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體力活動水平評估
目前用來評估體力活動水平的方法有問卷法、客觀生理指標監測法及能量消耗估算法等。
一、根據心率和自覺疲勞程度分級
根據體力活動中心率達到最大心率或儲備心率的百分比,可以對有氧運動進行強度分級(表3-3)。在評估體力活動總量時,還需要同時考慮活動持續時間的信息。
表3-3 有氧運動相對強度分級

HRR:Heart rate reserve,儲備心率;HRmax:Maximal Heart rate,最大心率;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自覺盡力程度量表
引自:DE Warburton,et al.2006,Prescribing exercise as preventive therapy.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4:961-974.
二、根據能量消耗估計
目前國際上普遍推薦的體力活動量是除日常基本體力活動外,每周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這一建議是建立在大量循證研究證據基礎上的。150~300分鐘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或75~150分鐘較大強度體力活動,從能量消耗的角度估計,相當于500~1000 MET·min/wk。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發布的2008年體力活動指南中,按照每周參加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的量將體力活動水平分為不活躍、低、中、高4個等級(表3-4)。
表3-4 體力活動水平分級

不活動即只有維持日常基本生活的體力活動,是一種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低體力活動水平是指除日常基本體力活動外,從事中等強度體力活動,但每周活動時間累計少于150分鐘,或從事較高強度體力活動,但時間少于75分鐘;中等體力活動水平為每周參加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的時間累計在150~300分鐘,或較高強度體力活動75~150分鐘,是目前體力活動指南中為獲得健康效益推薦的體力活動水平;高體力活動水平為每周參加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的時間累計超過300分鐘,或較高強度體力活動超過150分鐘,從獲得健康效益的多少來講,目前尚無體力活動量的上限值,但是隨著體力活動的增加,在獲得健康效益的同時,相關的運動風險也增加。
三、根據每日步行量分級
在有關步行行為的研究中,可以根據每天步行的步數,進行體力活動水平分級(表3-5)。
表3-5 每日步數與體力活動水平

四、根據體育鍛煉參與情況分類
在2007年國家體育總局組織的全國第三次群眾體育現狀調查中,將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按過去一年中參加體育鍛煉的頻次、持續時間和鍛煉時的運動強度3項參數分成三類:第一類是“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簡稱“經常鍛煉”),其標準是:每周參加3次(含3次)以上的體育鍛煉,每次體育鍛煉持續時間30分鐘以上,每次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達到中等以上;第二類“偶爾參加體育鍛煉”(簡稱“偶爾鍛煉”),包括參加體育鍛煉但達不到以上“經常鍛煉”標準的人群;第三類為“從不參加體育鍛煉”。
五、根據工作中與工作之外體力活動分類
在中國衛生部內部發行的《生活方式危險因素社區干預手冊》中,將體力活動分為與工作有關的體力活動和工作以外的體力活動,對二者進行綜合評分之后,將體力活動水平分為體力活動缺乏、較低、中等及較高四個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