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觀念創新是中糧轉型的靈魂(4)
- 寧高寧空降北京前后的中糧命運
- 韋三水
- 2767字
- 2015-08-13 15:50:19
要知道,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同樣也是發展的過程。這種發展過程同樣也需要有共識的新的發展觀。周明臣向中糧上下積極灌輸著自己的“發展觀”:在企業轉型的新時期必須要有新的發展觀,這種發展觀就是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加快以股份制改造為核心的體制改革,實現公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并要進一步加入市場競爭,樹立業績至上的理念,保證公司快速持續穩定增長;就是要商品經營、資產經營、資本經營并舉,以商品經營為基礎、以資產經營、資本經營為手段,以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目標,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就是要不等、不靠、不要,不斷振奮精神,發揚激情,自加壓力、自我超越、自我創新、自我否定、自我重鑄,不斷追求新的境界。
國企突圍需要健康的企業文化
具有中糧特點的企業文化,奠定了中糧鍛造成為新國企的思想基礎,為中糧連續10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做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何所謂企業文化?根據《中國百科大辭典》: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具有的價值觀念體系及相應文化教育活動的總和。它不是自發產生的,而是企業領導者主動培養的結果。優秀的企業文化,對企業具有導向、激勵、凝聚、融合、約束及輻射的功能。
中糧集團是一個具有五十多年歷史的老公司,一個具有自身企業文化特點的正在迅速發展的老公司,而屬于中糧自己的企業文化,則在中糧的12年的突圍歷程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說這個之前,我們先簡單回憶一下中糧的變革發展歷程:1993年,以“被罵”為契機,中糧提出了努力抓好企業的經營作風建設,破除干部職工的官商作風,強調了服務意識和競爭意識的樹立。1994年,中糧提出練好“兩個功”(腰功和腿功)、發揚“兩種精神”(釘子精神和孫子精神)和“一個傳統”(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開始以務實和敢于迎接挑戰的精神狀態面向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1995年,中糧提出唱好“三支歌”(國歌、國際歌和“敢問路在何方”),進一步喚起了全體職員的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1996年,中糧要求全體職員發揚“爬坡精神”,克服困難,加快中糧的結構調整步伐。1998年,中糧提出了“第二次創業”的口號,要把中糧集團的經營提升到商品經營、資本經營、資產經營的新階段,創建國際知名的跨國企業集團。2002年底的中糧,已經由步履蹣跚的“獅子”變成了一只作戰兇猛戰術靈活有著長遠眼光的“土狼”。但中糧并沒有停止繼續前進的步伐。2003年1月23日,在中糧的中層干部會議上,周明臣大聲宣布了再造一個新中糧的戰略目標。
在國企老帥周明臣心目中,這些理念與“團結、開拓、守信和實效”的企業精神,鑄就了具有中糧特點的企業文化,鑄就了具有中糧特點的創業傳統,鑄就了具有與時俱進特點的中糧員工面貌。同時,也奠定了中糧鍛造成為新國企的思想基礎,為中糧連續10次進入世界500強榜單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團結觀:就是要講大局、講紀律,顧全大局、服從大局。作為國有企業,這個大局,就是國家的利益,就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就是企業的發展目標,就是企業一盤棋的團隊精神。有了這樣一個大局,才能有一個企業穩固團結的基礎。在任何一個企業發展的歷史上,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經驗、教訓,但凡是一個企業發展得很快的時期,就是企業上下思想統一、步調一致、團隊精神好的時期。中糧12年的歷史記錄證明,沒有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的、團結的員工隊伍,就沒有一個強大的團隊精神,中糧的突圍發展事業將會一事無成。共同的目標讓中糧人走到了一起,共同的事業讓中糧上下有了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要求中糧上下只能擰成一股繩去克服困難、迎接挑戰。
周明臣說,雖然有時候不同的人對同一事情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只要是胸中有全局,任何與之相抵觸、任何影響共同奮斗目標的現象,都不會有在企業內部存在的空間和市場。講團結,就是要講五湖四海,不搞小團體、小圈子,不拉拉扯扯;講團結,就是要相互信任、相互諒解、相互支持,不搞相互猜忌、背后議論,不搞小道消息,不搞無原則糾紛;講團結,就是要加強企業內部部門之間、員工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就是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系,謙和待人、協商辦事,不唯我獨尊,屏棄官商作風,從而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和外部環境。
開拓觀:就是要不斷創新,要有不斷創新的激情和勇氣。一個企業,要實現其既定的發展目標,就要比別人走得更快、更好,唯一的途徑就是要不斷開拓創新。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從追趕者變成將來的領跑者。而在開拓創新的關鍵時刻能否成功,激情和勇氣比其他因素更重要。
周明臣說,中糧發展快的時候,也正是中糧開拓精神、創新精神強的時候。如油脂,當時中糧就是有一股對“金龍魚”不服輸的精神,抱著要創出自己的知名品牌的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全國知名品牌“福臨門”。
有時候一些事情不是沒有想到,而是不愿意去干,不愿意去吃苦,缺乏敢闖敢試、敢為人先、銳意進取的精神,缺乏對待事業的激情和勇氣、膽略和信心,缺乏敢于否定自己、超越自我、不斷追求卓越的企業家精神。
在周明臣看來,從大處看,追求卓越就是在發展目標、發展戰略上志存高遠;從小處看,就是在具體戰術上要有完美的韌勁,要有靈活性和應變能力,要能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作出對實現自己目標和戰略有益的調整。企業所經營的各個業務,都要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根據競爭對手的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經營方略。這不是朝令夕改,而是順應潮流的創新變革精神,與其被別人否定,不如自己先否定自己。
守信觀:就是對待事業要有責任心,對待公司要忠誠;就是要努力維護公司形象,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公司的利益和聲譽;就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依法經營;就是對人要坦誠相待,以誠相見。有了這種精神,才能把個人的發展融入整個企業的整體發展目標中去,就能勇于承擔更大的責任。
實效觀:就是要有實干精神,就是要有投入精神。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從大處看,就是要講效益、講規模、講發展。從每個企業員工看,就是要有務實的工作作風,正派的思想作風,嚴謹的生活作風;就是要有強烈的敬業精神,少一點坐而論道,多一點真抓實干,在自己管轄的范圍內、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能夠解放本企業生產力的手段,來促進企業的發展,盡快把企業做強做大。怨天尤人只能坐以待斃。
周明臣經常在中糧內部暢談達爾文的“進化論”。回顧中糧走過的道路,之所以能從一個傳統的外貿公司發展成有較強實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就是得益于“進化論”的教義。正因為中糧在重大轉折時刻,順應經濟發展潮流與客觀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經營戰略、變革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才在競爭中確定與鞏固了自己的位置。
一個事實是,競爭、挑戰和順應潮流而持續不斷的變革文化造就了今日的中糧集團,并把中糧集團連續10年送入世界500強的行列。
注解1:作者注:2002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