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能夠忍辱的人有大作為

《四十二章經》上有這樣一段話,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忍辱是體現了菩薩的涵養。它包括:耐怨害忍,是對于冤家仇人的種種無理非難,能夠忍受;安受苦忍,是個人修行及度化過程所存在的種種惡劣條件,如身體病弱,天氣冷熱,衣食不具等,都能泰然處之;諦察法忍,是對與我們認識懸殊的真理,能認同接受。忍能使我們消除憤怒,一個人倘若充滿憎恨心,缺乏忍的涵養,才會產生憤怒;具備忍的涵養,就不會有憤怒了,對于別人的傷害你能心平氣和,和顏相向,就很難樹立怨仇。因而忍的涵養又能使彼此和諧、內心安詳。

佛陀常常警醒弟子,即使自己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有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修行最主要的目標即是無我。因為你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你、接受你。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于縮小自己??s小自己,要能縮到對方的眼睛里,耳朵里。既不傷害他,還要能嵌在對方的心頭上。

一粒細沙就扎到腳,一顆小石子就扎到心,面對事情當然就擔當不下去。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執著。

眾生有煩惱,是因為“我執”的關系。以“我”的自私心理為中心,以自我為大,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的人跟著爭執痛苦。忘我,才能于修身養性中,造就身心的健康以及幸福的人生觀。

愛是人間的一份力量,但是只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要做個受人歡迎的人,做個被愛的人,就必須先照顧好自我的聲和色。面容動作、言談舉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養忍辱得來的。

有錢也苦,沒錢也苦,閑也苦,忙也苦,世間有哪個人不苦呢?說苦是因為他不能堪忍!愈是不能忍的人,愈是痛苦。婆娑世界又譯成堪忍世界,意即要堪得起忍耐,才有辦法在世間生存得更自在。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夠達到忍受逆境的痛苦,則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這樣個人成功的機遇才能表現出來。

做事,一定要秉持著“正”與“誠”的原則;而待人,則要以“寬”與“忍”的態度。要以超然的形態、寬大的心胸來容納任何人。真正的圣人,既強又柔。他的強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柔能調服眾生,剛能堅強己志。

佛陀不但教導眾生修“慈忍”行,就連對兒子也教他堅持“慈忍”。佛告訴兒子:我的一切財產都要留傳給你——國家的一切財產是有形的,有損減的;而我的財產是慈忍大法,是大覺智慧,可增長你無窮的福音及難量的法財。人人都能以“慈”、“忍”施行于家庭、于一切眾生,人間便會常久散發著“透徹的愛”的光芒。

爭,只能“為善競爭”、“與時日競爭”,一旦它的對象從自我投射到別人身上的時候,它就成為一個很不安的事,一件很痛苦的事了。

競爭孕育了傷害的因子。只要有競爭,就有上下之別、前后之分、得失之念、取舍之難,世事也就不得安寧了。不爭的人才能看清事實。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了,犯了就敗了。要知道,普天之下,并沒有一個真正的贏家。人們往往就是太執著,而有分別心。是你,是我,劃分得清清楚楚,以致我愛的拼命去求、去爭、去嫉妒,以致心胸狹窄,處處都是障礙。一般人常言:要爭這一口氣。其實真正有修養的人,是把這口氣咽下去。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養來的才是真的。

人,大多數有名利之心,與人爭,與事爭。如果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世無爭則事安;人、事皆無爭,則世界亦安。能“忍”則無往不利,無事不成。人能“忍”則是非不生;出世之事業能永垂不朽,亦源自“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凤冈县| 曲沃县| 江北区| 芮城县| 南宁市| 石阡县| 天全县| 泉州市| 静海县| 青铜峡市| 马鞍山市| 汪清县| 武威市| 定日县| 思南县| 兴国县| 山东省| 玛沁县| 临湘市| 林西县| 镇康县| 广饶县| 辽源市| 社旗县| 阿城市| 满城县| 濮阳市| 宜城市| 荥阳市| 柳州市| 墨江| 墨玉县| 耿马| 石柱| 平乐县| 苗栗市| 广河县| 洪泽县| 柳州市|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