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文明的宿命(1)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次貸危機的發生并非出于某種疏忽、懈怠的偶然,其不僅符合人類活動最普適的定律——能量守恒,更符合人的本性——恐懼、貪婪就在一線間。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危機的深入探源、系統化觀察,社會經濟形態的演化、經濟結構的變遷也得以彰顯:人類已開始漸次、逐步進入金融文明階段。作為工業化、信息化實現后的一種遞延,美、英等國率先承接并享受了金融化的益處;同時,也遭受到了金融文明初期的紊亂,如次貸危機。金融危機是金融文明下的一種客觀形態(在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下也時有發生,但處于被約束狀態且不是主導形式),本身并不存在善惡之分,不能因為金融危機爆發帶來巨大破壞就是惡,金融危機實際上是金融文明循環演進、螺旋上升的具體表達方式。

金融大爆炸與金融文明

對當前各種經濟現象特別是金融領域的異常運行不理解,引發人們對人類知識系統的反思。人類知識積淀對應于人類的文明進程,而現有的知識仍停留在對過去經濟文明的總結和推理上。所以需要對人類經濟文明進行梳理,進而推導新文明的出現以及新文明的特征。

經濟文明進程伴隨著產業的演化,人類最早出現的產業是農業(畜牧業早于農業,但畜牧業并未普遍推廣,從廣義上說,畜牧業屬于農業),與農業相對應的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基本要素是土地和勞動力,“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其他的產業方式如手工業、商業、宗教、服務業等都是從屬的,甚至被認為是不創造價值的。對財富的理解很單一,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目的是原始的財富,不會出現不同價值觀而互相爭斗(因宗教引起的沖突不屬于本書討論的經濟文明范疇)。農業文明綿延數千年,其知識可以在數千年內有效,“半部《論語》打天下”(注釋1)是有道理的。

工業革命的急速推進使人類進入到了一種新的文明體系,即工業文明階段。工業文明根本不同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基本要素是資本和價值,交換成了生產的目的,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是貨幣(早期是金幣和銀幣,后來是紙幣)。在紙幣出現后,貨幣泡沫膨脹,通貨膨脹成了社會經濟的伴侶。人類對財富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出現了巨大的分歧:一派從人類勞動展開,高舉勞動價值大旗,并推導出剩余價值,把財富理解為勞動價值財富(李嘉圖的價值學說——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列寧、斯大林的社會主義論);另一派直接從商品對人類的有用性展開,提出效用價值,揭示人性中的各種需求(邊沁的功利主義——邊際學派的效用論——杜威的實用主義)。由于對工業文明理解的巨大分歧,工業文明自誕生起就沖突不斷,直到20世紀后半葉的冷戰。工業文明歷經數百年,其規律在百年內都有效,馬克思的《資本論》、馬歇爾的《經濟學》、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都是經典,也確實指導了社會經濟運行。

到了20世紀中后期,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文明成為新的社會特點。信息文明的特征是社會感應、信息傳遞速度非常快,這極大地改變了原有的生產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如計算機改變了傳統的制造技術、生產工藝,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交流方式。托夫勒曾對信息文明作了現象上的描述,但并未觸及根本。信息文明的一般等價物就是信息,哪里概念多,貨幣就流向那里,財富也會在那里生成。發端于20世紀90年代的新經濟是信息文明的集中表現,納斯達克是信息文明的代表,一大批數字英雄成為信息文明的獲益者。信息文明從產生到現在不過30年,期間出現過無窮多的變化,而且信息文明的哲學基礎是測不準原理,很難總結出不變的規律,所以幾十年來難以出現通吃數十年的鴻篇巨著。

從上述文明進程可以看出,文明的演化呈加速趨勢,從數千年、數百年到數十年。現在社會經濟出現了很多不同于過去文明形式的現象,各種現象非過去的知識所能解釋。金融業在一些國家的作用越來越大,超過了任何單一產業的功能。比如倫敦金融城高薪階層的納稅額已占到全英所得稅收入的25%,英國公司稅的25%也同樣來自這一地區,美國華爾街大抵如此。證券業一經啟動,就以雷霆萬鈞之勢發展,如中國的證券市場短短20年便躋身全球股市規模及IPO排行前列。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外匯增長速度沒有任何一種成型的金融理論所能解釋,金融調控與市場的演變有天壤之別。

歷史上,某種產業成為社會主導產業,那么與這種產業相伴隨的文明就會逐漸成為主導經濟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都是如此。現在一系列現象已經表明金融業漸成主導。就業人數快速上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業從業人員占就業總人口超過10%。1990年美國廣義金融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18%,首次超過制造業,2003年這一比重升至20.4%,并且還在快速上升。目前世界貨幣交易額為世界貿易額的100倍,即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額只占到1%,而美國與生產流通有關的貨幣交易還要少,只占到0.7%,金融交易與實體經濟之間幾乎看不出實質性的聯系。由此可見,金融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文明方式已進入人類歷史進程,并將快速成為社會的主導文明。

金融文明從一出現就顛覆了歷史上的三種文明形態,呈現出新的文明特征。第一,勞動價值論已被新文明遠遠拋在后面,巴菲特一夜能賺數億美元根本不能用勞動價值論解釋,用勞動時間無法衡量巴菲特的價值大小;同樣,效用論也不能描繪金融文明,因為無紙化的貨幣符號不能給擁有者帶來任何生理、心理享受。第二,由于傳統價值論的前提不復存在,社會經濟的一般等價物就不再是金銀。在金融文明的前提下,金融交易的一般等價物變成了故事,即誰會講故事,誰的故事編得更讓人可信,誰就擁有更多的財富。目前看來,投資銀行就是故事大王,無論是國際上鼎鼎有名的高盛、摩根士丹利,還是國內岌岌無名的私募基金,都熱衷于講故事,大到和總統首相攀交情,小到炒作某個上市公司董事長有緋聞,炒作的目的無非是提高自己的“等價物”。第三,金融文明不是獨立于其他文明而存在的,而是鏈接到前三種文明之上的。比如農業上市公司將金融文明嫁接在農業文明之上,通過金融文明數倍、數十倍地放大農業文明成果;科技型創業投資基金則是將金融文明嫁接到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之上,更大地提高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效率。目前嫁接最成功的仍是投資銀行、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等。

四種經濟文明各有不同,年代越久遠,其知識體系越完備,但同時其知識的作用功效也加速下降。不同經濟文明的特征有很大不同,對應的知識體系有很大反差,以上一個文明的知識規律判斷下一個文明的發展趨勢,那就類似于關公戰秦瓊。目前社會普遍對金融文明的到來沒有察覺,習慣于用工業文明、信息文明的規律來解釋、研判金融問題,證券市場按照幾何級數發展符合金融文明規律,卻遇到工業文明的思維邏輯——按照算術級數發展的調控干預;固有的知識體系中所謂的市盈率、資產證券化率、估值模型一次次被市場否定,卻仍被奉為至尊。對傳統知識抱殘守缺,不能理解新文明的到來,結果可能出現精神分裂;只有對四種文明融會貫通,適時應對,才能在市場上成為贏家,大小通吃。

金融文明產生的因素分析

證券化、資本化的創新

“資本化”、“金融化”指的就是將以下四大類“財富”轉換成“資本”,使一國的金融資本大增。第一是土地和自然資源,第二是企業財產和未來收入流,第三是社會個人和家庭的未來勞動收入,第四是政府未來財政收入,這四類財富是任何國家的核心資本源。但并不是所有國家都能把這些資產、未來收入流轉變成資本,能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這些資本源的產權被明確界定、能被買賣,最好是能以產權契約的形式自由買賣。所以,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是一個有財富但沒有資本的社會。以往,我們更關注過去200年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卻忽視了發生于過去150年的金融革命。資本化的效果是加快資源的配置速度,降低配置成本,提升配置效率。1800年以農業為主的美國,其經濟的金融化水平極低,貨幣供應才2800萬美元,是工業革命和城市化使美國經濟的金融化程度猛增,到2006年,金融票據與證券總值達到129萬億美元,是國內生產總值的9.7倍——相對于每1美元國內生產總值,有近10美元的金融票據與證券在流通。美國社會的金融化程度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這么高過,高度金融化帶來的是前所未有的金融資本供給,有了這么多流通起來的金融資本,科技創新、對外投資、個人創業也就有了所需要的資本。美國經濟的“錢化”和“資本化”能力也讓其自然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以至于其金融業以及相關行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超過35%。資本化的結果是,美國的財富能夠以比其他國家快得多的速度創造更多新的財富。

數量基礎

過去10年,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都在瘋狂地發行基礎貨幣,美國的貨幣發行量長期以來一直以高于10%左右的速度增長,而同期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不到3%。同樣的,日本的基礎貨幣發行量也始終保持在10%左右,但其10年間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幾乎一直徘徊在零上下。當正常的投資機會無法為工商業積累的資本提供出路時,就會以金融資本投機的形式,無處不滲透,無處不控制。特別是飽受遏制的金融行業再次擺脫了束縛之后,就會催生出許多新的進展,如新經濟活動、新財富以及新社會和政治現象。

首先,金融資產出現了爆炸式增長。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稱,全球金融資產占全球年度產出的比例,已從1980年的109%飆升至316%。2005年,全球金融資產存量已達140萬億美元。其次,金融資產的交易驅動型特征較為明顯。1980年,銀行存款占全部金融資產的42%,到2005年前,這一比例已降至27%。在銀行體系中,資本市場越來越多地發揮著中介作用,而憑借其向客戶的長期貸款和與客戶的持久關系,銀行業已從商業銀行向投資銀行轉變。再者,大量復雜的新型金融產品從傳統債券、股票、大宗商品和外匯中衍生出來。“衍生品”由此誕生,其中以期權、期貨和互換(注釋2),遠高于1990年的3.45萬億美元。這些衍生品改變了管理風險的機會。最后,出現了新的市場參與者,特別是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本基金。據估計,對沖基金的數量已從1990年的610家,激增至2007年第一季度的9575家,其管理下的資產價值約為1.6萬億美元。對沖基金扮演著典型的投機和套利角色,這與共同基金等“只做長倉”的傳統基金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傳統基金一般投資于股票和債券。2006年,私人股本籌資總額達到創紀錄水平:據私人股本情報的數據顯示,684家私人股本基金的籌資總額高達4320億美元。

技術進步和理論創新

科技進步的狂潮在全面改造人類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同時,也成為推動金融創新的主要力量: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網絡革命不僅加速資產證券化的步伐,而且打破了交易者的時空局限,以致證券市場網上交易迅猛發展,金融市場國際化也迅速推進;在金融體系方面,信息化浪潮減少了市場交易的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交易成本的下降催生了更多的交易工具,越來越多的債務工具開始出現在證券市場,衍生品市場更是進入井噴期。

金融行業的這種空前大發展、大繁榮,也在金融理論中引發了新的革命。大量的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內容被引入金融市場的理論分析,行為金融異軍突起,如今作為龐大期權市場技術基礎的期權定價模型,便是由兩位美國經濟學家邁倫·斯科爾斯和費希爾·布萊克在20世紀70年代共同設計完成的。而金融理論創新的層出不窮又反過來為金融行業注入了強大且持續的生命力。

自由化思潮下的寬監管

如何解釋金融行業金融中介作用的增強和該行業活動的上升?答案與經濟活動全球化大致相同,除了技術進步的推動,還有經濟自由化思想的泛濫。

20世紀中葉以前,全球各國的金融行業都一直受到嚴格管制。在美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區別開來;幾乎所有國家都對居民持有外匯以及外國資產實行嚴格控制;對貸款利率設定上限是相當平常的事情。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美國的利率上限規定,該規定禁止對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同時還推動了戰后第一個離岸金融市場的發展:倫敦的歐洲美元市場。

然而,在過去的25年里,幾乎所有這些監管規定都被取消了。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外匯管制從高收入國家消失,在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也大部分(甚至完全)放開。1999年歐元的誕生加速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元區的金融市場一體化。全球許多國家的金融行業開放程度已達到了100年前——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明县| 兴和县| 湘潭县| 老河口市| 三门县| 兰坪| 榆中县| 日照市| 柘荣县| 金湖县| 涿州市| 南陵县| 郎溪县| 紫阳县| 万年县| 芒康县| 上虞市| 辽阳县| 屏东县| 石柱| 思南县| 修武县| 柯坪县| 确山县| 五峰| 贵德县| 荆州市| 日土县| 和林格尔县| 景东| 大丰市| 天长市| 成武县| 永福县| 屏东县| 察哈| 康马县| 札达县| 临武县| 资源县| 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