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寶寶前媽媽要做好的心理準備(2)
- 0—3歲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
- 李麗
- 3255字
- 2015-08-13 19:44:26
過來媽媽貼心話
原生家庭和新家庭最好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間隔,能不住在一起就不住在一起,如果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最好給老人在本小區買一套房子,大家彼此能相互照應,又互不影響各自的生活是最好的。兩代人有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上的差異,而伴侶間也需要親密的空間,需要在沒有評判的目光下,享受自在、舒適的婚姻生活。
·避免產后抑郁要做好的事先準備
一次在一個女性沙龍上,大家討論關于產后抑郁的情況。一個新媽媽小秋分享她的經歷并總結了幾點原因。
累
產后國家規定放產假,但這卻是一個非常累人的假期。半年里我沒睡過一個超過5個小時的整覺。有時凌晨2點左右就會被寶寶叫醒,喂過奶,他睡了我卻好久睡不著。這時的我,想上吊的心都有。
晚上的睡眠就這樣弄的支離破碎的,白天的時候,往往忙了一天才發現自己牙還沒刷臉還沒洗。產假結束我回醫院值夜班,因為是第一個離開寶寶獨自睡覺的夜晚,我睡得沉極了。來病人時,護士砸門都沒把我叫醒,只好搭梯子從窗戶爬進去弄醒我。這說明什么?比起產假里帶寶寶,在醫院值夜班大概還算個輕省活兒!
單調
孩子大一點的時候,還能有個互動,但是孩子剛出生那會兒,不會笑,沒交流,就是吃,拉,睡,媽媽一小時一小時的就是拍拍抱抱喂喂這樣的事情。月子里的一個月整天腦子里就是想著:寶寶多長時間喂一次,一天換幾個尿布,夜里起來幾次,這些顛覆了我整個生活的大事,離正常的生活又是多么遠。有時候,我去洗澡的時候,心情都很矛盾,一邊擔心阿姨帶不好寶寶,想趕緊洗完了下樓去自己帶著,一邊又覺得不在寶寶身邊真是輕松自在,想多磨蹭一會,然后又為自己這種想法很內疚。
孤獨
產后的生活重心全都在寶寶的吃喝拉撒上,沒有同事沒有朋友,更不能隨便出門,因為還要定時喂奶,大部分時間都是一整天呆在家里,感覺與世界上大部分人失去了共同的話題。白天也常有一種“被困住了”的感覺。去超市購物算是奢侈的出行,但是腦海里還總是寶寶的哭聲,著急忙慌地還得趕緊回家。
成功感缺失
我從小受的教育是像男孩子一樣好好讀書有一份體面的職業,有經濟實力,受人尊重。上班的話,工資多少是看得見的,升職與加薪更能證明你的成績,但是,如果請保姆來帶孩子,該付保姆多少錢?在家帶小孩,也意味著職業和學業的停滯,而且現在30左右,正是比較關鍵的年齡階段。想起這個心里就有些急。
小秋遇到的這些情況是很多新媽媽遇到的共同問題,據統計,50~70%的產婦產后都會經歷一段“藍色”憂郁期,其中抑郁程度較重,對正常生活影響較大的稱為“產后抑郁”。按照國際精神類疾病診斷標準,產后6周之內出現的抑郁可以診斷為產后抑郁,因為其發病機制可能與體內激素水平變化有關。而6周之后出現的抑郁應該就屬于抑郁癥的范疇。小秋的情況,倒也便于我們理解患抑郁的原因,即產后離職在家照料小孩這種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醫學上稱為應激性事件——對母親心理造成沖擊,導致情緒失調。產后生活單調、過度勞累、自我價值得不到肯定是造成小秋產生產后抑郁癥的外在原因,內在原因是新上崗的母親還未適應自己“母親”的角色。母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女孩出生后就從社會上學習。長輩、書籍、電影等等無時無刻不在“教導培養”女孩子們成為好母親。這種教導熏陶在當下社會有些縮水的趨勢,所以對于新女性,尤其是習慣于自我獨立的職業女性,做母親意味著自我世界被“侵犯”,這讓她們很不適應。
做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最重要的職業,它需要最高深的學問、最堅韌的耐心、最深沉的真愛。由于目前人們對這份職業缺乏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導致很多媽媽自己看不起自己,覺得僅僅用母親來定位自己,是一種貶低。像小秋單純地將自己的價值換算成金錢與保姆相比較,試問,媽媽和保姆對孩子的愛和投入能一樣嗎?!
除了某些觀念要改變之外,要更好地面對做母親的挑戰,準媽媽或者新媽媽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做好準備:
1、重新自我規劃,包括人生目標、職業情況、生活方式等,將業已成熟的自我體系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我本人過去做網站管理工作,工作節奏快,壓力很大,經常性加班。生了寶寶后就不可能再去從事類似的工作了。于是我重新進行了職業規劃,邊帶寶寶邊考下了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證,之后結合自己的傳媒專業,兼職做心理類的圖書編輯。也有很多媽媽開網店或者重新學習新的技能,都為既能開始新的職業實現自己的價值又能兼顧家庭和孩子。
2、做好可以接受為了孩子,在某種程度上放棄自我,但注意這絕不是完全放棄!孩子出生的前三年會占據媽媽的大部分時間,這個時候,你的主要社會角色是母親,你可能為了孩子沒時間逛街,也不能會友,更談不上長足旅游,但你仍然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學習到新的東西來滋養自己的成長,如:營養學、兒童心理學、醫療護理甚至是烹飪方面你是否都有了新的知識和技能的增長?永遠不要將自己只定位為母親一個角色,這樣就不會失去自己。
3、不要指望孩子生下來你就會愛他。慢慢培養對孩子的愛,并從中收獲樂趣。我的一個朋友曾回憶當初她剛看到生下來寶寶的情形:啊!他怎么這么丑啊,快拿走!她說她當初對這個丑家伙一點沒有愛意,但是隨著與孩子慢慢有了互動,她才越發萌生母愛的情懷的。
4、另外,找到其他方法應對照料孩子的壓力,關鍵是要尋求幫助,如可以請自己媽媽或者婆婆幫忙照顧一段時間,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哪怕是躲在咖啡館里聽聽音樂,看一本小說,或者只是呆呆地看看路邊的人流,就可以助長很多心靈的力量。不要為自己不在寶寶身邊而對寶寶產生內疚,你的好心情對寶寶更重要。
5、和其他媽媽交流
和別的媽媽談寶寶是世界上最有滋有味的事。如果身邊沒有這樣的朋友,在育兒網站里潛水和灌水也很開心。你會驚喜地發現,居然有人和你一樣,一邊吃著飯一邊津津有味地談寶寶的拉屎問題。
過來媽媽貼心話
很多新媽媽感覺育兒困頓勞累,并且埋怨當爸爸的一點兒都不幫助自己照顧寶寶。實際上,當爸爸們本想抱抱寶寶的時候,媽媽們往往會阻攔:“你這個笨手笨腳的,還是給我吧!”當孩子和爸爸在家的時候,媽媽們又總是不放心:“他是照顧不好寶寶的!”在這樣的信息強化下,爸爸們越發覺得自己在照顧寶寶方面很無能,因此,離育兒的工作也就越來越遠了。其實,大多數爸爸還是愛媽媽愛寶寶的,主要是媽媽沒有給爸爸機會參與,爸爸不理解帶小孩的辛苦。這不但加重媽媽的負擔,對爸爸也并不公平,錯過了許多親眼看見孩子成長的美好時刻。
因此,聰明的媽媽要多贊美爸爸對寶寶的付出,強化他對寶寶的愛,同時,也要及時把寶寶對爸爸的依戀告訴他,強化他做父親的責任,這樣不僅能減輕媽媽育兒的勞累,也讓爸爸能共同感受育兒的幸福。
·左右為難:上班還是在家帶孩子?
育兒類的網站上包括身邊的很多新媽媽們,都在為“上班還是在家帶孩子”而痛苦掙扎。一方面,如果媽媽上班,把孩子交給別人來照顧,那很不舍;另一方面,如果在家帶孩子,又擔心自己的事業就此擱置,將來恐怕和社會脫節,就很難在有合適的工作了。還有的人是因為經濟原因,老公一個人不能支撐家中的開銷,因此,媽媽們不得不出去工作來一起養家。
網上看到一個媽媽心酸的講述:
“寶寶生下來后,一直是我和我媽帶,寶寶6個月的時候,我的產假休完就去上班了,于是,請了個阿姨幫我媽做做家務,但是寶寶七個月的時候,阿姨說她家里有急事要走,我一時手忙腳亂,不得已,只好將寶寶送回老家,讓我爸媽一起帶。
就這樣,現在我和寶寶分開快一個多月了,一閑下來的時候,思念的瓜子就刨著我的胸口,很想寶寶,可是我的工作又太忙,寶寶在的時候,每天寶寶沒醒,我就去上班了,晚上九十點才回到家里,這時,寶寶早就已經睡著了,周一到周五,基本是沒時間和寶寶交流的,唯一只有周六和周日的時間。所以,即時把寶寶接回來,又有什么用呢,我還是沒有時間照顧他。看著寶寶一天天長大,我一天天地錯過他成長的歲月,心里真的好難受。可是,如果不上班,當全職媽媽的話,我又舍不下每月一萬多的收入,也不想讓寶寶爸爸獨自承擔經濟壓力,畢竟,我的收入也不算少。
我該怎么辦呢?真的好想寶寶,每每看見小區的孩子,我就想起自己的寶寶,聽見別人家的寶寶哭,也就像哭到自己心里一樣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