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低伏者得大成,不爭者得天下(1)
- 低調做人的80個細節
- 曹希波
- 4884字
- 2015-08-17 16:11:13
1.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君子之心事,青天白日,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不與人爭不是躲避和退縮,也不是消極怠工,而是一種經風經雨之后的曠達與沉穩,寧靜與淡泊。
正如一些智者,足不出一城,身不離一域,而知天下,指點江山。故愚蠢的人越善良,就越有傷害;邪惡的人越智慧,就越有禍災。有才能的人錢財太多,就會消磨他的志向;愚魯的人錢財太多,就會增添他的過失。
有些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常常喋喋不休,嘮叨不止,殊不知這樣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點。處在尷尬情況下,與其聒噪不停,甚至說錯話,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詞人黃升在他的詞中這樣說:“風流不在談鋒盛,袖手無言味正長。”這是不無道理的。
莊子曾經說過:“大辯不言,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意思就是,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現在善于閉著嘴巴不說話。其心像鏡子一樣明亮,雖然清晰地映照著事物,卻由任何事物來去而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夠自若地應接事物而不勞心神,最終戰勝事物而自己卻無任何損傷。
這就清楚地告訴我們:人際交往的效果,是不能籠統地以“爭”與“不爭”或“說”與“不說”這一形式來衡量的。
“說”與“不說”從表面來看,是兩個互為矛盾的概念,就其實質而言,二者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獲得最理想的交往效果。但從人的接受心理來看,從說話的場合來看,有時候“不說”卻能收到“說”所不能收到的特殊效果。不說,不是不會“說”,而是會說而不說。它是為了某種需要而有意為之的行為。也可以說是一種在特定場合下的辦事、交際的策略。事實上,在特定場合下,它是一種更好的進攻方式。
“爭”與“不爭”也是如此,不爭不是心如死灰、古井無波,而是一種波沉井底、波瀾不驚,不爭不是人為的造作或故作深沉以掩飾一種生命的無能與脆弱,而恰恰是一種自信、一種自尊、一種高貴、一種理智,一種將個人的榮辱得失置之度外的遠見卓識和寬廣胸懷。
愛默生說過一句話:“所有的墻壁都是門。”終有一天,不爭的人會發現,所有的墻壁都會變成門。
2.低調含蓄是成功者做人的基本姿態
消除了自私自利思想的人,能表現出客觀、永恒、無限的精神,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得到世世代代的人的尊敬。那些能以神圣的謙卑放下架子的人,他不僅清除了自身的自私品性,還把自己無私的博愛精神奉獻給別人,使他的才能受到極度的尊崇,并掌握人的精神世界。
所有否定個人的奢華享受和回報,拒絕世間的權力之爭的人,能夠真正領悟超脫個人的客觀真理。比較他們的生活和信念,你可以發現同樣的純樸、自我犧牲、謙卑,還有他們實踐并宣揚的高尚品德與愛。他們遵循同樣不變的原則,并付諸實現以消滅罪惡。
人生在世能減少一些麻煩,就多一分超脫世俗的樂趣。如交際應酬減少,就能免除很多不必要的糾紛困擾,閑言亂語減少就能避免很多錯誤和懊悔,思考憂慮減少就能避免精神的消耗,聰明睿智減少就可保持純真本性。假如不設法慢慢減少以上這些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千方百計去增加這方面的活動,那就等于是用枷鎖把自己的手腳鎖住。
東漢的西域都護班超直到七十多歲高齡,朝廷才允許他退休。接替他的任尚向班超請教對治理西域的經驗,班超忠告他說:“興一利不如除一弊,生一事不如省一事……宜蕩佚簡易,寬小過,總大綱而已。”要他以簡易寬和為主。任尚覺得這是老生常談,就拋之腦后,還對人說:“我以班君當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后來不過四年,任尚因過于嚴苛急躁,失去與邊疆民族的和睦關系,導致西域各國紛紛叛漢來攻打他,任尚退到班超精心經營的疏勒根據地,靠疏勒人的保護才撿回性命,但西域的土地卻全盤丟失了。可見求大同、存小異,才能真正把握全局。班超經營西域達三十年,得到西域各民族的欽佩和擁戴,使漢朝揚威異域直達中亞細亞,因功拜定遠侯,正是依靠這一要領,可見這乃是英雄人物處世的方法。
在中國古代做人術中,“大智若愚”演變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
樂毅率燕軍踏平齊國,田單又率齊人大破燕軍,功成名就之時,卻都是遭君王猜忌之日。那些見過大風大雨的“過來人”對老子的名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理解格外深刻。因而每當身處一些“特殊關系”的微妙場合,或者在面臨生命威脅的緊要關頭,韜晦一方無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商紂王荒淫無道、暴虐殘忍,一次作長夜之飲,昏醉不知晝夜,問左右之人,“盡不知也”,又問賢人箕子。箕子深知,“一國皆不知,而我獨知之,吾其危矣。”于是亦裝作昏醉,“辭以醉而不知”。
戰國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廣結天下豪杰,廣納天下賢才,“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擁有足以與魏王抗衡的政治實力,魏王也不得不讓他三分,可是當他公然“竊符救趙”,違背魏王的意志,解救了正受秦兵壓境威脅的趙國,建立巨大功勛之后,卻使魏王難以容忍,“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秦國馬上施以離間之計,促使魏王剝奪了信陵君的實權。魏王擔心信陵君威望猶在,有朝一日會東山再起,仍然視作心腹大患,信陵君為此“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以降低人格的方式減輕魏王的戒懼。
韜晦之術在漢以后的所有做人術中發展最為充分,許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韜晦的歷史,那些看似胸無大志,實際暗伏殺機的身邊人,無不以弱者的形象做出強者的舉動。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杰。所謂俊杰,并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沖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是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能伸的聰明者。所有的俊杰,必須具備這樣的素質,即能夠正眼看待現實,不浮躁,不虛妄,敢于直面人生的悲歡遭際。
圣人、智者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已經領悟到最深刻的卑微,具有無私的品質,并且放棄了一切,甚至是自己的個性。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神圣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他奉獻,卻從未想到索取;他努力工作,從不為過去感到遺憾、后悔,而且永遠不求回報。
3.做人低調是身價的一種高度
低調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看取世間的一切。有此心態,便能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疑,望天上云卷云舒。
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該低調,什么時候該退讓,是智者做人處世的良策,是值得我們所有人來借鑒的!人不論做什么事,應罷手不干時,就要下定決心結束,低調是體現強者身價的一種高度。月盈則虧,水盈則溢。水與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兩種事物,連它們都不能太滿,何況人。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是人情關系學中不可多得的一條錦囊妙計。
春秋后期越國的名臣范蠡,他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勾踐三年,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入吳稱臣。范蠡在吳國作了兩年人質。三年后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實施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于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里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
范蠡追隨越王勾踐二十多年,苦身戮力,卒于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他輔佐勾踐臥薪嘗膽,圖強雪恥。然而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安樂,于是在舉國歡慶之時,范蠡急流勇退,攜妻帶子,秘密離開了越國。
后來,他輾轉來到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并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能干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于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三年后,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的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
4.要成大事,必先放下身段
成功者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在某些方面比別人高明,但是,愛擺架子的人在這一點上似乎就不怎么高明了。這樣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要高明得多,比別人有能力得多,從而就擺出盛氣凌人的架子,讓人難以接受,而產生人際關系上的反作用。
其實,像這樣的人往往不得人心,即使別人表面上服從于他,也是因為對他的懼怕,因此那不能算是真服,因為那不是心悅誠服。而以德服天下,他人才能心悅誠服,那才是真服。
魏文侯是先秦時期一位有雄心的國君,以朋友的身份和賢人相處,從來不擺領導的架子。魏成子向魏文侯推薦:段干木才能出眾,平生不為功名利祿所引誘,一直隱居在西河鄉下,不愿出來做官。于是魏文侯親自帶著隨從前去聘請。在段干木的門前,魏文侯親自叩門,但段木干不想出來做官,他翻過后墻躲避起來。
第二天,魏文侯遠遠地把車子停在村外,下車步行到段干木的門前求見,段干木又躲起來不見,這樣整整一個月,魏文侯每天都親自前往求見。段干木看到魏文侯這樣真心誠意,很受感動,只好出來相見。魏文侯又請他一同乘車回國都共商國事。從此,魏文侯以待客之禮待段干木,以師事之,而段干木也盡力輔佐文侯治理國家大事。
又如:劉備為給關羽、張飛報仇,興百萬之師來討伐東吳,孫權從闞澤言,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三軍抗劉。消息傳來,劉備問陸遜是誰?馬良說是東吳一位書生,年輕有為,襲荊州便是他用的計。劉備大怒,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張飛報仇。馬良勸諫道,陸遜有周瑜之才,不敢輕敵。劉備卻嗤笑道:“朕用兵老矣,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用兵打仗之道,重的是誰能把握戰機,深諳謀略,與年齡無關。劉備自稱“朕用兵老矣”,夸口自己經歷的戰爭多,謀略周全,這是不切實際的狂言。“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他諷陸遜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看不起陸遜,這是輕敵的思想,是未戰先敗了一陣。后來,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八百里,令劉備吃了大敗仗。
劉備這個教訓啟示人們,在考慮問題時,不能把自己的身份擺進去。按自己的職務看問題,就會少了客觀性,多了盲目性,這樣考慮問題就不周全,處理問題就會產生誤差,脫離實際,造成損失。劉備說他“用兵老矣,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兩句話連起來,還歸結于他愛擺領導的架子,因此釀成了千古遺恨。
為什么有的人不愿放下身段、愛擺架子呢?這是由于在一些人的內心深處,形成了濃厚的等級觀念,將人分為上中下幾等,覺得官當得越大,似乎就越是高人一等。他們如要當上官,就洋洋得意,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顯示出比別人高出一等的地位,常擺出一副官樣的領導,其威信就會越小,容易成為孤家寡人。
過分突出自我,藐視他人的存在,嚴重脫離群眾基礎,這不是成功者的作派。要想能夠被人們接受,能夠成功,還是少擺架子為好。
據《戰國策》記載:
魏文侯太子擊在路上碰到了文侯的老師田子方,擊下車跪拜,子方不還禮。擊大怒說:“真不知道是富貴者可以對人傲慢無禮,還是貧賤者可以驕傲?”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對人可以傲慢,富貴者怎敢對人驕傲無禮?國君對人傲慢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會失去領地。只有貧賤者的計謀不被別人使用,行為又不合于當權者的意思,不就是穿起鞋子就走嗎?到哪里不是貧賤?難道他還會怕貧賤?會怕失去什么嗎?”太子見了魏文侯,就把遇到田子方的事說了,魏文侯感嘆道:“沒有用田子方,我怎能聽到賢人的言論?”
富貴者、當權者自身本來就容易有驕傲之勢,看不起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但是作為統治者,如果不能禮賢下士,虛心求教,他就可能因為自己的驕矜之氣而失去政權,富貴者則可能因此失去自己的財勢。
5.謙虛能讓你贏得他人的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要出人頭地,古時那些讀書人哀嘆:“人不知而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心里會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有才華的人便言語露鋒芒,行動也露鋒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們都是庸才,胸無大志,實際上只是他們不肯在言語、行動上露鋒芒而已。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言語露鋒芒,便要得罪別人,這樣,別人便會成為自己的阻力,成為破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