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8. 大成拳養生功法練用中關于放松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問題之增述

大成拳各養生功法在練用研修過程之中能否正確理解、運用“放松”是練功、求效的關鍵,也是練功、養生的重點要則。但在習練、傳授者的具體識、為之中,對大成拳拳學養生功、理、心法練、用過程中要求的“松”(放松)理解和認識各有不同、看法不一、練功要求的具體內容亦不一致,或區別甚大,而其功用、功效亦不相同乃至形成較大的差異。對此如何正確理解、正確要求、正確練、用則是出功、達效的關鍵所在,而在諸多不同的看法之中,如何才是正確的標準、出效的要則問題就顯的格外重要,今就大成拳養生功、理、心法練、用中,有關“松”的問題進行綜合補述、增解如下:習練大成拳養生功、理、心法、研修拳學養生之學,最關鍵的要求、要則、宗旨與拳學原則、原理的依據,則是首先遵從的關鍵所在,故必須在有確切、實用的正確標準的統一觀點的拳學養生具體內容、原則、原理的依據上找根源方可有法可依、有則可守、有目的、有內容要求和確切的要領下練功、求效,否則再長期用功、刻苦研求也難免錯識、誤解、出偏、無效或反而于養生之求造成有害無益的弊、誤。故對養生具體功、理、心法、與拳學義理正確原則、原理的根源、依據必正確無誤方可,所以研修拳學、大成拳養生功中的“松”也要有確切、具體的依據(即有法可依方可),當知任何正確的高深的功、理、心法、原則、原理,是明確的、正確、確切的、固定的、不可能是不同的、相反的或多種多樣的,故大成拳功、理、心法只能在確切、正確的認、知和識、為中才能有功用、功效,此是不可違背的拳學心法原則!研、修、習練大成拳拳學養生功理及練功中的“松”的依據和原則、原理,只有在王薌齋宗師的《大成拳論》和王薌齋宗師其他文獻的有關論述中習求,方能找到依據、方為研、修拳學、練大成拳的唯一正確依據和則守、要義,除此別無它途可選(當然除王薌齋宗師文獻所載外其王薌齋宗師口傳心授的拳學心法之傳授,亦為關鍵的依據。只是今天已無條件得其親傳了)。王薌齋宗師所著《大成拳論》是研、修大成拳的必習之重點文獻,其拳學論述、拳語即是研、修大成拳所有功法、拳理、心法的依據和宗旨、對此習求大成拳時萬不可違背、不可誤解、不可誤識、錯為,方能研、修達效!王薌齋宗師的《大成拳論》是其著述中的重中之重,故其拳學內容極其充實、明確、包含全面,其每一句拳語均為研拳之要則和宗旨。《大成拳論》對大成拳學研、修的價值和重要性、豐富性、全面性占王薌齋宗師其他文獻總合的比例為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是練大成拳門人公認的,無可非議(當然不練大成拳的人有其他看法,與練大成拳就無關了)。所以既然練大成拳研、修拳學,必須以王薌齋宗師的《大成拳論》著述的內容為依據,違背王薌齋宗師文獻中的定論,又如何練好大成拳呢?王薌齋宗師在《大成拳論》“試力”一文中載有“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后、輕重、松緊之別”,在“練習步驟”一文中有“與大氣之呼應和波浪之松緊”,在“試力”一文中亦有“若動則能松緊緊松勿過正,實虛虛實得中平之樞中要訣”,在“論單雙重與不著象”一文中有“即一點之力、都有單雙、松緊、虛實、輕重之別”,在“歌要”一文中有“路線踏重心,松緊不滑滯”等諸多有關“松”在大成拳功、理、心法和拳學學術方面的論述和拳語。對拳學中“松”的正確理解、應用必須符合王薌齋宗師的拳學論述、拳語的原則、原理方可。

對大成拳拳學中的“松”是指絕對的“松”還是相對的“松”的識、為則亦應按王薌齋宗師的文獻內容、拳語為依據方可識、為正確。在大成拳拳學中有關“松”的定義、概念和具體功、理、心法內容亦應以王薌齋宗師的拳學論點、拳學文獻有關“松”的定論為依據方可正確識、為,所以只有如此細析、參解方可對拳學中的“松”有正確、確切的識、為。對大成拳功、理、心法及拳學學術義理中的“松”有了正確、確切的識、為之后方能出現良能、佳效致達拳學養生的目的。而其養生的功、效如何亦應以實際的效果來鑒別,即功效、效果也有最佳、一般,其進度亦有快、慢之分和時、日長短之別,故最佳功效和最快進度亦應在相互的比較中才能區分,其結果如何亦與對“松”的理解正確程度和具體練功時對“松”的掌握、運用是否正確相關。

今就大成拳拳學養生功法中有關“松”的功、理、心法內容根據王薌齋宗師上述文獻的有關論著對“松”的拳論內容進行增述、補解:王薌齋宗師所論“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后、輕重、松緊之別”是指一切法則中無微(指所有細微之處)不有(無所不有、都有)松緊之別,當知“松、緊”在拳學中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統一,“松”在現代人體科學、醫學、解剖學、生理學、運動力學、生物力學學術學理中是指抑制(放松),而緊是指興奮(緊張),如從人體肌肉組織的“松”、“緊”與神經傳導方面分析,“松”泛指肌肉不緊張、不用力,“緊”是肌肉用力、緊張,但王薌齋宗師在上述拳語中是指無不有松緊,其正解應該是“松”和“緊”在一切法則中(包括拳學、大成拳中、乃至大成拳養生功法中)無不包含“松”和“緊”兩個方面的內容,故大成拳養生樁中要求的“松”雖然符理,而亦應知“緊”也同時包含在統一的功法要則之內方為對“松”之正確的拳學識、為,其道理和根源亦應從拳學心法的角度上作進一步的精析、深解方可晰其髓要,而王薌齋宗師拳語中的“與大氣之呼應和波浪之松緊”之語是指大成拳功法、拳理中的“松”和“緊”兩個方面相互共有的義理、內容而言,而“若動則能松緊緊松勿過正”之拳語亦是“松”、“緊”與“緊、“松”兩個方面均含之意;其“勿過正”是指不能超過上述有關“松”和“緊”之間正常、正確的內容,如過于強求絕對的“松”或過于強求絕對的“緊”都是錯誤的(即都是超過正確限度的誤識、錯為),而“松緊不滑滯”之語亦指“松”和“緊”兩個方面在拳學中的內容不可輕忽而失,亦不可強求過限,而“即一點之力,都有單雙、松緊、虛實、輕重之別”的拳語亦指在一點(極小的條件下、情況下)亦有“松”、“緊”之別的內容。故在研、修大成拳習練大成拳時必先知“松”與“緊”兩個方面所指的具體內容,方能真正了解何為“松”與“緊”的關系。

在拳學、大成拳中,“松”不是指絕對的全部不用力,緊也不是指絕對的全部只用僵呆之本力,因為人的肌體在練功時絕對的“松”、全身全部都“松”必導致“懈”,而單純、絕對、全部的“緊”在練功時必導致“僵”,故王薌齋宗師的拳語中亦有“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之論,故過“松”必“懈”、過“緊”必“僵”、全“松”必“懈”、全“緊”必“僵”,此是拳學對于“松”、“緊”、“僵”、“懈”的不同關系之正解,而將“松”理解成絕對的“松”來指導功法練、用時,是錯誤的識、為,實際也不可能以此來練大成拳養生站樁功了,如以此錯為訓練功時全身必造成絕對的“放松”(絕對的不用力)人體的所有肌肉都“松”(松弛、抑制)人就會馬上癱在地上了,如何站立不動、保持身體平衡和保持全身各部站樁時的間架結構在靜立不動的條件下練功呢?!當知在練養生站樁功時,保持站立、保持身體平衡、保持一定的樁式間架結構不變形,必須有一部分肌肉在緊張、在工作(興奮、用力)的條件下在工作才能達到人體站立、平衡、姿態固定的靜功行功狀態,人才能立得住、不摔倒、不晃動、練功的間架不變形,并非一點力不用,只要站立、只要身體不變形就有力能作用,就有一肌的相對興奮、緊張、只是力度較小而已,這是因為人體的一部分必須工作的工作肌在工作,這也是練樁功養生的拳學第一隨意運動的功法訓練內容必應有的條件,否則如全身都絕對的“松”(放松)其必導致癱、倒在地上,當知只要有肌肉在作功(工作)就是有肌肉在興奮狀態、在緊張、在用力,只是力的大和小的區別而已,如從拳學、學術、學理上具體地析解時,只要人站立或一抬手、一睜眼、其必有有關肌肉在運動、在工作(亦指不是放松、是用力),只是力度微小而已,故不能絕對的“松”,亦是在有含“緊”的條件下的“松”,也是在含有“松”的條件下的“緊”,在小的力度運用、在小的動作、在放松的站立,其中必含有一部分肌肉的工作(在興奮、在緊張)才能達到,否則必不能完成練功所要求的內容,故王薌齋宗師亦有“松即是緊,緊即是松,松緊緊松勿過正”之說,在拳學中亦有“全松必懈,全緊必僵”之明論。

如從“松緊”與“懈僵”的學理關系分析,“松”是相對的放松,而“懈”是絕對的放松,“緊”是相對的興奮,“僵”是絕對的用力;在練功時必以“松”中有“緊”、“緊”中有“松”而識、為才是真正正確的“松”和“緊”,當知人在靜臥時心臟一分鐘也不能停止跳動,否則人會很快死亡,而心臟的跳動正是心肌在一“松”一“緊”的“松”、“緊”兩方面的反復興奮抑制的一松一緊的過程中才可完成,而人肺的呼吸也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肺的呼吸要靠橫膈膜在胸、腹腔之間上下牽動才能完成,其動作也是在一“松”一“緊”的條件下才能完成,故只有在練養生功時調節好“松”和“緊”之間的關系、不絕對對的“松”也不絕對的“緊”才能以正確之法的形式練好養生功、才可出功、達效。而練養生功更應必須避免“懈”和“僵”方為正確,此亦為養生中正確理解、運用“松”的關鍵,而“懈”在拳學中是指單純、整體、全部的放松造成的,其特點是單純的、絕對的柔、懈、綿、軟,而與無知覺的睡臥沒有區別;而“僵”是指單純、整體、絕對的用笨力、僵力、呆板的緊滯,此兩者(指“懈”、“僵”)在大成拳拳學中是錯、弊之為,于拳學功效之求極為不利。而“松”在拳學中的正解是指要求達到休息肌必須抑制、不用力、放松,而工作肌在休息肌“松”的條件下工作肌還要工作(不能放松),故是“松”中有“緊”亦是相對的“松”非絕對的“松”、而“緊”在拳學中的正解是指工作肌的“緊”,而在工作肌“緊”條件下休息肌必須放“松”,才是拳學中“緊”的正確識、為,故拳學在功法練、用過程中(包括養生、技擊)均應達到必須工作的工作肌要“緊”和必須休息的休息肌要“松”,才能真正、正確地達到王薌齋宗師拳論、拳語中“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一切法則無不有松緊”、“松緊緊松勿過正”、“一點之力都有松緊”、“松緊不滑滯”(是指“松”不能滑懈、“緊”不能僵滯之意)的拳學功、理、心法練、用和拳學學術義理的正確要則。而神(精神)、意(意念)的“松”、“緊”在王薌齋宗師的拳論和大成拳具體功、理、心法練、用中亦有原則、原理練、用的具體規范和應遵從的確切要則。

大成拳拳學中的“神”是指精神假借,其亦與拳學練、用的目的有關;而“意”是指意念誘導,其亦與支配動作、力量練、用的具體訓練、應用內容有關,亦是完成“神”的目的而服務的具體意識、指導、支配形、力的關鍵所在。神、意在大成拳拳學功、理、練、用和心法學術義理的內容中,亦與“松”、“緊”的要義和具體在功法中的要求密切相關,王薌齋宗師在拳論中有“神松、意緊”的定論,故在大成拳功、理、心法練、用中與拳學學術義理中,無論是研、修養生或是習練技擊,乃至應敵制勝的實戰、拼搏中,都應以神“松”為主旨、以意“緊”為原則方可,而神的“松”是指精神無負擔、心胸要平定,萬不可緊張;而意的“緊”是意念要豐富充實、有明確的具體內容,萬不可松懈、無目的、內容而識、為,研、修大成拳拳學和具體功、理、心法練、用過程當中還應以“神松”、“意緊”兩者兼備、共達為拳學心法的要則方可,即指兩者缺一不可而“松”、“緊”互輔互為,此亦為研、修拳學養生出功、達效的必遵則、理,萬不可違背,否則養生之功亦難達佳效。而在大成拳功、理、心法具體練、用中和拳學學術義理的原則、原理中,如何才能達到“松”,必首先正確理解何為“松”的上述王薌齋宗師有關“松”在拳學中的拳論定義的析解,區別“松”和“緊”、“懈”和“僵”之間的關系確切地明確具體練功時的“松”(如休息肌的放松,工作肌工作兩者共達的兩方面內容),萬不可一謂的要求全部都“松”或以無原則、無目的的“松”的誤識、錯為而練,亦要在拳學中有關神、意與“松”、“緊”的上述兩者之間關系的要則中,也有正確的識、為方可,而在拳學學術理論原則基礎的概念上對“松”和“緊”有了正確的判斷和識、為,再以正確的具體功、理、心法練、用中的細微之處來體認、有明確、具體的要領、要求而行之方可(如站撐抱養生樁時三角肌的上側要工作(興奮)、后側要“松”,大臂的肱二頭肌要工作、肱三頭肌要“松”,手指的伸肌要工作、手指的屈肌要“松”,在神、意要則方面如精神要“松”、意念要充實、豐富(緊)等等,其具體、細微之內容亦萬不可誤識、錯為,否則于功用、功效之求不利,甚至于養生功效不利、戕生。當然在大成拳養生功、理、心法、練、用過程之中和拳學學術義理、則理中還有很有關“松”、“緊”的具體內容,尤在心法的口傳心授中是非常豐富、明確、具體和多種多樣的內容的,在此只是舉例說明而已。總之如對“松”的識、解和具體練、用的諸多細微要則識、為確切、體認符則(指符合王薌齋宗師拳學論述的主旨、原則),方可達拳學養生練、用功效之佳效。萬不可無依據、無目的、無原則、無要領一味的要求全“松”、絕對的要求越“松”越好,失去樁功于“松”、“緊”的正確要則,或違背樁功稍節緊、中節松、根節固、神松、意緊的最基本的拳學心法要則,誤識、錯為,均不能練達養生之功效。故于拳學中的“松”之正確識、為于教者、習者、練者均應真識、正析方可正為致效,萬不可胡亂而為或偏識、誤導與錯解,對此當審、慎而為方能達其正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湾仔区| 钟祥市| 长武县| 青冈县| 武邑县| 辽源市| 林甸县| 清涧县| 平邑县| 仁布县| 陆良县| 神木县| 三都| 全南县| 合川市| 土默特右旗| 会东县| 泊头市| 自治县| 孝义市| 古浪县| 庆元县| 富宁县| 岑溪市| 宁津县| 铁力市| 仁化县| 青冈县| 开阳县| 麦盖提县| 房产| 怀化市| 明星| 类乌齐县| 博野县| 永城市| 炉霍县| 莎车县| 天气| 平乡县|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