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里的姜汁瘦肉
第一次看到這道菜是在《海鷗食堂》里。故事發(fā)生在“從不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的幸惠在芬蘭開的一家小餐館里。剛開始,海鷗食堂沒有人光臨,透過玻璃窗,只能看見幸惠一個人在店里擦擦洗洗,趴在桌上打瞌睡;后來,海鷗食堂來了一群好玩的人,發(fā)生了許多單純歡樂的事情。電影里充滿了善意迷人的微笑、咖啡的香、海鷗的身影,以及各種餐具碰撞的聲音……“不管到哪里,傷心的人還是傷心的,孤單的人還是孤單的。”食物的香味從海鷗食堂彌漫出來,溫暖了一顆又一顆陌生人的心。
在一次料理午餐的片段中,我看到了簡單的瘦肉與姜汁醬汁的烹飪,雖然隔著冰冷的電腦屏幕,卻能感同身受,仿佛能聞到那股姜汁的香味……瘦肉不需要事先腌制,中火慢慢煎熟,倒入一碗混合著各種醬汁調(diào)配成的姜末汁,慢慢地熬煮,讓每片瘦肉更好地吸收醬湯的咸甜。
一片瘦肉,一口米飯,簡單卻用心萬分!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今天你要干什么?”
“要吃很多好吃的,叫上喜歡的人。”
1準備好食材:瘦肉、生姜、高麗菜、西紅柿、雞蛋、醬汁(2勺豉油雞汁、1勺海鮮醬油、1勺白糖、1勺料酒、半碗水)。
2先將瘦肉切成薄片。
3將生姜切成細末狀。
4將瘦肉放入平底鍋中,煎熟。
5倒入調(diào)好的醬汁,中火煮。
6再放入姜末一起燜煮,大致5分鐘收汁即可,熟透裝盤。
7西紅柿切塊后,放入鍋中煮。
8在水沸的鍋里,倒入打散的雞蛋,起鍋時倒入些麻油口味更鮮。
紅彤彤的麻婆豆腐
看到紅彤彤的麻婆豆腐,就想來碗米飯,又麻又辣好過癮。滿街川菜館子,真是讓人又愛又恨,每次都埋怨吃得太辣,對腸胃不好,但依舊不停地大口大口地吃著。生活的壓力常常需要刺激來緩解,索性就開懷地吃。
對于吃,不需要太計較,喜歡就吃。
給自己做一頓麻辣生香的麻婆豆腐,拌飯猛吃一頓,在麻和辣里橫掃抑郁情緒。
這道菜里的花椒是沒有磨碎的,會讓北方的朋友一邊吃一邊不停地吐花椒子!而云貴川的孩子們,嘴里嚼著花椒,麻味翻滾,內(nèi)心狂喜。
1準備好食材:豆腐、肉末、花椒、花椒粉、干辣椒、鄲縣豆瓣醬、青蔥。
2豆腐入水煮,放入些鹽巴。
3冷油翻炒花椒和干辣椒。
4放入鄲縣豆瓣醬,倒入肉末一起翻炒。
5加入清水。
6放入豆腐炯煮。
7倒入淀粉勾芡。
8裝盤,撒上切好的青蔥。
姜
似乎沒有誰教只要是東方人長大了自然就會喜歡上姜小時候。我們家鄉(xiāng)有一種鍛煉小孩子手指頭靈活性的游戲:將中指搭在食指上,再將無名指搭在中指上,再將小指搭在無名指上,然后問我們:“你們看,這樣像不像一塊生姜呀!”
我們低頭看看被掰得奇形怪狀的手,開心地連連點頭說:“像!”
姜,就是這么一個長相奇怪的東西,味道也怪,小孩子是不喜歡的,經(jīng)常被潛伏在各種菜肴里的這種配料辣得齜牙咧嘴,但它偏偏固執(zhí)地出現(xiàn)在各種各樣的菜里。
長大以后,我們會慢慢體會到這種食材的美妙之處。似乎沒有誰教,只要是東方人,長大了自然就會喜歡上姜。動手做菜也開始離不開它。面條、海鮮、肉類。甚至做甜品,也會扔兩根姜絲進去。
姜的作用太多了,可以去腥、提鮮,還能驅(qū)寒、提振精神。
我媽媽喜歡在每年嫩姜出來的時候,買一點兒還帶著幼芽的嫩黃色的姜塊回來,在泡菜壇里泡上幾天,撈出來,切成片。捏起兩片。就這么吃。細細阻嚼,味蕾十分受刺激,泡嫩姜的味道辛辣芳香,爽脆多汁。生吃味道已然很好,炒肉的時候放一點兒,更是點睛之筆。
小小的一塊姜,不但是食物,還是藥材。在風寒感冒來臨時,一碗燙的生姜糖水,驅(qū)寒的效果要比任何一種藥物來得好。
在各種各樣的民間偏方里,姜也無處不在:暈車嗎?貼一片姜在肚臍上,就會好。腳寒嗎?用姜汁加熱水泡腳。效果奇佳。愛脫發(fā),用生姜水洗頭或者擦頭皮。長凍瘡了,用新鮮的姜片來擦……我在桂林陽朔住時,經(jīng)常去一家路邊糖水鋪吃飯,那里有各種各樣的甜品和湯。我最喜歡吃老板娘現(xiàn)煮的桂花糖水蛋,用小小的手柄鍋化了糖水,放入兩根姜絲,放在煤爐子上燒,在水即將沸騰的時候,敲一顆雞蛋進去,然后保持小火,讓滾水慢慢包裹雞蛋,直到蛋白成型。然后用一根筷子插入桂花醬的壇子里,蘸一點桂花出來,輕輕點進糖水,就可以出鍋了。嫩嫩的溏心蛋,帶著桂花香和紅糖的甜蜜。更重要的是,那一絲姜味,極好地和紅糖結(jié)合在了一起,真是一種奇妙的甘甜,讓人過了這么多年,還念念不忘。
我后來在北方嘗試過做糖水蛋,試過好幾次。很奇怪,總不是那個味道。這也難怪,蛋不是那個蛋,糖也不是那個糖,姜更不是那個姜,所以出不來那個味。所以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食物,強求不得。
不想出門的西紅柿雞蛋面
怎么發(fā)覺冬天來了呢?晚上,睡到半夜。突然覺得被子不夠厚了,冷了,就在考慮要不要湊合著繼續(xù)睡和起來加一床毛巾被的猶豫之間,我漸漸地明白:冬天來了!
雨雪霏霏的初冬。我總是在“要不要出去”中徘徊。
一天都沒出門,因為外面太陰冷了,這讓人心情很不好,本來還想出去吃個飯,穿上鞋,一打開門,一股撲面的寒氣,就算了……于是中午就吃兩塊餅干湊合了。
下午想出去散個步,順便買張碟回來,但是站在陽臺上,發(fā)現(xiàn)外面下著雨,又放棄了……坐在沒來暖氣的房間里看電影打發(fā)時間,還是很冷。就起來洗了個熱水澡。
洗完澡,身體暖和過來,饑餓感也明顯襲來了。
又是一番“出去”還是“不出去”的掙扎。
最后,冰箱里的兩個雞蛋和一個西紅柿留住了我。
西紅柿雞蛋面,太過于簡單平凡,好像從來都是“沒辦法,就吃這個吧”的選擇,但是,每次做出來都覺得味道很好!酸甜的口感,配上雞蛋的焦香,吃得簡單,但身心快樂!
西紅柿雞蛋面的精華,是吃完之后,碗底殘留的那一點兒小湯汁,不多,就一點點。但濃稠、豐盛。要雙手捧碗,一口喝掉!那美妙的味道,真是一語難休!
1準備好食材:雞蛋面、雞蛋、西紅柿。
2西紅柿切塊。
3面條入鍋加入鹽巴煮熟。
4面條煮熟過冷水。
5雞蛋大致攪拌一下,入鍋小火翻炒。
6西紅柿下鍋炒至軟爛,加入白糖。
7倒入炒好的雞蛋,放些鹽巴一起翻炒,起鍋澆在面條上即可。
聞香識肉
我住四樓,對門住了一個老頭、一個老太太和一只小狗。
小狗好奇心極強,每次我上樓,它都要在門內(nèi)狂吠幾聲……一晚回家,上樓,它又開叫,一直叫到我進門。
隔著門,我聽見老頭開門的聲音,然后說:“你看!哪有人?哪有人?”
小狗不叫了。
老太太精神有問題,每天都趴在窗戶上朗讀《沁園春?雪》,唱“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喊“人民萬歲”,她有時候還會和從樓下經(jīng)過的人說話。由于語速正常,語調(diào)清晰,導致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站在樓下和她一嘮就是20分鐘……聊到口水說干,樓下的人才會發(fā)現(xiàn)有點兒不對勁兒……有時候,我也會趴在窗臺上喊快遞,或者和朋友說話,一窗之隔,總會聽見老太太冷靜清晰地點評:“普通話不標準!”
有一天,我從樓下走過,沒有聽見歌聲,拾起頭一看,老太太靜悄悄地趴在窗臺上,只露個頭。她的頭很小,頭發(fā)被風吹動,全部灰白了……我心里一陣酸楚。
冬天的時候,老太太不能開窗,于是歌聲就自然消失了。
我經(jīng)常在下樓時,看見老頭買菜回來,雙腳踩著雪泥,提著塑料袋,一點兒一點兒往上走。
每一次,我都嘗試用微笑向他打招呼,但他總是很冷漠地和我擦肩而過。
盡管老頭很冷漠,但我知道,他能做得一手溫暖的好菜。因為每天出門,總會在樓道里聞到那種從鍋邊飄來的香味,香得我!聞一聞都覺得快樂!某一瞬間,我甚至有敲開門,去他家吃一頓飯的沖動……在那個小區(qū)住了4年。我非常確定,老大爺最擅長的一道菜是:紅燒肉。
1準備好食材:五花肉、大蔥、生姜、八角、香葉、香菇、青菜。
2將五花肉切塊。
3熱鍋,加冷油。
4將青菜過水煮熟。
5熱鍋冷油,放入冰糖慢慢熬成焦糖。
6放入五花肉翻炒上色,再加入豉油雞汁、醬油、料酒。
7放入冷水,加入八角、香菇、香葉、大蔥蓋鍋燜煮。
8煮至湯汁收至黏稠便可。
不能馬虎的番茄意面
作為一個懶人,最希望冰箱里能裝一些好吃又不容易變質(zhì)的東西,那么,意大利面是不二的選擇。同樣是面條,它可比方便面營養(yǎng)多了。也更加“洋氣”,不是嗎?
一包意面,最多可以在冰箱里保存一年。它種類繁多,做法多樣。我最喜歡的是番茄意面,番茄醬與面條完美融合。樣子好看,味道不賴,最適合做成消夜深夜發(fā)在微博上“報復社會”。
想在家中做一頓好吃的番茄意面,自己動手的過程一點兒不能馬虎。
一、煮意面時在水里放一些鹽巴,面條不容易粘在一起。
二、面條出鍋后泡入冰水中,能讓口感更具彈勁。
三、熬番茄醬前,先把西紅柿在熱水里煮下,這樣容易去皮:切塊入鍋,熬的時候,盡量熬至濃稠。用小火慢慢熬至所有湯汁收縮,呈黏稠狀。過程不可急,時間不夠,番茄醬水分過多,口感不佳。時間久了,注意番茄醬的濃稠程度,翻攪得勤奮些,避免火大,大火容易煳掉粘鍋。
四、洋蔥、蒜頭、黑胡椒粉是意大利面不可或缺的必備選材。
五、第四條忘了寫一樣東西:芝士粉。
1準備好食材:意大利面、西紅柿、肉餡、洋蔥、蒜頭、黑胡椒。
2西紅柿放入熱水中煮一下,去皮。
3將去皮的西紅柿切塊。
4將意大利面放入加了鹽巴的沸水里煮熟。
5面熟了撈起放入冷水中。
6先依次放入蒜頭、洋蔥、黑胡椒粉下鍋翻炒。
7倒入西紅柿一起炒制。
8放入2勺白糖、2勺鹽巴、黑胡椒,小火慢慢熬制西紅柿醬,放入肉末一起熬煮,直到湯汁收縮濃稠。
9面撈出擺盤。
10澆上番茄肉末醬,撒一點芝士粉。
蘑菇鮮美的化身神奇的植物
我在猜測:第一個吃蘑菇的人,是個什么樣的人?
我猜他一定不是美食家,而是一個迷戀幻想的瘋子,在一次次地嘗試了迷藥般的植物之后,終于發(fā)現(xiàn)了這無毒的人間美味。
在我的家鄉(xiāng),夏天是吃蘑菇的好季節(jié)。
我們那里管蘑菇叫“菌子”。
大山里,有森林;森林里,有菌子。菌子長在不容易看到的地方,山里的彝族人知道最好的菌子長在哪里,每天都去采摘,摘了幾把就用樹藤捆好,走路下山,到市場去賣。有時候,還沒有走到市集,就已經(jīng)被下班的人買走了。
作為一個山里長大的人,我幸運地吃到過各種各樣的菌子:松茸、牛肝菌、牛肚菌、雞樅菌……當時我并不知道,將來進了城,這些東西是極貴的。
在我們小時候,山上有好多好多雞樅菌,雨水過后,滿大街都有人賣。一朵一朵長著長腿的精靈,散發(fā)著獨特的清香,十塊錢一大把。
那時候,我們縣里的水龍頭里流淌的是從山洞里出來的泉水,我媽媽喜歡買雞樅菌回來,一朵朵在水龍頭下溫柔沖洗,然后炒菜給我們吃。新鮮的雞樅菌,搭配剛摘下來的青椒,大火烹炒,滑嫩鮮香。土地里長出來的東西,那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好滋味。
吃不完的菌子,媽媽會熬一鍋葷油,把雞樅菌炸干,裝進罐子里。可以保存好久。將來吃面的時候,挑一點兒雞樅油來拌面,味道真是好極了!
20年以后,我在北京,有朋友請我去云南駐京辦事處吃油浸雞極。已經(jīng)不再新鮮的菌子看上去干巴巴,泡在油里,挑兩根細細阻嚼,確實還有那個味道,朋友頓覺驚艷,很是激動,我只是微笑不語。
現(xiàn)在,好吃的蘑菇已經(jīng)是千金難買。
我們也已經(jīng)離開了家鄉(xiāng),再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淹著”吃蘑菇了……美味的菜,和美的夢一樣,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它們的珍貴,總是過了以后才懂得。
一個人的蘑菇炒飯
偶爾剩下的隔天飯怎么辦?再熱一遍不新鮮,倒掉又覺得浪費,真糾結(jié)。
一個人的時候,最簡單好吃的方法就是炒飯。把各種的葷素材料與米飯一起翻炒,具體內(nèi)容視你的冰箱情況而定。每種食物各有各的味道,似乎每一種都有和米飯搭配的潛質(zhì)。
炒飯,既營養(yǎng),又簡單,還美味。
這里講的是蘑菇炒飯。
將蘑菇、香菇切片,將肉末與菌類分別炒熟,將蛋液倒入冷飯中一起翻炒。再泡一壺枸杞茶,取幾粒枸杞放入炒飯中,營養(yǎng)美味,既顧好自己的胃,也呵護了自己疲勞一天的眼睛。
炒好的飯,撒入一些白胡椒粉與香菜,會更具香味的。
一個人吃飯,可以在廚房,也可以在餐廳,還可以在客廳,甚至可以在臥室。
第一口,很好吃。第二口,也很好吃。不知不覺,一盤炒飯就吃完了。
1準備好食材:冷飯、蘑菇、香菇、肉末、雞蛋、枸杞、香菜。
2將菇類洗凈,切片。
3枸杞泡水。
4將切好的菇類、肉末分開入鍋翻炒。
5冷飯入鍋炒時,放入打得均勻的雞蛋一起翻炒。
6加入炒好的菇類和肉末。
7加入枸杞翻炒下,撒入一些白胡椒粉和香菜便可出鍋裝盤。
深夜里的碗海鮮拉面
一個人住,常會因為諸多原因忘記了吃晚飯。或者半夜肚子餓了,一下子好想吃東西。
所以要在冰箱里儲備一些食材,以備不時之需。推著小車,走在超市琳瑯滿目的小道上,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購置食物,是一件愉快的事。買好了東西,提回家一一擺進冰箱,感覺也不賴!
經(jīng)常在加完班后,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才發(fā)現(xiàn)餓得不行,于是翻翻冰箱,還好儲備充足。
我想煮碗面,于是翻出魚丸、蝦仁、魷魚、蔬菜和雞蛋掛面,統(tǒng)統(tǒng)入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