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蟶子

  • 無鮮勿落飯
  • 王寒
  • 1411字
  • 2015-07-19 19:03:05

考察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沿海城市人,看他能不能叫出十種以上貝殼名就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我說這話也許有點武斷,不過海邊城市的人聽了大概都不會反對。

海邊人吃海鮮,講究個應季時令。什么季節吃什么海鮮,很有一番說頭。清明前后,蟶子肥壯已有八成,到了端午,蟶子肥嫩飽滿,味道最佳,小暑前后的蟶子也不錯。最不濟的是秋天,蟶子在白露前后抱卵,寒露前后產卵,這段時間的蟶子寡淡無味,故有“八月蟶,剩根筋”的說法。

三門人把蟶子稱為“青”,更多的臺州人把蟶叫作“鮮蟶”,可見其味道之鮮美。臺州之地的蟶子,以三門和玉環的最為出名,清人郭鐘岳吃了玉環蟶子后,寫了一首《西施舌》:“西施舌本尚留香,海客偏能數數嘗。不在若耶溪上去,慚將顏色對吳五。”《三門縣志》則道:“蟶,蚌屬,以田種之謂蟶田,形狹而長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因此,臺州人堅定不移地認為,蟶子就是西施舌,我一直對此抱懷疑態度,蓋別地方把沙蛤稱作“西施舌”,沙蛤呈厚實的三角扇形,外殼淡黃褐色的,頂端略帶紫色,在水中常吐出一小截白肉,如美人的溫香軟舌,故名西施舌,《閩中海錯疏》中也是這么說的:“沙蛤上肉也,產吳航,似蛤蜊而長大,有舌白色,名西施舌。”可見,西施舌應是沙蛤無疑。

關于蟶子,有個笑話,說早些年,麗水人來看臺州朋友,送臺州朋友一籃香菇,臺州人回贈麗水人一籃三門蟶。臺州人后來寫信給麗水朋友,稱贊了一通香菇的美味后,問蟶子味道如何。麗水人說,爆炒蟶子很好吃,殼特別松脆。就是“肚腸”多了點,幸好,在炒之前把肚腸都扔掉了,這可真叫人啼笑皆非。

菜場上賣的蟶子多半浸過水的,雖然看上去白白胖胖,但沒有鮮甜的味道,這種蟶,我們稱之為“脹水蟶”。買蟶子,要挑那種沒浸過水,渾身沾著濕泥的蟶子。要吃到鮮美的蟶子,除了看季節,看蟶齡,還要看殼識蟶。殼為淺黃綠色的蟶子,味道特鮮美,花斑紋的次之,殼背灰白色的蟶子,味最差。去年夏天,我在上海的德國領事館辦完簽證返家,路過三門,一同事說三門“小品酒家”的蟶子特別鮮甜,一車人立馬殺進飯店,叫了一大盆蟶子,果然,蟶子的肉緊而香,還帶著絲絲甜味,鮮得要命。除了蟶子,那晚,還吃到剛撈上來的梅童魚和叫叫魚,還有泥螺,都是相當鮮美的,不負海鮮之城的美名。

蟶子怎么燒都好吃,不過,竊以為鐵板蟶子比較有嚼頭,鐵板上鋪上厚厚一層精鹽,好像冬天里的第一場雪,將鐵板燒燙,將鮮蟶放進鹽中,被燙熟的蟶子既鮮嫩又肥美。我在玉環吃到過蟶子羹,也很值得一提——蟶子羹以番薯粉和鮮蟶肉調制成,羹湯清而鮮,蟶子嫩而肥,令人回味。

除了縊蟶,竹蟶的味道也很地道,竹蟶形似竹管,介殼比縊蟶狹長,殼色淡茶色。肉不如縊蟶那般白嫩肥厚,味道卻更鮮甜。

蟶子可制成蟶干,要經過煮熟、去殼、清洗、曬干好幾道工序。蟶干慢慢咀嚼,別有香香甜甜的風味。《紅樓夢》里賈府一長溜的年貨列單里,有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牛舌五十條等一干年貨,還有蟶干二十斤。蟶干二十斤可不是小數目,按當時的蟶畝產來計算,大概需上百畝蟶產出,才能曬成。賈府奢華生活可見一斑。

海貨腌成干貨后,少了鮮味,卻多了嚼頭。蟶干也不例外,臺州人正月十四吃糟羹,除了豆面、番薯粉、川豆瓣、蘿卜干、咸豬肉,還少不得蟶干。玉環人端午包麻粽,除了墨魚干、香菇、干蝦仁、五花肉,花生米,也要加點蟶子干才行。

蟶子干還可用來燉湯,燉湯后,鮮味全入湯中,而蟶干變得淡而無味。但那湯真是鮮,喝了一碗還想喝一碗,直把你撐得扶墻走為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城县| 宜君县| 富锦市| 淮南市| 龙里县| 定日县| 克拉玛依市| 衡阳县| 卫辉市| 鹤山市| 田林县| 水城县| 西吉县| 白银市| 元氏县| 定兴县| 上犹县| 廊坊市| 桦南县| 西藏| 酒泉市| 洛隆县| 钟祥市| 塔河县| 抚松县| 宜良县| 都昌县| 东乡族自治县| 巨鹿县| 井冈山市| 湘阴县| 宁都县| 左贡县| 北宁市| 长白| 乾安县| 常宁市| 色达县| 密云县| 墨脱县| 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