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力活動與健康促進
- 李紅娟
- 3700字
- 2022-07-13 09:44:25
第二節 體力活動與健康的關系
早在5千年以前,中國與印度的科學家和醫生就已經意識到體力活動和健康之間的聯系。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醫學家已經描述了體育鍛煉能夠預防并治療一些疾病。在16世紀,意大利醫生描述了體育鍛煉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促進作用,并對老年人和患病人群有多種健康益處。18世紀早期,被譽為“職業醫學之父”的意大利醫生Ramazzini在系統研究了55種職業人群的常見疾病及致病因素后,指出某些職業會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如修鞋匠,裁縫和其他久坐不動工作的人存在諸多健康問題,而其它職業人群(如長期跑步的人)則可避免這些問題。現代流行病學研究為體力活動與健康的關聯提供了更多的證據。
一、體力活動與健康的循證研究證據
現代體力活動與疾病風險間關聯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末Morris JN等開始的一項有關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研究。1953年,Morris JN等在著名醫學雜志Lancet上發表文章,通過對倫敦31000名雙層巴士司機與售票員的研究發現,與需要穿梭于車廂內售票的售票員相比,工作過程中靜坐少動的機動車駕駛員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顯著增高;售票員即使發生冠心病,發病年齡較晚,病情也較輕。因而Morris JN等提出假設:從事較活躍體力勞動的人群較靜坐少動工作方式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險性低,即使發生,發病年齡比后者延遲,嚴重程度也較后者輕。該項研究成為體力活動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史上的里程碑,開創了現代體力活動流行病學的新紀元。Morris后來又發表了一份類似的觀察報告:步行投遞郵件的郵遞員比那些久坐少動的辦公室職員和電話接線員患冠心病的風險要低,為其前期提出的體力活動與健康關聯假說增添了新的證據。
此后,體力活動(physical activity)或體質狀況(physical fitness)與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間關系的研究論文逐年增加。尤其是1990年以后,體力活動或體質狀況與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論文迅猛增加,成為公共健康和運動科學領域最活躍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該研究方向也出現了大量的長期隊列研究,如Framingham心臟病研究、Tecumseh社區健康研究、芬蘭Lumberjacks研究、美國鐵路工人研究、哈佛校友研究等。其中美國Cooper研究所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了一項著名的追蹤研究,即有氧中心縱向研究(Aerobics Center Longitudinal Study,ACLS)。有氧中心縱向研究以有氧運動能力研究為基礎,探討心肺耐力與人群健康或疾病風險間的關系,引起運動科學與公共健康領域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有氧中心縱向研究團隊發表了大量極具影響力的研究論文,其核心結論是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CRF)作為人群體力活動水平的一個客觀生理指標,與各人群全死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 rates)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高度相關。
目前,世界范圍內除非洲少數地區外,慢性病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首要原因,不健康膳食、能量過剩、體力活動不足、肥胖及與之相關的慢性病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如果不健康的飲食、體力活動不足、煙草濫用等慢性病主要危險因素被消除,至少80%的心臟病、中風、Ⅱ型糖尿病可得到預防,40%的癌癥可預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循證研究證據支持體力活動的健康促進功能(表1-2)。
表1-2 體力活動與疾病的循證研究證據

大規模隊列研究的證據表明:體力活動不足是很多疾病發病與死亡的重要原因,如體力活動與心血管疾病、冠心病、Ⅱ型糖尿病、精神疾病、心肌梗死、癡呆、中風、癌癥、骨質疏松,甚至死亡等相關聯。增加體力活動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可以治療疾病。Me ta分析和系統綜述的結果表明:體力活動充足的人群冠心病危險性只有靜坐人群的一半,規律體力活動還與糖尿病、肥胖、骨質疏松、結腸癌風險減低和促進精神健康相關聯。與肥胖相比,與體力活動不足相關的心肺耐力差是人群全死因死亡率更好的預測因子。有氧中心縱向研究表明:如果每個人都有中等水平的心肺耐力,全死因死亡率將降低17%,而去除肥胖這一危險因素,死亡率僅降低2%~3%。
體力活動不足是影響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個重要的健康危險因素,是影響世界范圍內大多數人健康的主要問題。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60%~85%的成年人日常生活方式為靜坐生活方式或近似靜坐生活方式。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促進各人群體力活動的參與程度和科學化程度,以提高公眾健康水平。以增強國民體質、促進國民健康水平、預防慢性病為目的的生活方式干預必須以體力活動干預為先導。
二、體力活動與健康關系模型
體力活動促進健康,是通過遺傳、環境、行為與生活方式等的綜合作用,通過改善健康相關的體質指標及健康狀況指標產生效應的。體力活動水平、健康相關體質與健康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圖1-5描述了體力活動與健康間的復雜關系。這個模型是目前對體力活動、體質、健康等相互關系的綜合效應模型。該模型中,綜合考慮了遺傳因素、行為及生活方式因素、個體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對體力活動、體質、健康的相互關系的效應。模型顯示規律的體力活動可影響體質,體質反過來又會改變體力活動水平。它不僅提示隨著體質的增強人們會變得更活躍,同時提示體質好的人可能源于他們更活躍的生活方式,它也說明了體質和健康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即體質影響健康,健康狀況也影響體力活動水平和體質水平。其它相關的因素因個人健康狀況不同而異。同樣,個體體質水平不完全取決于體力活動水平,其它行為生活方式、生理狀況和社會環境條件、個人特質和遺傳特點也會影響體質與健康基本關系模型的組成和決定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圖1-5 體力活動、健康相關體質和健康之間的關系模型
(引自:Bouchard C,Blair SN,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Human Kinetics,2006)
三、體力活動與健康的劑量效應關系
“劑量”這個術語通常被用來指代體力活動的特征(如類型、強度、頻度、持續時間和活動量),這些特征在促進健康和提高運動能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效應”或“健康效應”通常用來代表在體力活動中發生的各種身心方面的改變。因此,在體力活動與健康領域中,“劑量——效應”指的是體力活動的特征與其所產生的健康效應之間的關系。而在體質研究領域中,“劑量——效應”指的是以下兩者之間的關系:①通過標準測試測得的體質水平(如跑臺測試中最大有氧能力水平或一次最大臥推重量);②具體的健康結局(如Ⅱ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預防與改善程度)。
大量流行病學資料已經證明:日常較高的體力活動水平及中等水平的體質能產生顯著的健康效益,并證明在通常情況下人們體力活動水平越高,獲取的健康效益也就越顯著。體力活動或體質水平與全死因死亡率成反比,且有劑量反應關系。目前已有體力活動與健康量效關系(dose respons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的諸多證據(表1-3)。目前,研究者們仍然在探討體力活動與某些特定健康效益的精確的劑量——效應關系,其中普遍關注的要素是:體力活動狀況(類型、強度、頻度、持續時間和運動量)、個體特征(性別、年齡、健康史和運動水平)及健康結局。而以上的這些要素對科學設計與實施運動處方,促進人們高效、安全地參與體力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
表1-3 體力活動與健康的量效關系

四、體力活動效益最大化
對于健康來說,體力活動是一把雙刃劍。在活動量或強度提高的同時,運動相關損傷發生的風險也相應增加,尤其是骨骼肌肉損傷與心血管并發癥。當我們希望建立獲取健康效益的最佳活動劑量時,強度是尤其應關注的要素,但強度同時也是活動中誘發各種運動風險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評定體力活動與健康的量效關系時,不但要考慮其產生的健康效益,還要考慮該劑量產生的風險,做到健康風險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較高強度的活動或許在改善某一具體的健康指標方面能獲得更多效益,但中等強度的活動因其具有低風險特征,能提供更為全面的健康效益。
在產生健康效益的最小與最大活動劑量之間可能存在著一個最佳劑量,在這個劑量上,個體花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就能獲取最大的健康效益——積極健康效應的最大化和消極健康效應或風險的最小化。依據目前對劑量——效應的理解,獲得不同健康效益所需的最佳劑量也不同,并且最佳劑量也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包括先天遺傳因素,同時也受到性別、年齡、鍛煉水平、營養和整體健康狀況等因素的影響。
五、“運動是良醫”理念的提出與發展
目前已經有有力的證據表明規律的體力活動可產生廣泛的健康效益,如減少心臟病、Ⅱ型糖尿病及某些癌癥風險,延緩增齡性的身體機能退化等。近來又有新的證據表明體力活動延緩認知衰退,對腦健康有益。
人類歷史發展早期,即已有樸素的運動是良醫(Exercise Is Medicine,EIM)的思想,但作為一種學術理念,“運動是良醫”由美國運動醫學會于2007年正式提出,經過近3年的實踐,2010年正式召開第一屆國際代表大會并向全球發布。“運動是良醫”作為一種學術思想和實踐模式,必須通過基礎研究、應用實踐及政策保障得以推廣。2010年“運動是良醫”第一屆會議廣泛討論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①科學證據:包括生理學的、公共衛生的、行為科學的證據,分析“運動是良醫”在美國和國際范圍內的發展前景;②應用:如何通過醫生、健身專業人員、及其他衛生保健服務人員將科學證據和政策應用于日常實踐中;③政策制定:通過法律或非法律性政策的形式將運動科學研究的證據應用到公共衛生實踐中,促進“運動是良醫”的全球化。“運動是良醫”建議將體力活動水平作為人的基本生命體征,納入醫生問診的內容體系中,并提倡臨床醫生和健康管理人員積極參與人群預防性衛生服務,促進人群體力活動水平的提高,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