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的困惑
“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一直是教育改革和體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命題,而且這個問題在體育教學理論研究中一直沒有得到清晰的闡述,在體育教改實踐中也一直缺乏對這一問題的正確指導,基層的體育教師們當然也就很難說清楚了。于是,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不準確的說法:“某某教改課充分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淡化了教師的主導性”,“某節課上教師的主導性太強了,而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不夠”等。日前本書作者在某地遇到一位某權威教育出版社派出的為進行新課標培訓的作課教師,于是我們之間就有了如下的一段對話:
筆者:你認為你作的課可以體現新課標的精神嗎?
培訓教師:我認為可以。
筆者:那么這種課的主要教學特點是什么呢?
培訓教師:主要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淡化教師的主導性。
筆者:怎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什么要淡化教師的主導性呢?
培訓教師:比如讓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們進行自主討論,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學生自己創新動作,讓學生相互觀察并指出他人的有缺點,還有……。
筆者:我注意到你這里是許多“讓學生做什么”的教學意圖,請問是誰“讓”?
培訓教師:是我啊,是教師啊!
筆者:你是隨隨便便地讓學生做這個、做那個的嗎?
培訓教師:不是啊!我事先做了許多的準備,還要認真地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才行啊!
筆者:你的教法里有許多好的教學思想,你為實現這些教學思想的教法準備是什么呢?
培訓教師:……
筆者:是不是教學的設計、教學的安排以及對教學的指導呢?
培訓教師:是。
筆者:這是不是的教師對教學的主導呢?
培訓教師:應該是吧。
筆者:那么你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離開教師的主導性嗎?如果你要是淡化了教師對學習的主導性,學生的那些討論呀,探究呀,創造呀,觀察呀,評價呀,指正呀,又怎么保證正確的方向和很好的質量呢?怎么能保證這些教學環節都能很好地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服務呢?
培訓教師:……
正如上面這位培訓教師一樣,很多教師在要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時候,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教師的主導性,什么是學生的主體性,他們好像把教師的主導性理解為教師的“管理性”“權威性”,因此就有把教師的主導性理解為不好的東西的傾向。而且,在很多的說法中都有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對立起來的味道,有一種“主導性強了主體性就強不了,主體性強了主導性就強不了”的含義在里面,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培訓教師就是如此。聯系到前些年的“雙主體論”,筆者還真覺得我們必須對什么是教師的主導性,什么是學生的主體性,以及這兩者的關系進行認真的討論,否則就可能造成理論上的一些混亂,也會對當前的體育教學改革實踐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何謂“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
本文認為:“教師的主導性”可以理解為教師的指導性,應該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質量和強度”,而“學生的主體性”應該是指“學生朝向自己學習目標清晰度和學習動力的強弱”,兩者的連接點是“學習”。換句話說,教師的指導性就是“對學習的指導性”,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在學習中的主體性”。
其實,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教師指導學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學習。學生接受教師的指導,一個去正確地“導”,一個在主動積極地“學”,兩者應該說是統一的。沒有正確“導”的積極的“學”,只能是“瞎學”;而沒有積極“學”的“導”,即使正確的也只能是白費勁的“導”了。
在實際的體育教學實踐中,“正確的導”和“積極的學”通常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這是一個教學效果好并師生交融的好課。而只有學生的積極性而沒有教師的正確指導,是一種興奮但無序的課,這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不會有什么好的教學效果,但在體育教學中則是一堂充滿危險的課;沒有老師的正確指導,也沒有學生積極性的課,只是一堂消沉和放任的課,當然也不會是好課,我們統稱“放羊”。而有了教師正確的引導而沒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卻是不存在的。
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那么只能說明教師的指導是不正確的、不恰當的。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對立起來,“非此即彼”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充分發揮了主體性和淡化了教師指導性”的課應該是一種對學生的暫時放任。這種課達不到長遠的教學目標,看起來熱鬧、活躍,但學生的行動不能指向學習目標,同時存在許多危險。那種被指是“教師指導性太強,學生主體性不夠”的課,其實說明教師指導性不強。因為教師的指導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只能認為教師的所謂指導是一種沒有效果、沒有反應的說教和管理。
三、“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應該說,在教學中,教師的指導性越強,學生的主體性就越強,相反,教師的指導性差,學生的主體性也差。
舉例來說,一名飼養員和一只小熊貓。飼養員在讓熊貓走到它不愿意去的籠子里,那么飼養員就要把竹子放在熊貓可能看到的地方,并逐步引至籠子,那么熊貓吃竹子的動機(主體性)就和飼養員實施的手段與目的(主導性)能很好地結合起來。但在這里,飼養員必須知道熊貓愛吃竹子的動機和它的視覺范圍等,否則就不知道該放什么誘餌,放多少誘餌,放在什么地方,就不能達到目的,這就將飼養員的目的性和熊貓的直接動機很好地結合起來了。
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也有類似這樣的關系,教師的主導性主要在于:明確教學目標,然后要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學習步驟等進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據目標和學習動機的關系來編制教材和設計教學過程,這樣就可以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動機和學習積極性,使師生融洽地、互相配合地去達到教學目標。因此,學生學得越好,學生的主體性越強,就越說明老師了解學生,越說明教師對教材理解得透徹,就說明教師選擇的教法得當,那么也就說明教師的主導性很強了。
因此說,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是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的關系,是渾然一體的關系。
四、在體育教學中要通過強化“教師的主導性”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
關于在當前體育教學中對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的關系處理方面,筆者認為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將兩者對立起來認識。比如“這節教師的主導性太強,學生的主體性不夠”的說法。從這個根本錯誤認識上又派生出另一個錯誤,認為當前教學改革的方向是“淡化教師的主導性而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性”。這種認識的負面影響是:在教學中教師不敢進行必要的教學管理,也不敢進行看起來比較嚴肅的體育教學,片面追求歡樂的氣氛,大量采用與教學無關的游戲內容,使體育教學變得虛無和膚淺。
筆者認為,在我們當前的體育教學改革實踐中,決不能將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割裂開來,更不能顧此失彼。的確,在應試教師的影響下,可能過去教師有不重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研究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特點,從而使體育教學比較死板,比較枯燥。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決不是教師的指導性太強了,因為教師的主觀、生硬和武斷決不是教師的主導性,而是一種缺乏責任感和缺乏愛心的表現。這樣的教學是激發不了學生的積極性的,學生是不可能融洽在其中的,因此教師的主導性也是不可能發揮出來的。
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應仔細揣摩教師主動性和學生主體性之間的關系,并從中找到我們教師應該做的工作,并不斷去構建我們的新教材,探討體育教法中的“學理”,在體育教學中要通過強化“教師的主導性”來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愉快中積極進取,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和體育教師們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