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選擇工作就是選擇身份——職場Freshman必知規則(2)
- 什么樣的人企業永不放棄
- 宋成魏
- 5004字
- 2015-08-18 01:17:12
第一步邁向何處決定了你日后的職業走向
我們首先來明晰一下職業規劃這個概念!職業規劃就是準確評價個人特點和強項,評估個人目標和現狀的差距,發現新的職業機遇,重新認識自身的價值并使其增值,準確定位職業方向,要以既有的成就為基礎,將個人、事業與單位聯系起來,為確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奮斗的策略,從而增強職業競爭力。
你需要一個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現在中國的很多大學也開啟了這門課程,意識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在你的規劃中,第一步很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頭開好了,才可能實現最終的結果。不妨嘗試一下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明確你職業生涯的最終目標,然后把它分成幾個階段并且轉化為可操作的任務。
第二步:想一想,驅使你的動力是什么?你對什么最有激情?并且決定如何將這些因素與你確定的目標連在一起。
第三步:必須清楚你的價值觀,你的經營原則。高性能的職業選擇方案將使公司的價值觀與你的價值觀結合在一起。
也許很多人都會覺得,最開始誰也沒法確切地知道如何選擇更好,于是很多人就隨了大形勢,選擇了更多人關注的領域。
但當你漸漸熟悉了你的選擇和你周圍的環境,漸漸明確了自己的興趣的方向,你就會發現,其實興趣是最好的導師。
李開復當年讀大學選專業曾經跟隨大多數人的選擇,而選擇了攻讀法律專業,可是一年多以后他才發現自己對法律沒有興趣,但對于計算機即使每天瘋狂地編程也樂此不疲。在老師的鼓勵和自己審慎分析未來的目標后,李開復在大二決定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默默無名的計算機系。現在回想起來,李開復感慨道:“若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我就不會擁有計算機領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條發展道路,也許前景暫時不算明朗,但在興趣推動下的努力最終會幫助自己守得云開見月明。
也就是說,在你最后做決定的那一步之前,還存在一個預選階段,你在這個階段應更多地了解環境,為下一步真正的抉擇埋下伏筆,打好基礎。
很多剛工作了一年的年輕人會產生“一年之癢”,覺得應該盡快跳槽,選擇更好的公司和位置。這只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你當初選擇的時候就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是十分草率地作出決定;第二,如果你當初選的就是大公司,那么現在,你并沒有真正地吃透你所面臨的領域。此時絕對不是重新選擇的好時機。
對于職場新人而言,三年的工作時間在其個人職業發展道路上,是知識和經驗積累的標準線。當然,在這個階段,職場新人往往也會面對外部的很多誘惑,如果沒有清晰的規劃與目標,很容易發生頻繁跳糟的現象,最終導致整個職業道路計劃的癱瘓。
職業新人從無知到有知,往往需要經過三年左右的時間進行系統學習,才能使個人的判斷能力、思維模式和工作方法等有質的提升,并且能初步形成一套自有模式。這時,職業新人對于自己的職業發展潛力,也會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是繼續堅持,還是選擇跳槽,相信都會有了比較明確的答案。
如果你正面臨做下一步的決定,那么,你應該事先考慮好以下從大環境到自身職務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點:地域的發展狀況,包括發展潛力、區域政策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你身在的這個城市或者縣鎮是否值得繼續發展?后續潛力如何?這些是大環境因素中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區域政策對你所在的行業負面影響很大,那么你應該考慮更換工作地點,因為有一些外在因素不是自己的規劃所能決定的,也許你的第一步選擇非常精準,但由于政策性原因,導致職業進入了困境,那樣的話,你必須考慮變革。
第二點:領域的發展形態,包括行業趨勢、競爭程度、對手及上下游價值鏈等,你所選擇的領域你必須吃透,之前的發展歷史、出現過的行業奇跡以及未來如何更替等,這些是你在行業立足的基本。市場風云萬變,三年前很火爆的行業很可能在三年后就門庭冷落了,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你應該立刻考慮與此行業相關聯的其它子領域,說不定更大的寶藏地就在那里。
第三點:企業的整體架構,包括對老板、高層管理者、企業文化和制度、產品和市場等的全面掌握,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作出你的價值判斷。如果你選擇的是名企,那么這里一定有一大堆系統的東西等待著你去學習,不要做不求甚解的小員工,甚至工作了一年頭腦里除了部門的幾個人仍空如白紙。你必須對公司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與定位,不要做宣傳品的附庸,要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好是好在哪里,差是差在哪里,自己的看法十分重要。
第四點:部門的現狀和前景,包括部門在企業所占的比重、部門領導與同事的綜合素質等,通過這些來衡量你自己在公司所處的位置,并預測你的未來是否擁有一條通暢的晉升之路。做好工作并非只是完成手頭任務,你應該清楚地觀察到,你所在的部門在公司里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是舉足輕重還是有無皆可,如果是后者,那你必須做好離開的準備,因為公司不可能長久地讓有無皆可的部門繼續存在。
第五點:職位的現狀與前景,也就是你必須對你的職位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包括你的職位的重要性,即便你只是領導鏈條最底部的小職員,也要考慮你對公司的貢獻有多大,你的離開會對公司和部門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如果不會有任何重要影響,那么,你應該反思你的工作形態,你對自己的能力評估,以及心態問題。
總之,你應該頭腦清楚地邁出你職業生涯最初的兩步,我們每一天都面臨很多選擇,很難說到底哪個選擇的前途會更好,因為結果永遠在選擇的最后才會出現。但無論如何,你都應該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時刻詢問自己你想要的是什么。
一般的大公司也都會注意對員工職業規劃的培養,在了解員工個人思考的基礎上,根據員工的職業傾向,輔助設計一條職業發展的路線,比如為有技術傾向的員工設計一條技術發展的路線,明確他什么時候輪崗,達到怎樣的能力后實現晉升,將來的目標職位是什么,等等。這對整個企業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
企業在動,在向前發展,就會相應地對員工提出新的要求,而大企業在員工職業生涯管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對相關人員展開傾斜和維護,從而在整個流程的執行中導入激勵因素,也實現整個職業生涯規劃路線圖由靜向動的轉變。
前面所講的這些,其實有一條最根本的,也就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自我認知與定位!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同樣的,你要在職場上獲得成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了解自己,做好自我測評。當機會降臨的時候,你才能夠迅速做出判斷——這個“機會”是否是自己需要的,然后做出接納或拒絕的決定。而主動性更強的人,則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機遇。
002 不要讓學歷成為你職業選擇中最大的牽絆
要做學歷的主人而非附屬,懂得平衡學歷與能力的關系
關于學歷與能力的問題,是近幾年教育界、管理學領域熱議的話題,甚至引發了一些極端的“大學無用論”,實際上,冷靜下來思考,讓大學生貶值的不是大學生數量太多,其根本原因也不在于大學教育問題,而在于每一個人自身。
人和人各方面的素質都不相同,成長環境、遺傳基因等決定了不可能全部成為相對完美的能人、精英。學歷與能力的問題,應該從統一的角度來看,二者其實并不矛盾,只是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高學歷就應該具有高能力,實際上,這個定論是無法成立的。
市場經濟決定了什么樣的人薪水高,但并非所有高學歷的人都適合市場規則,這并不能證明高學歷沒有用,因為一個成熟的社會結構,不僅僅只存在拿到高薪這一條評價標準,比如有一些擅于搞科研的人,就是在經營頭腦上有欠缺,“博士無用”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公眾心理不成熟的表現。
我們到底該如何權衡能力與學歷的關系?
第一,必須端正心態:學歷并不代表工作中的學習能力,它只是你階段性學習的一個小結,不代表你工作就一定比別人強。
的確,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一批人,他們知道自己學歷比人低,起點也比人低,所以他們更努力,到最后,原來學歷比他們高、職位比他們高的都成了他們的下屬,而他們也憑借能力降服下面的本科生和碩士生。所謂的職業精英,不是說他們的學歷有多厲害,而是他們在工作過程中如何不懈地證明自己,提高自己的價值。
千萬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的碩士證書代表了你的一切,任何的大公司最看中的都不會是你的學歷,因為學歷是已經過去的東西,是你的歷史,而公司更在意的是你的將來。你能用什么樣的能力為公司創造最大的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沒有讓人另眼相待的畢業證明,那么,不要讓它牽絆住你,展示你優于他人的經驗與能力,機會一樣可以來到你身邊!
第二,一定不要走入“學歷無用”的誤區,因為學歷最終將是你初入職場最響亮、最有價值的敲門磚。
前面所說的心態,并非說你的學歷沒分量,相反,它是你過去學習能力最好的證明,你是從清華出來的還是從一個職業專科出來的,這有著很大的區別,畢竟高考所經歷的東西,代表了你的思維能力、智商,以及你大學所接觸的環境對你視野的影響。
學歷或者說教育,有著能力信號指導的作用,人們通常的思維認為,受教育水平較高的人,也就是學歷較高的人,有著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這也是招聘過程中進行簡歷篩選的重要依據。當然這種做法難免會產生統計性歧視,但是從篩選結果的差異與篩選的成本來看,以學歷為依據的篩選是最優選擇,尤其是對國內一些單位,沒有科學的招聘程序,以學歷為依據看來更合理些。所以說,學歷是敲門磚,沒有學歷,你空口說能力再強,找一份合適的工作也比較難,大企業很少愿意花費很大的成本去確認你的能力。
第三,魚和熊掌需要兼得,如此,你的職業生涯才能比他人出色!
這里所謂的魚和熊掌,是指你的學歷和能力,如果由于種種原因而無法拿到理想的學歷,那么,你還有能力那張牌。但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抱著碩士證書而連最簡單的實踐工作都不會的人。
有人在博客上如此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
單位新來了一個研究生,給她一些資料,讓她統計一下共有多少個單位,然后通知各單位來開會。兩個小時后,問她一共有多少單位,她回答說不知道,再問通知了多少個了,回答說“就這么多”,做了半天,卻不知道自己的總任務量是多少,也不知道已經完成了多少。簡單的數據排序也不會做,詢問如何對數據進行處理,告訴她用excel進行分類排序,她又問,如何排序分類——這就是重點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對于excel一點都不會用,基本的辦公軟件都不能操作,又談何其他能力呢?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現在很多高學歷畢業生中的確存在大量的這種現象,這也是“大學無用論”最直接的誘因。發生這樣的事情,學歷沒有任何罪過,所有的責任都在于你自身,況且,名牌大學讀過本科的學生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名牌大學到底是篩選思維能力強者的篩子,他們所接觸的環境拓寬了視野,他們大多數更懂得學歷和能力的平衡。
在中國現在考進大學已經不是問題,問題是考進好的大學。比如一些國際性的大公司在上海只招復旦和交大的應屆生,原因就是這個。而在學歷和畢業院校相同的情況下看什么?自然看的是成績。有人也許要說,既然大學的課程都是無用的,那成績有什么好看的。問題就在這里,不要以為那些成績好的人覺得這些課有用,他們不是笨蛋,他們一樣知道這些課程是無用的,而這些人比有些人強就強在他們能做好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要知道,企業不可能保證每一次任務都讓職員喜歡,也沒有這個義務去保證。假如你做不好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那只能走人。
應該學會做學歷證書的主人,讓名牌大學為你的能力貼金,而不是你自己給名牌大學的名氣抹黑。沒有什么是矛盾的,不要被Gates的輟學經歷蒙蔽,要知道他輟學的地方可是響當當的哈佛大學。中國現在的第一代富豪大多數出身不高,談不上什么學歷,但李嘉誠早已成為歷史,改革開放也早已不再是90年代彎腰撿黃金的形勢,越是經濟全球化,對人才的要求也越具有國際標準——高學歷是種修養,高能力是種成就。
雷諾汽車公司董事長在一次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對于人才的學歷與能力問題,這樣說到:“不應該片面地看待這個問題,要看階段,如果你是在初試階段的話,因為招聘分為好幾個階段,首先你要遞簡歷,這時候你的文憑則是非常重要的。再之后是面試,這時能力也就是你的軟件條件,則會成為招聘方關注的重點。”
學歷是顯性的,能力是隱性的,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同理,一個人的能力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顯露出來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有沒有顯露的機會,很多有才華的人因為沒有機會而一輩子被埋沒,因此,我們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判斷一個人有無能力,況且,能力本身是很辨證的東西,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長處,我們平時評價一個人能力比另一個人強,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對他們某一方面能力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