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成就焦慮導致的恐懼
是孩子都喜歡“拔尖兒”,喜歡被人夸獎,喜歡在與同伴的競爭中獲得勝利,殊不知這樣的心理若引導不好,恰恰會成為導致寶寶性格退縮、消極的罪魁禍首。
是父母都會認同孩子想“拔尖兒”的想法,認為這是孩子上進的表現,不僅可以促進他進步,還是孩子羞恥心的體現,所以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實際上,對“拔尖兒”的過度追求可能暗藏著一種不健康的心理傾向,那就是成就焦慮。
瑞士有位心理學家曾出版《天才兒童的苦惱》一書,寫盡了兒童的悲哀。她認為所有的人在兒童時代,都得要具備特別的才干,才可以應付父母的各種要求。而父母們的要求來自何處?來自父母內心強烈的成就焦慮。可是,當孩子各方面都很好了以后,他們并不快樂,而且自身也容易產生一種成就焦慮。

名詞解釋:成就焦慮
所謂“成就焦慮”,就是一種因希望超過他人而擔心被他人超過所引起的持續的緊張不安,帶著恐懼性的情緒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有成就焦慮的寶寶總擔心比不過別的小朋友而使得爸爸媽媽不再愛自己。他們的競爭意識很強,而且一定要“成功”,把任何一次與小朋友的比較都看得很重要,就不能容忍“失敗”的結果,反應劇烈;他們甚至會暗中“詛咒”表現好的小朋友,希望他們發揮失常,好讓自己取得勝利……諸如此類的想法和行為比比皆是。
有成就焦慮的寶寶還特別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一切和別人比較的情境都很敏感,容易把那些在其他小朋友看來沒有比較意味的情境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情境。例如,他們會把回答課堂提問、和小伙伴一起聊天等都看成是一種評價情境,更多地關心父母、老師、同伴怎么看自己,而不能專注于談話的內容或自己能從別人那里學到什么。他們決定自己是否參加一項活動時,也是主要考慮這個活動能否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能“拔尖兒”的活動才參加,不能“拔尖兒”的活動就不參加或不敢參加。萬一遇到不能勝任的情況,就十分沮喪、焦慮,慢慢可能會越來越膽小。
成就焦慮的不良影響
首先,因為成就焦慮者把學習、游戲或其他活動都當作超過別人的手段,因此無法享受學習或從事活動本身的樂趣。一項調查表明,在好孩子中,如果有“成就焦慮”問題的,他們通常可能會認為幼兒園的學習本身并沒有什么意思,可是因為自己可以取得老師的表揚和父母的贊許,因此他們還是很愿意努力去迎合大人們的要求。
其次,有成就焦慮的寶寶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于是他們在不同的活動中疲于奔命,而且提心吊膽地想要保持完美。這無形中就妨礙了他們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這些可憐的孩子不知道自己愛好什么,擅長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將來朝什么方向發展有利。另外,因為總擔心不能超過別人或自己被別人超過,所以常常處在焦慮狀態中,常有易驚醒、易怒、易感疲勞等現象。
再次,那些經常“技不如人”的寶寶,其實他們很想“超過別人”,也品嘗一下勝利的喜悅,然后贏得尊重和鼓勵。但往往由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是競爭對手的能力太過強大,再加上一些偶然的因素,失敗總是在所難免的。況且誰也不能保證屢戰屢勝,即使10次比賽都勝利了,誰也不敢說下一次仍然會是第一名。所以,成就焦慮絕不可能通過達到某種目標來得到緩解,單純地塑造成功體驗,而不能從心理上擺脫對完美的追求和對失敗的恐懼的話,“成就焦慮”就會持續存在。
可見,成就焦慮通常發生在比較優秀,或是比較上進的乖孩子身上,因此很難引起老師或父母的注意。而且,成就焦慮的主要行為表現就是孩子特別努力、不甘落后,殊不知實際上,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很出色的孩子,也許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反而可能時時處在某種嚴重的焦慮中。一個能力很強的人,卻無法體驗到快樂和勝任感,每天活在恐懼和焦慮之中,這才是真正的悲劇——孩子的悲劇,教育的悲劇!因此,成就焦慮問題應當引起父母及老師的充分重視。遺憾的是,人們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照舊瘋狂地競爭,照舊引起成就焦慮,照舊孕育新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