不喜歡畫狗和馬,就算是以博學多聞而著稱的鄭國公孫僑,晉代張華,又有什么地方值得眾人稱贊呢?
我很幸運地生在事理通暢的時代,云南的車馬,可以順利直達遼陽;嶺南邊地的官宦、商人,可以隨意前往薊北游覽。在方圓萬里之中,又有什么事物會沒辦法看到呢?如果讀書人是生在東晉初年或南宋末葉,那么他看到燕、秦、晉、豫各地的土產,一定會誤認成是來自外國的物品。與別的國家貿易而買到的皮衣、皮帽,與古代肅慎的矢又有什么不一樣呢?而且那些公子王孫,從小生長在宮殿深處,聞到御廚里雪白的米粒散發香味時,就想要看看耒耜的農具;看到宮內女官正在裁剪錦衣,就會想象紡織機和絲線是什么樣子。如果恰好在這個時候,可以找到圖卷翻看一下的話,那不是會如獲至寶嗎?

這些年來我寫了一本書,叫做“天工開物卷”。真悲傷啊!我實在太窮困了,盡管想要買一些珍貴卻有益的書籍來一一加以考證,卻實在沒有充裕的財力支持;雖然想要招募有同樣愛好的朋友,共同商量書中存疑之外,卻沒有陳思之館以邀同好。只有這樣任它流于孤陋,把疑問埋藏在內心里而繼續撰寫,這難道竟是恰當的嗎?
我的朋友涂伯聚先生,以一顆真誠之心,感動天地,心思敏捷,探究事物的規律。古往今來有一句話說的確實不錯,只要有可取的小小長處,一定要勤勤懇懇和它相配合。去年我的《畫音歸正》一書,就是由于先生的贊助而付梓;現在又有再拿這本書來繼續前書,這也是往日的緣分所致吧!
這本書每卷的排列有先有后,是為了表明看重五谷而看輕金玉的意義。《觀象》、《樂律》二卷,其中介紹的道理過于精深,我自己認為并非我的專長所在,所以在付印之際還是把它們刪掉了。我請那些一心追求高深學問的文人們,把這本書丟擲到桌上去吧!因為它對于謀以功名、發展仕途其實是一點關系也沒有呀!
崇禎十年四月 奉新宋應星于自家問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