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明,修身養性
古希臘有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而在神秘的東方古國——中國,這個時代屬于老子、孔子和孟子。兩大文明遙遙相望,交相輝映。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為了稱霸天下,積極尋找人才,希望能得到富國強兵的方法,各種思想學派就因此出現了。這些思想家紛紛向君主提出了他們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君主的采用,因此這時期的言論極為自由,形成了百家爭鳴,諸子蜂起的局面。這是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黃金時代的弄潮兒中,“九流十家”是一個代名詞,也代表著當時的主流思想,是最摩登、最有創意的?!熬帕魇摇钡摹熬帕鳌迸c“三教九流”的“九流”不同。“九流十家”一稱出自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為東周時期諸子百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十家。
“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韓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孫龍,惠施,鄧析子;陰陽家,代表人物是鄒衍;縱橫家,代表人物是蘇秦,張儀,鬼谷子;雜家,代表人物是呂不韋,淮南王;農家,代表人物是許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說家(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說家只是道聽途說,沒有系統的理論,因而其思想不大受后世重視,所以不入流,只能稱作“家”。
雖然在秦以后,“廢除百家,獨尊儒術”,以此來愚弄人民,但是真金不怕火煉,優秀的思想得以保留,并體現在我們的生存環境中,深入人心,為人們所接受。
祖國醫學源遠流長,已經不僅僅是技術,而是上升為藝術,更代表著一種文化。她本身不是獨立的,是和萬物有著普遍聯系的,尤其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有著強有力的連續性。可以說中醫是建立在哲學基礎之上的。
所以說,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哲學,就是在探尋中醫的根;學習圣賢哲人的教誨與生命智慧,也就是在研習中醫真正的魂。
通過研究“九流十家”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到:
道法自然的道家在明道以養生,更有修身齊家的儒家、墨守成規的墨家、講究樸素辨證的法家、講述因人制宜的名家、玩轉五行陰陽的陰陽家、提出連天合人的縱橫家、博采眾議的雜家、實踐藥食同源的農家,青史傳醫的小說家更是像是歷史長河中的舟船一樣,傳達著前人的經驗,思想的火種,更傳遞著健康。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毕M酒軌蚪o您提供一些思路與線索,讓您眼前一亮,獲得啟迪,使您從中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之法。
一、道法自然——道家
§§§第一節明道以養生——道家哲學淺釋
【道家溯源】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以自然為本的理論與中醫理論基礎中的自然論如出一轍,其“保身”與“尊生”的觀點更是與中醫思想有著不可割裂的聯系。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名李耳(約公元前571~前471年),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著有《道德經》五千余言。他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余歲,被同時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贊為“猶龍”。在秦代并沒有道家這一名稱,用“道”一詞來概括由老子開創的這個學派是由漢初開始,這時,道家也被稱為道德家。
之后道家思想滲透于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魏晉玄學是最明顯的復興思潮。先秦各家內,一般都可以區分出眾多派別,道家也不例外。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是老子、莊子和黃老學派,此外楊朱思潮可能影響了老子和莊子,同時又融會于兩者中。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也不同,或偏于治國,或偏于治身。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藝文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種,933篇,他們大多著于先秦時期。
【道家與道教】
“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代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
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并在魏晉時期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于兩漢時期逐漸形成,后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么,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
比如說,道教所謂的“長生不老、成仙通神”之說,老子、莊子并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子、莊子思想的合理引申。所以,道教以老子為宗,與其追求修煉成仙的說法是荒謬的。引起兩者間關聯的原因可能僅在于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對于領悟了“道”與悟“道”的長生者的意象。
【道家的生命觀】
在《老子》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人的壽命生死問題,但從其一切均不得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旨觀之,是不相信長生不死的,即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而成書于其后的《莊子》,對于生死乃自然規律這一點,則有較明確的說明,如:“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痹凇肚f子》借寓言、故事闡發道家思想的表現形式中,提到壽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等,旨在說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謂“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在,則世奚足為哉”。另外,《莊子》在以封人與堯之名寫成的對話中,更加明確地表達了道家“不知說(音悅)生,不知惡死”,方為“真人”的思想。
道家是主張“保身”的,但這一概念同樣不包含追求長壽的含義?!肚f子》曾以子華子“兩臂重于天下”勸昭僖侯莫爭鄰國之地等事例,說明“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的價值觀念。
【道家哲學與中醫養生的和諧統一】
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自然界萬物處于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則?!兜赖陆洝分姓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關于“道”的具體闡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的根本觀點。
道家哲學中蘊涵了豐富的保身、養生理論與實踐。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在其理論體系上逐步形成了“醫道相通”的哲學觀。
由于道家的終生修道的實踐對中醫學的需要,使其在修道中不由自主地與中醫養生融合為一體,身體力行地推動了中醫養生學的發展,以“合于道”為準則,主張去欲、主靜、守一和調息,從而達到“天人合一”“長生久視”“全命保生”,以盡終其天年的目的。反之,道家思想中的“清靜無為”“返璞歸真”“順應自然”“貴柔”等主張,對中醫養生保健有很大影響和促進。
§§§第二節老子的養生哲學
【道法自然】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是由道家首先提出的。而老子最先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規律。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通。順應自然之道,適應自然的變化,清心寡欲,不妄欲求,方得長壽。真正的自然有兩個方面,其一,就是不經人為的自然而然,其二,還包括人為當中的合乎自然與社會規律的行為與思想。這種理論被《黃帝內經》(即《內經》)所吸收?!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窂倪m應外環境的變化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兩方面確定基本的養生原則。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即對外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避免邪氣的侵襲,防止人體真氣受傷;二是“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調攝情志等,使真氣調達和順,從而突出強調保養真氣,倡導“形與神俱”(即形神協調)的健康觀。將人與自然看做一個整體,凡自然環境的異常變化和人類自身的身心活動均可影響其生理活動。
《內經》還提出了具體的養生方法,如“法于陰陽”,即順應四時晝夜陰陽變化規律調攝養生;“和于術數”,即恰當使用修身養性之術;“食飲有節”,即注意飲食調適,在飲食的質量及進食的時間等方面要適宜有節制;“起居有?!?,即調適起居作息,使生活有規律;“不妄作勞”,即無論勞作、房事,還是身心都應適度,不違背常規;“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調養神情意志,保持思想安閑清靜而不耗散于外等。
【天人合一】
精與氣
精即氣,是宇宙的生成本元,也可以是氣的精粹。精在人體則是臟腑組織的生成本元。
精氣學說認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氣所構成,世界萬物的生成皆為精氣自身運動的結果,所以,精氣乃是構成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的共同的原始物質。精氣的存在形式有“無形”和“有形”兩種狀態,“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氣合而有形”,“天地合氣,萬物自生”,且“無形”與“有形”之間處于不斷的轉化運動之中。
精氣的運動與人的生命
精氣,是活動力很強,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正是由于精氣的運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氣所構成的宇宙自然界處于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亦都是精氣運動的結果和反映?!皻饣焙汀靶螝廪D化”,即是精氣運動變化的過程和體現,氣化的形式,主要表現為氣與形、形與形、氣與氣的轉化以及有形之體自身的更新變化。
人由天地陰陽精氣交感化合而生,人類不僅有生命,還有精神活動,“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的生命過程,亦即是氣的聚散過程。
【如何享受生活】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這些都是過度追求視覺、聽覺、味覺上的享受所造成的結果。但是,如果沒有這些享受,人們的生活又會變得索然無味。
那么,怎樣享受生活才是“適中”的呢?
老子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中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使自己的生活水平與自己相適應,既不能鋪張浪費,也不提倡苦行僧似的生活。
自己獲得多少,就享受多少,不過度追求物質享受,也不對自己過分吝嗇。只要能做到這一點,自然就會心存和氣,同時也可以得到真正完整的人生享受。
§§§第三節莊子的養生智慧
【從《莊子·養生主》談起】
莊子(約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學,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主張順應“天道”,放棄一切“妄為”。在《莊子·養生主》中,他將這種思想貫穿全文,為我們指點了養生的要領。莊子指出,養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而刻意地追求長生,則是對生命的毀損。他用“庖丁解?!边@一著名的典故說明處世與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余”,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此外,莊子于文中還表達了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可以說,《莊子·養生主》既體現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又體現了莊子的養生智慧。在今天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個中滋味值得每一個人細細品味。
【“坐忘”養身又養心】
“坐忘”,語出《莊子·大宗師》,是莊子借顏回之口說出的。“坐”的姿態,“忘”的狀態,應該是一種用身心求證到的實有的生命狀態,而并非一種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心不動故”“形都泯故”。
這里的“坐”應該是一種由形式進入實質的途徑,就像過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戀它了,而“忘”,則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現實世界的種種規則之后心無掛礙的狀態。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種徹底的清靜。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靜坐養心可以使人體經絡疏通,氣血暢順,陰陽平衡,衛固宗壯,真氣充盈。故曰“靜者能養心”,因為心為五臟之首,心主血脈、主神志,心正常無疾者,五臟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則會致疾全身。
所以說,“坐忘”方法所能夠成就的是人的一種靜態,并且讓人在這種特殊的靜態下恢復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達到最佳平衡,甚至還能夠開發人體的潛能。在現代心理學與現代治療學中,也有很多的闡釋與運用。
【莊子三法得長壽】
生于戰國時期的莊子,享年83歲,而當時的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這實在是高壽的奇跡。細究其故,其中長壽之道,大致有如下三法:
一曰寡欲。莊子認為,欲不可絕,亦不可縱。只有知其榮,守其辱,安其分,圖其志的人,才會身心健康,安然處世。
二曰靜心。莊子認為,一個人如果終日思想不得止息,定會百病叢生。只有心平氣和,頭空、心靜、身穩,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擾,保持平靜的心態和健康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