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本地區體育教學現狀和推行新課標形勢分析”的范例
范文: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體育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全省的中小學體育教學質量普遍有了較大的提高,由于我省各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各地的發展和所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因此推行新課標的課題和形勢也不盡相同。在此,分別就我省重要城市、中小城市、農村地區、山區四類特點比較分明的地區提出以下基本分析。
重要城市的中小學:是指Z市、K市、P市、L市和X市等地區級重要城市里的中小學校。這些學校的領導開始重視學校體育工作,一般法定的體育時間(體育課、課間操等)基本可以保證;體育教學條件近年來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有一部分學校蓋了體育館和鋪設了塑膠場地,體育器材基本滿足教學需要,還有條件引進一部分新運動項目;體育教師的整體水平較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也較高,可以進行有一定水平的體育教學改革,推行新課標應比較容易,還可能有體育教改的創新成果出現。但是,這些學校一般體育場地狹小,城市學生的身體素質較差,而且差別較大,應試教育風氣較重,體育學科教學和學生的鍛煉還常常受到輕視甚至是擠壓,是推行新課標和進行體育教改的課題和困難方面。
中小城市的中小學:是縣級城市和縣城內以及地區級重要城市郊區的中小城市的學校。這些學校的領導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情況差別很大,總體上重視不足,法定的體育時間(體育課、課間操等)基本可以保證;體育教學條件略有改善,學校場地空間略好于大城市,體育器材只能滿足較低水平的教學需要,引進新運動項目的余地不大;體育教師的整體水平有進步,應能保證進行有基本的教學質量,推行新課標有些困難,但可以克服。這些學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比大城市學生的身體素質略好,但也面臨許多問題,差別也較大,有應試教育的風氣,體育學科教學和學生的鍛煉也常常受到輕視甚至是擠壓。
農村中小學:是鄉、鎮級或地處農村的學校。這些學校的領導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情況差別很大,總體上重視不足,法定的體育時間(體育課、課間操等)大部分可以保證;體育教學條件略有改善但總體上依然較差,學校場地空間較大,但缺乏必要的體育設施與器材,現有的設施和器材只能維持開設體育教學最低要求,有引進鄉土運動項目的可能性,但近期沒有引進需要新場地和新器材的新興項目的可能性;體育教師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要加以大力培訓以保證基本的教學質量,推行新課標有較大困難,要在領會新課標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貫徹。這些學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比城市學生好,但面臨農村學生特有的身體問題,應試教育的風氣較少,有可能進行有農村地區特色的體育教育和身體鍛煉活動。
山區中小學:是地處山區的學校。這些學校的基本條件較差,大部分學校的體育排不上日程,法定的體育時間(體育課、課間操等)也不能得到保證;體育教學條件略較差,學校場地和體育設施器材都很少,有些不能維持體育教學的最低要求,有必要進行特有的體育教育,但要有意識地逐步進行現代的體育教育和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體育教師的整體水平亟待提高,不加以大力培訓,難以保證基本的教學質量;推行新課標有很大困難,不能生硬地執行新課標,必須在課標的精神下進行因地制宜的體育教學。這些學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比城市學生好,但面臨山區學生特有的身體問題,這些學校少有應試教育的風氣,只要略有條件就有可能開展有山區特色的體育教育和身體鍛煉活動。
(也可以按學校的體育條件層次來進行分析,如A類條件學校、B類條件學校、C類條件學校、D類條件學校等。)
二、“對本地區體育教學現狀和推行新課標形勢分析”的范例
范文:
(一)新課標的目標與體育教學內容選編的關系
新課標中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新的目標領域,這些目標應由精選出的體育與健康的理論、知識、運動技術、戰術、身體練習、鍛煉方法、探究活動、玩法、演練和作業等活動作為媒介來共同完成。每個目標的完成可能有一個或幾個最佳的活動形式來承擔,但也要通過各個環節的綜合作用才能很好地實現;各種活動都有著獨特的作用,但在完成目標上又都是相輔相成的。
(二)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的原則
1.與教學目標相統一原則
所選的教學內容應能完成新課標中提出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目標,所選的內容應是健康的,有教育意義的、文明的,有鍛煉價值的,還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有中國特色和有地方特色的體育運動項目。要用新課標的目標對所選內容進行衡量后再行選用。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原則是選編教學內容的第一原則和第一步程序。
2.科學性(健身性和安全性)原則
體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第一,要反映在它能有效地為學生的身體健康增進服務,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第二,它在體育教學環境和條件下實施時要保證安全。以健身性和安全性為主要內容的科學性原則應是選編教學內容的第三原則和第三步程序。
3.可行性原則
再好、再科學的體育教學內容,如果在本地區和本學校難以開展,都不應該進行選擇。應把可行性原則作為選編教學內容的第三原則和第三步程序。
4.趣味性原則
體驗運動樂趣是體育學習的動機和目的之一,這一點不能回避,要在具有目標統一性和有可行性的備選教學內容中挑選那些具有趣味性的內容,而比較枯燥無味的體育手段不應該進行選擇。應把趣味性原則作為選編教學內容的第四原則和第四步道程序。
5.與社會體育和地區體育特色相結合原則
在遵循上述原則的基礎上,所選體育教學內容要盡可能體現我省的體育特色。學校體育教育最終是為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服務的,因此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時,也要盡可能與社會上流行的體育項目相結合,以便增加學校體育教育的實效性。應把與社會體育項目相統一體現地方體育特色的原則作為選編教學內容的第五原則和第五步程序。
(三)體育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
要很好地完成體育教學的任務,我們還應該把教材分成不同的層次,要將學的、練的、介紹的、體驗的內容合理地編排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是解決以往體育教學“蜻蜓點水”和體育教學內容“低級重復”,以至學生難以有效地學會學好運動技能問題的有效途徑。
本綱要建議:
1.要合理地安排每個年級的教材數量,每個年級不要安排過多的學習教材,以保證每個年級都要有重點的學習教材的出現。
2.要合理地安排每個教材的教學時數,要有超大單元(20學時以上)、大單元(10學時左右)、中小單元(2~5學時)和超小單元(1學時,甚至是融合在課中)的概念,根據各個教材的特點,合理地安排單元的規模,各種單元要相互匹配,共同完成各種體育教學的目標。
3.根據現在教材的現狀和體育教學時間的現狀,本綱要建議根據不同年級排列的多少和每次出現教材的學時多少(大、小單元),合理排列組合和搭配,設計出四種主要的教材層次,即“精學類教材”“粗學類教材”“介紹類教材”和“鍛煉類教材”四個層次。我們按大循環和小循環的多少的排列組合,這樣就可梳理出下列四類教材。
(四)對各體育教學內容的時數、安排方式和舉例
根據上述對體育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本綱要對四類基本教材的層次的時數、安排方式進行以下建議,供各學校參考。
三、“對體育教學的若干要求”的范例
范文:
(一)針對新課標的目標和不同的教材層次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進行有效的體育教學,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新課標中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新的目標領域,本綱要針對目標的需要提出了四類教材,體育教學要針對這四類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具體來說,四類教材必須滿足以下各自要求。
(1)精學類教材,要切實教好運動技能,通過實實在在運動技能的提高,滿足學生對掌握運動技能、體味運動文化的需求,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技能不斷進步的成功感,從而使學生熱愛體育,完成“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的課程目標。
(2)粗學類教材,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讓學生能夠學有所得并初步“入門”,體會到運動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滿足學生對掌握多種運動技能和體驗運動多樣性的需求,并在多種運動中體會集體合作和公平競爭以及進取、克服困難等多種感受,與精學類教材共同完成“運動參與”“運動技能”的課程目標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目標。
(3)介紹類教材,要全面介紹體育運動文化和項目知識,如果安排得好并進行多媒體教學,一年就可以介紹不少的項目,還可以適當安排一些心理拓展訓練的項目,如此通過體育文化的學習,使學生從理性的層面深刻地認識運動的實質,從而使學生貼近體育,為完成“運動參與”“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課程目標服務。
(4)鍛煉性教材,要在上述運動技能的課中,結合項目技能的教學有意識地、有層次地、適時地進行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練習和有關專項素質練習以及身體基本活動能力練習。通過日積月累的鍛煉,在運動實踐中發展學生的運動素質和體能,為實現“身體健康”和“運動技能”的課程目標服務。
(二)針對新課標的目標和不同的教材層次,選用和開發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教學,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近年來,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很活躍,也有許多好的成果,我省要積極吸取這些先進經驗,不拘以格、為我所用,并不斷研發好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切實地進行有效的教學,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
(三)針對新課標的目標和不同的教材層次開發教學評價的方法,搞好激勵性和過程性的評價,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新課標中提出了新的體育教學評價的要求,我們要在領會其精神的指導下,針對新課標的目標和不同的教材層次開發好的教學評價的方法,搞好激勵性和過程性的評價,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要大力開發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搞好體育教學
(五)要建立大課程觀,推進課內外體育教育的各個環節,全面推進體育教育
四、“對本地區具體體育教學內容的建議(綱要本文)”的范例
范文:
(對不同類型地區的教學內容和成績考核內容的建議)
(一)小學部分(水平一、二、三)
1.重要城市的小學
2.中小城市的小學
3.農村小學
4.山區小學
(二)初中部分(水平四)
1.重要城市的初中學校
2.中小城市的初中學校
3.農村初中學校
(三)高中部分(水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