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寶寶前媽媽要做好的心理準備(1)
- 0—3歲媽媽不可不知的育兒心理學
- 李麗
- 4913字
- 2015-08-13 19:44:26
孩子會令你的人生得以完整和成長
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大,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傳宗接代的傳統思想正在遭受自由主義的激烈碰撞,尤其是現代育兒所要付出的金錢和精力,以及這背后的媽媽要面臨的人生種種改變,更讓很多已婚的女人望而卻步。于是,生還是不生?這已經成為一些年輕夫婦面臨的焦慮問題。
也有一些已婚女人說:“我自己還沒長大,怎么會去照顧別人呢?那誰來照顧我呢?”確實,現在處于黃金生孕期的已婚女人很多本來就是獨生女,在親人的照顧下長大,結婚后由丈夫照顧,她們喜歡毛絨玩具,喜歡和丈夫撒嬌,生了孩子,豈不是會和孩子成了競爭對手?更不要說那些生了孩子后無休止的家務了,想想都恐怖……
以上都是現代社會存在的現象,也是令一些發達城市日益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原因,但是,仍有絕大多數女人,會毅然決然地選擇做母親,她們沒有一定要將人類繁衍下去的歷史責任感,但是她們知道,做母親,是關乎生命的大事,是實現自我的必經之路,只有經由做母親的過程,才能讓她們的生命得以完整,否則,即便擁有豐厚的物質,享有無人束縛的自由,但心靈,永遠空落落的沒有一個穩固的依附。
確實,孩子會讓一個女人真正得以完整和成長,他會教你忍耐、堅強、溫柔和如何付出愛。孩子的無邪的笑聲讓你感受這世界的單純和美好,即便孩子的哭聲也會令人感受到的是旺盛的希望。在他充滿期待的眼神里,讓我們感到自身的責任,激發了我們無限的潛能,在他稚嫩小手的觸摸下,讓我們從心底升起一種力量,讓我們無比堅強。
孩子就像一把神奇的鑰匙,開啟了我們人生前所未有的門,一個新的世界從此敞開懷抱,一段新的人生體驗充滿著愛和向上的力量。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媽媽
媽媽是孩子溫暖的港灣,也是有些孩子走向罪惡的直接推手。你如果聽了后一句話是不是感覺不可思議?天下那個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害自己的孩子呢?那我們先看看一個真實的案例:在浙江,一名成績優秀,品德優良的孩子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母親!而這個母親呢?工資不高,就幫別人加工毛線衣賺點錢供兒子讀書,讓孩子過著“吃穿全包,一心讀書”的生活。所謂為了兒子也費盡了心血,但是她為了兒子的學習,不允許他有任何的興趣愛好,動輒打罵,逼孩子考取他認為沒有能力考取的學校,孩子在高壓管教中,終于拿榔頭朝母親后腦砸去,將母親活活砸死!
這個媽媽看似為了孩子嘔心瀝血,但卻獲得了這樣的下場!媽媽雖然滿懷愛孩子的心,但是教育方法不當不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因此,對于孩子,光有愛,沒有方法和智慧同樣是行不通的。
現在處于80后的新媽媽們,似乎面臨的挑戰更大了。因為現在的媽媽們不僅要照顧家庭,還要賣力工作,而且工作時間更長,壓力更大。
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我們的媽媽們應該怎樣去了解我們的孩子?如何有效地溝通?如何更有效地培育孩子?成了媽媽們的當務之急。
蒙臺梭利曾強調,人的功能在0~3歲這一階段上比3歲以后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的綜合還要大,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可以把這三年看做是人的一生。既然1~3歲對于人的一生如此重要,那么在這一階段,我們的孩子的都發生了怎樣的成長,而作為媽媽,我們又該如何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因“時”施教?
我們這本書雖然談的是孩子3歲前的教育與培養,但是人的一生除了嬰兒期之外,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每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主題,作為媽媽的你,是否有了相應的準備呢?
“媽媽”這個社會角色的擔當,說容易很容易,只要你生下了孩子,就可以當媽媽了,但是,說難又太難,要保證孩子的心身都能健康的成長,你不僅要具備一些醫學常識、營養學常識、尤其要具備一些發展心理學的常識,甚至需要了解胎教相關的知識……所以說,一個好媽媽,是需要大量的學習的。
然而,現在這個消息爆炸的社會,各種信息又太多了,這時候更需要媽媽的自信,相信直覺,相信自己,不盲從,在鋪天蓋地的信息和各種聲音的轟炸中進行獨立思考與判斷——什么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但是,這樣的強大的自信從哪里來呢?
現在干什么工作都需要“上崗證”,但是,很遺憾,我們國家的的父母們,在崗前是沒有經過什么培訓的,都是倉促到位,有很多媽媽并未做好充分的準備就懷孕了,在未來的育兒路上,往往不能安心地履行媽媽的責任;
即便是做了一些準備的媽媽,她們的辛勞往往達不到期盼的效果,因為她們的思想、說話和行為,受到傳統文化、社會狀況、上一代的熏染等,只能重復過去的做法;
有的媽媽確實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愛,每天像仆人一樣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結果一方面使孩子無法獨立發展,而且變得沒有力量,甚至使孩子心理、智力都發展滯后;
……
如何做一個好媽媽呢?做一個好媽媽的前提是要做好自己,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將自己的生活活的有滋有味、豐富多彩,這樣我們才能在培育孩子的時候,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求,這樣才能建立最基本的自信,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覺,才能以真愛面對孩子。
因此說,培養孩子的過程何嘗又不是媽媽自我修煉的過程!要做好一個媽媽的角色,著實不容易,就讓我們以專業的要求來面對這份賦予我們的神圣工作吧!隨著這項工作的深入,我們自身也都能得到全新的成長,從這個角度說,這又是何等神奇的人生過程!
過來媽媽貼心話
現在有一些社會機構開辦“父母課堂”,已經懷孕的或者準備懷孕的準媽媽們可以帶著老公去學習一些“父母學”的知識,為培育寶寶奠定一些基礎,還能促進夫妻兩個人的相同的教育理念,避免將來在育兒方法上存在太大的差異而影響夫妻感情。
另外,如果自己在幼年的成長過程中有一些負面事件或者由于父母的原因造成了心理創傷,建議準媽媽先到一些心理咨詢機構進行心理療傷,或者參加一些工作坊的心靈成長小組,只有自己的問題解決了,保證自己的人格健康,才能在未來對自己的孩子施以好的影響,否則可能會造成新的輪回。
·記住,你不會是一個完美的媽媽
我在和一些媽媽溝通的時候,發現很多媽媽存在育兒焦慮:看到有的媽媽給寶貝報了親子班,她就算借錢也跟就去報,就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到有的媽媽給寶貝買了漂亮的新衣服,她就感覺自己寶寶的衣服是不是太舊了?有的媽媽表面上一個勁地夸自己孩子“寶寶真棒”,背地里卻對我說“我家寶寶特別不愛說話可愁死我了!”更有焦慮過分的媽媽,總是擔心自己做的不好,時時處于內疚之中,孩子感冒了,她懷疑是因為自己后半夜睡的太死,沒能及時像貓頭鷹一樣徹夜值班導致的;看到別的孩子能流利地說幾個兒歌而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就責怪自己平時沒有多花時間開發孩子的智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個子矮,就覺得自己在孩子的營養上沒有多下功夫……
媽媽們,請記得,你是個普通的凡人,不是神。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都會有遺憾有想不到的地方,陪著孩子成長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對寶寶的照料過于投入,事無巨細都要費盡心思,時間長了,便會感到自己情緒低落、失眠、注意力難以集中,嚴重的還會變得脾氣暴躁,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等生理不適癥狀。隨之而來的便是生活質量下降,仿佛育兒生活成了讓人煩惱的責任,過去平靜的小家庭似乎因為寶寶降臨而被擾亂,喪失了生活最初的樂趣。這種嚴重的焦慮不僅傷害了你的身心健康,同時,這種不良情緒還會傳染給寶寶,給他(她)造成不良影響。
這些媽媽焦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自己的恐懼,由于社會競爭壓力大,所以,成人們居安思危,未雨綢繆,要有超前意識,因此,這往往導致家長對于孩子的期望值過大,總喜歡拿自己家的孩子與別人家的作比較,一有差距就驚慌失措,坐立不安,想方設法讓孩子被動地接受你的調教。殊不知大人過多的焦慮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有時反而會讓父母的預期失算,甚至適得其反……
我曾看到一個媽媽在女兒七八月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學習走路,嘴巴里還念叨著:“寶寶真棒,你看別的寶寶都不如你學的快!”殊不知,在孩子的肌肉和骨骼還沒有發育到成熟的時候,就讓她進行身體不能承擔的事情,對孩子的發育沒有好處只有傷害!千萬要根據孩子的生發發育的階段和特點去培養孩子,不要做揠苗助長的事情!
另外,還有一些媽媽對孩子的安全問題非常焦慮,擔心孩子會生病,天氣冷點兒就不讓下樓玩,有點危險性,堅決避免參與。這些過度的擔心只會禁錮孩子的天性。要知道,我們沒有力量去保護孩子的一生,所以我們也要給孩子受挫的機會。
雖然很多媽媽懂這個道理,但是還是不肯放手,圍著孩子婆婆媽媽的讓孩子厭煩。這些媽媽焦慮的背后都有著擔心失去孩子的恐懼,這是很多媽媽淪為“孩奴”的終極原因。由于自己極端恐懼這種后果,因此可能會為了孩子的安全而讓孩子失去快樂。對于三歲之前的孩子來說,只要孩子在自己的視野之內,不要太顧及孩子玩的是泥巴還是樹葉,只要孩子玩的很開心,都不應該剝奪孩子的興致。
過來媽媽貼心話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一個媽媽和一位智者的對話。孩子已經青春期,執意要和朋友們去一個遙遠的地方探險,媽媽由于擔心安全問題而堅決阻止,結果母子兩個鬧得很僵。其實這種問題會在孩子未來獨立性更強的時候頻頻出現。智者建議媽媽放手,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安全準備之后讓孩子去,并給他祝福,不要讓擔心這種消極情緒影響到孩子的快樂。這位媽媽說:“那如果我就此失去了他該怎么辦?”智者的話意味深長:“事情分我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們只能管我們自己的事,對于他人和老天的事我們是無能為力的。”
·你的家庭將不止三個人那么簡單
寶寶出生后,如果你不肯放棄工作和事業,孩子的爸爸也不能抽出時間來幫忙,而雙方父母又到了需要照顧的年齡,一場新的家庭重組勢在必行。
同學小蓓最近因為這個正打算鬧離婚,因為單身的婆婆在孫子1歲時,自告奮勇要來看孫子。小蓓以為婆婆至多來住個十天半個月就走,但是沒想到,婆婆來了之后就沒有離開的意思了。婆婆的到來,讓一家三口的生活規律全都打亂了。小蓓是獨女,以前隔兩天一家人就抱著孩子回她娘家。現在婆婆來了,不叫上老公,小蓓不樂意獨自回娘家;叫上老公,小蓓又覺得把婆婆一人丟在家里不好。時間長了,小蓓的忍受變成了冷漠,她不吃婆婆做的桂圓湯,也不喜歡婆婆給她織的毛衣,只希望婆婆快點回老家。
婆婆本人也感覺到了小蓓對她的排斥,一天,婆婆拿著火車票對著兒子和兒媳婦哭了,她說她很失望,多了一個孫子,卻失去了最心愛的兒子。她責怪媳婦對她的冷漠,責怪兒子不為她說句話……珍珍和婆婆吵得很兇,老公站在中間,越攔她們火越大。最后,母親指著小蓓老公喊道:“你給我記著,這個家要是有這個女人,我就從此不踏你的門檻!”
面對婚姻中的家庭關系,怎么樣做才能盡可能達到和諧呢?媳婦當然要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夾在中間的雙面膠——老公的中介作用更重要。兒子的這種中介作用如果發揮得好,則可以加強婆媳之間的情感聯系,反之,則容易成為矛盾的焦點,出現“兩面受敵”的困境。
因此,如果要決定和公婆長期生活,重點要看老公的協調能力如何。如果老公能智慧地“做人”,就能有效避免婆媳之間的不愉快發生。
例如有的婆婆認為家務活應該媳婦干,兒子應該閑著休息。如果婆婆讓媳婦做家務,兒媳讓老公來幫忙,婆婆肯定搶過來說:“我來我來!”但幾次下來,婆婆心中就會對媳婦不滿。但是如果婆婆讓媳婦做家務,丈夫在一旁看電視,上網玩,長此以往,媳婦心中就會不滿。如果這時候兒子表明立場:“老婆和我一樣要上班,下班她也挺累的,我一個大男人干這點活兒沒什么。”婆婆看見兒子挺疼老婆,漸漸習以為常,也就不在叨咕了。
婆婆一代節儉習慣了,看到年輕人花錢大手大腳的非常生氣。在買菜、買衣服、洗澡用水、夏天開空調等多個方面都可能發生摩擦。如果婆婆說:“這樣的衣服就這么貴!”用言語限制媳婦的花費,媳婦就會認為婆婆干涉個人生活,自己賺的薪水自己不能做主。也有的媳婦買了衣服,如果婆婆問起,打個半價或者8折報給老人,老人對價錢也就不說什么了。最好的方式是兒子對母親說:“現在女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您就讓她多買幾件衣服也沒什么。我老婆出去漂亮,我臉上也有光。”
以上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如果你打算和婆婆公公一起生活,要避免兩個女人短兵相接,一定要先給老公做好培訓。對于媳婦來說,不要期望沒有血緣關系的婆婆來像對待女兒一樣對待自己,“公司不是家,婆婆不是媽”,對來自婆婆的關心和愛的期待要降低,這樣生活才容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