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快樂方程式
要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對于社會、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來說,沒有什么問題比這個問題更重要!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從一定意義來說,也恰恰反映出家庭教育的價值觀,究竟是希望孩子快樂,還是成功。
成功主義和快樂主義的教育觀都要求孩子追求卓越,但兩者之間不同的是,成功主義的家長是老板,是監工,他們臉上的陰晴完全取決于成就活動的結果,而非過程。誠然,現在的社會壓力那么大,要想生存,首先要獲得成功,哪怕它與暫時的滿足、快樂不一致,也要堅持下去,畢竟成功是基本的生存之道。
單就“獲得成功”這一目標本身而言,它是不完美的,正如成功者如果僅僅取得了成就,內心卻無法得到快樂的話,他的成功本身也是不完美的。與成功相比,快樂更簡單,不需要與人競爭和比較,完全靠自己獲得,又不會輕易被誰奪去。如此與其他目標都不相悖的生活體驗,我們為什么要放棄呢?
媽媽的困惑

寶寶女兒小柔今年已經3歲半了,人都說人如其名,小柔卻是個例外。不僅不“溫柔”,而且性格倔強,還很有自己的小道理。
和一般的孩子一樣,小柔也不愛去幼兒園。她說老師只喜歡“乖孩子”,不違反紀律、不亂說話、會討老師喜歡的寶寶在幼兒園很受寵,對這一點她覺得很不公平。別看小柔年紀小,一張小嘴卻是相當能說會道,有時候幾個大人的道理都講不過她。有天早上,她又磨磨蹭蹭地不想去幼兒園,媽媽催促著說:“小柔快點啊!再不快就來不及了!”小柔卻慢條斯理地“質疑”開了:“為什么要快啊?幼兒園又不會長腿跑掉?!再說了,我們老師說,做事情要認真仔細,不要毛毛躁躁的,我在認真地穿衣服穿鞋呢,我這是聽老師的話啊!”弄得媽媽一點脾氣都沒有。其實,媽媽也知道小柔這樣有個性的孩子,在幼兒園有時是會受到老師限制的,這當然會讓孩子不舒服。可是小樹就要勤修理才能長大成材,媽媽也希望老師能把小柔的性格改一改。
小柔的倔強源于她的不快樂。小柔很有自己的道理,但恰恰老師只喜歡“乖孩子”,不違反紀律、不亂說話、會討老師喜歡的寶寶在幼兒園才會受寵,像小柔這樣的“硬骨頭”,是不太適應幼兒園的集體教育的。因此小柔在幼兒園的生活中無法體會到快樂,她的性格得不到釋放,能力得不到發揮,她根本就得不到認可,因此也就感受不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快樂教育”在美國被稱為“have fun”,從字面就可以體會到,這種快樂不是教出來的,也不是表演給誰看的,完全是孩子們真實的體驗,是一種從內心流淌出的幸福和滿足,這才是寶寶們在屬于他們的世界里真正應該體會到的感覺。為了這樣的美好,我們的教育本質上也該是快樂的。讓孩子在我們的引導下享受這個世界,享受學習、享受做事、享受為人,然后在快樂的心情中,獲得自己定義的成功。
但認為希望孩子們快樂的家長,讓我們自省一下,我們還是更希望寶寶說我們想聽的話,做我們認為對的事情,成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吧?如果他哪天拆壞了你的一只昂貴的手表,你會因為他的興奮和雀躍而既往不咎嗎?我們自認為提供給他們的巨大快樂,充其量也不過是娛樂,是讓他們獲得快樂的最低級手段而已。
真正意義上的快樂發展有“三大法則”,那就是自我尊重、自我認同和情緒控制。這三個方面有助于寶寶慢慢形成明確堅定的價值觀、減少成長中的迷茫和苦悶、學會自己隨處體會快樂的感覺,也有助于提高快樂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