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綠茶

⊙紅茶

⊙烏龍茶

⊙白茶

⊙黃茶

⊙黑茶
要想成為資深茶人,精茶是茶藝四要的開端,也最費神費心,需要全身心體味,可能時間會有些漫長,但堅持,往往是超越肇始。
相傳神農(nóng)嘗百草發(fā)現(xiàn)茶樹,也許傳說多于考據(jù)。三國時魏人張揖《廣雅》中的寥寥幾行,是中國古代制茶飲茶的最早記載。唐代陸羽《茶經(jīng)》問世,品茶理念隨之誕生,茶,從此成為上至宮廷貴族,下至文人騷客極富情趣的藝術(shù)享受。
清代時幾大茶類基本形成,但直至今日,茶品分類仍有相左觀點。現(xiàn)代被大家比較認可的分類,是根據(jù)加工方法分為六大茶類,即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和再加工茶。
綠茶是我國產(chǎn)量最多的茶葉,屬不發(fā)酵茶,基本特征是葉綠湯清。
紅茶屬發(fā)酵茶,基本特征是葉紅湯紅,在國際市場上貿(mào)易量最大。
烏龍茶屬部分發(fā)酵茶,也稱青茶,外形色澤青褐,沖泡后葉片紅綠相間,湯色黃紅,有天然花香,滋味濃醇。
白茶屬輕微發(fā)酵茶,外形芽毫完整,沖泡后湯色明亮,黃綠清澈,滋味清淡。
黃茶屬于輕微發(fā)酵茶,最顯著特點是黃葉黃湯,味甘鮮爽。
黑茶屬后發(fā)酵茶,最顯著特點為葉長寬大厚實、色澤油黑,沖泡后湯色橙黃,香味醇厚。
再加工茶是以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為原料經(jīng)再加工而成。它包括花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藥用保健茶等,具有不同的口味和功效。其中花茶生產(chǎn)歷史悠久,產(chǎn)區(qū)分布也較廣。
綠茶
采取枝頭雀第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宋白玉蟾
綠茶:歷史悠久
綠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也是中國茶中最雅俗共賞、最態(tài)度平和的茶品。雅的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俗的如路邊小店幾元一袋的各地品牌茶包,都可以使我們在紛繁世界中,享受或濃或淡的綠色給予的幸福與寧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代又一代。
綠茶是不發(fā)酵茶,是以茶樹新梢為原料,經(jīng)殺青、揉捻、干燥等工藝制成的茶類。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后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diào),故稱綠茶。綠茶最顯著的品質(zhì)特征為清湯綠葉,茶湯色澤碧綠中帶青,散發(fā)出淡雅的新鮮茶葉的香氣,具有天然、甘滑、鮮活的滋味。
綠茶是中國產(chǎn)量最大的茶類,浙江、安徽、江西三省內(nèi)生生不息、翠綠成蔭的茶樹,賦予了全世界綠茶最強勁的生命力。同時,綠茶也是生產(chǎn)花茶最主要的原料之一。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廬山云霧、信陽毛尖、六安瓜片、蒙頂甘露等,都屬于綠茶類。在版本眾多的“中國十大名茶”中,綠茶比例占40%左右。
品茶
綠茶滋味厚重,湯色碧綠,細細品味,香氣清香高長,很適合中國人的口味。綠茶中茶多酚含量較高,是六大茶類中性味最涼的,也就當之無愧地成為御夏良品。越嫩的綠茶,茶多酚含量越高,味雖越苦澀,卻也越宜于消暑降溫。在烈日炎炎之際,一杯綠茶便是一方心靈的綠洲,望著窗外婆娑的綠葉,無論多少暑氣,都會隨風而去。

心情郁悶時最好選擇綠茶,消化不良時可以選擇烏龍茶,茉莉花茶則是讓口氣清新的好幫手。

功效
綠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除煙醒酒、滅菌消炎、健齒明目、清熱解毒,去膩消食等多種功效。綠茶中的芳香族化合物還能溶解脂肪,防止脂肪積滯體內(nèi);咖啡因還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消化與消脂,論道清心品味之外,它還是不可多得的健康瘦身美容佳品。但女性經(jīng)期應慎飲綠茶,因為綠茶中較多的鞣酸成分,會與食物中的鐵分子結(jié)合,形成大量沉淀物,妨礙腸道黏膜對鐵分子的吸收,易造成缺鐵性貧血。越濃的綠茶,對鐵吸收的阻礙作用就越大,還是慎飲為妙。
識茶
綠茶種類眾多,質(zhì)量相差懸殊,價格相差百倍,因此辨?zhèn)畏▌t至關(guān)重要。
新鮮綠茶
外觀色澤鮮綠、有光澤,聞有濃味茶香;泡出的茶湯色澤碧綠,有清香、蘭花香、熟板栗香味等,滋味甘醇爽口,葉底鮮綠明亮。
陳舊綠茶
外觀色黃暗晦、無光澤,香氣低沉,如對茶葉輕吹熱氣,濕潤的地方葉色黃且干澀;泡出的茶湯色澤深黃,味雖醇厚但不爽口,葉底陳黃且欠明亮。

綠茶的制作
綠茶的基本制作流程分殺青、揉捻、干燥三個步驟。
殺青是綠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對綠茶品質(zhì)起著決定性作用。高溫不但破壞了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zhì)氧化,防止葉子紅變,還蒸發(fā)葉內(nèi)的部分水分,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chuàng)造條件。隨著水分的蒸發(fā),鮮葉中具有青草氣的低沸點芳香物質(zhì)揮發(fā)消失,茶葉的香氣才能積蓄得恰到好處。
揉捻有冷揉與熱揉之分,作用是為綠茶塑造外形。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zhuǎn)成條,體積縮小,不但便于沖泡,更可以充分展現(xiàn)茶的滋味和濃度之美。
干燥的目的是蒸發(fā)水分和整理外形,讓茶的香氣進一步揮發(fā)出來。干燥方法有烘干、炒干和曬干三種形式,也從此衍生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曬青綠茶和蒸青綠茶四類。
綠茶屬于不發(fā)酵茶,是歷史上最早的茶類。其品種多,香濃味長,湯清葉綠,品質(zhì)優(yōu)良,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這與其制作工藝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沖泡條索比較緊結(jié)的綠茶,如珠茶、眉茶,最好用蓋碗。

綠茶的分類
顧名思義,炒青綠茶是用機器或手工炒制而成,俗稱“炒茶”。在過去漫長的時間里,炒茶是純手工、人性化的制茶過程,需要師傅十幾年甚至數(shù)十年的積淀,才能賦予青嫩茶葉另一種生命。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茶葉都用機器制作了,但高檔綠茶,如西湖龍井,卻還是靠手工炒茶占據(jù)著數(shù)百年不變的江湖地位。
炒青綠茶
由于在干燥過程中機械或手工操作的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扁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
烘青綠茶
是用烘籠進行烘干的,烘青毛茶經(jīng)再加工精制后大部分做熏制花茶的茶坯,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少數(shù)烘青名茶品質(zhì)特優(yōu)。以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
曬青綠茶
是用日光進行曬干的。
蒸青綠茶
以蒸汽殺青是我國古代的殺青方法。蒸青是利用蒸汽量來破壞鮮葉中酶的活性,形成干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茶底青綠。
生活茶趣
在城市中相當流行的抹茶就是蒸青綠茶的一種。唐代詩人盧仝曾贊曰:“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抹茶在日本又稱碾茶,制作方法是將茶葉蒸青后,在低溫下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再用此制作飲品、點心。抹茶美食帶有一種微苦的成熟風韻,且變飲茶為吃茶,汲取的營養(yǎng)成份更勝一籌。
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的大名,即使不愛茶、不識茶者,也都早已如雷貫耳。雖然“中國十大名茶”自誕生之日起已有了無數(shù)個版本,但龍井茶,始終是當仁不讓的狀元。
西湖龍井茶屬細嫩炒青綠茶,始創(chuàng)于明代以前,產(chǎn)區(qū)集中在杭州西湖西南一帶,面積約168平方公里的山區(qū)里。西湖龍井以“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四絕著稱。龍井茶采摘以早為貴,茶農(nóng)常說:“茶葉是個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同時,龍井茶以采摘細嫩而著稱,只采一個嫩芽的稱“蓮心”;采一芽一葉,葉似旗,芽似槍,稱“旗槍”;采一芽二葉初展,葉形卷如雀舌,稱“雀舌”。鮮葉的嫩勻度,便是龍井茶品質(zhì)的基礎。龍井茶按產(chǎn)期先后及芽葉嫩老,分為11級,即特級1~3等與1至8級。1斤特級龍井,約有茶芽36000個之多。
上等和特等龍井茶仍采用傳統(tǒng)的手工炒制方法。這是展現(xiàn)龍井茶品質(zhì)的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炒茶每鍋一次只能炒100克,1個熟練的師傅,1天也只能炒1000克干茶。

干茶:以色澤翠綠,芽毫隱藏,外形扁平光滑,尖削挺秀,形如雀舌為好。

醇爽口為好。茶湯:以碧綠明亮,香馥如蘭,滋味香氣濃郁,甘

葉底:以葉底均勻,一旗一槍,交錯相映,栩栩如生為好。
生活茶趣
采摘龍井茶是精益求精的技術(shù)活,用拇指和食指之尖,輕掐其芽,否則嫩芽蔫而不鮮,其色味就稍遜。過去龍井茶只能用單手采,50多年前才發(fā)明了雙手采茶,1個茶女忙碌1天,也只能夠采1500克左右的鮮葉,炒后連500克都不到。龍井茶采摘的艱辛可見一斑。
碧螺春
聽到碧螺春三個字,滿目滴翠的春日江南,就會立即展現(xiàn)在愛茶人面前。
碧螺春屬細嫩炒青綠茶,產(chǎn)于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又稱“洞庭碧螺春”,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質(zhì)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芽長1.5厘米左右的原料,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約需采7萬顆芽頭左右。
碧螺春分7級,上品碧螺春滿披白毫,芽葉隨1~7級逐漸增大,茸毛則逐漸減少。炒制碧螺春也很有講究:殺青要將茶葉撈凈抖散、殺勻殺透。揉捻要使茶葉松緊適度。搓團顯毫要邊炒邊用雙手將茶葉揉搓成數(shù)個小團,直至條形卷曲,茸毫顯露。烘干則要采用輕揉輕炒手法來顯毫,蒸發(fā)水分。四道工序如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后,方使碧螺春擁有傾國傾城的卓越風姿。

廬山云霧

廬山云霧茶的名氣可能不如龍井和碧螺春,但“云霧”二字,卻使其暈染了幾許朦朦朧朧的詩意。
廬山云霧茶屬細嫩烘青綠茶,始產(chǎn)于漢代,已有1000多年的栽種歷史,宋代列為貢茶,古稱聞林茶,從明代起開始稱廬山云霧。受廬山?jīng)鏊囔F的氣候影響,才使廬山云霧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液清而久負盛名。
受氣候條件的限制,廬山云霧茶的采摘比其他茶采摘時間要晚,在谷雨之后至立夏之間開園采摘。此時大地初回暖,茶芽非常稚嫩,茶農(nóng)加工1000克成茶,大約需要10萬個鮮嫩的芽頭。特級茶要求更高,只能采初展的一芽一葉,長度不超過3厘米。
廬山云霧茶的加工制作十分精細。初制分殺青、抖散、揉捻、炒二青、理條、搓條、揀剔、提毫、烤干(或烘干)等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要求,如殺青要保持葉色綠翠,揉捻要用手工輕揉,防止細嫩斷碎,搓條也用手工,翻炒動作要輕……近乎苛刻的標準,才能保證廬山云霧茶千年不變的品質(zhì)。
黃山毛峰

中國許多名茶都和名山有著不解之緣,茶有山名,山有茶香,比如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屬細嫩烘青綠茶,創(chuàng)制于清光緒年間,產(chǎn)于安徽黃山,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優(yōu)質(zhì)黃山毛峰白毫披身,芽尖峰芒,入杯沖泡后霧氣結(jié)頂,其香高、味醇、湯清、色潤的品質(zhì)特點簡潔明了,極富深意。
黃山毛峰分特級和1至3級,以特級為代表,3級以下則稱歙縣烘青。特級黃山毛峰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色澤嫩黃、綠帶金黃;中檔茶一芽二、三葉,芽葉較肥,色澤黃綠,略帶金黃片;低檔茶以細瘦的一芽三葉為主,色澤呈青綠或深綠色。高檔茶清香帶花香,滋味醇厚;中檔茶清香或略鮮爽,滋味醇和;低檔茶香氣純正。
黃山毛峰對采摘和制作要求亦相當嚴格。特級黃山毛峰必須在清明至谷雨前采制,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當?shù)胤Q麻雀嘴稍開。鮮葉采回后即攤開,并進行揀剔,去除老、莖、雜葉。毛峰以晴天采制品質(zhì)為佳,并要當天殺青、烘焙,將鮮葉制成毛茶(現(xiàn)采現(xiàn)制),然后妥善保存。
太平猴魁

中國飲茶理念以靜為美,但太平猴魁卻是“猴韻”十足,有著刀槍云集,龍飛鳳舞的特色,即使在中國眾多茶葉品種中,也算是頗為出眾的另類。
太平猴魁屬細嫩烘青綠茶,主產(chǎn)于安徽黃山北麓的黃山區(qū)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帶,創(chuàng)制于清末,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太平猴魁的色香味形獨具一格,具有湯質(zhì)綠、水色明、香氣濃、滋味醇、回味甜的品質(zhì)特征,每朵茶都是兩葉抱一芽,平扁挺直,不散,不翹,不曲,俗稱“兩刀一槍”,素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
沖泡后,芽葉成朵,或懸或沉,在明澈嫩綠的茶汁之中,宛若小猴子搔首弄姿,還有誘人的蘭香。
太平猴魁現(xiàn)分為三個品級:上品為猴魁,次為魁尖,再次為尖茶。太平猴魁一般在谷雨前開園,立夏前停采。每年只有l(wèi)5~20天的采摘時間。
太平猴魁的采摘時間一般是在晴天或陰天午前,午后揀尖,然后,再經(jīng)過殺青、毛烘、足供、復焙四道工序,方可領(lǐng)略杯中群猴戲水,靜中取動的無限精妙。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形似瓜子的外形,使它在味道之外,更多了幾分趣意,其獨特的加工工藝申報吉尼斯世界記錄,也在情理之中。
六安瓜片屬片狀烘青綠茶,產(chǎn)于大別山北麓的安徽六安、金寨、霍山地區(qū)。六安產(chǎn)茶始于秦漢,興盛于唐宋,到明清時,更有300余年的貢茶歷史。
六安瓜片采制技藝和加工工藝相當獨特。其茶樹必須是當?shù)刈怨乓詠淼男∪~種,采摘時間必須在谷雨前后十天,鮮葉必須長到“開面”時采摘,以保證茶品茶味。早上采,下午板片、去梗、去芽,以“片”取勝。
生活茶趣
六安瓜片的烘焙為我國茶葉烘焙技術(shù)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籠茶葉要烘翻60次以上,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才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這個過程,需要人與茶的有機互動,雖然辛苦,卻富含著茶農(nóng)一年的殷殷期望。
蒙頂甘露

蒙頂甘露屬炒青綠茶,產(chǎn)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相傳蒙山種茶始于西漢末年,唐朝始,就被列為貢茶沿襲至清。
蒙頂甘露采摘細嫩,每年春分時節(jié),當茶園中有5%左右的茶芽萌發(fā)時,即開園采摘,標準為單芽或一芽一葉初展。一般須在清明前后5天采摘,標準為采摘一芽一葉初展的嫩尖,制茶時,需經(jīng)過殺青、初揉、炒二青、二揉、炒三青、三揉、炒形、烘干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蒙頂甘露沖泡時,應先在玻璃杯或白瓷杯中注入80℃~85℃的熱水,然后再取茶投入,待茶葉條條伸展開來,一芽一葉清晰可見時,細細品嘗。第二泡時,越發(fā)鮮醇,使人齒頰留香。對于宋人文彥博的詩,可能就會產(chǎn)生悠然通透的心靈共鳴:蒙頂露芽春味美,湖頭月館夜吟清;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
生活茶趣
蒙頂甘露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之一,“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與白居易的“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都是對其悠久歷史的充分寫照。
信陽毛尖

信陽毛尖曾長年位于中國十大名茶之列,幾經(jīng)浮沉,現(xiàn)如今終于重現(xiàn)往日輝煌——畢竟,宋代蘇東坡就曾有過“淮南茶信陽第一”的評論。
信陽毛尖屬細嫩烘青綠茶,產(chǎn)于河南信陽大別山地區(qū),清代已成為名茶,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名茶優(yōu)質(zhì)獎。
信陽毛尖既為綠茶名品,新鮮翠綠自然也是關(guān)鍵。1000克特級信陽毛尖,需要虔心禮茶的師傅用10萬多個芽頭經(jīng)過道道工序精心提煉,與龍井、碧螺春的數(shù)字,其實也相差不遠。
信陽毛尖對盛裝鮮葉的容器要求也很高,要用透氣的光滑竹籃,不擠不壓,并要及時送回陰涼的室內(nèi)攤放數(shù)小時,趁鮮分批、分級炒制,當天鮮葉當天炒完。
信陽毛尖炒制工藝獨特,分生鍋、熟鍋、烘焙三個工序,用雙鍋變溫法進行,兼具炒青和烘青的雙重優(yōu)點。
信陽毛尖沖泡也是一門學問。特級信陽毛尖多采用一芽一葉制成,芽葉相當細嫩,這就要求沖泡水溫不宜過高,沖泡時,應先在玻璃杯或瓷杯內(nèi)沖入80℃左右的開水,再放入茶葉,沖泡后的茶湯呈淡黃微綠色。茶芽在杯中婷婷玉立,時而上浮,時而下沉,芽葉交相輝映。信陽毛尖“頭泡香高,二泡味濃”,茶香清香悠長,并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熟板栗香、毫香、鮮嫩香,信陽毛尖的美麗故事,也在杯中徐徐展開。飲后回甘生津,沖泡四五次,尚有長久的熟板栗香。
安吉白茶

“白茶(白葉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夸而已……湯火一失,則已變?yōu)槌F贰薄_@是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的論述,也是安吉白茶的起源。
安吉白茶屬烘青綠茶,是白化茶葉按照綠茶的工藝制作而成的,為白葉芽的綠茶。白茶樹為茶樹變異,極其罕見。安吉白茶失傳多年,直到1980年,一叢樹齡百年的珍稀茶樹被發(fā)現(xiàn),經(jīng)研究開發(fā)無性繁殖成功,才使安吉白茶從厚重的史書中走出來,重現(xiàn)極品名茶的風采。
白茶樹產(chǎn)白茶時節(jié)極短,僅在1個月左右。白茶春季清明前發(fā)出的嫩葉為純白色;在谷雨前白色漸淡,多數(shù)為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嫩葉逐步轉(zhuǎn)綠呈白綠相間的花葉,至夏嫩葉呈全綠色。因為安吉白茶的白化過程,氣溫和白化密不可分,所以安吉白茶的采摘時間是根據(jù)氣溫確定的,只有20天左右。
生活茶趣
安吉白茶名為白茶,卻屬于綠茶,讓新手茶人困惑不已——唉,都是白葉子惹的禍。
白茶和綠茶最大區(qū)別是加工工藝的大相徑庭,白茶屬微發(fā)酵茶,而綠茶是不發(fā)酵茶。安吉白茶即是如此,它稱之“白茶”,是因其茶樹特殊,變異后葉面呈乳白色而得名,若嚴格稱之,應為白葉茶,其加工工藝和風味,仍和綠茶一般無二。
天山綠茶

幾百年的貢茶的歷史,和天山綠茶現(xiàn)在的知名度來說,似乎有些不成正比,但也許正因為寂寞,天山綠茶的品格,有著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
天山綠茶為烘青綠茶,原產(chǎn)于福建西鄉(xiāng)閩東天山,1781年前后,天山所產(chǎn)芽茶已列為貢品。明清以后以生產(chǎn)炒青條形茶為主,到了1979年,才改制為烘青型綠茶。
天山綠茶具有三綠特色,即色澤翠綠,湯色碧綠,葉底嫩綠。茶園所在地山峰險峻、林木參天、云海翻滾、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濕潤,有利于茶樹生長。難怪有詩贊其為“深山奇石嵯峨立,峽谷懸?guī)r茶味香”。
天山綠茶按采制季節(jié)分為雷鳴、明前等;按形狀分為雀舌、鳳眉等;按標號分為巖茶、天上丁等。其中以雷鳴、雀舌、珍眉、巖茶最名貴。天山綠茶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制500克干茶約需3萬個芽葉。
雷鳴茶是用早春一聲雷時節(jié)采摘的茶芽制成的,沖泡后芽尖向上,豎直懸浮于杯中,猶如破土春筍,頗有情趣;雀舌系一旗一槍初展芽葉制成,十分細嫩,形似雀舌;珍眉采制精細,成茶形狀如彎眉,頗為秀麗;巖茶則是采自石隙巖縫所長茶樹之嫩葉制成的。攜著茶香屢屢上升,如云蒸霞蔚;聞其香令人心曠神怡。天山綠茶葉嫩多毫,對著陽光一照,細毫閃亮,堪稱絕妙。
天山綠茶相當經(jīng)泡,沖泡3~4次,茶味猶存。飲之幽香四溢,齒頰留芳——歸根到底,值得傳世的名茶,必有它的玄機。
沖泡天山綠茶一般用玻璃杯,將茶投入其中,茶葉則徐徐而落,時而直線,時而徘徊;湯面水汽
安化松針

“才交谷雨見旗槍,安排火坑打包箱,蕪蓉山頂多女伴,采得仙茶帶霧香。”清道光年間,原籍安化的總督陶澍所作的《芙蓉江竹枝詞》,把安化松針形態(tài)之美、采摘之難、加工之繁,描繪得淋漓盡致。
安化松針屬炒青綠茶,是中國特種綠茶中針形綠茶的代表,產(chǎn)于湖南省安化縣。據(jù)文獻記載,安化境內(nèi)的芙蓉山、云臺山,自宋代開始,茶樹已是山崖水畔,不種自生。所制芙蓉青茶和云臺云霧兩茶,曾被列為貢品。
安化松針采摘時,對鮮葉原料要求極高,要采用清明前一芽一葉初展的幼嫩芽葉,并且要保證沒有蟲傷葉、紫色葉、雨水葉、露水葉,此外為保證成品茶齊整,也不能有節(jié)間過長及特別粗壯的芽葉。
安化松針的加工標準相當嚴格,分為鮮葉攤放,殺青,揉捻,炒坯,攤涼,整形,干燥,揀剔八道工序。其中,整形是決定安化松針外形緊細圓直的關(guān)鍵工序,茶農(nóng)要在專用烘茶灶上經(jīng)過整整40分鐘的掌控溫度和變換手勢完美結(jié)合,才能使茶葉細長、緊直、圓潤。
用紫砂壺沖泡安化松針,堪稱檔次相當,卻失了賞茶的情趣和意境。也許還是選帶些純凈的玻璃杯為佳,大美不言,不會搶去松針的風采,更會營造一場視覺、味覺皆美的感官饗宴。
顧渚紫筍

顧渚紫筍屬烘青綠茶,因其鮮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而得名。顧渚紫筍產(chǎn)于浙江湖州,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陸羽論為“茶中第一”。面對紫筍茶進貢情景,唐代詩人張文規(guī)文思泉涌,寫下動人的詩篇:“鳳輦尋春半醇回,仙娥進水御簾開。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湖州紫筍來。”
顧渚紫筍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間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
南糯白毫

南糯白毫屬烘青綠茶,創(chuàng)制于1981年,因產(chǎn)于云南西雙版納州南糯山而得名。
南糯白毫只采春茶,每年3月上旬開采,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葉,主要工藝分攤青、殺青、揉捻和烘干四道工序。文人盛贊南糯白毫:“霧鎖干樹茶,云開萬壑蔥,香飄千里外,味在一杯中。”
烏龍茶
鐵色皺皮老帶霜,含英咀美入詩腸;舌根來得天真味,鼻觀先聞圣妙香。——元劉秉忠

烏龍茶是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據(jù)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發(fā)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和臺灣。”
烏龍茶:天賜其福
烏龍茶又稱青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品味烏龍茶,堪稱柔美細膩的優(yōu)雅體驗。功夫茶具如詩如畫般的演繹,賦予了烏龍得天獨厚的高傲氣質(zhì),而茶中特有的紅茶之艷、綠茶之幽,在沖泡之后慢慢呈現(xiàn)出來后,口中滿是清芬的芳香,如同沐浴在茶山清晨的微風中一樣清爽。
烏龍茶是部分發(fā)酵茶,是經(jīng)過殺青、萎凋、做青、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茶類,特色極其鮮明。烏龍茶最顯著的品質(zhì)特征是綜合綠茶和紅茶的制法,品質(zhì)介于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滋味,又有綠茶的清芬芳香,香氣高雅,沖泡后,湯色呈金黃色或清澈的黃褐色,滋味甘潤濃郁。
烏龍茶是中國特產(chǎn),福建、廣東、臺灣是烏龍茶的出產(chǎn)地。烏龍茶沒有太曲折漫長的歷史,卻在近30年來風靡一時,大紅袍、鐵觀音、凍頂烏龍、文山包種、潮州鳳凰茶……這些熟悉的名字,讓許多都市人的休閑時光變得立體而生動,在輕緩流動的氤氳茶香中,盡享壓力放松后的愉悅和自然。
生活茶趣
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chuàng)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后。據(jù)福建《安溪縣志》記載:“安溪人于清雍正三年首先發(fā)明烏龍茶做法,以后傳入閩北和臺灣。”有人稱,烏龍茶是以發(fā)明者“烏龍”命名,有著引人入勝的傳說——但也只是傳說而已。

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制法,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和“綠葉紅鑲邊”的美譽。
烏龍茶的采制
采制季節(jié)對烏龍茶品質(zhì)影響極為顯著。經(jīng)過冬季的休眠期,茶樹體內(nèi)積累了豐富的營養(yǎng),特別是芳香物質(zhì)、氨基酸等含量較高,而影響烏龍茶香味的花青素等成分相對較低。所以春季烏龍茶一般香氣清高,滋味濃厚甘爽,品質(zhì)好。秋茶次之,而夏暑茶品質(zhì)就要遜色許多。
識茶
烏龍茶具有特殊的花果香氣,濃而不澀、滋味醇厚鮮爽、有回甘味,不但受到中國南北茶客的青睞,還極受東南亞及日本愛茶者歡迎,整體價格也日益上升。
烏龍茶沖泡品鑒方法眾多,以潮州功夫茶為最。家庭或辦公室沖泡簡易茶包時,水溫要高,應控制在90℃~95℃左右,至多3分鐘即可飲用;散茶則以茶水比1:20的比例沖泡為宜。
烏龍茶的分類
烏龍茶按產(chǎn)區(qū)分為閩北烏龍、閩南烏龍、臺灣烏龍、廣東烏龍等四大類。
閩北烏龍主產(chǎn)于福建武夷山,有武夷巖茶、閩北水仙等,代表是武夷巖茶。巖茶產(chǎn)自武夷山山脈的巖石峭壁間,是典型的山茶,品種繁多,有大紅袍、水仙、肉桂、白雞冠等,珍品大紅袍是群芳之冠。
閩南烏龍產(chǎn)于福建南部安溪,最著名、品質(zhì)最好的是鐵觀音和黃金桂。
臺灣烏龍產(chǎn)于臺北、南投、臺中等地,廣義的臺灣烏龍并不局限于某一品種,只要按照烏龍茶的做法制成的茶均稱為烏龍茶。
廣東烏龍產(chǎn)于廣東潮州地區(qū),鳳凰單樅和鳳凰水仙是其中優(yōu)秀產(chǎn)品,也由此衍生出著名的潮州功夫茶。
鐵觀音

打開字典,會找到一個專有名詞——觀音韻,意思是只有鐵觀音才會有的香氣和韻味,這使鐵觀音除了有中國十大名茶的隆重頭銜外,更有了味外有味的意境。
鐵觀音屬閩南烏龍,產(chǎn)于福建安溪。鐵觀音既是茶名,又是茶樹品種名,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制:4月中旬至5月上旬為春茶;6月中旬至7月上旬為夏茶;8月為暑茶;9月下旬至l0月上旬為秋茶,有個別地方由于氣溫較高,還可生產(chǎn)一季冬茶。制茶品質(zhì)以春茶為最好,春茶次之。雖秋茶的香氣要高于春茶,但春茶含有更豐富的有益物質(zhì)。
鐵觀音鮮葉采摘標準很特別,不是采幼嫩的芽葉,而是采摘成熟新梢的二或三葉,俗稱開面采,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采摘。
鐵觀音成品茶外形條索緊結(jié)、肥壯圓結(jié),色澤砂綠,有“青蒂”、“綠腹”、“蜻蜓頭”之稱。沖泡后湯色金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這就是“觀音韻”。
大紅袍
大紅袍是烏龍茶極品,已有350多年的歷史。2005年武夷山大紅袍節(jié)期間,20克大紅袍拍賣出20.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稱之為“茶王”,并不為過。
大紅袍產(chǎn)于福建武夷山天心巖九龍窠高巖峭壁之上的小葉種(灌木種)的自然老茶樹。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動不大,巖頂還有細小甘泉由巖谷滴落,使大紅袍天賦不凡。大紅袍茶樹現(xiàn)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zhì)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巖石時,巖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現(xiàn)在市場上冠以大紅袍之名的茶葉雖然不是母樹所得,也是將母樹無性繁殖后得到的成樹育出的同品種茶樹。

生活茶趣
巖茶,自是與天工地斧而成的巖石峭壁有關(guān),最珍貴的武夷巖茶,是生長在巖壑幽澗間,石隙石縫天然形成的盆缽里,比如大紅袍。
武夷山多懸崖絕壁,茶農(nóng)利用巖凹、石隙、石縫,沿邊砌筑石岸種茶,有“盆栽式”茶園之稱。因為有“巖巖有茶,非巖不茶”之說,巖茶因而得名。
武夷水仙

烏龍茶中名水仙的品種不少,但只有武夷水仙的茶香中有種獨特的砂石氣味和口感,同時還有山間花香映襯砂石的口味,被稱作巖骨花香。
武夷水仙屬武夷巖茶,亦產(chǎn)于福建武夷山,始于清道光年間。在武夷山脈甚至整個福建境內(nèi),武夷水仙的種植面積最大,其成茶占閩北烏龍茶總產(chǎn)量的50%以上,至今很多老樅還在產(chǎn)茶,原生態(tài)狀態(tài)下生長的老樅極受愛茶者垂青,被蟲咬過還帶著蟲眼的茶青不但無人側(cè)目,反被視為原生態(tài)和野生的標志備受推崇。
武夷水仙分四季采摘,春茶(谷雨前后)、夏茶(夏至前)、秋茶(立秋前)、露茶(寒露后)。每季相隔約50天,制作時要經(jīng)過萎凋、做青、揉捻、初焙、包揉、足火等多道工序。由于水仙葉肉肥厚,做青時必須根據(jù)其葉厚水多的特點,以輕搖薄攤,搖做結(jié)合的方法操作。包揉則是做好水仙茶外形的重要工序,講究揉至適度,最后再以文火烘焙至足干。
武夷肉桂

武夷肉桂也是武夷巖茶中的上品,同樣巖韻十足。
武夷肉桂亦稱玉桂,產(chǎn)于福建武夷山,其香氣頗似桂皮,習慣上稱之為肉桂。武夷肉桂每年4月中旬茶芽萌發(fā),5月中旬開采巖茶,每年可采4次,且夏秋茶產(chǎn)量尚高。它是相對物美價廉的巖茶之一。
武夷肉桂的制作,亦沿用傳統(tǒng)的手工做法,鮮葉經(jīng)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等十幾道工序。鮮葉的萎凋,是形成香氣滋味的基礎,而做青則是其品質(zhì)形成的關(guān)鍵。
白雞冠

白雞冠是福建武夷山四大名叢之一,條形香氣葉底均與其他巖茶差異較大。
白雞冠葉色淡綠,綠中帶白,芽葉彎曲而如茸毛,形態(tài)如白錦雞頭上的雞冠,故得佳名。白雞冠每年5月下旬開始采摘,以二葉或三葉為主。
黃金桂

同樣是閩南烏龍,黃金桂的香氣也有個專屬形容詞——透天香,也許不夠儒雅,卻更通俗、直率、可愛。
黃金桂是烏龍茶中的又一極品,以棪(也稱黃旦)品種茶樹嫩梢制成,清咸豐年間原產(chǎn)于福建安溪羅巖,因其湯色金黃有奇香似桂花,故名黃金桂。
黃金桂在產(chǎn)地福建安溪被稱為清明茶,有一早二奇之譽。早指茶樹萌芽早、采制早、上市早。黃金桂為4月上旬采制,比一般品種早10余天,比鐵觀音早近20天。
黃金桂加工和鐵觀音大同小異,但因其黃梗細小、葉面薄、含水量少、氣孔大而密,易發(fā)酵,無論是曬青、搖青還是殺青、烘焙,程度都要輕許多,否則茶葉香氣質(zhì)地將大受影響。
黃金桂成品茶條索細長尖梭且較松、體態(tài)飄、不沉重、葉梗細小,色澤呈黃楠色、翠黃色或黃綠色,有光澤,即有黃、勻、細之稱。
黃金桂沖泡時間比鐵觀音要短得多,沖入開水片刻即可聞到濃濃的香氣,半分鐘后就可以飲用。黃金桂沖泡后湯色金黃明亮或淺黃明澈。香氣芬芳優(yōu)雅,常帶有水蜜桃或者梨香,滋味醇細鮮爽,有回甘,適口提神,即香、奇、鮮,有“未嘗清甘味,先聞透天香”的詩句來作證,確屬字字珠璣。
凍頂烏龍

許多人一見“凍頂”兩個字,便望文生義,認定此茶一定生長在寒冷積雪的高山頂上,自然是大錯特錯。
凍頂烏龍屬臺灣烏龍,是中度發(fā)酵烏龍茶。凍頂來源于產(chǎn)地凍頂山,即臺灣南投縣鳳凰山的支脈,那里雖不寒冷,但因山高路滑、迷霧多雨、泥濘崎嶇,茶農(nóng)必須小心地繃緊腳尖才能登上山頂,臺語里叫“凍腳尖”,因此得名。
凍頂烏龍茶鮮葉為青心烏龍,一年四季都可采制。春茶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采摘,其時雨量充沛、茶樹芽葉肥碩,多種茶氨酸和維生素使春茶滋味濃郁;夏茶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采摘,其時天氣炎熱、光照強烈,茶氨酸含量會減少,茶湯味道會寡淡,并帶苦澀;秋茶在8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摘,其時氣候條件介于春夏之間,香味和滋味平和;冬茶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采摘,其時天氣轉(zhuǎn)涼,茶葉滋味重新變得醇厚,并有濃烈的香氣。四季茶品中,春茶品質(zhì)最佳,秋茶和早期冬茶次之,夏茶最為遜色。
凍頂烏龍茶加工比較復雜,經(jīng)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多次反復團揉(包揉)、復烘、焙火制成。
凍頂烏龍茶成品外觀緊結(jié),成半球狀,色澤墨綠,邊緣呈隱隱金黃色。沖泡后茶湯清沏,呈蜜黃色,香氣清純,具有花香,滋味甘醇濃厚,卻又不似別的烏龍茶厚重濃郁。認為綠茶味道太薄,而重發(fā)酵茶味道又太厚的人或許會偏愛凍頂烏龍,因為它暗合了多之一分則長、少之一分則短的精妙。
文山包種

文山包種與凍頂烏龍并稱為臺灣兩大名茶,素有“北包種,南烏龍”之說。
文山包種屬臺灣烏龍,為輕度發(fā)酵烏龍茶。相傳150余年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茶農(nóng)仿武夷茶的制造法,將每一株或相同的茶葉分別制造,再將制好的茶葉,每200克裝成一包,每包用福建所產(chǎn)的毛邊紙二張,內(nèi)外相襯包成長方形的四方包,包外再蓋上茶葉名稱及行號印章,就稱為“包種”或“包種茶”。后來包種茶傳到臺灣,以臺北文山地區(qū)的品質(zhì)最優(yōu),香氣最佳,便稱為“文山包種茶”。
文山包種茶采制要求很高,要雨天不采、帶露不采,晴天要在11時至15時間采摘。春秋兩季要求采二葉一心的茶青。同時,采摘時茶農(nóng)還需用雙手彈力平斷茶葉,斷口成圓形,否則茶葉隨即發(fā)酵、影響茶質(zhì)。
文山包種加工有萎凋、攪拌、殺青、揉捻、解塊、烘干等工序,以翻動做青為關(guān)鍵。每隔1~2小時就要翻動一次,一般須翻動四五遍。精制則注重烘焙,初制茶要在70℃恒溫下不斷發(fā)香,使葉性溫和,達到發(fā)香的目的。齒頰留香,久久不散。具有“香、濃、醇、韻、美”五大特色。
文山包種茶外形條索緊結(jié),自然卷曲,茶色墨綠有油光,香氣清新持久,有天然幽雅的芬芳氣味,沖泡后茶湯色澤金黃,清澈明亮。品飲時,滋味甘醇鮮爽,入口生津,
香氣是文山包種最大的特點,沖泡后香氣越濃,代表品質(zhì)越高,因此文山包種也被文人雅客所推崇,贊之為“露凝香”、“霧凝春”,可謂意境悠然。
白毫烏龍茶

與美人持茶飲茶雅致至極,但把茶命名為“美人”,卻罕見已極。
白毫烏龍屬臺灣烏龍,又稱椪風茶、膨風茶或東方美人茶、香檳烏龍茶,產(chǎn)地在臺灣新竹、苗栗。白毫烏龍是烏龍茶中發(fā)酵最重的茶品,一般發(fā)酵度為60%。最高時甚至高達85%,因此風味獨具。
白毫烏龍最特別之處,在于茶青必須讓小綠葉蟬(又稱浮塵子)叮咬吸食,昆蟲的唾液與茶葉酵素混合出特別的香氣,茶的質(zhì)量決定于小綠葉蟬的叮咬程度,同時是其醇厚果香蜜味的來源。
白毫烏龍經(jīng)常在端午節(jié)前后10天采摘,僅取其一心二葉,并以具多量白毫芽尖者為極品。一般情況下,制作500克烏龍茶只需約1000個茶芽,但若制作白毫烏龍卻需要3000~4000個最鮮嫩的心芽。同時,為了保證小綠葉蟬生長,白毫烏龍生產(chǎn)過程中不能使用農(nóng)藥,生產(chǎn)難度較大,產(chǎn)量較低,卻也更加彌足珍貴。
白毫烏龍成品茶香氣帶有明顯的天然熟果香,滋味具蜂蜜般的甘甜后韻,外觀艷麗多彩具明顯的紅、白、黃、褐、綠五色相間,形狀自然卷縮宛如花朵,泡出來的茶湯呈鮮艷的琥珀色,滋味軟甜甘潤,少有澀味。
由于白毫烏龍的香味大部分是由發(fā)酵后所生成,風味更趨近成熟韻味,宛如雍容華貴、風姿綽約的中年貴婦,以“東方美人”稱之,確實極富情致。喝白毫烏龍茶令人產(chǎn)生那皇宮貴族豪華氣派、高不可攀的氣息,這也就是為什么早期白毫烏龍茶外銷至英國時,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品嘗后,贊不絕口,而特地命名為“東方美人茶”的緣由。
鳳凰水仙

有“美人”相攜,還有“鳳凰”相伴,烏龍茶凌空欲飛的神態(tài),在茶名中,就足以使人浮想聯(lián)翩。
鳳凰水仙的名字根據(jù)在900年前,南宋末年,宋帝炳南下潮汕,路經(jīng)鳳凰烏案山,口渴思飲,可惜沒有水源,只好以深山中的樹葉解渴。正好在旁找到一棵茶樹,遂摘下吞吃,頓感生津止渴,故后人廣為種植,名謂“宋種”。
鳳凰水仙屬廣東烏龍,產(chǎn)于廣東潮安鳳凰鄉(xiāng),由于選用原料和加工工藝不同,按品質(zhì)依次分為鳳凰單叢、鳳凰浪菜和鳳凰水仙三個品級。采用水仙群體中經(jīng)過選育繁殖的單叢茶樹制作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屬單叢級,次之為浪菜級,再次的為水仙級。采摘標準為駐芽后第一葉開展到中開面時最為適宜。鳳凰水仙中的鳳凰單叢品質(zhì)最具特色。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譽。
鳳凰水仙其沖泡法亦有些許特別之處,用小巧茶壺和茶杯沖泡,茶葉要多水要少、時間要短。沸水多次沖泡,一泡聞其香;二泡賞其色;三泡飲其味。
鐵羅漢

“鐵羅漢”是武夷巖茶中傳統(tǒng)四大珍貴名樅之一,產(chǎn)制唐代,宋代聞名,盛于清代,是四大名樅中成名最早的茶,而且鐵羅漢茶因其藥性和保健功能早就蜚聲東南亞。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內(nèi)山(巖山)。
“一啜飛天鐵羅漢”,是茶人對鐵羅漢剛烈茶性的絕妙評價。的確,鐵羅漢是一種很“霸氣”的巖茶,湯水厚,甘而柔,香氣濃,巖韻顯,不過這款茶在它的“霸氣”中讓人感受到的是那種“馥郁幽長”。
水金龜

“水金龜”是武夷巖茶“四大名樅”之一。產(chǎn)于武夷山區(qū)牛欄坑社葛寨峰下的半崖上。因茶葉濃密且閃光模樣宛如金色之龜而得此名。
每年5月中旬采摘,以二葉或三葉為主,干茶較松散,黑褐中帶少許青,聞干茶有熟香味。色澤綠里透紅,滋味甘甜,香氣高揚。
紅茶
我覺得心兒變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中國的紅茶。——英拜倫

紅茶永遠那么香醇優(yōu)雅,永遠那么寧靜甜蜜。紅茶屬發(fā)酵茶,特別適合體寒的女性飲用。
紅茶:風靡世界
紅茶是全世界產(chǎn)地最廣、最受歡迎的茶類:寒冷的清晨,會聽到俄羅斯茶炊的低吟淺唱;溫暖的午后,會飄來英國紅茶松餅的驚艷醇香。紅茶的百變個性,使其像個爽朗的舞者,在世界每個角落愛茶者的舌尖上嫵媚起舞,然后,和各國文化水乳交融。
紅茶是發(fā)酵茶,以茶樹的一芽二、三葉為原料,經(jīng)過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等工藝制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茶湯以紅色為主調(diào),故名紅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fā)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chǎn)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成分。香氣物質(zhì)比鮮葉明顯增加。紅茶最顯著的品質(zhì)特征為紅葉紅湯,茶湯色澤紅艷明亮,滋味醇厚微澀,有麥芽糖的香氣。

紅茶的起源
紅茶起源于中國福建,加工方法由綠茶制法演變而來。紅茶一詞最早見于明朝中期的《多能鄙事》一書。現(xiàn)知最早生產(chǎn)的“紅茶”是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約1610年,武夷山南麓星村鎮(zhèn)成為小種紅茶的集散地,紅茶也就從這里走向歐洲,走向全世界,并開創(chuàng)了獨具特色的下午茶文化。
紅茶創(chuàng)制伊始時稱為“烏茶”,至今英語中仍稱之為“黑茶”(BLACK TEA)。稱呼之所以變化,是因為中國人以茶湯顏色為紅色而命名為“紅茶”;而英國人則以茶葉的黑褐色而稱之“黑茶”。紅茶鮮葉原料和綠茶一樣,只是不經(jīng)過高溫殺青,而是采用萎凋、揉捻,然后經(jīng)過發(fā)酵,使葉子變紅以后烘干而制成。
紅茶的分類
中國紅茶分小種紅茶、功夫紅茶和紅碎茶三種。
功夫紅茶是中國特產(chǎn),因產(chǎn)地及茶樹品種等不同,品質(zhì)有所差別,可分為祁紅、滇紅、閩紅等,以祁紅——祁門紅茶為代表。
目前,世界四大著名紅茶是中國的祁門紅茶、印度的大吉嶺紅茶、阿薩姆紅茶以及斯里蘭卡的錫蘭高地紅茶。
紅茶的功效
紅茶是全發(fā)酵茶,茶多酚含量較低,回味甜,性暖,不但可溫中暖胃,還可散寒除濕,對風寒、風熱、風濕等有祛風解表之功效,還可以治頭痛。脾胃虛弱、有胃病者可用紅茶和胃。
生活茶趣
紅茶沖泡方法在全球分為清飲法和調(diào)飲法兩種。我國絕大多數(shù)地方飲紅茶采用清飲法,即單純飲用紅茶,不加入調(diào)料。在歐美多采用調(diào)飲法,即將茶葉放入壺中,用沸水沖泡,浸泡5分鐘后,再把茶湯傾入茶杯中,加入適量的糖、牛奶或乳酪,成為濃郁芳香的牛奶紅茶。
沖泡簡易紅茶茶包時,應用90℃~95℃的熱開水,放入茶包,泡2分鐘,然后將茶包在杯里輕晃幾下,使茶的滋味釋出,即可丟棄;散茶則以200毫升水泡3克茶為適中。
祁門功夫

提到下午茶,往往會加上前綴——英式,雖然壺里紅茶,是中國的祁門功夫。
祁門功夫?qū)俟Ψ蚣t茶,產(chǎn)于安徽省祁門縣,是我國傳統(tǒng)功夫紅茶的珍品,和印度大吉嶺紅茶、斯里蘭卡的烏沃紅茶并稱為世界三大高香茶。祁門功夫創(chuàng)制于光緒初年。當時祁門綠茶銷路不暢,有人便按江西的方法試制紅茶,不料這種長橢圓形的葉子更適合用發(fā)酵來喚出其特有的香味,從此一炮而紅。祁門紅茶,是紅茶中的佼佼者,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色艷”四絕馳名于世。
祁門功夫采摘標準嚴格,高檔茶以一芽二葉為主,一般均系一芽三葉及相應嫩度的對夾葉。傳統(tǒng)祁門功夫完全靠手工制作,據(jù)說各家都有不能公開的獨門秘笈,共同特點是“功夫”——畢竟只有花費時間精力,才能造就如此精湛的技藝。
祁門功夫加工時分為初制和精制兩個過程。初制是指茶葉剛采摘下來要經(jīng)過的萎凋、揉捻、發(fā)酵,待茶葉變成紫銅般的黑紅色。香氣透發(fā)的時候,再用文火干燥的四道工序。接下來的精制是做形的過程。篩分、切斷、風選、揀剔、復火、勻堆等十幾道工序由十幾位師傅分別提綱,僅僅是篩分就又分為毛篩、抖篩、分篩等,力求用最精細的技法把青澀的綠色鮮葉打造成厚重深沉的紅茶。
祁門功夫成茶條索緊秀,鋒苗好,色澤烏黑泛灰光,俗稱“寶光”,內(nèi)質(zhì)香氣濃郁高長,似蜜糖香,又蘊藏有蘭花香氣;沖泡后湯色紅艷,滋味醇厚,回味雋永,葉底嫩軟紅亮——只是,這樣的好茶,卻需要靠“英式”下午茶的風靡,才能回歸我們的視線。
滇紅功夫

滇紅功夫?qū)俟Ψ蚣t茶,主產(chǎn)于云南的臨滄、保山等地,以采摘一芽二、三葉的芽葉作為原料,經(jīng)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而制成。滇紅功夫上品為滇紅特級禮茶,以一芽一葉為主制造而成,滇紅功夫成品茶條索緊直肥壯,苗鋒秀麗完整,金毫多而顯露,色澤烏黑油潤,湯色紅濃透明,滋味濃厚鮮爽,香氣高醇持久,葉底紅勻明亮。
滇紅功夫品飲多加糖或加奶飲用,加奶后香氣依然濃烈。若沖泡后茶湯與茶杯接觸處常顯金圈,冷卻后立即出現(xiàn)乳凝狀的現(xiàn)象,為品質(zhì)上乘的表現(xiàn)。
閩紅功夫

閩紅功夫茶是政和功夫、坦洋功夫、白琳功夫的統(tǒng)稱,三種功夫茶產(chǎn)地不同、品種不同、品質(zhì)風格不同,均系福建特產(chǎn)。
政和功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條制成,是閩紅三大功夫茶的上品,外形條索緊結(jié)、肥壯多毫,色澤烏潤,內(nèi)質(zhì)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政和功夫以大茶為主體,揚其毫多味濃之優(yōu)點,又適當拼以高香之小茶。
坦洋功夫產(chǎn)于福建福安、柘榮等地。成茶外形細長勻整,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nèi)質(zhì)香味清鮮甜和,沖泡后湯色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
白琳功夫產(chǎn)于福鼎縣太姥山白琳。白琳功夫成品茶外形條索緊結(jié)纖秀,含有大量的橙黃白毫,具有鮮爽的毫香,沖泡后湯色葉底艷麗紅亮,取名為“橘紅”,意為橘子般紅艷的功夫,形態(tài)相當俏麗可愛。
正山小種

打擊假冒偽劣的事情,不是21世紀的獨創(chuàng),早在150多年前,就已經(jīng)開始。
正山小種是最優(yōu)質(zhì)的小種紅茶。誕生于明末清初,僅產(chǎn)于福建省崇安縣星村鄉(xiāng)桐木關(guān)一帶,又稱星村小種。據(jù)《中國茶經(jīng)》介紹,正山小種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茶地區(qū)所產(chǎn)”之意,凡是武夷山中所產(chǎn)的茶,均稱為正山,而武夷山周邊地區(qū)所產(chǎn)的茶稱外山。
正山小種自然環(huán)境絕佳:產(chǎn)區(qū)山高谷深,年降水量和濕度較大,日照較短,霜期較長,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松,有機物質(zhì)含量高。同時,因保護區(qū)冬季寒冷,茶園基本不施用任何化學農(nóng)藥,正山小種堪稱名副其實的天然綠色茶葉。
正山小種是中國最早出口歐洲的茶葉品種,英國最早的茶葉文獻中“BOHEA”即為“武夷”音譯,當時它是中國茶的象征,被當時的英格蘭皇家選為皇家紅茶,也是“下午茶”的第一批成員。
正山小種成品茶條索肥壯,緊結(jié)圓直,色澤烏潤,沖泡后湯色艷紅,經(jīng)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圓湯味,氣味芬芳濃烈,以醇馥的煙香和桂圓湯、蜜棗味為其主要品質(zhì)特色。如加入牛奶,茶香不減,形成糖漿狀奶茶,甘甜爽口,成為極具個性卻又和諧共鳴的味覺體驗。一位日本茶人曾說:這是一種讓人愛憎分明的茶,只要有一次你喜歡上它,便永遠不會放棄它。
大吉嶺紅茶

據(jù)說,全球市場銷售的大吉嶺紅茶,總數(shù)加起來竟遠遠超過了原產(chǎn)區(qū)的實際產(chǎn)量,于是,許多人對大吉嶺紅茶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種景仰。
大吉嶺紅茶是世界四大紅茶之一,產(chǎn)于印度西孟加拉省北部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高原一帶,先祖就是中國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種紅茶。大吉嶺紅茶的產(chǎn)量較低,在印度茶葉總量中只占2%左右,依海拔高度分布83個茶園,分四季采摘,3~4月為初摘茶,5~6月為次摘茶,7~8月是雨季茶,9~10月為秋季茶。初摘茶如同中國的明前茶,多為青綠色,被視為珍品;而次摘茶香氣更顯著,沖泡后湯色橙黃,氣味芬芳高雅,被譽為“紅茶中的香檳”。據(jù)說,在全球高端茶葉展上,講究的愛茶人會點著茶園的名字選購茶葉,不過自然也價格不菲。
大吉嶺紅茶成品茶外形條索緊細,白毫顯露,香高味濃,鮮爽。發(fā)酵程度達80%左右,初摘茶葉顏色顯綠色,次摘茶葉顯棕褐色。香氣屬高香類,被稱為麝香葡萄香味茶,香氣比較持久,滋味甘甜柔和。
大吉嶺紅茶最適合清飲,沖泡后湯色清澈明亮,湯色橙黃紅艷。上品大吉嶺紅茶還帶有葡萄香,口感細致柔和,最宜春秋季飲用——因為屆時花香滿地、茶香滿園,縱容著唇齒間的無限欲望。
錫蘭高地紅茶

錫蘭是斯里蘭卡的舊稱。錫蘭高地紅茶通常制成赤褐色的紅碎茶,主要品種有烏沃茶或烏巴茶、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幾種,以烏沃茶最著名。烏沃茶產(chǎn)于山岳地帶東側(cè),常年云霧彌漫,以7~9月所獲的品質(zhì)最優(yōu)。烏沃茶沖泡后茶湯色橙紅明亮,上品的茶湯表面有金黃色的光圈,猶如加冕一般;其風味具刺激性,透出如薄荷般的芳香,滋味醇厚,雖較苦澀,但回味甘甜。
汀布拉茶和努沃勒埃利耶茶,則以1~3月收獲的最佳。汀布拉茶沖泡后湯色鮮紅,滋味爽口柔和,帶花香,澀味較少。努沃勒埃利耶茶沖泡后色、香、味都較前二者淡,湯色橙黃,香味清芬,口感稍近綠茶。
阿薩姆紅茶

阿薩姆茶產(chǎn)于印度東北阿薩姆喜馬拉雅山麓的阿薩姆溪谷一帶,與不丹相鄰。歷史上,阿薩姆是繼中國以后第二個商業(yè)茶葉生產(chǎn)地區(qū)。
阿薩姆紅茶產(chǎn)于印度東北阿薩姆喜馬拉雅山麓的阿薩姆溪谷一帶。當?shù)厝照諒娏遥枇硗夥N樹為茶樹適度遮蔭;由于雨量豐富,因此促進熱帶性的阿薩姆大葉種茶樹蓬勃發(fā)育。以6~7月采摘的品質(zhì)最優(yōu),但10~11月產(chǎn)的秋茶較香。
阿薩姆紅茶成品茶外形細扁,色呈深褐;沖泡后湯色深紅稍褐,帶有淡淡的麥芽香、玫瑰香,滋味濃,屬烈茶,是冬季飲茶的最佳選擇。
紅碎茶

紅碎茶在中國茶類中排行幾近名落孫山,但在歐美,它卻幾近獨霸天下。它的活色生香,與中國綠茶的淡泊寧靜似乎南轅北轍,但茶香中演繹的生活之美,卻像中國士大夫的標準一樣,是極致生活品質(zhì)與盡善盡美精神的象征。
紅碎茶分葉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種花色規(guī)格。各花色規(guī)格清晰、區(qū)分嚴格:葉茶中不能含碎茶,碎茶中不含片茶,末茶中不含茶灰。
葉茶成品茶外形呈條狀、條索緊結(jié),穎長,勻齊,色澤純潤,有金毫(或少或無金毫);沖泡后湯色紅艷或紅亮,香味鮮濃有刺激性。
碎茶類成品茶外形呈顆粒狀、顆粒重實勻齊,含毫(或無毫),色澤烏潤,沖泡后湯色紅濃,香味鮮爽濃強。
片茶成品茶外形呈木耳形片狀,重實勻齊,沖泡后湯色紅亮香味濃爽。
末茶成品茶外形呈沙礫狀,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沖泡后湯色紅濃稍暗,香味濃強微澀。
在中國,生產(chǎn)量較大的紅碎茶有轉(zhuǎn)子紅碎茶和C.T.C制法紅碎茶兩種。轉(zhuǎn)子紅碎茶指用轉(zhuǎn)子機切碎的紅碎茶。紅碎茶成品茶外形緊卷呈顆粒狀,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棕黑油潤,沖泡后湯色濃亮,香味濃較鮮,具有較強的刺激性,葉底勻齊紅亮。
C.T.C制法紅碎茶指采用C.T.C切茶機切碎制成的紅碎茶。紅碎茶成品茶結(jié)實呈粒狀,色棕黑油潤、香味濃強鮮爽;沖泡后湯色紅艷,葉底紅艷勻齊。
有人將紅碎茶比做中國茶遠嫁的女兒,現(xiàn)在,她又回到自己最初的故鄉(xiāng)。
白茶
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詢牡丹與銀針。——清福建政和民謠

動植物的白色歷來罕見,被視為靈物瑞兆,白茶也不例外。“白茶自為一種,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
白茶:銀裝素裹
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由于價格昂貴,名氣遠不如綠茶甚至黑茶,使普通愛茶者少了親近的意趣,但同時卻也有了積蓄已久的品牌氣質(zhì)。白茶的魅力,也從此無以倫比、欲罷不能。
白茶是屬輕微發(fā)酵茶,是以萎凋、烘焙(或陰干)、揀剔、復火等工序制成的茶類。因其用早春季節(jié)采摘的茶葉制作而成,當時茶葉和茶芽相當稚嫩,綠色的葉子外表披滿白色茸毛,故稱白茶。白茶最顯著的品質(zhì)特征是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沖泡后湯色明亮,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
白茶是中國特產(chǎn),福建省的福鼎、政和等地,還有臺灣省的一些地方是全世界白茶的故鄉(xiāng)。白茶葉是兩片葉子,中間有一葉芽,葉子隆起呈波紋狀,葉子肥嫩,邊緣后垂微卷,葉子背面布滿白色茸毛,如同悠悠的羽毛。
白茶因茶樹品種、鮮葉采摘的標準不同,分為芽茶和葉茶。采自大白茶嫩稍的肥壯芽頭制成的成品稱銀針,采自大白茶嫩稍芽葉制成的成品稱白牡丹、貢眉、壽眉。采摘白茶是精益求精的技術(shù)工作,必須小心翼翼,絕不能損傷它的嫩芽,否則損傷的嫩芽可能出現(xiàn)紅斑,會使沖泡出來的茶湯變成紅色。

白茶中茶多酚的含量較高,它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和保護心血管等作用。
白茶的加工
白茶的加工方法比紅茶、綠茶簡單。茶葉采摘后,只經(jīng)過輕微的約10%~30%程度的發(fā)酵,不經(jīng)過任何炒青或揉捻,便直接曬干或烘干制作而成。萎凋是白茶制作的關(guān)鍵程序,根據(jù)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采取室內(nèi)萎凋或復式萎凋為佳。其精制工藝是在剔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之后,以文火進行烘焙至足干。
由于加工工序控制到最少,白茶充分保留了茶葉中的營養(yǎng)成分,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
白茶的功效
白茶性寒涼,含有多種氨基酸,具有退熱、祛暑、解毒的功效。在蟬鳴蛙叫的季節(jié),捧著一杯白茶,心靈深處,便會像白茶的色彩一樣清透綿柔。
識茶
白茶的特征是白湯白葉、白毫滿身,湯色淺淡,以綠妝素裹者為上品。白茶沖泡后如同冰種的暖玉,芽頭肥壯、葉底嫩勻,湯色是曾屬于王族的杏黃色,既高貴艷麗,又清澈透亮
沖泡白茶時水溫要高,要求在95℃以上,150毫升的水用5克的茶葉。第一泡時間約用5分鐘,過濾后,把淡黃的茶湯倒入品茗杯中,就可以品味其淡雅香醇的滋味。第二次泡3分鐘,依此類推,一杯白茶至多只能沖泡四五次,五泡過后,味道就寡淡了。
生活茶趣
初識白茶時,對茶具要求并不苛刻,古樸自然的陶器、石器、木器最佳,玻璃茶具也未嘗不可。其沖泡方法與綠茶沖泡方法基本相同,因是輕微發(fā)酵茶,不經(jīng)過揉捻工序,茶汁的浸出速度會慢許多,要想享受更純正的滋味,就要等待更長的時間,待湯色發(fā)黃時才能品飲。在等待茶湯的時候可以看到茶在水中飄動,俗稱“茶舞”。
另外,白茶能祛暑,其味甘,性寒,炎炎夏日,不妨泡上一杯白茶,祛祛暑氣。
白毫銀針

白毫銀針簡稱銀針,又叫白毫,是白茶中最引人注目的極品。
白毫銀針產(chǎn)于福建福鼎、政和,因鋒苗秀麗,色白如銀,外形似針而得名。問世之初地位相當顯赫,每擔銀針價值銀元300余元,相當于同期大城市中等收入者三五年的薪水,當時福建白茶產(chǎn)區(qū)家家戶戶制銀針,還流行著“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詢牡丹與銀針”的歌謠。
白毫銀針分北路銀針和南路銀針兩種。北路銀針芽頭壯實、毫毛厚密、富有光澤,湯色呈杏黃色,香氣清淡,滋味醇和;南路銀針芽長,毫毛略薄,光澤不如北路銀針,但香氣清鮮,滋味濃厚。
白毫銀針采制標準極高,須采第一真葉剛離芽體但尚未展開的芽頭,然后剝離真葉,單用芽身制成。白毫銀針有“十不采”的規(guī)定,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時不采、細瘦芽不采、紫色芽頭不采、風傷芽不采、人為損傷不采、蟲傷芽不采、開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態(tài)芽不采”等,強調(diào)天時地利的配合。白毫銀針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分萎凋和烘焙兩道工序,使茶芽自然緩慢變化,形成白茶特殊的品質(zhì)風格。
白毫銀針因未經(jīng)揉捻,茶汁不易浸出,沖泡時間宜較長。白毫銀針的形、色、質(zhì)、趣是名茶中絕無僅有的,實為茶中珍品,品嘗泡飲,別有風味。取3克銀針置沸水燙過的透明無色無花玻璃杯中,沖入200毫升開水,茶芽先浮于水面,5~6分鐘后,茶芽徐徐下落,沉至杯底后仍保持著秀麗挺直的姿態(tài),上下沉浮的葉片將茶湯染成淡淡的黃色,再加上馥郁清新的板栗香氣,僅僅是觀賞,便具有相當雅淡的樂趣。
白牡丹

白牡丹形如其名,是采自大白茶樹或水仙種的短小芽葉新梢的一芽一二葉制成,亦是白茶的上乘佳品。
白牡丹20世紀初創(chuàng)制于建陽,采摘時要求白毫顯,芽葉肥嫩。傳統(tǒng)采摘標準是春茶第一輪嫩梢采下一芽二葉,芽與二葉的長度基本相等,并要求三白,即芽及二葉滿披白色茸毛。白牡丹加工不經(jīng)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兩道工序。
白牡丹成品茶外形毫心肥壯,葉張肥嫩,呈波紋隆起,葉緣垂卷,葉態(tài)自然,葉色灰綠,夾以銀白毫心,呈“抱心形”,葉背遍布潔白茸毛,葉緣向葉背微卷,芽葉連枝。沖泡后湯色杏黃或橙黃,清澈,葉底嫩勻完整,葉脈微紅,布于綠葉之中,有“紅裝素裹”之譽,更有著中國傳統(tǒng)寫意畫中牡丹綻放的神形。
貢眉和壽眉

貢眉、壽眉也常居白茶高位,因葉邊微卷,形似傳說中的老壽星眉毛而得名。貢眉采摘標準為一芽二葉至一芽二三葉,要求毫心顯而多,色澤翠綠,葉底勻整、柔軟、鮮亮,將葉張主脈迎光透視時,輕泛的紅色還會時隱時現(xiàn),加工方法與白牡丹基本相同。
貢眉成品茶毫心明顯,茸毫色白且多,干茶色澤翠綠,沖泡后湯色呈橙色或深黃色,葉底勻整、柔軟、鮮亮,葉片迎光看去,可透視出主脈的紅色,品飲時感覺滋味醇爽,香氣鮮純。
貢眉、壽眉兩者相比,前者為上品,近來年則一般只稱貢眉,壽眉在市場上已難尋蹤跡。
黑茶
黑茶一何美,羌馬一何殊。有此不珍惜,倉卒非長驅(qū)。——明湯顯祖

黑茶聽上去就有種特別的貴重感、品質(zhì)感,尤其是普洱茶。在漫長的歲月中退了火氣,醇厚的滋味在十余泡后還能品到。
黑茶:內(nèi)斂沉穩(wěn)
黑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年產(chǎn)量僅次于紅茶和綠茶,正是因為它的存在,造就了世界上地勢最高最險峻也是最壯麗的道路——茶馬古道。古道旁被火煙熏得黝黑的巨石,吟誦著世代馬幫風餐露宿、如歌如泣的傳奇經(jīng)歷;上了年紀的老人喝著酥油茶,也會用蒼涼的聲音,講述著千百年來茶葉入藏的艱難險阻和遙遠漫長。
黑茶屬微生物發(fā)酵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是以小葉種茶樹粗老鮮葉為原料,利用菌發(fā)酵方式制成的一種茶葉。
黑茶主要供邊疆少數(shù)民族飲用,又稱邊銷茶。黑毛茶又是壓制各種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而黑茶緊壓茶是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等民族日常生活必需品,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說法。
黑茶品種
黑茶因產(chǎn)區(qū)和工藝差別,可分為滇桂黑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邊茶等,黑茶也是很多緊壓茶的原料,可壓制成茯磚茶、黑磚茶、花磚茶、湘尖茶、青磚茶、康磚茶等。其形態(tài)又按包裝和壓制工藝分為散茶、磚茶、沱茶等。
黑茶種類繁多,是中國六大茶類中加工過程最復雜的茶類,有些茶品加工系世代沿襲,不對外傳授,極富神秘性和保密性,但大而化之都不會脫離以下范疇:
原料粗老。黑茶的鮮葉較粗,多系新梢形成駐芽時才進行采收,外形粗大、葉老梗長。
渥堆變色。黑茶都有渥堆變色的過程,有的采用毛茶干坯渥堆變色,如湖北老青茶和四川茯磚;有的采用濕坯渥堆變色,如湖南黑茶和廣西六堡茶。

品飲口感潤滑至醇至厚的黑茶,如同品味自己走過的人生。
高溫汽蒸。高溫汽蒸目的在于吸收蒸汽濕熱、促使茶坯變軟,便于壓造成型。同時促進內(nèi)含物質(zhì)有著一定程度的轉(zhuǎn)化,達到成茶外形色澤黑褐油潤、湯色橙黃和橙紅、香味純和不澀、葉底黃褐均勻的要求。
壓造成型。黑茶成品茶都需壓造成型。磚茶在壓模內(nèi)冷卻,使其形狀緊實固定后退出,再送烘房進行緩慢干燥,以便長途運輸和儲藏保管。
黑茶功效
黑茶營養(yǎng)成分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zhì),蛋白質(zhì)、氨基酸、糖類物質(zhì)等。對主食牛、羊肉和奶酪,飲食中缺少蔬菜和水果的西北地區(qū)居民而言,長期飲用黑茶,可有助于人體消化,調(diào)節(jié)脂肪代謝。同時高原地區(qū)新鮮水果和蔬菜較少,而茶葉含有多種維生素,喝茶能適當補充維生素。
同時,黑茶還有殺菌、消炎、降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利尿解毒、改善糖類代謝、防治糖尿病、抗氧化、延緩衰老、抗癌、抗突變等多種功效。
黑茶的沖泡
黑茶存放時間較長,因此沖泡黑茶時宜選用陶制茶具或粗紫砂粒的紫砂茶具,以借茶具的吸附性消除茶葉存放中產(chǎn)生的異味。黑茶一般選用茶壺沖泡。泡法是將壺里放上1/3的茶葉,沖上100℃的開水,再浸泡30秒至1分鐘后,第二泡起每泡累加20秒,可沖泡四至五次甚至更多。

生活茶趣
大部分黑茶為緊壓茶,與散茶不同,質(zhì)地緊實,用開水沖泡難以浸出茶汁,飲用時就要先將磚茶搗碎,在鍋或壺內(nèi)烹煮。且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出,同時在烹煮時,大多加糖、奶等,以調(diào)飲方式飲用,如西藏、內(nèi)蒙古等地少數(shù)民族常飲的奶茶。
湖南黑茶

湖南并非黑茶始祖,卻在生生不息的變幻中造就了許多黑茶優(yōu)秀品種。
湖南黑茶是采用湖南雪峰山茶樹品種為原料,經(jīng)殺青、揉捻、渥堆、干燥等工藝加工而成的毛茶和以其為原料蒸壓成型的緊壓茶的總稱,其成品茶有“湘尖茶”和“三磚”。“三磚”指黑磚、花磚和茯磚。
湘尖是黑茶緊壓茶上品,現(xiàn)為“湘尖一號”、“湘尖二號”等品種。“湘尖一號”外形色澤烏潤,內(nèi)質(zhì)香氣清香,滋味濃厚,沖泡后湯色橙黃,葉底黃褐。“湘尖二號”外形色澤黑帶褐,香氣純正,滋味醇和,湯色稍橙黃,葉底黃褐帶暗。
“花磚”的前身叫花卷茶,因一卷茶凈重合老秤1000兩,故又稱“千兩茶”,優(yōu)質(zhì)花磚磚面色澤黑褐,內(nèi)質(zhì)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微澀,沖泡后湯色紅黃,葉底老嫩勻稱。
茯磚茶分特制和普通兩個品種。特制茯磚以三級黑毛茶作為原料,磚面色澤黑褐,內(nèi)質(zhì)香氣純正,滋味醇厚,沖泡后湯色紅黃明亮,葉底黑褐尚勻。普通茯磚磚面色澤黃褐,內(nèi)質(zhì)香氣純正,滋味醇和尚濃,湯色紅黃尚明,葉底黑褐粗老。
茯磚茶在泡飲時,要特別注意沖泡手法和時間,要求湯紅不濁,香清不粗,味厚不澀,口勁強,耐沖泡。特別要求磚內(nèi)金黃色霉菌(俗稱“金花”,含豐富的多種營養(yǎng)素,對人體極為有益,金花越茂盛,則品質(zhì)越佳),顆粒大,干嗅有黃花清香。
廣西六堡茶

六堡茶產(chǎn)于廣西梧州六堡鄉(xiāng),產(chǎn)制歷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清嘉慶年間就列為全國名茶,是當仁不讓的黑茶名品。
六堡茶加工流程是殺青、揉捻、渥堆、復揉、干燥,制成毛茶后再加工時仍需潮水渥堆,蒸壓裝簍,堆放陳化,使六堡茶湯味形成紅、濃、醇、陳的特點。
六堡茶在晾置陳化后,茶葉中也可見到有許多金黃色金花,同樣是質(zhì)量優(yōu)劣的標志。其沖泡后湯色明凈似琥珀色,香氣醇陳,滋味濃醇甘和,有檳榔味。
六堡茶采用傳統(tǒng)的竹簍包裝,有利于茶葉儲存時內(nèi)含物質(zhì)繼續(xù)轉(zhuǎn)化,使滋味變醇、湯色加深、陳香顯露。用六堡散茶蒸制、壓模,可制成六堡餅茶、六堡磚茶、六堡沱茶等。
四川邊茶

四川邊茶歷史久遠,自宋代以來歷朝官府皆推行“茶馬法”后,四川邊茶就已經(jīng)走入中國歷史。
四川邊茶分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兩類。清朝乾隆年間,朝廷規(guī)定雅安、天全、榮經(jīng)等地所產(chǎn)的邊茶專銷西康和西藏地區(qū),稱之為南路邊茶。灌縣、重慶、大邑等地所產(chǎn)的邊茶專銷川西北松藩、理縣等地,被稱為西路邊茶。
西路邊茶的毛茶色澤枯黃,是壓制茯磚和方包茶的原料,南路邊茶是壓制磚茶和金尖茶的原料。
二者相比,南路邊茶更勝一籌。制成的磚茶茶葉質(zhì)感粗老,且含有部分茶梗,葉張卷折成條,色澤棕褐有如豬肝色,內(nèi)質(zhì)香氣純正,有老茶的香氣,沖泡后湯色暗紅明亮,葉底棕褐粗老,滋味平和。
黃茶
其茶……色黃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結(jié)不散,以為異。——清趙懿

人們從炒青綠茶中發(fā)現(xiàn):由于殺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于是產(chǎn)生了新的品種——黃茶。
黃茶:色橙味濃
黃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但因曲高和寡,氣質(zhì)內(nèi)斂,需要相同氣質(zhì)的人才會有共鳴,不需要點綴,黃茶,就是平和心境的寫照。
黃茶是輕發(fā)酵茶,其制茶過程中進行悶堆燜黃,燜黃是在溫熱燜蒸作用下,葉綠素被破壞而產(chǎn)生變化,成品茶葉呈黃或綠色,燜黃工序還令茶葉中的游離氨基酸及揮發(fā)性物質(zhì)增加,使茶葉滋味甜醇,香氣濃郁,沖泡后湯色呈杏黃或淡黃,故稱黃茶。黃茶最顯著的品質(zhì)特點是黃葉黃湯、味甘鮮爽。
黃茶是我國的特產(chǎn),其產(chǎn)生源于綠茶。據(jù)說,先人從炒青綠茶中發(fā)現(xiàn),由于殺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時,葉色即變黃,黃茶由此誕生。黃茶歷史悠久,唐朝時就已作為貢品,但大量生產(chǎn)卻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
黃茶殺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與綠茶制法相似,燜黃是形成黃茶特點的關(guān)鍵,主要做法是將殺青和揉捻后的茶葉用紙包好,或堆積后以濕布蓋好,時間幾十分鐘或幾個小時,以促使茶坯在水熱作用下進行非酶性的自動氧化,形成黃色。燜黃的時機根據(jù)茶葉品種略有差別:有的是揉前堆積悶黃,有的是揉后堆積或久攤悶黃,有的初烘后堆積悶黃,有的再烘時燜黃。
黃茶的特點
黃茶有芽茶與葉茶之分,按其鮮葉老嫩又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除黃大茶要求有一芽四、五葉新梢外,其余的黃茶都要求芽葉細嫩、新鮮、勻齊、純凈。
黃芽茶原料細嫩、采摘單芽或一芽一葉加工而成,如君山銀針、蒙頂黃芽、霍山黃芽;黃大茶采摘一芽二、三葉甚至一芽四、五葉為原料制作而成,如霍山黃大茶和廣東大葉青;黃小茶則采摘細嫩芽葉加工而成,如北港毛尖、溈山毛尖。

沖泡黃茶宜用無色透明玻璃杯,以便更好地欣賞茶葉在水中上下翻飛、翩翩起舞的仙姿,觀賞湯色及茸毫。
識茶
初識黃茶,以紫砂茶具為最佳,但玻璃茶具亦是優(yōu)選。因為黃茶特別是黃芽茶沖泡時比綠茶的色、香、味更多了形字,宜選用有些高度且無色無花的玻璃杯,以觀賞泡茶的整個過程。
沖泡方法與綠茶沖泡方法基本相同。由于水溫過高會泡熟茶芽,故沖泡水溫不要太高,應在70℃左右,150毫升的水用3克的茶葉。第一泡時間約1分鐘,過濾后,把淡黃的茶湯倒入品茗杯中,就可以品味其淡雅香醇的滋味。第二次泡1分鐘,依此類推。
黃茶的功效
黃茶在加工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非常有益。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肥胖者飲用,都有極好的輔助治療功能,是非常健康的減肥飲品。同時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zhì)保留有85%以上,具有提神助消化、化痰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也有一些輔助治療效果。
生活茶趣
黃茶名聲在外,也給自己惹了不少麻煩。近年來,黃茶綠化情況相當嚴重,很多因鮮葉具嫩黃色芽葉而得名的黃茶,而實為綠茶類。還有采制粗老的綠茶,曬青綠茶和陳綠茶;青茶的連心、包種等都是黃色黃湯,很易誤認為是黃茶,選擇時一定要反復觀察,以質(zhì)論價,不要被茶湯的表面顏色所迷惑。
君山銀針

“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試把雀泉烹雀舌,烹來長似君山色。”……君山銀針的翩然如仙,未見其形,已可略知一二。
君山銀針屬黃芽茶,產(chǎn)于湖南洞庭湖君山島,是黃茶中的極品。因其茶芽外形酷似根根銀針而得名。君山銀針始于唐代,清朝時被列為貢茶。據(jù)說文成公主出嫁時就選帶了君山銀針茶進入西藏。
君山銀針所用原材料的采摘要求十分嚴格,一般自清明前3日開始采摘,要求芽頭肥壯重實,采摘標準為春茶的首輪嫩芽,每500克成茶約有2.5萬個芽頭,并有“九不采”:如雨天不采,紫色芽不采,空心芽不采,蟲傷芽不采等。葉片的長短、寬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計算。
君山銀針的加工經(jīng)過殺青、攤晾、初烘、初包、再攤晾、復烘、復包、焙干等8道工序,需78個小時方可制成。君山銀針成品茶外形茁壯挺直,重實勻齊,銀毫披露,芽身金黃光亮,內(nèi)質(zhì)毫香鮮嫩,沖泡后湯色杏黃明凈,滋味甘醇鮮爽。
君山銀針沖泡時,先將玻璃杯中放入適量茶葉,將水煮開,再晾至70℃,將熱水注入杯中,遇水后,所有的茶葉都會一根根豎起來,吸水片刻之后就會一根接一根地下沉,但沉落杯底的茶葉還會保持著秀麗挺直的姿態(tài),上下沉浮的葉片將茶湯浸染成秋日田野般的黃色。上面杯口處垂直漂浮著的像是林立的秀木,杯底的葉片則是簇擁而立,隱約如銀針閃閃。輕輕轉(zhuǎn)動茶杯,厚實明亮的茶葉還會隨著轉(zhuǎn)動的方向左右搖弋,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賞茶的樂趣自在不言之中。
蒙頂黃芽

蒙頂黃芽屬黃芽茶,產(chǎn)于四川蒙山,也是黃茶不可多得的優(yōu)質(zhì)品種。蒙頂黃芽的品質(zhì)早在數(shù)百年前就已被盛贊。《蒙山圖經(jīng)》云:“蒙頂有茶,受陽氣之全,其茶芳香。”宋文同《謝人寄蒙頂新茶詩》則稱:“蜀士茶稱圣,蒙山味獨珍。”
蒙頂黃芽采摘于春分時節(jié),采摘時要求芽頭肥壯勻齊,嚴格做到“五不采”,即紫芽、病蟲為害芽、露水芽、瘦芽、空心芽不采。其加工工藝分殺青、初包、復炒、復包、三炒、堆積攤放、四炒、烘焙八道工序。由于芽葉特嫩,制工要求十分精細。
蒙頂黃芽成品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金毫顯露;沖泡后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
霍山黃芽

霍山黃芽屬黃芽茶,產(chǎn)于安徽霍山,質(zhì)量亦相當優(yōu)異,與黃山、黃梅戲并稱安徽三黃。
霍山黃芽同樣屬歷史名茶。明代即“歷年歲貢三百斤”,其時霍山知縣曾賦詩云:“露蕊纖纖才吐碧,即防葉老采須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來一縣香。”
霍山黃芽在谷雨前后采摘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其加工工藝分為炒茶(殺青和做形)、初烘(攤放)、足火(攤放)和復火踩筒等過程。霍山黃芽成品茶條直微展、勻齊成朵、形似雀舌、嫩綠披毫,香氣清香持久;沖泡后湯色黃綠,清澈明亮,清幽的茶香隨著裊裊熱氣飄散,令人心曠神怡。
廣東大葉青

廣東大葉青屬黃大茶,產(chǎn)于廣東韶關(guān)、肇慶。
廣東大葉青采摘時要求大枝大桿,鮮葉采摘的標準為一芽四五葉。一般長度在10~13厘米左右。大葉不僅是廣東大葉青的特色,也是判斷黃大茶品質(zhì)的標準,仿制黃大茶者,外形均缺少“大枝大葉”。
廣東大葉青加工方法與其他黃茶不同,是先萎凋后殺青,再揉捻悶堆,殺青前的萎凋和揉捻后悶黃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青澀味,促進香味醇和純正。
廣東大葉青成品茶外形條索肥壯、緊結(jié)重實,老嫩均勻,葉張完整,芽毫明顯,干茶色澤青潤顯黃,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香氣純正,葉底呈淡黃色,滋味濃醇回干。
溈山毛尖

溈山毛尖屬黃小茶,產(chǎn)于湖南大溈山。“禪茶一味”是溈山毛尖最與眾不同的特點,武則天建十方密印寺即在溈山之中,故有“名山名寺產(chǎn)名茶”之說。
溈山毛尖采摘時選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無殘傷、無紫葉的鮮葉,經(jīng)殺青、悶黃、輕揉、烘焙、熏煙等工藝精制而成。煙氣為一般茶葉所忌,但悅鼻的煙香,卻是溈山毛尖的品質(zhì)特色。
溈山毛尖成品茶葉緣微卷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沖泡后松煙香芬芳濃厚,滋味醇甜爽口,葉底黃亮嫩勻。
花茶
采珠蓓、綠萼露滋嗔銀艷、小蓮冰潔花痕在,纖指嫩痕玩芳味,春焙旋熏——宋施岳

將有香味的鮮花和新茶一起悶,茶將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篩除,制成的花茶香味濃郁,深得中國北方人喜愛。
花茶:茶滿花香
花茶,茶如其名。淺酌一口,淺淺的甘醇沁人心脾,柔和的花香和茶香一起,在口中和心底微微地流散,無論是盛夏還是寒冬,眼前,都是嬌艷綻放的花園。
花茶又稱熏花茶、香花茶、香片,是再加工茶,為中國獨特的茶類。花茶采用綠茶或紅茶、烏龍茶的茶胚與鮮花窨制而成。花茶成品茶氣味芳香、多呈碎狀或細條狀,香氣鮮濃,有明顯的鮮花香氣,沖泡后湯色明亮。
我國花茶生產(chǎn)始于南宋,到1890年花茶已普及。花茶根據(jù)所用的鮮花不同,衍生出許多品種,最常見的是茉莉花茶,還有玫瑰花茶、珠蘭花茶、桂花茶等。
花茶的功效
花茶既具茶葉爽口濃醇之味,又兼具鮮花清馥郁之氣,其功效根據(jù)鮮花品種各有側(cè)重,但大多具有消暑化食、清熱解毒、減壓、放松身心等功效。
辨別真假花茶
花茶辨別方法各異,最常見的假冒花茶為拌花茶。即在未經(jīng)窨花和提花的低級茶葉中,拌上已經(jīng)窨制、篩分出來的花干充做花茶。兩者最好的鑒別方法是,沖泡后窨花茶花香濃郁持久,拌花茶花香清淡很快就消失。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是諸多與茶結(jié)伴的鮮花中,香氣最年輕嬌嫩的一個,清新脫俗的色彩“,香氣襲人來”的特性,使它和綠茶的結(jié)合,達到了一種仙風道骨的境界。
茉莉花茶是將茶葉和茉莉鮮花窨制,使茶葉吸收花香而成的。根據(jù)不同品種的茶胚有不同的名字,比如用黃山毛峰做茶坯的,就叫做毛峰茉莉。也有根據(jù)產(chǎn)地或外形命名的,如福建茉莉、政和茉莉、蘇州茉莉、龍團珠茉莉等。
福建茉莉花茶成品茶外形秀美,毫峰顯露、香氣濃郁、鮮靈持久、鮮醇爽口;沖泡后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勻嫩晶綠,經(jīng)久耐泡。其中茉莉大白毫以多茸毛的茶樹品種作為原料,成品茶毫多芽壯,色澤嫩黃,香氣鮮濃,純正持久,沖泡后滋味醇厚爽口,更是福建茉莉花茶中的精品。
龍團珠茉莉花茶產(chǎn)于福建福州,成品茶外形圓緊重實勻整、內(nèi)質(zhì)香氣鮮濃、滋味醇厚;沖泡后湯色黃亮,葉底肥厚。
政和茉莉銀針產(chǎn)于福建政和,成品茶芽條肥壯,滿披茸毛、形似銀針,色澤油潤;沖泡后湯色清澈明亮,花香芬芳濃郁、醇爽回甘,葉底肥厚勻嫩。
茉莉毛峰產(chǎn)于浙江,成品茶全身銀毫顯露,芽葉花朵卷緊;沖泡后色澤黃綠透翠,湯色金黃清明、茶香濃郁清高,滋味鮮爽甘醇。
蘇州茉莉花茶外觀條索緊細勻整,白毫顯露,干茶色澤油潤;沖泡后茶湯清澈透明,葉底幼嫩、香氣鮮美濃厚清高,入口爽快,持續(xù)性能好。
珠蘭花茶

珠蘭花茶以清香幽雅、鮮爽持久的珠蘭和米蘭為原料,選用高級黃山毛峰、徽州烘青、老竹大方等優(yōu)質(zhì)綠茶作為原來為茶坯混合窨制而成。
普通的珠蘭花茶成品茶條索緊細勻整,色澤墨綠油潤,花粒黃中透綠,香氣清純雋永,滋味鮮爽回甘,沖泡后湯色淡黃透明,葉底黃綠細嫩。
珠蘭黃山芽為珠蘭花茶的珍品,成品茶條索緊細,鋒苗挺秀,白毫顯露,色澤深綠油潤,花干整枝成串,沖泡后茶葉徐徐沉入杯底。
桂花茶

桂花香味濃厚而高雅、持久,無論窨制綠茶、紅茶、烏龍茶均能取得較好的窨花效果。飲后有通氣和胃的作用,很適合腸胃功能較弱的老年人飲用。其主要品種有桂花烏龍、桂花烘青等。
桂花烏龍是桂花茶中的精品,以當年或隔年夏、秋茶為原料,成品茶條索粗壯重實,色澤褐潤,香氣高雅雋永,滋味醇厚回甘,沖泡后湯色橙黃明亮,葉底深褐柔軟。桂花烘青成品茶條索緊細勻整,色澤墨綠油潤,花如葉里藏金,色澤金黃,香氣濃郁持久,沖泡后湯色綠黃明亮,滋味醇香適口,葉底嫩黃明亮。
玳玳花茶

玳玳花茶因其香味濃醇的品質(zhì)和玳玳花開胃通氣的藥理作用,被譽為“花茶小姐”。玳玳花茶條索細勻;內(nèi)質(zhì)香氣鮮爽濃烈,滋味濃醇,沖泡湯色黃明,葉底黃綠明亮。溫厚的香氣和味道與橙皮一樣,品飲時會感覺到嘴里充滿著花朵和水果的芳香。
玫瑰花茶

玫瑰花茶是用鮮玫瑰花和茶葉芽尖按比例混合,利用現(xiàn)代高科技工藝窨制而成的,優(yōu)質(zhì)玫瑰花茶有玫瑰花香且?guī)鸶校銡鉂饬摇⒑投幻汀?/p>
玫瑰花是一種珍貴的藥材,可美容養(yǎng)顏,通經(jīng)活絡,軟化血管。
“可以喝的古董”——普洱茶
普洱名茶噴鼻香,飲茶誰識采茶忙?若憐南國采茶女,忍渴登山與共嘗。——清曹雪芹

不同于別的茶貴在新,普洱茶貴在“陳”,往往會隨著時間逐漸升值。
評說普洱
普洱茶,因自古在云南普洱地區(qū)集散,故得名普洱茶。與其說是一種茶葉,倒不如說是一個奇跡,它曾經(jīng)被人們忽略遺忘,卻在靜默中浸透神秘和蒼茫、積淀下無以倫比的文化寶藏。最初的普洱茶人種茶制茶也許只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不會料到那些簡陋作坊中壓制的餅茶,今天會成為稀世珍品,更不會想到它會改變無數(shù)后人波瀾不驚的冷暖人生。
普洱茶原產(chǎn)于云南省,始于唐宋,清康熙年間成為貢品。1729年,雍正皇帝在云南設置普洱府,規(guī)定選最好的普洱茶進貢北京,“夏喝龍井,冬飲普洱”很快成為清宮飲茶規(guī)范,也因此形成了上行下效的風尚。正如《滇略》所稱“:士庶所用,皆普茶也。”
普洱茶的采摘
普洱茶采摘時期很長,從2月下旬直到11月。春茶采摘依據(jù)時間的早晚分為春尖、春中、春尾,夏茶采摘俗稱二水,秋茶采摘又稱谷花。專家一致認為,云南茶葉在一年中屬春尖及谷花兩個時期所產(chǎn)的品質(zhì)最好。春茶清香爽口為上品,夏茶味道濃烈但不帶苦味,而秋茶則是香中帶苦,苦后回甜,值得細品。目前云南高檔普洱茶都是以春尖為主體制成的。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加工工序十分獨特,要先經(jīng)殺青、揉捻、曬干后制成毛茶,然后再經(jīng)灑水渥堆、晾干、篩分制成普洱茶。制成普洱茶所用的大葉種茶葉含水量高,因此殺青和渥堆是普洱茶色香味形成的關(guān)鍵工序,其方式是先將茶葉勻堆,再灑水使茶葉吸水受潮,然后把茶葉堆成一定厚度,使其自然發(fā)酵。經(jīng)過若干天堆積發(fā)酵之后,茶葉變成褐色,形成特殊的陳香味,口感濃厚柔和。
普洱茶的分類
生茶是指新鮮的茶葉采摘后以自然的方式陳放,未經(jīng)過渥堆發(fā)酵處理的為生茶。自然轉(zhuǎn)熟的進程相當緩慢,至少需要5~8年才適合飲用。但是完全穩(wěn)熟后的生茶,其陳香中仍然存留活潑生動的韻致,且時間越長,其內(nèi)香及活力越發(fā)顯露和穩(wěn)健。生茶茶性比熟茶烈、刺激,新制或陳放不久的生茶有苦澀味,湯色較淺或黃綠。
普洱熟茶以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jīng)過渥堆發(fā)酵等工藝加工而成。普洱熟茶色澤褐紅,滋味純和,具有獨特的陳香。由于普洱熟茶茶性溫和,保健功能較好,很受大眾喜愛。正式出現(xiàn)熟茶應該從1973年始,1975年人工渥堆技術(shù)在昆明茶廠正式試制成功,從此揭開了普洱茶生產(chǎn)的新篇章。

七子餅茶屬于緊壓茶,每塊凈重357克,每7塊餅茶包裝為1筒。
普洱生茶可以通過加工形成普洱熟茶,但熟茶是無法逆轉(zhuǎn)成生茶的。
目前市場中70%的普洱茶銷售為熟茶,初識者往往鐘愛熟茶,不習慣生茶的苦澀味,但專業(yè)人士卻認為普洱茶生茶質(zhì)量遠遠高于熟茶,其儲藏升值也首選生茶。
生活茶趣
普洱茶還按外型分為茶餅、沱茶、磚茶、散茶等。餅茶是將茶葉加工緊壓成酷似滿月的圓餅茶;沱茶形狀如飯碗,每個凈重100克或250克,還有2~5克的迷你小沱茶。磚茶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以250~1000克居多。散茶有用整張茶葉制成的條索粗壯肥大的葉片茶,也有芽尖部分制成的細小條狀的芽尖茶。中高檔產(chǎn)品大多是沱茶及餅茶。
普洱茶的功效
普洱茶屬自然發(fā)酵的曬青毛茶,含有的茶多酚較高,且有很強的活性,因此被譽為“有生命的茶”。普洱茶的功效,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自古以來中醫(yī)就認為普洱茶具有清熱、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膩、利水、通便、祛痰、祛風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氣、清頭目等功效,而普洱熟茶在下氣、利水、通便等沉降方面的效果更為突出。
品飲普洱茶
普洱茶是一種以味道帶動香氣的茶,剛喝下去的時候好像沒有味道,不過茶湯吞下去的時候,舌根又逐漸浮起甘醇的滋味,因為香氣藏在味道里,感覺較沉。
普洱茶浸泡時間長短,直接關(guān)系著茶湯中可溶物的量與質(zhì),也會直接影響茶湯品質(zhì)。因此,浸泡時間與茶葉用量、水溫、茶葉粗嫩等都有相當密切的關(guān)系。
普洱茶沖泡時需要選擇腹大的茶壺,因為普洱茶的濃度高,用腹大的茶壺沖泡,較能避免茶泡得過濃的問題,材質(zhì)自然也是陶壺或紫砂壺為佳。
同時,沖泡緊壓普洱茶前,最好在1~2周之前將其全部撥開透氣回性,使新的空氣進入發(fā)酵后再置入陶罐或紫砂罐內(nèi),使之呈現(xiàn)普洱茶的原汁原味。
泡茶時,應將茶葉放置沖泡茶壺的1/5(散茶約1/4或1/3)。普洱茶葉放得多,浸泡時間就要縮短,否則茶湯的濃度太高、口感不佳。
由于普洱茶茶味不易散出,所以必須用100℃的開水沖泡。第一泡最好不要飲用,以之燙杯。第二泡沖入滾開水,浸泡15秒倒出茶湯品嘗;第二泡和第三泡的茶湯可混合飲用,綜合茶性,以免過濃。第四泡以后,每增加一泡即增加15秒鐘,以此類推。普洱茶可續(xù)泡10次以上。還可以用煮茶的方式來品飲普洱茶。

人工發(fā)酵技術(shù)解決了普洱茶自然發(fā)酵時間過長的問題,新出廠的熟茶,滋味醇和,香氣純正,陳香初顯。
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又稱圓茶,產(chǎn)于云南勐海。七子餅茶是普洱茶中的佼佼者,早為貢品,據(jù)說,乾隆皇帝曾賦詩云其“圓如三秋皓月,香于九畹之蘭。”至今,七子餅茶仍是當?shù)厝⑵藜夼畷r最重要的禮品茶之一。
七子餅茶為緊壓茶,為高溫蒸壓而成。最早的度量衡1斤16兩,當時為了運輸方便,把普洱茶蒸而團之,緊壓成型。因七兩重一片,七片裝一筒(筍殼包)。七子餅從而得名,現(xiàn)折合度量衡每片357克。
七子餅成品茶外形結(jié)緊端正,松緊適度,表面勻整,沖泡后湯色紅黃鮮亮、香氣純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回甘,七子餅茶十分耐存儲,存放10年以上仍保持品質(zhì)優(yōu)異。
普洱沱茶
普洱沱茶產(chǎn)于云南下關(guān),因其外形酷似圓面包,底似厚壁碗,中間下凹,像厚壁碗形,故稱沱茶,也是普洱茶中的上品,依原料分為綠茶沱茶和黑茶沱茶。
云南沱茶屬緊壓茶,經(jīng)高溫蒸壓精制而成。上等沱茶均選用二三月份茶樹上剛發(fā)出的嫩梢作為原料,芽葉細嫩、肥碩,茸毛披覆,制成的成品似有銀色白紗覆面,十分美觀。沖泡后滋味濃釅、香醇,耐沖泡,愈久愈醇,乃茶中精益求精者。如現(xiàn)在許多人爭先收購的早期臨滄茶廠生產(chǎn)的銀毫沱茶和下關(guān)茶廠在改制前所加工的一系列沱茶等,其收藏和鑒賞價值可見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