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免不磕磕絆絆。滄海桑田,風霜雨雪,生活中你有時會遇到“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輝煌,有時你也會遇到喝涼水都塞牙的潦倒。面對錯綜復雜的大千世界,難怪有人感慨而嘆:“生都不怕,還怕死嗎?”一句平凡但極富哲理的話道出了活著的不易、艱辛和坎坷。
在生命的歷程中,也許你想活得像鳳凰涅槃般壯烈,但每一天都平平淡淡;或許你想成為腰纏萬貫、一擲千金的大亨,但你卻掙扎在溫飽線上;也許你想仕途如日中天,但你只能成為普通的一員;也許你想堂堂正正做人,但命運卻和你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你沮喪、苦悶、彷徨,但最終還是無奈,因為你無法詮釋清楚你所面對的世界。
其實,面對人世間諸多的惶惑和無奈,你不妨心靜如水。
不是嗎?心靜如水,你就會感到險壑也是坦途,峻嶺也是平原,滄海也是一粟。心靜如水,雖然你暫時蒙受冤屈,但心里坦蕩安然;心靜如水,雖然你活得平淡,但有滋有味;心靜如水,雖然你囊中羞澀,但有苦有樂;心靜如水,雖然你這輩子注定普普通通,但也愜意和輕松。只要你心靜如水,什么榮辱得失、沉浮笑罵、是非曲直,一切都視為斯夫。
老子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不管世事怎樣反復無常,只要你心靜如水,襟懷坦白,就不會愧對他人。
人都是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上,又手握空拳,一無所有地離世而去,并且終將化為塵土。因此,你不必渴求生活的至善至美,凡是生活賦予你的,你都要欣然接納,不要去追求那些可有可無、并不影響生命內涵的東西。
心靜如水,你可以感悟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悠然;心靜如水,你還可以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灑脫;心靜如水,你就可以玉樹臨風,泰然自若。
然而,心靜如水,不是消極怠世,也不是逃避現實、漠對人生,而是在紛雜的塵世里,為自己留下一片純凈的心靈空間,不管是潮起潮落,也不管是陰晴圓缺,你都可以進退自如、輕松自如地走好人生路。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懂得進退之道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時候,屈而讓人,在歷史上許許多多英雄人物的眼里,是以退為進的一種策略。晉文公重耳,可謂是這方面的高手。運交流亡的重耳,身為晉國公子,在成為晉文公之前,曾輾轉到了楚國,楚成王待他如同國君。重耳言行舉止,莫不細致小心,在楚王面前,更是謙恭有加!因為重耳深知,自己的處境十分微妙,稍有不慎,回晉之愿,或許就是南柯一夢了。
有一次,楚成王設宴招待重耳,在宴席上問重耳道:“公子回到晉國,有朝一日當上晉王該怎么謝我?”
重耳沉思良久,答曰:“托您的福,如果我返回晉國,有朝一日若有兩國不幸交戰的局面發生,我將后退九十里回避楚王,以報答楚王的款待之情!若這樣做還不能令楚王滿意的話,重耳也就無話可說了。”
公元前632年,已當上晉國國王的重耳,采納中軍大將先軫的意見,成功地離間了楚與齊、秦的關系。楚國惱羞成怒,派大將子玉率大軍北上,旗幟鮮明地征討晉國。晉文公重耳見楚軍逼近,便下令撤退九十里。很多將領對此十分不滿,認為楚軍遠道而來,已十分疲憊,晉軍以逸待勞,應該迎頭痛擊才對。
大臣狐偃見許多部將都心存疑惑,就對他們解釋說:“國君后退九十里,是履行以前許下的諾言,倘若一國之君說話不算數,是會被天下人笑話的。”
其實,重耳正是用后退之法,激起晉軍將士的憤懣,從而增強斗志、達到鼓舞士氣的目的!同時,避開楚軍鋒芒,提升楚軍驕傲自大之氣,然后選擇有利的天時地利條件同楚軍會戰。
楚軍統帥子玉見晉軍不戰而后退,認為晉軍是望風而逃的懦弱之軍,于是率領楚軍緊追不舍,且一直追到城濮。等他反應過來,早中了晉軍的埋伏。城濮一戰,晉文公重耳大獲全勝。由此可見,退雖然為屈,但在屈后,可能會有大獲全勝的伸。
常言道,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一樣,無論是誰,身處該退該讓該屈之境,就不能急進急爭急伸。
今天的人們,在各行各業之中,所面臨的實際情況不同,屈伸之由自會各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伸”起來困難,并還可能出現危險與禍患的時候,就得先屈。
在可伸也可屈的時候,我們的主張是避伸而就屈。從某一方面說,伸是顯,屈是隱。顯則招人注意,招人注意則容易遭受到攻擊,遭受到攻擊就存在失敗的可能;而隱則易讓人忽視,被人忽視就有寧靜,在寧靜之中,修身養性,積蓄能量,在日后可能會有大伸。
一般說來,深事深謀,大事大謀,差不多皆成在屈中,而人在伸時,大多只謀一些小事、淺事。自古及今,謀計謀略,貴在此人想得遠想得深!己之所想,是人之所想不到的;己之所看,是人之所看不見的;己之所謀,是人之所謀不到的,這才是大計、大略。
有屈而先有退,有退而先有讓。在特定的情況下,讓就是智,讓就是勇,讓就是伸!當然,讓,更是一種忍。
面對高位,常存平常心。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平日間所要面臨的,只不過是一次出國旅游觀光的機會,只不過是一次由科員升為科長的機會,只不過是一次由助理升為經理的機會,只不過是一次由臨時工升為長期工的機會,等等,等等。細想一想,為了此類的“伸”機,有必要與同事爭得臉紅脖子粗嗎?有必要與朋友打得鼻青臉腫嗎?遺憾的是,如此的事情經常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二步利己利人,退三步與世無爭。無爭不是無能,無爭是一種大屈,在大屈之后,就會有成功的大伸。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其意思是:一點點的小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眼前,都不能忍讓,肯定會搞亂大的計謀。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只不過是可憐的匹夫之勇,結果往往會鑄下大錯,原因就在于不懂得讓和忍。《水滸傳》里的黑旋風李逵,心地善良耿直,卻就是暴躁的性情不改,頭腦易發熱,芝麻點大的小事該讓不能讓,結果自吃不少苦果。比如說在潯陽江中,他被浪里白條張順灌了一肚子的江水,就是由于他不能忍讓一點小事并一味逞兇引起的。事實上,對于今天的許許多多的人來說,忍與讓的字眼在其行為的字典里,早已無法找到,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若不盡快將這兩個字補進我們行為的字典里,并掌握與運用,自食苦果的日子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