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巧妙激懲,形成最佳調動力(1)
- 管理員工的36個絕招
- 許燕
- 3208字
- 2015-08-17 16:19:01
§§§第1節 獎勵像美食,八分飽最健康
現代管理者面對的挑戰和變化太多了:日新月異的管理觀念,越喊越響亮的“尊重員工需求,要引導不要抑制”的口號……可能是太過急切要彌補以往認識的不足,管理者們開始爭著要滿足員工的各種需求,想盡辦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于是乎,各種各樣的物質精神獎勵都來了,管理者還惟恐員工們“吃不飽”,變著花樣地想新招。
可是,世界上有這么一個真理:凡事走向極端就是走向了謬誤。再好的東西也禁不起過度泛濫,獎勵也是如此。如果管理者不加節制,只是一味地給予員工獎勵,對員工和企業未必就有好處。過猶不及,獎勵始終只是管理者調動員工的手段之一,它不是萬試萬靈的仙丹妙藥,吃一粒就能百病全消。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獎勵更像是一種興奮劑,它有相應的副作用,不能夠敞開了吃。
1.管理者要謹慎擴充獎勵渠道
有些年輕有沖勁的領導,嫌表揚、加薪、獎金和提升等獎勵方式太過老土,覺得只要值得獎勵的人和事都可以獎,形式不一。于是常常隨興地作出獎勵承諾,也不管能不能兌現,也不想是不是妥當,話一旦出口,再難收回。事后仔細考慮,又覺得后悔,或者做不到干脆取消。像這樣的獎勵,還不如不給的好。
有些獎勵通常都和制度規定不相符合,但卻很受員工歡迎的。比如,獎勵員工暫住單身宿舍、獎勵員工公司未賣出的產品、額外創立一些獎金名目,等等。這樣做的后果,只是帶頭模糊了獎勵的制度觀念,讓員工以為只要打著這一名義,就可以毫無顧忌地侵占集體的利益。這樣做還有另一個惡劣后果,就是喂大了員工的胃口,讓他們瞄準了一切可能成為獎勵的公司財產和公司權益。如果所得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員工還會覺得公司對自己有所虧欠,反而留下解不開的心結。
肯德基在上世紀80年代登陸中國,第一家店開設在北京。當時店內有一個規定:每天5點以后,未賣掉的食品當場銷毀,決不能留到第二天再賣。但是,由于肯德基食品價格在當時相對較高,每天賣剩的食品很多。有人覺得銷毀這么多美味太可惜,就建議管理者將它們作為一種獎勵讓員工帶走,以慰勞他們一天的辛苦。但是肯德基的管理者斷然拒絕了:“對于員工的辛勤工作,我情愿支付額外的獎金也不愿這樣做。如果這么做了,員工為了得到更多的食品,就會在每天5點之前炸更多的食物,而且不積極將它們賣出,好剩下更多。這樣對整個公司沒有一點好處。”
這個管理者的想法是正確的,他清楚地知道,什么方式的獎勵最有利,什么方式的獎勵反而對團隊有害。掌握這個分寸,是有效運用獎勵手段的前提。
2.管理者對員工的獎勵不可以太過
許多領導看到員工做出了成績,心里十分高興,覺得實在應該提倡,于是又是表揚、發獎金,又是提拔的,惟恐冷了員工的心,熄滅了他的熱情。但是,像這樣獎勵,表面上熱熱鬧鬧,風光無限,老板員工都高興;實際上,管理者可能已經開了一個“重獎”的先例,員工也不知不覺間變得驕傲起來,或者要求越來越高。下一次他再表現良好,或者其他員工做出類似的貢獻,當然還會指望管理者照著當初的規格獎勵,否則就會覺得吃虧,沒得到公平待遇。這個時候,員工就沒有那么容易被調動了,一般的獎勵也激勵不了他了。
管理者要知道,員工一次貢獻的價值和影響終究是有限的,它不能永遠地創造價值。而且考慮到其中公司所花費的財力、物力,還有將成果具體轉化為效益所需要的成本,實在應該稍稍地控制一下獎勵的規模。
比如某員工拉到一筆數額為5萬元的業務,其中公司凈賺1萬元,管理者卻當場發給員工5000元的獎金,還許諾讓他提成幾千。這一來二去,加上付給該員工的固定薪水,公司幾乎沒得賺。公司賺得少,效益就不會好;公司效益不好,員工收入也不會高。這樣的過度獎勵,從長遠來看對誰都沒有好處。
而且下一次再有員工拉到業務,如果管理者不按照這個比例發獎金,員工會答應嗎?員工從自己的眼前利益考慮,覺得滿意了,掌控大局的管理者卻是有苦自己知。
單純對員工來說,習慣于鋪天蓋地的獎勵也不好。當他的胃口越來越大時,恐怕沒有多少管理者滿足得了他,這是其一;其二,有些事情還是謙遜更有益,不驕不躁才能持續保持事業的發展。自己的成功也有公司和同事的貢獻,懂得這一點對員工沒有害處。
現代人主張凡事適度,工作不能超過八小時,睡覺不能睡十分,鍛煉不能太激烈,吃飯也要吃八分。獎勵就像美食一樣,再美味的宴席吃太多也有害身體。如果只吃八分飽,反而對公司、對員工的“健康”都有利。
§§§第2節 一句恰當夸獎,勝過黃金萬兩
應該說,現在不重視激勵員工的管理者已經越來越少,沒有人敢忽視調動員工積極性所產生的巨大作用。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管理者們競相在公司內設立獎金、提成和晉升制度,把員工的工作績效和收入地位緊密地聯系起來,希望能起到提高員工干勁、增加工作效果的作用。許多管理者甚至不惜下重注,投入“血本”,只求能增強員工工作的動力,好好地替企業和自己辦事。
當然,這是一個很有效果的辦法,確實也吸引了員工的注意力,催化了許多人才的產生。但是,如果管理者以為這樣就可以全面激發員工潛力,或者員工不會需要其他形式的調動,那就大錯特錯了。利益能鼓動人,但員工也需要事業上的成就感來使自己得到滿足。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分為不同的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如感情,親情、愛情、友情)、受人尊重的需要(如名譽、社會地位)、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如事業)。在得到了利益滿足之后,員工更加重視能否受人肯定、能否實現自我價值。而這些,都是管理者可以用夸獎來給予滿足的。
每一個人都會有一種被世人認同的成功欲,當他的學習或工作取得了一些進步時,如果作為管理者的你注意到這些細微的變化,及時給予鼓勵,他便會更加努力;如果管理者對于他的進步漠不關心、視而不見,便相當于是對他的一種冷落和打擊,這樣就很難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了。
贊美員工對于管理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句恰當的夸獎勝過黃金萬兩。對于那些雄心勃勃、矢志進取的員工,適當地給予夸獎要比發獎金更能激發起他的斗志。而對于那些不求進步,保持現狀的員工,適當地給予夸獎也能幫助他發現和肯定自己的才能,從而找到發展的方向。也許,還有極少數員工對夸獎完全無動于衷,只追求利益的滿足,這樣的人不堪大用,不夸獎也罷。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一個白手起家的經營天才。他靠著自己敏銳的嗅覺,逐漸積累財富,生意越做越大,直到成為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的總裁,一手締造了“洛克菲勒帝國”。
當時,美國的工人們極度仇視資本家,到處都掀起罷工浪潮。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也未能幸免,工人們的罷工不僅導致整個公司陷入了停業狀態,還聲稱要把洛克菲勒吊死在蘋果樹上。為了挽救這種嚴峻的局面,洛克菲勒采用了不同于其他資本家的解決辦法:他先是花幾個禮拜的時間深入到工人之中,去了解他們的工作,然后公開在工人面前發表演說,毫不吝嗇地對工人們給予夸獎。
他的恰當夸獎產生了神奇的效果,不但平息了工人們的仇恨,讓他們知道了“上頭”對他們的辛勞和成績并不是視而不見,還使他在工人中贏得了威望,拉近了與工人之間的距離。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洛克菲勒是用了拉攏人心的手段,目的是對工人進行勸說。但是,至少他成功了,不是嗎?如果他采用嚴厲責備或者恐嚇的辦法,相信得到的只會是更多的憤怒、更多的仇恨和更多的反抗,后果將會十分嚴重。比起其他以利益引誘工人的資本家,洛克菲勒顯然要高明得多。
夸獎員工容易,恰當地夸獎員工卻是一件難事。管理者在夸獎時如果不掌握一些技巧,就會變成“不恰當的夸獎”。
首先,管理者一定要出自真心。如果只是為了鼓動員工做事而夸獎,功利的目的寫在臉上,只會招致員工的反感。
其次,夸獎要因人而異。有的員工喜歡別人肯定他的工作成果,有的員工則喜歡別人表揚他的工作態度,正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管理者一定要注意。
最后,夸獎一定要實在,不要漫無邊際。有的管理者只想著滿足員工的虛榮心,往往“夸過了頭”,等員工回過味來,對你的夸獎也就不以為然了。