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不要進入鎖定狀態(1)
- 左右我們生活的28條潛規則
- 林閱海
- 2424字
- 2015-08-17 14:50:24
第一個明確提出“路徑依賴”理論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由于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他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于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這種路徑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后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沖力,產生飛輪效應,企業發展因而進入良性循環;不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就如厄運循環,企業可能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恐怖的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的存在有的時候會造成恐怖的后果,所謂的以經驗判斷也難免造成嚴重的后果。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將5只猴子放在一只籠子里,并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懲戒所有的猴子,直到沒有一只猴子再敢動手。然后用一只新猴子替換出籠子里的一只猴子,新來的猴子不知這里的“規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結果觸怒了原來籠子里的4只猴子,于是它們代替人執行懲罰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里的“規矩”為止。試驗人員如此不斷地將最初經歷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后籠子里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沒有一只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連”,不允許其他猴子去碰香蕉,這是合理的。但后來人和高壓水都不再介入,而新來的猴子卻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制度不變,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效應。
路徑依賴現象無處不在。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什么采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那么,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么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為古羅馬人軍隊戰車的寬度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羅馬人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有趣的是,美國航天飛機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在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關于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它告訴我們,要想路徑依賴的負面效應不發生,那么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找準一個正確的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以后的人生道路。而這種模式的基礎,其實是早在童年時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選擇,你就設定了自己的人生。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有位城市青年在鄉下看到一位老農把一頭大水牛拴在一個小木樁上,就走上前,對老農說:“大伯,它會跑掉的。”老農呵呵一笑,語氣十分肯定地說:“它不會跑掉的,從來都是這樣的。”這位城市青年有些迷惑地問:“為什么會這樣呢?這么一個小小的木樁,牛只要稍稍用點力,不就拔出來了嗎?”老農靠近他說:“小伙子,我告訴你,當這頭牛還是小牛的時候,就給拴在這個木樁上了。剛開始,它不是那么老實,有時想從木樁上掙脫,但是,那時它的力氣小,折騰了一陣子還是在原地打轉,見沒法子,它就蔫了。后來,它長大了,卻再也沒有心思跟這個木樁斗了。有一次,我拿著草料來喂它,故意把草料放在它脖子伸不到的地方,我想它肯定會掙脫木樁去吃草的。可是,它沒有,只是叫了兩聲,就站在原地望著草料了。”聽完這個故事,城市青年頓悟。原來,約束這頭牛的并不是那個小小的木樁,而是它多年的習慣。
牛的這種情形,放到人身上就叫“思維定勢”,也就是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愿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這是很多人的“病癥”。
人一旦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比如說看魔術表演,不是魔術師有什么特別高明之處,而是我們大伙兒思維過于沿襲習慣之勢,想不開,想不通,所以上當了。比如人從扎緊的袋里奇跡般地出來了,我們總習慣于想他怎么能從布袋扎緊的上端出來,而不會去想想布袋下面可以做文章,比如下面可以裝拉鏈。在生活的旅途中,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嘗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衍生出消極厭世、疲沓乏味之感。所以,不換思路,生活也就乏味。
很多人走不出思維定勢,所以他們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因此,從舞劍可以悟到書法之道,從飛鳥可以造出飛機,從蝙蝠可以聯想到超聲波,從蘋果落地可悟出萬有引力……常爬山的應該去涉涉水,常跳高的應該去打打球,常劃船的應該去駕駕車,常當官的應該去為民。換個位置,換個角度,換個思路,也許我們面前是一番新的天地。
大牌美國人力資源專家在員工培訓班一開始的時候,先問了十幾個參加者一個小問題:“你們說,開車的人進了加油站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開車的人進加油站還能干什么呢?“加油!”超過一半的人都這樣回答。從老師略顯失望的眼神里,大家看出這顯然不是他所期望的答案,所以又補充了“歇會兒”、“買吃的”等幾個答案,甚至“上廁所”都替人家想到了。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往往不是“按常理出牌”,如“一加一”絕對不會等于二,但琢磨來琢磨去,還真的想不出什么是標準答案。只見專家做深思狀,繞著長長的彎子說:“如果我們今天人數足夠多的話,你們當中一定會有人告訴我,開車人進了加油站,最想早一點離開加油站,繼續他或她的旅程,不管是工作還是休閑。”專家又解釋說,每個人做事都會有Objective(具體目的),而這個目的又應該是從屬于一個Goal(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