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波動方程[2],[8],[9]
1.2.1 波動方程
對于各向同性無損耗介質(zhì),在電荷密度ρ和電流密度j都為零的區(qū)域,麥克斯韋方程為




對式(1.2-1a)兩邊作旋度運算,并考慮到式(1.2-1b),可得

由矢量運算公式可得▽×▽×E=▽(▽·E)-▽2E=-▽2E,將其代入式(1.2-2)則有

同樣方法可得

式(1.2-3)和式(1.2-4)分別是電場矢量E和磁場矢量H滿足的微分方程,顯然它們是標準的波動方程,這表明在介質(zhì)中電磁場借助于電磁感應以波的形式傳播,這種波稱為電磁波。由波動方程,容易得到介質(zhì)中電磁波的速度為

式中,常數(shù)c為

c值與真空中的磁導率和介電常數(shù)有關(guān)。根據(jù)科耳勞什(R. H. A. K ohlrausch)和韋伯(W. E. Weber)于1856年得到的靜電單位與電磁單位的電荷之比的實驗結(jié)果,麥克斯韋得出c=3.1074×108m/s,該值與當時已知的光速很接近。例如1849年,斐索(A. H. L. Fizeau)測出光的速度為c=3.14858×108m/s。于是,麥克斯韋推測光是一種電磁波,即光波。這種推測于1888年為赫茲(H. Hertz)的實驗所證實。式(1.2-6)表明,光速是有限的。通常引入介質(zhì)的折射率為

對于常用的光學介質(zhì),其相對磁導率近似為1,即μr≈1,于是有

通常εr大于1,因此介質(zhì)中的光速小于真空中的光速c。1850年,傅科和斐索首次測量了水中的光速,支持了前面的結(jié)論。
1.2.2 標量波
在均勻介質(zhì)中沒有電流和自由電荷的區(qū)域,電場E各分量滿足齊次波動方程(1.2-3),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用標量V來表示場矢量的某直角分量,得標量齊次波動方程如下

求解波動方程可以得到光波的各場量在空間的分布。根據(jù)光波波面的形狀可將光波分為平面波、球面波、柱面波等。
1.簡諧平面波
波動方程(1.2-9)最簡單的解可寫為

這種波稱為簡諧平面波。V0為波的振幅。定義波的相位為

在各時刻,在與k垂直的平面上,相位相同。這種相位為常數(shù)的面,稱為等相面,也稱波面或波陣面。類似地,振幅為常數(shù)的面,稱為等幅面。在等相面上

k稱為波矢,也稱為傳播矢量,其大小為

式中,λ為波長。由于相隔為波長整數(shù)倍的空間兩點具有相同的振動狀態(tài),因此波長λ也稱為空間周期,其倒數(shù)1/λ為空間頻率。稱為波數(shù)或空間圓頻率。設(shè)傳播方向的方向余弦為(cosα,cosβ,cosγ),則k的各分量為

由于方向余弦滿足

因此

并且

平面波相鄰等相面在x,y,z軸上的截距分別為

dx,dy,dz分別為x,y,z方向的空間周期,它們的倒數(shù)分別為這三個方向的空間頻率

顯然有

f稱為空間頻率矢量,它和波矢k滿足

1)平面波的復數(shù)表示
用三角函數(shù)表示波,在計算上帶來很多不便,因此常用復指數(shù)函數(shù)來表示簡諧波。這是因為物理規(guī)律通常用微分方程或者積分方程來表達,而使用復指數(shù)函數(shù)在微分或積分運算中極為便利。另外,引入復指數(shù)函數(shù)表示也便于將波函數(shù)中與時間相關(guān)的因子和與空間相關(guān)的因子分離開來,從而能簡化運算。基于上述理由,將式(1.2-10)改寫為

注意,上式中±號的選擇具有任意性,不妨取

引入復振幅U(k·r),令

2)平面波的一般表示
為了獲得普遍形式的平面波解,引入變量ζ,令

建立新的坐標系oξηζ,使坐標軸oζ沿k方向。可以證明

于是,波動方程可寫為

數(shù)學上,求解該類方程,通常作變量代換,即令


于是有


這樣波動方程變成
將上式依次對q、p積分,便得到波動方程平面波解的一般形式,即式中,V1,V2是任意二次可微的函數(shù)。現(xiàn)在考察V1 的含義。顯然,在某固定時刻t,在滿足p=ζ-vt為常數(shù)的空間點,場值V1相同;在下個時刻t+Δt,滿足p=ζ-vt為相同常數(shù)的空間坐標變成ζ+vΔt,因此可以判斷,V1代表一列沿ζ軸正方向、以速度v傳播的平面波。而V2則代表一列沿ζ軸負方向、以速度v傳播的平面波。
2.球面波
由點光源發(fā)出的光波在各向同性空間傳播時,其波陣面為球面,因此稱為球面波。為討論球面波方便起見,在球坐標系中寫出波動方程。在球坐標(r,?,θ)中,拉普拉斯算符為
由于球面波具有球?qū)ΨQ性,場量V是r的函數(shù),與方位角θ和?無關(guān),因此拉普拉斯算符寫為
于是,波動方程可寫為
兩邊乘r得
其解的一般形式為
或上式右邊第一項表示從原點向四周發(fā)散的球面波,第二項表示從四周向原點會聚的球面波。用復指數(shù)函數(shù)可將發(fā)散球面波的解寫為
3.球面波視為平面波的近似條件
球面波的等相面為球面,等幅面也為球面,但振幅隨半徑增大而反比例減小。當球面足夠大時,曲率半徑很大,局部球面看起來很平展,在一定的條件下,可視為平面的一部分。下面具體介紹球面波近似為平面波的條件。
1)傍軸條件(或振幅條件)
由點光源發(fā)出的球面波可寫為式中,r= z2+x2+y2為點光源到觀察點的距離。如果觀察點附近的橫向尺度ρ= x2+y2?z(z為點光源到觀察點的軸向距離),則近似有

因此

進一步略去振幅中橫向尺度項,得到

但為慎重起見,上式中相位中的橫向尺度項 (x2+y2 )/(2z)繼續(xù)保留。為了理解為什么該項在相位中不能隨意略去,考察下列近似式

因此,當ρ?z或ρ2?z2 時,在z為常數(shù)的平面中,振幅近似相等,即等幅面近似為平面。條件ρ2?z2稱為傍軸條件,或振幅條件。
2)遠場條件(或相位條件)
現(xiàn)在來討論,在什么條件下,相位中的橫向尺度項(x2+y2)/(2z)可以略去。一般認為,該項可以忽略的條件為由其貢獻的相位值遠小于π,即

或者

上式稱為遠場條件或相位條件。滿足遠場條件時,有

可見,在z為常數(shù)的平面上,光波相位相等,即等相面近似為平面。
當遠場條件和傍軸條件同時滿足時,有

在這種情況下,等幅面和等相面都是平面,此時球面波可以視為平面波。對于光波而言,遠場條件遠比傍軸條件苛刻(見第1篇思考題3)。因此,只要滿足遠場條件,球面波便可視為平面波。
4.柱面波
由線光源發(fā)出的光波在各向同性介質(zhì)中傳播時,其等相面或等幅面是以線光源為軸的圓柱面,因此稱為柱面波。為方便起見,在討論柱面波時,宜采用柱面坐標系。柱面坐標中的波動方程為

當r足夠大時,其解有如下形式


1.2.3 亥姆霍茲方程
如果電磁波的各分量均隨時間t按相同頻率ω作簡諧振動,則這種波稱為時諧電磁波。時諧

電磁波的場可表示為

可見,場量對時間的變化因子是確定的,它對時間的二次偏導數(shù)為

將上式代入波動方程(1.2-3)得到

其中k 2=ω 2 εμ,方程(1.2-51)就是場的復振幅滿足的微分方程,稱為亥姆霍茲方程。只要根據(jù)亥姆霍茲方程確定場的復振幅,則乘上時間相位因子exp -( ωti )就得到場的傳播解。
1.2.4 波前與波前函數(shù)
“波前”一詞,最初指的是在波的傳播過程中排在最前面的波陣面。所謂波陣面,如前文所述,就是等相面,即空間相位相同的點所組成的平面或曲面。但在現(xiàn)代光學中,波前通常指波場中我們所關(guān)心的某一曲面,一般多為平面,例如感光底片、接收屏幕等所在的平面。波前上的復振幅分布通常稱為波前函數(shù)(或簡稱為波前)。
1.2.5 共軛波
若某一波的復振幅為E(r)=E0(r)exp(-ik·r),則以其復共軛函數(shù)E*(r)=E0(r)exp(ik·r)為復振幅的波稱為原波的共軛波。可見共軛波與原波相比,實振幅的空間分布E0(r)相同,只是其波矢由k變?yōu)?k,即傳播方向相反,因此一般說來,共軛波是原波的逆行波。圖1.2-1所示為原始波分別為平面波和球面波時對應的共軛波。平面波的共軛波為反向傳播的平面波,而發(fā)散球面波的共軛波則為會聚球面波,反之亦然。
上述分析是對三維空間中的普遍情況而言的,這時某一確定的波的共軛波有一支,并且只能有一支。但是,若考慮波在某一平面上的復振幅分布,則產(chǎn)生其共軛復振幅的波(即其共軛波)有兩支。對三維平面波,當只考慮z=0平面的復振幅分布時,它的共軛復振幅為

復振幅分布具有式(1.2-52)形式的波有兩支,它們關(guān)于xy平面對稱,如圖1.2-2所示,故相應的共軛波有兩支。同理,與x=0平面的復振幅共軛的波也有兩支,它們關(guān)于yz平面對稱。對球面也有類似的情況。

圖1.2-1 原始波與共軛波

圖1.2-2 當只考慮z=0平面上的復振幅分布時原始波對應兩支共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