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恐懼源于心理壓力
恐懼這種情緒體驗,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正是由于恐懼的存在,孩子們才得以預知危險,并適時地規避危險。恐懼的情緒體驗一般會在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出現,而且每個孩子恐懼的事情都不太一樣。比如有的孩子害怕小動物、小昆蟲,有的孩子害怕大柜子、吸塵器、暖氣片,還有的孩子害怕新環境、陌生人等等。大多數孩子的恐懼情緒會隨他獨立能力的提高而逐漸減弱、消退,也有個別孩子可能會持續地對某些恐懼物感到強烈的恐懼,有時這種恐懼的感覺甚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演愈烈。一旦孩子的恐懼感強烈地持續了一段時間并且逐漸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時,他就將有罹患恐怖癥的傾向了。這種超乎尋常的恐懼往往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對他今后的性格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因此,父母應該立刻引起重視,并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幫助孩子緩解這種因恐懼帶來的心理壓力。
寶寶恐懼事例
☆行為示例1 小開平時就很粘人。媽媽第一次出去上班的時候,小開正在外婆的懷里吃牛奶,媽媽躡手躡腳地出門,就怕小開看見。可后來小開還是發現媽媽不見了,他覺得很委屈,好一陣哭鬧,最后哭累了,就在外婆的哄騙下睡著了。可是從此,小開就變成了媽媽的小跟班,只要媽媽一準備出門,小開就像個間諜一樣,一下子出現在媽媽面前,用一雙小手使勁地揪住媽媽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哭個不停,弄得媽媽也很難堪。
☆寶寶的想法 媽媽走了,是不是寶寶不聽話?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她是不是再也不回來了?我好害怕呀……
☆你的誤區 纏人的寶寶的確很讓人頭疼,但像該例中的媽媽一樣一味躲避也不是辦法,當然,更不要埋怨、責備孩子。
☆解決辦法 分離焦慮是孩子成長階段中的必經之路,為了使分離焦慮的過程能更加平穩地過度,父母需要提前開始訓練寶寶學習適應和媽媽的短暫分離。可以與寶寶玩分離游戲,教導寶寶理性的道別方式,每次外出的時候,都要與寶寶說明確切的外出時間、去往地以及歸來的大致時間,說明的語言要盡量具體,讓寶寶可以理解。提前的訓練可以緩解寶寶對分離的恐懼感,讓分離的過程多一些愉快的情緒體驗。
☆行為示例2 每次媽媽使用吸塵器時,對小羽來說都是一次格外恐懼的經歷,他總是大哭大鬧,好像吸塵器是只大老虎,不管媽媽怎樣跟他講都沒用。原來,是有一次,他親眼看到它吃掉了一小塊紙片呢,沒有比這更可怕的了。你看它那長鼻子在地上聞來聞去的,肚子里轟隆隆地怪叫著,好像餓壞了的樣子,說不定媽媽沒看住,它就會把自己給吃進去呢。

☆寶寶的想法 那個會吃灰塵的長鼻子會把我也吃進去嗎?我相信它一定可以吃掉我!因為我上次親眼看見它吃掉了一大團紙片呢!太可怕了!它吃飽的時候還會怪叫,好像很開心的樣子,它明明就是一個大怪物呀!
☆你的誤區 不要以為寶寶的恐懼是空穴來風,任何恐懼都是有原因的,找出恐懼源,幫助寶寶認清事實、克服恐懼,才是父母應有的態度。
☆解決辦法 噪聲本來就是極易讓寶寶恐懼的壓力源之一,再加上它還會“吃人”,寶寶當然會害怕啦!其實,除了吸塵器之外,家里的很多電器都會因為突然發出噪聲而讓寶寶感到十分恐懼。這時,一定要抓準時機向寶寶解釋機器“怪叫”的原因和工作原理,讓寶寶親身體驗它的工作方式,讓寶寶明白這個東西并不會傷害到他。告訴寶寶開關電器的方法,讓他明白小小的一個按鈕就可以完全控制這個龐然大物,讓他不斷地嘗試使用和控制電器,慢慢地,他就會理解“怪物”們無法傷害自己的道理,也就不會再害怕了。
☆行為示例3 有很多家庭會種植一些色彩鮮艷的花朵或植物,它們擁有亮麗的顏色和魅惑的花紋,再加上體積比較大,往往會讓寶寶驚恐萬分。尤其是小女孩,有時候根本不敢看那些植物,更別說靠近了。有時候爸爸媽媽把花的葉片揪下來放在她手里,她也會嚇得哇哇大叫,一個勁兒地想甩掉這個可怕的東西。
☆寶寶的想法 陽臺上那盆長著好多眼睛的東西真的是花嗎?為什么它一點也不好看,反而很可怕呢?我覺得它像妖怪,會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突然抓住我不放!我不要靠近它!絕對不要!為什么爸爸媽媽要把這么恐怖的東西留在家里嚇唬我呢?
☆你的誤區 寶寶的社會經驗很少,很多我們認為的藝術品寶寶都很不能理解,在他們眼里,那些東西不僅不美,甚至還很恐怖。
☆解決辦法 別強迫寶寶喜歡那些大人喜歡的東西,這樣只會加重他的恐懼感。父母可以利用自己的示范作用,比如自己親自去摸摸植物的葉片,或者跟寶寶一起看一些相關植物的圖片和介紹性的文字,讓寶寶慢慢對植物產生熟悉感,從而不再那么害怕。
☆行為示例4 每當閃電打雷的天氣,對可憐的小可來說簡直就是噩夢。看著窗外被閃電撕裂的天空,聽著那震耳欲聾的打雷聲,小可覺得害怕極了。他不知道是什么妖怪把天都撕裂了,他撲向媽媽的懷抱,不敢看也不敢聽。嚴重的時候,這種恐懼甚至會影響小可的睡眠,打雷下雨的日子,他就一定要媽媽陪著睡,半夜還總會被驚醒。
☆寶寶的想法 我不知道是什么東西把天空撕裂了,不過它的力量太強大了!我想,它應該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我殺死吧!
☆你的誤區 很多大人也會對打雷閃電之類惡劣的自然現象驚恐不已,相對而言,對雷電的恐懼是最具原型性的本能恐懼,家長們要充分照顧寶寶的懼怕心理,給予寶寶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度過對自然現象的恐懼階段。
☆解決辦法 對于對雷聲和閃電恐懼的寶寶來說,父母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普及知識,不管寶寶聽不聽得懂,都要向他們解釋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并且讓寶寶相信這些東西不會傷害到他。有時為了幫助寶寶適應這些巨大的聲音和刺眼的光線,父母可以適當地和寶寶玩玩噪聲的游戲,或者在晚上調整不同的燈光,讓寶寶習慣噪聲和光線的變化,并借此讓寶寶明白,不論是噪聲還是閃電,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且它絕對不會對人造成什么危害,所以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可怕。

☆行為示例5 米米是家里的開心果,只要有她在,到處都是歡聲笑語。可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家伙,在外面卻是一副文文靜靜的樣子,不僅文靜,簡直就是有些內向得過了頭。鄰居的奶奶想跟她打個招呼,她便趕緊裝沒看見地往媽媽懷里藏,臉一直埋在媽媽的臂彎里,好像生怕別人看見似的。隔壁的叔叔過來,摸摸她的小腦袋,她哇地一聲就哭了,然后伸手一邊拍打叔叔的手,一邊緊緊地拽著媽媽的衣角,生怕自己被搶了去。
☆寶寶的想法 我不喜歡不認識的人抱我親我,我又不認識他們,他們為什么要靠近我?他們一定是想把我從媽媽懷里搶走的壞人吧!
☆你的誤區 怕生是很多寶寶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一般不到1歲開始,到2歲左右逐漸緩解并消失。千萬不要勉強孩子在客人面前要乖巧懂事,不讓陌生人接觸自己,是孩子本能的一種保護手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寶寶社會性的發展,這樣的情況會慢慢得到好轉的。
☆解決辦法 如何幫寶寶適應陌生人的存在,并進一步接納他們呢?爸爸媽媽可以首先將寶寶抱在懷里,讓他在舒適愜意的狀態下接觸到陌生人,父母可以和陌生人友好地聊天,要讓寶寶感受到這種融洽。平時也可以多帶寶寶出去玩耍,出門時經常和鄰居打招呼,和親人和朋友常聯絡……寶寶接觸陌生人的機會多了,他的恐懼心理就會慢慢消除了。
消除恐懼策略大搜羅
1 接受寶寶的恐懼
寶寶年齡還小,他們所恐懼的事物看起來往往很沒有理性,但是對于他們而言,這些恐懼是真實而嚴重的。當寶寶鄭重其事地告訴你,他懼怕什么東西,比如打雷下雨、吸塵器或者某個大胡子叔叔等的時候,一定要很認真地傾聽寶寶的想法,引導他把恐懼的感覺說出來,從而了解他對恐懼物的真實想法。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斥責這樣的恐懼是無稽之談或者根本沒有必要。不要因為寶寶恐懼的東西很愚蠢就粗暴地嘲笑他們,也不要試圖勸說寶寶那些東西并不可怕。回避寶寶的恐懼物,并不能真正幫助寶寶克服恐懼感。相反,他們可能會將恐懼的感覺壓抑在心中,而變得更加驚恐不安。
正確的做法是,用理解與接納的
態度傾聽孩子的恐懼,讓他首先感到安心,覺得其實恐懼只是人諸多情緒中的一種,是很正常的現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你完全理解他的恐懼,也同情他的遭遇。比如有寶寶害怕小動物,媽媽千萬不要說:“有什么可怕的呀?那小貓小狗又不會咬你,況且它比你小那么多,你看馬路上的人有幾個被它咬到的?你還怕什么?”聰明的媽媽往往會采取這樣的說法:“我知道你很害怕小貓小狗,媽媽也曾經這樣害怕過。所以,讓媽媽陪你一起走過去好不好?哦,你還是害怕對不對?那媽媽抱你過去好了。你看,它根本就不會咬我們,你看它在媽媽的腳邊多乖!”
2 借助安慰物給寶寶安全感
很多寶寶都有自己格外喜愛的物品,比如一條小毯子、一個可愛的毛絨玩具、一個小枕頭或小手絹等等,哪怕已經破損了,卻依然情有獨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安慰物。安慰物的存在會讓年幼的寶寶感到踏實的安全感,它們可以幫助寶寶適應陌生的環境,平復他們的焦慮和恐懼,讓一顆懸著的心立刻安定下來。所以,聰明的父母不妨利用寶寶對安慰物的依賴,幫助孩子度過心理上的恐懼期。一般來說,4歲以后的寶寶對安慰物的依賴就會慢慢減輕,不過到那個時候,寶寶也將學會很多更有效的方式來對抗自己的恐懼。
3 合理簡單的解釋
很多父母喜歡向寶寶解釋現象產生的原因,這的確是個緩解恐懼的好辦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講解務必要做到簡單、合理。所謂簡單,就是要讓寶寶能聽懂,以他們的理解能力而言,父母的很多解釋可能并不能起到讓他們明白的目的,本來已經很恐懼的東西,再加上父母莫名其妙的解釋,只會加重恐懼的感覺。另外,寶寶的很多恐懼對大人而言是完全不合理的,這恰恰是因為寶寶的社會經驗尚淺,推理能力又有限。父母平時若能經常就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對寶寶進行合理化的解釋,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建立常識系統,豐富他們的知識和閱歷,更能夠將恐懼的事物合理化,以擺脫恐懼帶來的心理壓力。
4 用事實說服寶寶
我們都知道,想象中的恐懼比親眼看見更恐怖,寶寶的很多恐懼,也是因為不恰當的聯想造成的。若能讓寶寶親眼看見一些事實,讓他們體會到自己的控制感,那么恐懼的感覺也將大大降低。比如上例中我們提到的那個害怕吸塵器的寶寶,若是他害怕吸塵器將自己“吞”進去,媽媽就可以讓他親眼見識一下吸塵器的工作原理,看看它能否吸走寶寶的玩具、家具,或是媽媽的腳趾,當他發現吸塵器只能吸走一些小東西時,恐懼的感覺就會慢慢消除了。
當然,寶寶的親身體會大于一切!比如以寶寶以往的經驗,打針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那種疼痛簡直是“痛不欲生”!媽媽這時候如果一味地安慰孩子“打針一點也不痛”,那就無異于是一種欺騙,孩子根本不會受用。當然,也不要詳細地向孩子描述打針所帶來的“痛苦”的感覺,這樣也會加重恐懼感。比較適合的做法是溫和平常地告訴孩子打針的真實感覺:剛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一點痛,但這種疼痛很快就會消失了,只要你不緊張,其實不會太痛的。然后跟寶寶約定好,打完針之后要一起去做些什么他喜歡做的事情或者帶他去吃他喜歡吃的食物。這樣一來,寶寶對打針的恐懼心理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打針的過程中媽媽一定要守在寶寶的身邊,要把他摟在懷里,給予他戰勝恐懼的信心。
5 不要在寶寶面前表現得很膽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媽媽經常自己為了一只小蟲子大聲叫嚷,或者帶寶寶去打針的時候自己先嚇了半天,那么媽媽的這種恐懼感就會傳染給寶寶。試想在寶寶心目中勇敢堅強的父母都這么害怕,自己能不覺得更加恐懼嗎?所以,父母應該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在寶寶面前表現得很勇敢,才能給寶寶樹立一個堅強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