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對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質疑與解析

  • 體育與健康課改論
  • 毛振明 王小美
  • 10718字
  • 2015-12-26 15:57:40

一、問題:從“淡化運動技能”和“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變化

隨著當前各方面對“要淡化運動技術(技能)”說法的普遍質疑,隨著廣大體育教師對“淡化運動技術(技能)”錯誤理論的危害性的認識逐漸清晰,現在又出現了似乎是要更加確切“淡化運動技術(技能)”和為當初提出該說法進行辯護的新的提法,這就是“要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說法,還有“要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色彩”的說法。這個說法的確在某種程度上糾正了“要淡化運動技術(技能)”說法的錯誤,也的確比“要淡化運動技術(技能)”的說法顯得更加精確和更加穩妥了一些。但是當我們仔細考量之后,可以認為“要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和“要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色彩”的說法仍舊是很不明確的,也是一個讓廣大體育教師更難以理解的說法,而且是對體育課程和教學的改革也很有危害的說法。

因此,我們在此對“要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說法以及“要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色彩”的說法進行理論上的質疑與解析,并分析這個不準確說法可能對體育新課改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由于“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在本討論中進行概念的互換也無大礙,本文就按“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說法統一使用“運動技能”一詞。

二、質疑一:“競技性運動技能”和“非競技性運動技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無法區分的

運動技能是指人在從事體育運動項目活動和進行體育鍛煉時完成動作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一般是以大肌肉群的動作技能為特征的,也可以說是以體育運動為目的的動作的能力。就這些動作技能來說,它的性質有優劣之分(也就是精湛與否),有復雜和簡單之分,但卻難有競技性和非競技性之分。

一般來說,一個人所習得的運動技能是否用于競技或其他(簡單地說就是比賽、表演和鍛煉),是由這個人的行為目的來決定的。例如:一個人跳繩是為了鍛煉身體,為了展示,還是為了比賽,不是跳繩這個技能的特質來決定的,而是根據這個人當時的行為目的來決定的。換句話說,跳繩技能本身的性質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去鍛煉,還是去比賽。跳繩是這樣,跑步是這樣,籃球是這樣,太極拳也是這樣,可以說,大部分的運動都是這樣。

可能提出“競技性運動技能”概念的學者認為有些運動來源于競技運動項目,而且又經常被人用來比賽,所以就有了“競技性運動技能”。這是不準確的認識。就拿籃球來說,它一開始就是從比賽開始的,發展至今成為了奧運會項目,成為了世人喜愛的NBA聯賽,還有籃球的世錦賽、籃球亞錦賽等等,據此我們說“籃球是一個奧運會競賽項目”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說籃球的技能都是競技性運動技能就不對了,因為以表演娛樂為主要目的的“街頭籃球”中就不能有任何籃球的技術了,不能有投籃,不能有運球,不能有搶籃板,也不能有扣籃,因為這些技能都已經被定義為競技性技能了。事實上,一個人在籃下獨自打球即使不能進行比賽,他依然會用到籃球的大部分技術,這些技術不會因為這個人不在比賽而消失和變質。運動技能就是運動技能,它們是客觀存在的,并不因從事者的目的而產生性質上的改變。的確,有些體育運動經常是被從事者用于比賽的,我們可以把它們理解為“經常用于比賽”的項目;有些體育運動經常是被從事者用于鍛煉的,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理解為“經常用于鍛煉”的項目,但如果我們說籃球就是競技項目,跳繩就是鍛煉性項目,就過于武斷和不科學了。

如果一定要說有“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話,那么這種“競技性運動技能”就應該是指一些運動項目中的一部分高強度的對抗性運動技能,如籃球中個人突破、緊逼防守等技能可能是在比賽時所特別需要的技能(因為在個人的玩耍和鍛煉中很少需要這樣的技能),而這些運動技能是和比賽的戰術緊密相連的,是比賽所特別需要的運動技能。首先,這種運動技能背后的技術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是與較高水平的比賽相聯系的,或者是與為這種比賽而進行的教學與訓練有關系的。但是,首先這種只用于比賽的特定的“競技性運動技能”并不是在每個運動項目中都有的,特別在目前中小學的大多數教材中就更是不多,如走、跑、跳、投、跳繩、健美操等等許多項目中都少有這種只用于比賽的“競技性運動技能”,而這些大多數項目中的技術和技能既可健身,又可展示表演,當然也可以進行比賽。

因此,“競技性運動技能”和“非競技運動技能”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區分的。幾乎所有的運動項目經過從事人的適當改造既可以用來比賽,又可以用來健身,也可以用來展示和表演。一些運動項目中某些特殊技能主要在比賽中出現,雖可以稱為“競技性運動技能”,但在中小學的體育教材中并不多見。

所以說,在學校體育課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無法區分哪些是“競技性運動技能”,哪些是“非競技運動技能”的。這是本文對“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的第一個質疑。

三、質疑二:必要的“競技性運動技能”也是不能淡化的

本文的第二個質疑是:那些在學校體育教材中并不多見的“競技性運動技能”就該淡化嗎?

如前所述,所謂“競技性運動技能”可以指一些運動項目中的高強度的對抗性運動技能,雖然在中小學這樣的技能并不多,也不容易確定,但在比較高年級的體育教學中,特別是在高中的專項教學中,這些“競技性運動技能”是技術學習深化的象征,是學好1~2項運動技能的必要,是讓學生既能夠學好基本技術也能真正把運動技能運用于比賽的必要方法和途徑。因此,在高年級的體育教學中,這樣的“競技性運動技能”不應該不加分析就隨便“淡化”了,甚至還是應該予以強化的。

過去的體育教學,由于種種原因普遍存在著“蜻蜓點水”的現象,體育教學的主要問題和突出矛盾是學生學不會、學不懂也學不樂的問題,體育教學內容在低級重復,所謂的“小學生和大學生都在學習蹲距式起跑”,“前滾翻從小學到大學一滾到底”就是反映這種現象。這種現象反映在一些有難度的教材中,特別是競爭性比較強的球類教學中,就是人們常說的“學生學了籃球但不會打籃球比賽”,這種現象的背后的原因在于:(1)由于體育課程中安排了過多的教學內容,導致教學過程短小而使得教學不進步和不深入;(2)在教學觀念上,有重視基本技術而輕視比賽應用技術和戰術的現象,使得學生學了一些單個技術但由于應用性差而無法進行比賽;(3)一些體育教學有重花架子和不重實效的現象;(4)一部分教師的本身運動經驗和教學技能較差,使得教學只能停滯在初級階段,教學低級重復等等。

總而言之,由于過于一段時間體育課程和教學的缺陷和不足,學生的運動技能習得的實效性是比較差的,這里也包括“競技性運動技能”的習得。在一些球類的項目中,“競技性運動技能”的習得,如:“學生可以打比賽”還是教學深入的特征和教學效果好的標志,特別在那些“經常用于比賽”的體育項目中,學會競技性技術才是“學好”和“學精”的標志。因此,“競技性運動技能”是不能淡化的,反而從某種意義上講還是應該大力加強的。

所以,本文認為,“淡化運動技能教學”是錯誤的,而“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也是不正確的。“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這個不確切的目標不能是當前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這個含混的理論也不能作為成為指導當前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念和指導思想。特別是在當前提倡讓學生學好1~2項運動技能,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服務課程設計思想逐步確定的今天,讓學生學精學好1~2項運動技能才是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而讓學生學好的標志就是讓學生能具有較高水平的運動技能,并使學生們能依托這些技能進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比賽和鍛煉。由此而論,在新的課改條件下,為了讓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就應該讓學生“更好地掌握1~2個運動項目中的主要競技性運動技能”才是正確的方向。事實上,我們現在體育課程教學中的主要問題依然是“教不深”“教不透”“蜻蜓點水”和“低級重復”。所謂“不深不透”可能主要就差在競技性運動技能上。

因此,正確的和有目的的“競技性運動技能培養”是必須和特別要加強的,這是本文對“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的第二個質疑。

四、質疑三:什么是“非競技性運動技能”

提倡“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論者們說到:“事實上,這些非競技性運動技能因其實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和歡迎,是重要的體育課程資源。”從這里的“事實上”“這些”“深受歡迎”“是重要的課程資源”等說法,很容易讓我們覺得這“非競技性運動技能”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但是,提倡“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論者至今都沒有給出什么是“非競技性運動技能”的概念界定,也沒有列舉出它的內容是什么,頗有點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但一篇《論“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下的運動技能教學》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不能將以非競技性運動技能作為主要內容的體育教學說成是沒有運動技能的教學,看成沒有內容的活動課、游戲課、休閑課。”這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對現實中的“非競技性運動技能”有一些聯想呢?想到現在的一些體育課充斥著與運動項目無關的活動,充斥著簡單的運動游戲,充斥著一些錯誤的“課程內容資源開發”,如扁擔南瓜、大變活魚、多米諾骨牌等等,我們真擔心這些學者所提倡的“非競技性運動技能”真的只是簡單的活動和游戲,甚至是那些與體育都毫無關系的內容。我們要避免這樣錯誤傾向的發生,就必須明確地定義什么是“非競技性運動技能”,要告訴廣大體育教師我們要強化的是什么內容,他們才有可能去正確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正確地開發體育課程內容資源。提倡“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論者還說:“只要非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有內容,教法新穎,正是體育教師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充分開發課程資源的表現。”從這句話也看出:提倡“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論者心中也在擔心這似是而非的“非競技性運動技能”是否能有真正的內容,是否能引導出新穎的體育教學方法。但作為理論工作者不能只把這種擔憂推給教師的創造力,推給還缺乏明確概念界定的“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工作,這不但會給教師的教學改革實踐帶來盲目性和危險性,而且是理論工作上的一種失職。因為,待到所謂“以非競技性運動技能作為主要內容的體育教學”中真的都變成簡單的玩耍和游戲時,不但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將受到嚴重的損害,就連體育學科的地位也將大大地降低,而最終使“健康第一”成為一句空話。

因此,在提出“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時,也必須把“要強化非競技性運動技能”的建議說清楚,如果說不清楚,那就是瞎建議,胡出主意。這是本文對“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的第三個質疑。

五、分析:“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是一個沒有表達清楚的虛假命題

是基于什么理論問題或實踐問題來提出“要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提倡者們并沒有作出清楚的解釋。因此,無法判斷這個命題的由來,我們似乎感覺到這個說法就是對“要淡化運動技術(技能)”說法的補充。無論是“要淡化運動技術(技能)”,還是“要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都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和錯誤的結論。但這個虛假的命題為什么會出臺,為什么會得到一些響應,是我們要加以分析的。

在有一時期里,的確存在著體育教學內容重視正式運動項目(是指各種大型運動會中的項目)和按正規的要求(是指正式按比賽規則和要求)進行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傾向,這種教學傾向導致了某種程度的“體育教學內容的成人化”和“體育教學訓練化”,在體育教學方法中也帶有了成人化和對運動員訓練方法的影子。這是由于過去對體育教學內容研究不透,對體育教學方法開發不夠所造成的。由于正式的比賽項目都是被精練了的競技體育文化,有著其特定的要求,過于偏倚于正式的比賽項目而輕視那些民間和非正規的鄉土性體育內容,不太適合青少年的身心特點,也不太符合學校體育的場地設施條件,最終使得體育的教材和教法都不太符合青少年體育教育的目的。因此,上述成人化和程式化的體育教材教法體系早就受到體育學者和體育教師們的質疑。在1978年的體育教學大綱就明確提出“打破以比賽項目為主的教材編排體系”的思想,其后人們又把這個口號不斷加以明確和準確化,如“打破單純以競技為目的教學內容體系”的口號等,其實,這些口號的含義還。“比賽項目”特指那些在大型運動會上的正式項目,而“以大型運動會的比賽”為主的教材體系的確不適合青少年的體育教育,如是低年級學生就更不合適。這個口號比較“打破的比賽項目為主的教材偏排體系”而準確地揭示了當時的問題,也就引起了廣大體育教師的共鳴。

本文冒然地推測:“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論者可能在初衷上與“打破以比賽項目為主的教材編排體系”是一樣的想法,也是要反對競賽化和成人化的教材體系。但由于把“比賽項目”換成了“競技性運動技能”,于是就把一個特指的、一組教學內容,換成了一組運動技術或一組運動技能,于是清楚的對象變成了含混的對象,簡單的問題變成了復雜的問題。當然,體育教師們也就不明白問題之所云、問題之所指,思想上的混亂也就是必然的了。本文推測“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是一個因為用語不當導致的一個虛假命題,也是一個不明白的理論導致的一個混亂實踐的例子。因此,“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不能成為一個指導體育教師進行教材和教法選擇的依據,更不能成為體育新課改的理念和指導體育課改的理論。

當然,這還是本文的推測,如果“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論者是站在否定知識和否定運動技術的基點上而提出問題的話,那就不只是虛假命題的問題了,而是錯誤的理論觀點的問題了。

六、另議:“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色彩”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伴隨著“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的說法,還有一個“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色彩”的說法,本文認為這個說法也是錯誤的。

第一,如果用“競技性”修飾運動技能是不正確的,前面的論述已經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第二,如果用“競技性”來修飾教學,那么就更不容易明白了,什么是“競技性教學”呢?什么是“非競技性教學”呢?如果將“競技”理解為“比賽”,那么,“競技性教學”是否就是“有教學比賽的教學”。“有教學比賽的教學”為什么要淡化呢?比賽是很多項目特征和學習途徑,我們又怎能“淡化”呢?淡化了以后的體育教學又是什么樣呢?是不是就是學學練練,不能玩也不能比了呢?玩就有可能比賽,比就是競技,沒有了玩和比,體育課又是什么呢?去掉玩和比賽,體育課追求的又是什么呢?

第三,如果用“競技性”來修飾教學色彩,那就更無法理解了,連體育的本色的競爭色彩、競技性色彩都要淡化掉,那么要什么色彩呢?難道真的是“挑著扁擔唱山歌”,“扛著墊子學抗洪”,“大變活魚逗人笑”,“拿著跳繩擺五環”嗎?這些連“運動競技性色彩”都要淡化的體育課,那還叫體育課嗎?學生還能喜歡和參與嗎?

七、結語:指導新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需要準確和明確的理論

綜上所述,無論是“淡化競技運動技能”,還是“重視非競技性運動技能”,還是“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教學色彩”,都是很值得商榷的理論,都是值得質疑的不明確的說法。這種不明確的說法是不能用來指導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更不能作為教育的新理念去宣傳和推廣。新課程教學改革中的確有很多新理念和新理論,這些新理念和新理論對于修正和完善我們的體育課程和教學無疑是大有益處的。但是,我們也必須甄別哪些是真正的新理念,而哪些則是錯誤的理念。對類似“淡化運動技能”和“淡化競技性運動技能”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必須加以鑒別,甚至是加以批評和駁斥,以保證新的體育與健康的課程教學改革,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能到以健康地發展。

第三章 論實施和貫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關鍵——論建立地方體育課程指導方案的必要性

一、問題的提出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新課標)在黨中央國務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和“健康第一”的精神指導下,對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課程進行了重新的構建,新課標的實驗逐步推開也極大地推動了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課程改造和體育教學的改革。為了更好地推行新課標和貫徹新課標的精神,把新課標帶來的新理念和新的可能性轉化成為全國第一線的體育教學創新,為了實現新課標中提出的新的目標,全面推進全國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改革,我們在研究新課標本身的同時,還必須認真研討如何將新課標中的好的精神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如何將國家的體育課程標準這個“天”和基層體育教學的這個“地”有機地聯系起來。現在這個問題似乎反映得比較突出。

因此,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新課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二、問題的深入:新課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一)新課標給我們帶來五個領域和近300個目標,也帶來將目標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聯系的課題

新課標中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新的目標領域,其中包含了水平目標和行為目標,這是一個既充滿著新意又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但也是一個需要為廣大體育教師去理解,去和具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聯系的目標體系。因此,新課標的貫徹首先面臨著“目標—內容—方法”的一貫性問題和相應的研究工作。

(二)新課標給我們帶來內容選擇的權力,也帶來誰是內容決定主體和如何決定內容的新課題

新課標本著“開放”和“放開”的精神,本著尊重地方和學校選擇教學內容自主權的原則,改變了以往體育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做非常具體規定的做法,這將提高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地方性和趣味性,將會促進體育教學內容的創新和研究。但是,從當前學校體育發展狀況和體育教師隊伍的具體情況來看,如果將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權完全委托給學校,由各個學校來決定教什么是不可行的。因此,應由地方來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制定出指導基層學校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的教學指導文件,但這個指導是由哪級教育行政部門來做,應該做成什么樣的文件,文件應包括哪些內容,其指導性如何等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

(三)新課標給我們帶來新的體育教學指導方法的理念,也帶來教學指導方法的不確定性

新課改的實驗激活了多年來教學改革的積淀,新一輪體育教學改革處于空前的活躍期,各種思想、模式、教法作為各地體育教學改革的成果和經驗反映出來,這在啟發體育教師們進行體育教改的同時,也會給體育教師在選擇教改方向上帶來一定的困擾,還會增加教學指導方法的不確定性,甚至會對國家有目標、有步驟、有重點地全面推進體育教學改革也帶來一定的干擾。為了今后整體地推進以貫徹新課標為中心的體育教學改革,保證能夠正確地推行和貫徹新課標,有必要對各種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和方法從大中小學體育銜接等視角進行必要的梳理和定位,并有重點地向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予以明確的推薦和指導。

(四)新課標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評價思想和評價方向,也帶來了評價工作的難度

應該說,當新課標提出了新的目標體系的同時,就為我們提出了新的評價思想和評價的內容。但是,由于新課標取消了對體育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使得習慣了以體育技能和運動素質作為主要評價對象的體育評價遇到了新的課題,加上體育評價理念的更新和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頒布,使得體育評價的問題成為了推行新課標過程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與具體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具體的體育教學評價方案亟待形成,這也是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新的挑戰。

三、問題的癥結分析:國家課程改革之后的地方課程管理的空虛

如上所述,新課標開始實驗以來,極大地促進了新一輪體育教學改革,同時也給實踐層面的體育教改帶來一定的挑戰、困難,甚至是疑惑。這除了新課標的理念還需要不斷地確切化和明確化因素外,本文認為“國家課程改革之后的地方課程的空虛”是現在貫徹新課標進程中出現一系列問題的主要癥結所在,原因在于:

(一)把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聯結起來才能實現國家體育課程的意圖

從課程管理的體系上講,新課標中提出了更加復雜和多樣的目標,就已經在“國家在體育課程上實現宏觀的管理”和“制定一個衡量體育課程的標準”兩個方面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任務。但是,這只是在“國家對體育課程管理”的層面上的工作,而從整個體育課程管理的范圍來看,還必須有“地方體育課程管理”和“學校體育課程管理”的跟進和補充,必須要制訂出類似“地方貫徹新課標的實施方案”的文件,才能把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聯結起來,也才能很好地實現國家體育課程管理的意圖。

(二)從中國的現狀看:將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權直接委托給學校是不可行的

從教學內容的選擇主體方面講,新課標為了實現對體育教學內容的宏觀管理,改變了以往國家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具體規定的做法,這是一個進步。但是“誰來決定體育教學內容”的問題也就同時浮現了出來。那么,根據國家課標對體育教學內容選擇的主體只有兩個:地方(省、地、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但是,從我國現在學校體育發展狀況和體育教師的具體情況來看,如果現在將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權直接委托給學校,甚至委托給縣級教育行政部門都是不可行的。因此,由省、地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類似“選編教學內容的指導大綱”的文件,對選擇體育教學內容進行指導是一個必須的工作,否則就會造成對體育教學內容指導的空虛。

(三)編訂類似《體育教學改革指導綱要》的文件對各地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教改有利

當前,中國的教育改革和體育教學改革全面展開,各種教改的成果和經驗很多,這在啟發第一線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改革的同時,也必然給體育教師在選擇教改方向上帶來困惑,這也會對各地有步驟、有重點地全面推進體育教學改革帶來一定的干擾。為了使各地能在貫徹新課標的同時整體地推進體育教學改革,也必須由各地按照新課標的精神制訂一個類似《體育教學改革指導綱要》的文件。

(四)需要對體育教學評價的方法進行明確指導

由于新課標取消了對體育教學內容的具體規定,加上體育教學評價理念的更新和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頒布,使得過去以體育技能和運動素質為主要評價對象的體育教學評價遇到了新的課題,對新體育教學評價理念的理解和對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貫徹都需要一段時間。因此,體育教學評價的問題成為了當前推行新課標的一個突出的問題。為此,作為可以比較明確指導體育教學的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也必須要制訂出一個類似《地方體育教學評價指導意見與方案》的文件,對本地區的體育評價進行清晰的指導,并以此引導區域的體育教改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問題的解決:建立一個《地方體育教學指導大綱》

綜上所述,貫徹新課標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個上承國家課程標準,下啟學校體育教學實踐的《地方體育教學指導大綱》。這里名稱不是重要的問題,但這個文件的性質是要準確定位的。

(一)《地方體育教學指導大綱》的基本性質和特點

本文認為這個文件要具備以下的基本性質和特點:

(1)要對本地區的體育教學實踐與發展進行一個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充分利用國家給予的管理權限,對本地的體育教學進行全面的指導。

(2)要包含前面所述的“地方貫徹新課標的實施方案”“地方選編教學內容的指導大綱”“地方體育教學改革指導綱要”和“地方體育教學評價指導意見與方案”的內容,要對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內容選編的原則與方法、不同情況學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指導意見、體育教學評價具體要求與方法等內容進行具體的闡述。

(3)地方體育教學指導大綱是定位在“指導”,也就是說,這個大綱既不是規定,也不是命令,而是按照新課標精神的“建議”、“推薦”和“示范”的文件,這樣既不管死,也不放任。

(二)《地方體育教學指導大綱》中的內容

本文認為這個所謂“地方體育教學指導大綱”中應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對本地區體育教學現狀和推行新課標形勢分析”的內容

這部分內容是對某地區的學校情況進行分析,以便于各地區的體育教師能夠有針對性地貫徹新課標的精神,進行體育教學改革,可以根據省內重要城市、中小城市、農村地區、山區四類特點比較分明的地區提出基本分析,也可以打破地區概念按學校的體育條件層次來進行分析,如A類條件學校、B類條件學校、C類條件學校、D類條件學校進行基本分析等。分析的內容主要有學校的領導對體育的重視現狀、法定的體育時間(體育課、課間操等)的保證情況、體育教學條件的改善情況、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情況、引進新體育運動項目的可能性、體育教師的整體水平、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狀況、學校教育環境(如應試教育風氣的輕重)等,這些都是與新課標的貫徹方式和進行體育教改的課題密切相關的問題。

2.“對體育教學內容選編的指導”的內容

這部分內容是《地方體育教學指導大綱》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實質的內容,其中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新課標的目標與體育教學內容選編的關系

此部分要說明新課標中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新的目標領域和理論、知識、運動技術、戰術、身體練習、鍛煉方法、探究活動、玩法、演練和作業等教學內容和內容形式之間的關系,因為這種關系的闡明是將新課標的每個目標具體化的重要環節。

(2)選擇體育教學內容的原則

選擇體育教學內容原則的意義是“在放開體育教學內容時而不引起混亂”,是“放開”時的“規矩”,因而此部分提出的原則要明確,要可判斷,要容易甄別,切不可用“什么和什么相結合的原則”的表述形式。另外,原則是“篩選”教材用的,就應有先有后,有輕有重。因此,在科學地排列其順序的基礎上,要言明其“是選編教學內容的第幾個原則和第幾步程序”。

(3)體育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

要很好地完成體育教學的任務,我們必須建立把教材分成不同的層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要避免“蜻蜓點水”,要把學的、練的、介紹的、體驗的內容合理地編排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是解決以往體育教學蜻蜓點水和體育教學內容低級重復,學生難以有效地學會學好運動技能問題有效途徑,要提出合理的分層次的教材理論以指導第一線老師們的工作。

(4)對各體育教學內容的時數、安排方式和舉例

此部分要根據上述對體育教學內容的層次劃分,要對各類基本教材的層次的時數、安排方式進行以下的建議,并舉例供各學校參考。

(5)對體育教學的若干要求

此部分要針對新課標的目標和不同的教材層次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對進行有效的體育教學、不斷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提出有關的要求,還要對近年來的各種體育教學模式進行分析,指導廣大體育教師為我所用地進行選擇,并不斷研發好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還要在領會其精神的基礎上,針對新課標的目標和不同的教材層次開發好的教學評價的方法,搞好激勵性和過程性的評價,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6)對本地區具體體育教學內容的建議(綱要本文)

此部分可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提出“對不同類型地區的教學內容和成績考核內容的建議”,并針對新課標的目標和不同的教材層次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點。

(7)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評價

此部分要對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的結構和有關方面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對各種評價的具體手段進行指導,提出體育考核的具體方案供第一線的體育教師進行參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都市| 沿河| 诸城市| 泰安市| 麻江县| 泰兴市| 南阳市| 易门县| 西丰县| 彭泽县| 铁力市| 天门市| 镇沅| 墨竹工卡县| 海安县| 托克托县| 阜平县| 太仓市| 鸡泽县| 阿合奇县| 洪洞县| 洛川县| 同江市| 鹤庆县| 陆良县| 新疆| 博爱县| 揭东县| 文成县| 庆安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定远县| 弥勒县| 襄汾县| 肇东市| 公安县| 慈溪市| 宜章县| 潮安县| 霍林郭勒市| 和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