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大成拳養生功中整體試力功法必須全部訓練之要義
大成拳拳學研、修過程中試力功法極為重要。故試力功是知力、用力之基,試力功在拳學的功、理、心法與功效、用效中的重要性,是其它功法不可代替的,其為具有獨到功用之功。故王薌齋宗師在《大成拳論》“試力”一文中明確寫到:“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之明論。王薌齋宗師對試力功的另一拳論是“力由站而得,由試而知”之訓。故在習練大成拳研、修拳學的過程中只有由站樁功中得其力(拳學勁力、功力),再由試力功中知其力之后方能在推手、技擊中用其力,而后方能言其健身、養生、乃至技擊之效。此為言試力功在拳學練、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性。
而試力功在拳學、大成拳諸功之間的比較中之難度之大亦為拳學之至理:首先是試力為慢動功法,在其功練、用中先以站樁靜功之練求拳勁之松、整、力向(六面勁)、氣血通達、心靈清靜,再以試力功的慢動達由靜到動的進一步活動氣血、充實內意、滋榮筋骨、溫養內臟、疏通經絡、鍛煉體魄,達進一步對身體的調養之目的。而練試力功動作要整、身、心要松、速度要慢、要勻、周身要齊動、一點牽全身,其功、理內涵、神、意豐富充實(內容多但非常明確),各個試力的動作要領、意念誘導各有特點和不同而內容明確、間架結構各有不同要求、各有側重、各有不同的功用、功效和練、用內容、目的的區別,故大成拳二十四個整體試力之間各有特點,特長和特殊功用,各功法之間既有相同的拳義要求,亦有不同的功用、功效和動作結構的韻味、內涵,同時亦有不同的動作要領要求、不同的間架位置的變換特點。進一步從拳學功、理、心法和學術義理的拳理方面講析,大成拳的全部試力功的不同的動作要求和不同的間架結構的變換,包容人類動作中利于養生和技擊功用、功效的所有姿態和整體與肢節(四肢),其動作的細微中包括指的伸、屈、掌、爪形的不同、腕的上、下、左、右、凹、凸的變化不同、肘的撐、立、墜、橫、掖的結構不同、肩的前、后、高、低之不同、身的正、扭、轉、側的不同、眼光的上、前、側、下視觀方向之不同,腿的伸、屈、前、后之不同,體位的站位、動作的虛、實(兩腳的承重不同變化、單腳的前腳掌、后腳掌、腳掌內側、外側著地的力點變化)之不同、腳的站位的單、雙重變化之不同、胯的吸提、膝的裹卷、膝的頂、合、指的撐、腕的頂、乃至手、臂的高、低、身的扭轉、胯的吸擰、臀的溜墜,手臂的分合、身的腑、仰、身體各局部的相對角度、位置的不同等等內容。在研、練大成拳拳學的試力功時上述各種相同的要領、要求于操存、體認時,既要有形的整體性配合,又要具備各部不同細節、特點和功用,既要將各個試力功的特點掌握運用,又要將各試力功的不同、矛盾統一、融合,匯于試力功的正確拳學原則、原理的統一義理、功效之內,養可達健身、療疾之求、練可至應敵制勝之效。所以大成拳的試力功法雖多,而于研練者(習拳、研拳、教拳之人)不能少一功、不能缺一則(要領、要求),亦不能錯一法、誤一理。而大成拳拳學之試力功在習練者中亦有高、低、正、誤之分,其功效亦因人而異,所以能達試力功全面、正確之練、掌握諸功齊達之后還要以試力功連作、試力功的變形訓練的功、理、心法內容而體認,有目的有重點的進一步研、修方可達“力由站而得,由試而知”。王薌齋宗師所言之精髓的真正、正確識、為。而試力功中的各功動作的另一拳學心髓、要義,則是在所有試力功都達練精純后,方能真正知、悉人體(拳學)動作的各種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形體結構的所有間架位置均含括于練試力功的功法之中,也只有把所有試力功全正確練、用掌握后,才能達王薌齋宗師在《大成拳論》“歌要”一文中“首先力均整”之識、為,達諸式全悉、諸力均含、諸形均整、諸功得備、諸法得效的練功要求和目的。故更當知大成拳之功(功法)雖各有不同,而均有至用之效(養生、技擊之功用),大成拳之理(拳理)當均含正確、明析之理,大成拳之試力心法當均為致用達效之指導性的原理、原則,而為精深、至用之學。所以試力功雖為拳學中最重要、最難練的一部分工作(練、用內容),然如能認真習練、著意體認、全面而悉、而學而缺一不可(當知缺一功、少一法則少一拳學動作、少一拳學應用位置的內容、缺一特點、特效的動作要則、功用。也可以解為缺少一個能健身、強體的環節。故不能缺功、少項),再有門內明達有教學經驗者(指在門人中有長期國內、外教拳、講學經驗,有拳學正式組織職稱,有明確師承關系,亦能講、能練、能用、能解,門人中長輩、門內同人一致認可之人)的正確指導下長期練功方可循序漸進逐步覓求試力功的深功、高境,達養生、健身之最佳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